慕容洞唐原创文章:东汉中后期最后一位百战百胜的神将,万户侯段颎(一说为“段炯”)(段纪明)

慕容洞唐原创文章:东汉中后期最后一位百战百胜的神将,万户侯段颎(一说为“段炯”)(段纪明)

武庙战神,唐宋公认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进入武庙由人入神享受祭祀的人并不多。东汉末年的武威郡段颎(段纪明)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段颎是唐朝和宋朝官方承认的战神。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段颎为武庙64名将之一。宋朝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段颎亦为武庙72位名将之一。

“武成王庙(武庙)从祀凡七十二将”是宋代官方对过往历史人物的战功、忠诚、德行等综合性的考核后才确定的。能文能武的人,入选的可能性更大。[1]

注意“牲、乐之制如文宣”这句话。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武庙和文庙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文庙的十哲、七十二弟子和二十二贤,和武庙的四圣、十哲、七十二将,如出一辙。

喜欢读书学习的儒将,进入武庙就更容易些。《后汉书·段颎传》记载:“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段颎这样喜欢看书,还能领兵镇守一方的人,能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一点都不奇怪。

圣人之道无所不包,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武威这个地方文武双全。今天,笔者就详细说说段颎的传奇一生。

六脉段氏,源于武威

段颎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人共叔段,共叔段原名叫姬段。姬段是郑武公姬掘突家的少公子,是郑庄公姬寤生的亲弟弟。郑武公姬掘突是周厉王姬胡之孙,郑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姬静之侄。姬掘突因击退犬戎,而受封卿士。不久,姬掘突护送周平王姬宜臼迁都雒邑(洛阳),受赏大片土地。

郑庄公即位后,共叔段受封京城,故称京城大叔或太叔段。共叔段的母亲武姜非常钟爱共叔段,武姜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求情下话,郑武公不肯答应。之后共叔段后在武姜帮助下谋划作乱,郑庄公在共叔段未公开反叛之前,便得知其图谋,于是派兵攻打并击败共叔段,共叔段逃到共地,故称共叔段。共叔段最终死在他国。

《春秋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成语典故,就来自共叔段。与《郑伯克段于鄢》中,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反面形象不同。《诗经·郑风·大叔于田》[2]中的共叔段(姬段)则是神勇威猛,英明果断。

《王度记》中记载,“天子六驾,诸侯与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记载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说的就是说共叔段一车四马,地位显赫。《郑伯克段于鄢》和《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对共叔段的描写,是一个谜题,至今都存在争议。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共叔段是段氏的望祖(存疑)。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但共叔段到武威段氏中间的人物已经很难去考证了,再加上因部分人中途改名换姓的客观存在,让姓氏的考证也是难上加难。现在最早能查询到史料,只有武威段氏。

对于共叔段是段氏的望祖的说法,还是存疑的。查阅北宋景佑年间(1034-1038),邵思《姓解》:“武威段氏,共叔段之后也。魏有辽西段干木,汉有太尉段颎、段会宗,后汉方士段翳,晋将军段匹磾,又有段灼,隋有段文振,唐相段文昌,太尉段秀实,又有段志玄,为凌烟阁功臣。”

共叔段不是武威段氏唯一的望祖,段干木和吐谷浑段部也是武威段氏的望祖。[3]

不管段氏的望祖是河南北部共叔段、还是段干邑的段干木、或是辽宁西部的鲜卑部落(段匹磾),段氏世居武威的历史史实是绕不开的[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段氏归纳为武威六脉段氏。

所谓的武威六脉段氏,就是指武威段氏有六个来源大脉,其一、西汉段贞一脉;其二、北魏厍狄凌一脉;其三、西晋段匹磾一脉、其四、东汉段翳一脉;其五、西晋段灼一脉;其六、吐谷浑段部一脉。这些段氏族人,均称自己是武威段氏。西汉时期的武威太守段贞,就是公认的武威段氏望祖。东汉末年最后一位百战百胜的名将段颎(段纪明),就出自武威六脉段氏之一的西汉段贞一脉。

平定叛羌

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司徒掾班彪上言光武帝:“今凉部(凉州刺史部武威郡)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与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夫蛮夷寇乱,皆为此也。”(《后汉书·西羌传》)。

为什么班彪会对光武帝刘秀说到羌战对社会的破坏呢?因为班彪曾是河西五地大将军窦融的幕僚,曾在武威居住,担任过雍州(凉州)从事[5]、武威长史。窦融威镇凉州,班彪亲眼目睹了一切。光武帝刘秀问窦融道:“所上章奏,谁与参之?”窦融说:“皆从事班彪所为”。班彪作为窦融的“笔杆子”对羌人是非常了解的。

而东汉政权对于羌人的态度是“大棒加萝卜”:对待叛羌出兵征讨,降羌则加以奴役,或则虏为生口奴隶[6]

为了防护羌人来袭,东汉特别设置了护羌校尉一职。但因为对羌人的态度经常是摇摆不定的,所以护羌校尉时置时废。护羌校尉一般情况下由驻凉州(武威郡)的凉州刺史兼任,有时又单独任职。护羌校尉除了防护羌人来袭这一重要职能,还要负责监视降羌。投降后的羌人背负起沉重的徭役,怨气便开始滋生了[7]。远离家乡,居住在汉地的羌人,用笛子吹奏,都透着一丝悲凉之感。唐诗《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其实就是居住在凉州的降羌,心中的无奈。

长时间的徭役、陇山一带对羌人的歧视、关东士族对凉州的不重视就是羌人一直不能融入东汉的根本原因。再遇到点事,肯定要跳起来跟东汉对着干。汉安帝刘祜即位后,羌族见西域各国不满班超的离开[8],于是纷纷反叛东汉。羌族便也加入反叛的队伍中。凉州处于抗击叛羌的最前沿,凉州铁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再次成长起来了。

凉州铁骑[9]、幽州突骑、并州兵骑,汉帝国的三大精锐部队也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崭露头角

洽逢武威郡段颎崇尙游侠之风,在担任辽东属国都尉的时候,成功击退鲜卑、平定琅邪贼公孙举而名声大噪。段颎得到赏钱500000,一代战神由此崭露头角[10]

先登破贼

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段颎升任为护羌校尉。正值叛羌侵犯陇西陇和金城郡,段颎知道军情紧急,就从青海的河湟谷地调了一万二千骑兵去平定叛乱。段颎出征,叛羌失利开始渡过黄河开始向南逃离。段颎决心痛击叛羌,就下令让田晏、夏育渡过黄河继续追击。凉州将士们在黄河上拉起一座大桥,渡过黄河后,在罗亭(今青海化隆境内)大战一场,斩杀其首领以下共2000人,俘虏10000余人,还有一些叛羌看到凉州铁骑如此都害怕得逃跑了[11]

东汉延熹三年(公元160年)春天,叛羌再次席卷而来。张掖告急,段颎出兵迎战。激战中,段颎直接跳下马跟叛军对招,直到打得没有力气再打了,才停下来。叛羌看到段颎英勇善战,也不敢恋战了,就全部逃跑了。但段颎怎么可能像张奂一样客气?


段颎追击叛羌,是一路上边打边走,白天黑夜也不停,饿了渴了就把肉和雪水混和在一起吃。就这样边打边走,一直走到了河首积石山(今甘肃省临夏州境西与青海省循化县之间)。段颎越战越勇,先是斩杀了何大帅以儆效尤,俘虏了5000多人,接着段颎又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攻打石城(今青海化隆境内)的羌人,杀死溺死1600人。羌族烧当部落的九十多人,见情况不对,就投降了段颎。得知在白石城(今甘肃临夏县东南小古城)还有羌人在聚集,段颎再次发兵白石,俘虏了3000多人。东汉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冬天,羌族勒姐部落联合零吾部落,围攻了允街城[12],允街城中的官吏百姓性命岌岌可危。段颎前往营救,斩获了几百人[13]

从张掖告急、再到攻打石城、营救允街,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的这次战斗,从春天一直打到了冬天。以段颎大获全胜而结束,这次的战斗让东汉看到了段颎的勇猛,也让“杀神段颎”的名号响彻东汉朝廷。但因段颎的展露头角,让一些人开始变得嫉妒眼红,一场刻意针对段颎的阴谋就此展开了...

受诬下狱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秋,叛羌再次来袭。先是羌族零吾部落和羌族先零部落,包抄关中地区。接着又是羌族 沈氐部落、羌族牢姐部落、羌族乌吾部落联合起来,攻打凉州和并州,段颎自感事态危急,就从青海的河湟谷地再次调来军队,准备去平定叛乱。

凉州刺史郭闳非常嫉妒段颎,就想让段颎把军功给自己也分一点[14]。段颎不肯搭理郭闳这种小人,就没有理睬,郭闳怀恨在心就各种借口阻扰段颎,使段颎错失战机,酿下大祸。因为段颎带的兵,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投降的羌人,看到段颎被郭闳各种为难,再加上思念家乡,就在军营中再次叛乱了[15]

因为段颎没有及时出兵,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东汉朝廷就来问责。凉州刺史郭闳把过错全部丢给了段颎,段颎因此被捕入狱,罚作苦工。济南相胡闳接任了护羌校尉一职[16]

新上任的护羌校尉胡闳,没有段颎那样的威慑力[17],叛羌更加猖獗,攻陷营坞,又互相勾结,扰乱各郡[18]。五十九岁的泰山太守皇甫规自告奋勇,前去迎战。

与此同时,东汉朝廷收到了数以千计为段颎喊冤的申诉。汉桓帝知道段颎是被冤枉的,就下了一份诏书问段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段颎非常谨慎,没有说什么自己被冤枉了的话,只是低头承认自己的过错。汉恒帝对段颎非常满意,就称赞段颎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19]。段颎无罪释放,再拜议郎,升任并州刺史。

正好碰到羌族时滇部落的叛军攻打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段颎再次出征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得胜归来的段颎带的兵前前后后排列了十里路,十分壮观。《东观汉记》中记载说,段颎的军队是一支不得了的威武之师[20]

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叛羌的势力越来越大,整个凉州几乎都被羌人占领了,甚至凉州的州治武威郡姑臧县也是岌岌可危。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冬,东汉意识到能够解决叛羌的人只有段颎,便重新让段颎担任护羌校尉一职。段颎是武威郡姑臧县(今武威市凉州区)人,得知自己的家乡被围攻,就急匆匆去支援。

公元164年春,羌族封僇部落、羌族良多部落、羌族滇那部落等355位豪帅带领自己帐下3000部落投降了段颎。因为段颎的威名已经深入人心,羌人也收敛了很多。但羌族当煎部落和羌族勒姐部落还不服气,还在集结兵力。公元164年冬,段颎率领10000多人击破当煎部落和勒姐部落,俘虏了4000多人[21]

延熹八年(165年)春,段颎再次打击勒姐,斩杀400多人,俘虏了2000多人。延熹八年(165年)夏,段颎围攻当煎,结果落入敌军的圈套,被围困了三天三夜。隐士樊志张为段颎献计献策,等到天黑的时候才开始战斗,段颎大获全胜,斩杀俘虏了几千人。受惊的叛羌疯狂逃跑,段颎一直穷追不舍,在山谷间不断奔袭。从春天一直战斗到秋天,没有一天是不战斗的。叛羌被段颎追得没有办法,又累又饿就准备向北逃散去武威,准备把段颎的老家武威给端了。段颎被激怒,直接大开杀戒,斩杀了23000多人,俘虏了几万人,还收获了马牛羊共8000000头。几万个羌族部落投降,此战之后,东汉朝廷封段颎为都乡侯,食邑五百户[22]

延熹九年(166年),鲜卑人入塞,与叛乱的羌人联合,对抗东汉政府。朝廷拜张奂(张然明)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叛乱。董卓受段颎的提携[23],得以出任武威太守张奂的军司马,而后凉州军阀董卓屯兵凉州。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叛羌煎诸种召集了4000多人再次反叛,准备攻打武威。段颎出兵,一路追击叛军到武威郡鸾县鸟,叛军首领被杀,3000多人被斩首,西羌终于被平定了[24]

查武威郡鸾县鸟的地理位置,可以确定东汉时期的武威郡鸾县鸟就是今天的武威市天祝县。「羌于鸾鸟。又永康初,段颖击破西羌于鸾鸟,是也。晋县废。唐以其地置神鸟、嘉麟二县,属凉州。后没于吐蕃,县废。其神鸟县,则鸾鸟县地也。」

辗转征战

上言东羌

西羌被段颎平定了,但东羌还在。因为东羌先零种大败征西将军马贤[25]以后,东汉元气大伤,就再也没有精力对付东羌了[26],几乎就是一个被动挨打的尴尬局面。

度辽将军皇甫规、中郎将张奂对待东羌的态度就是能不打就不打,能招降最好。但羌人总是投降了又反叛,反叛了又投降。汉桓帝知道只有让段颎出面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下诏问段颎:“先零东羌为恶反叛,而皇甫规、张奂各拥精兵,不能按时平定。想要你带兵东讨,不知怎样才合适,可不可以提出些策略呢?

段颎呈上《应诏上言讨先零东羌术略》让汉恒帝审阅,详细说明了他的作战计划[27]

其中「臣以为狼子野心,难以恩纳,埶穷虽服,兵去复动。唯当长矛挟胁,白刃加颈耳」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段颎的态度。段颎认为,狼子野心是不能被恩惠所感动的,所以会投降之后再反叛。对付敌人,只有拿长矛挟持他们,把刀子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他们才会乖乖听话。

通过《段颎对桓帝讨先零、东羌术略》,我们可以看到段颎和张奂两人之间的敌对。因为段颎是求战,而张奂是求和。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张奂的成语典故【高揖羌人之马】,《四库全书·卷一百二十八》有记载:“太尉杨震,直推故吏之金;凉州张奂,高揖羌人之马。”

杨震出身弘农杨氏,是东汉汉安帝刘祜时期的太尉。杨震这个人有一个为“清白吏”为座右铭,他时刻告诫自己要“不受私谒,罢宴辞金”。人们怀念杨震的清廉,就修了一座“辞金台”。【直推故吏之金】说的就是杨震的清廉。张奂出身敦煌渊泉,是东汉末期的武威郡守。开启了三国乱世的董卓就是张奂麾下的得意将领。羌人想贿赂张奂,张奂不好接受,就假惺惺得拒绝了。

“太尉杨震,直推故吏之金;凉州张奂,高揖羌人之马。”对比一下《段颎对桓帝讨先零、东羌术略》和《凉州张奂,高揖羌人之马》,张奂对待叛羌的态度,与段颎完全不同。这为段颎和张奂之间造成了不可调合的矛盾[28]

逢义之战

得到东汉朝廷支持的段颎带着夏育和田晏,发动了中古史上的经典战役:逢义山之战。此役段颎大获全胜,斩杀叛羌8000余人,缴获马羊牛280000[29]

正值汉恒帝驾崩,桓思皇后武威窦氏窦妙拥立汉灵帝刘宏,得以临朝当政[30]。窦妙是河西五地大将军窦融的玄孙女,是武威窦氏的族人,同是也是段颎的老乡。窦妙下诏称赞了段颎的功绩,赐段颎钱二十万,用他家一人为郎中。并说等到东羌完全平定,一定会好好表彰段颎的功勋。此外还下令中藏府调拨军饷给段颎。

段颎乘胜追击三天三夜,士兵们的脚底都长了一层厚厚的老茧[31]

段颎马不停蹄得追赶,一直追到了汉阳山(今四川剑阁县北)。段颎深入大山之中,斩杀了19000多人。缴获的牛、羊、马、骡驴、毛毡子、裘衣、房屋等战略物资,更是数不胜数[32] [33]

段颎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奖赏[34] [35]。冯禅招降了4000羌人,把他们分别安置在安定郡、汉阳郡、陇西郡,于是继西羌被段颎平定后,东羌也被段颎平定了[36]

《后汉书》详细记载了段颎指挥参加过的平定叛羌的功迹:段颎回到家乡武威后,平定叛羌,共指挥和参加了180场激烈的战斗,斩敌首38600余人,获牛马羊骡驴骆驼427500余头,消耗军饷达到惊人的4400000000,军士战死400余人。段颎功劳很大,东汉朝廷就把段颎的都乡侯[37]改封为新丰县侯,食邑10000户。段颎行军以仁爱为本,士卒有疾病,总是亲自慰问。戍边十多年,段颎没有睡过一晚好觉,他与将士同甘共苦,所以凉州武力豪族的军士都愿为他死战到底[38]

东汉中后期还能被封侯,且食邑万户,真的非常难。段颎是东汉中后期非常罕见的万户级别的侯爷,即东汉万户侯;同时段颎还创造了东汉历史上出任官职的多个第一。他曾经两次出任两千石的护羌校尉,镇守西北,这是东汉历史上,第一个两度出任护羌校尉的人。他还是东汉历史上唯一两次出任三公之首太尉的人;段颎也还是在东汉复杂的宦官集团中能够进出自如的顶流正一品大员。他无疑是在东汉历史上仅有的有这样华彩经历的天下名将。

对比西汉和东汉时期武威郡的人口数量,武威户17,581户10,042-7,58942.9%,可以说段颎就是武威郡的守护神。这也是段颎能进入武庙的根本原因之一,段颎进武庙详见《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

与人争执

段颎的丰功伟绩引来了张奂的不满,张奂准备给段颎穿小鞋[39]

段颎和张奂敌对的历史故事广为流传,元人陈世隆(陈彦高)为此还特意写了一卷《北轩笔记》,把段颎和张奂之间的事记录了一遍。本文篇幅有限,就不详细展开说了。笔者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北轩笔记》:张奂,字然明,北州人豪。一任职,即以二百人招合东羌,破南匈奴七千之众,已称奇功。羌豪酋长感德,赠遗金鐻、马匹甚多,乃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还之。羌性最贪,人人竦服。梁冀被诛,奂以冀故吏免官禁锢,赖皇甫规力荐得复。后窦武、陈蕃谋诛宦官,事泄。曹节等矫制,诏奂围陈蕃,杀之,以功封侯。奂初不知本谋,后知为节所卖,痛自悔恨,封还侯印,乘灾应上疏,力申陈、窦之冤。复为节等所疾,结司隶校尉段颎将害之。奂忧惧,奏记于段,辞极哀恳。段虽刚猛,省书怜之,既免于难。时禁锢者多不能逊避,俱至死徙。奂独闭门不出,聚徒著书,竟以寿终。遗命曰:“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不能和光同尘,为谗邪所忌。通塞,命也;始终,常也。”命从薄葬,诸子从之。二子,长芝,字伯英;次昶,字文舒,并善草书。论曰:“士君子处世,岂能遭际皆良?所贵明哲善处。而善处之道,不过无欲、谦退为主。盖公能服人,让能远害,持身之善物也。然明辞羌金、还侯印,两事可称无欲。功当封侯,阻于宦竖,而赐钱、除郎,并皆不受,可称谦退。至奏记段颖,不独文词古婉,可追乐毅之书,而曲意趋承,深得明哲保身之道。至于著书立言,一门词翰,又其余事。种种皆可师法,不当于将臣中论也。”

建宁三年(170年)春,段颎带着五万骑兵回到了洛阳。一起带过去的,还有一万多俘虏、汗血宝马。汉灵帝派大鸿胪曹嵩去段颎军中慰劳。部队到达后,灵帝任命段颎为侍中,调任执金吾、河南尹。因为有盗墓贼挖了冯贵人的墓,段颎受到责备,获罪被降为谏议大夫,再升任司隶校尉[40]。司隶校尉是监察官,权力很大。段颎当了司隶校尉之后,就借此找张奂的麻烦。张奂非常害怕求段颎放过他,言语上说尽了各种好话。之后的张奂闭门不出,再也不敢说段颎的坏话了[41]

段颎没有杀张奂是因为窦太后窦妙失势了,段颎不得不变得谨慎小心。建宁元年(168年),窦妙的父亲窦武谋诛宦官失败,窦妙受到连累,迁居于南宫云台[42]

窦妙之前提携段颎,现在窦妙失势,段颎不得不去依附宦官。因为宦官也对段颎捕太学生这件事,态度不是很好[43]

大宦官曹节等人的逃脱,让窦氏一族深受打击。段颎也失去了依靠,只能依附于宦官王甫。王甫利用段颎,冤杀了郑飒、董腾等人。王甫暗中操纵,让汉灵帝加了四千户给段颎。新丰县侯段颎,食邑14000户,。熹平二年(公元173年),段颎代李咸为太尉,成为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

*段颎有这样几个好朋友,尹颂(东汉桓帝时期的司徒)、曹腾(曹操名义上的爷爷,汉桓帝刘志的幕僚)、窦妙(汉桓帝刘志的第三任皇后,武威窦氏窦融的玄孙女)、曹嵩(曹操的父亲,曹丕的爷爷)、曹节(东汉灵帝时期的大宦官)、王甫(东汉桓帝时期的大宦官,前十常侍之一)、吕强(东汉灵帝时期的大宦官)等人。正是有这样一些人的帮助,才让段颎有充足的精力外出平叛。其实,曹操家族后世对武威郡段氏非常敬重的原因就是,当年段颎和曹腾、曹嵩的关系不错,是莫逆之交。这为武威郡段氏家族后世在魏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值得留意的是,汉灵帝时期的段颎身边多了一个会跳《鞞舞》的人,李坚。之后曹魏时期,曹植跳的《鞞舞》和魏文帝曹丕观赏的《魏陈思王鼙舞歌》也与李坚有关系[44]

王甫利用段颎,段颎就这样被卷入了董氏的争斗中。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窦妙死后,汉灵帝刘宏的生母孝仁皇后董氏成为太后,开始干预朝政。董太后指使汉灵帝卖官求货,自己则收纳金钱,堆满堂室。

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冬,段颎不在担任太尉,而是重新当起了司隶校尉。过了几年,段颎转任颍川太守,征拜太中大夫[45]

服鸩自杀,以证清白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段颎代桥玄,第二次出任太尉。当上太尉没几个月,就发生了日食。因为日食在当时是一种非常不吉利的征兆,太尉段颎首当其冲就被针对了。汉灵帝下诏,收回了太尉印绶。司隶校尉阳球上疏《奏劾王甫》,段颎因为之前和王甫走得近,就受到了牵连。阳球跑到狱中去把段颎各种责斥,段颎血气方刚,受不了阳球的百般羞辱就选择服鸩自尽,以证清白[46]。可惜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

段颎死后,中常侍吕强知道段颎是被冤枉的,就上疏说了很多段颎在汉恒帝时期,立下的赫赫战功。劝谏汉灵帝重新起用蔡邕,召回被流放的段颎家属。之后,汉灵帝下诏,让段颎的妻儿回到了家乡武威[47]

段颎的两个儿子段武和段威(官至郎中),也回到了家乡武威郡姑臧县。他们的后代也是世居武威郡。为武威段氏,增光添彩光宗耀祖。让武威段氏,更加名扬四海,为世所重。


慕容洞唐读史总结:段颎的一生,是极其辉煌的一生。像永恒之火明亮耀眼,成为凉州燃烧军团的领袖。一代将星,名扬四海。段颎没有吃过一次败仗,每次都是大获全胜。段颎一生指挥参与的作战先后达200余次斩杀接近10万人(包括段颎在担任辽东属国都尉时期的指挥参与的战斗等,详见《后汉书》《后汉观记》《太平预览》),两度出任护羌校尉,两度出任三公之首的太尉,最终平定各种叛乱,平定西羌,并击灭东羌,故被后世称为东汉杀神。所谓的张奂和皇甫规,压根和段颎就不是一个档次。段颎的一生极度辉煌,他生活的每一天几乎都在与生死决斗,他所创造的军事奇迹,在古代军事史上堪称传奇,增邑14000户也为东汉之最,东汉中后期没有任何一个名将可以比得上他的。可惜段颎被奸臣嫉妒,最后悲愤不已,服鸩自尽,以证清白。武威六脉段氏,太尉段颎,名垂青史,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历事二主,勋烈独昭,西北柱石,武三巨头,凉州武力,威震天下!


后记:

慕容洞唐编辑后记:凉州城[48]就是武威城,凉州即特指武威郡[49],武威亦称雍州[50] [51] [52]、凉州[53] [54]、雄州、亮州[55]、猪野[56]、雍凉、盖藏[57]、姑臧[58] [59]、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60]、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61]、武定、武兴、凉城[62]、雍郡、凉郡[63]、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64]、三骡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凉之都、天府之国[65]、文武之都[66]、雍城、侠都、凉都、雍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姑臧,先设雍州,后改凉州[67],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为凉州,因此称武威是“雍凉之都”。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月氏驻牧地。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68],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学和辞曲上中古时期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姑臧凉州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武威),匈奴时期休屠国[69]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温末(论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纥Hor国;西夏时期的齐国、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府;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府;新朝时期,雍州刺史府;东汉时期的凉州刺史府;曹魏时期的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唐周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区的河西节度府;西夏时期的西经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时期的西凉王(阔端)府;明朝时期,凉州卫府;清朝时期,正一品凉州将军府;凉州府所在。


按照历史地理学来看: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因武威地处黄河以西,故也被众多史料典籍称之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70](雍州箴)[71] [72]》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凉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和历史名人(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得意弟子严耕望说「凉州赛于长安」,就是说凉州(武威)比长安还要繁华鼎盛。[73]「凉州学」「敦煌学」知名学者齐陈骏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凉州,而凉州的中心,则是武威郡”;齐陈骏[74] [75]先生认为西部文化“是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来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


实际上凉州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承续,凉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虽在西汉大放异彩。但纵观凉州历史,凉州武力豪族(凉州集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的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汉六大家族[76],与凉州关系密切,武威窦氏更是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东汉的进程。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太尉段熲、太尉贾诩、明元郭皇后、雍凉大都督司马懿等,都与凉州(武威)有关。


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77] [78] [79]、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赵郡冯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等为文化核心,这群人仕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与凉州本地的武威贾氏、武威阴氏等共同治理凉州,开办学校,故汉文化并没有在十六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

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姑臧遗风正就是如此来源。洛阳和凉州的文化接力,让陈寅恪先生连连惊叹[80]。十三朝古都洛阳[81]和西北第一城凉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渊源。


*本文作者简介:慕容洞唐,别名契苾小优,字优,原名冯洞唐。祖籍洛阳,源于赵郡。致力于凉州文化和洛阳文化的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主张将《凉州词》、前凉王陵、铜奔马“IP私有化”。曾任武威大马文化传媒公司主编兼主笔,在《凉州学》《西北胜族》《西北胜迹》等为主的文章中完成了主要的写作部分。*笔者才疏学浅,如有遗漏错误还请各位同仁同学指正。

慕容洞唐

参考

  1.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有这样一段话:“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天宝六载,诏诸州武举人上省,先谒太公庙。乾元元年,太常少卿于休烈奏:"秋享汉祖庙,旁无侍臣,而太公乃以张良配。子房生汉初,佐高祖定天下,时不与太公接。古配食庙庭,皆其佐命;太公,人臣也,谊无配享。请以张良配汉祖庙。”
  2. ^《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无狃,戒其伤女。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3. ^《三辅决录》:“段氏,李老君之自出,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为段氏。文帝时,段卬为北地都尉,曾孙招,生会宗、贞。会宗,金城太守。贞,武威太守,子孙始居武威,九代至颎。”
  4. ^张澍《姓氏寻源》:“段氏有出辽西者,本鲜卑檀石槐之后,晋将段匹䃅里也。支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赁人朝拜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
  5. ^《后汉书·班彪传》:“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
  6. ^《后汉书·西羌传》:“安定降羌烧何种胁诸羌数百人反叛,郡兵击灭之,悉没入弱口为奴婢。”
  7. ^《后汉书·西羌传》:“诸降羌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聚以愁怨。”
  8. ^《太平预览·卷二百七十八·兵部九》:《后汉书》曰:班超在疏勒,将还中国,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刭。超还至于窴,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所行。超恐于寘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尉头国居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南与疏勒接,衣服类乌孙也。)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
  9. ^北京大学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宿白《武威行》:汉以来,凉州骑兵即为世所重
  10. ^《后汉书·段颎传》: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也。其先出郑共叔段,西域都护会宗之从曾孙也。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初举孝廉,为宪陵园丞、阳陵令,所在有能政。迁辽东属国都尉。时鲜卑犯塞,颎即率所领驰赴之。既而恐贼惊去,乃使驿骑诈赍玺书诏颎,颎于道伪退,潜于还路设伏。虏以为信然,乃入追颎。颎因大纵兵,悉斩获之。坐诈玺书伏重刑,以有功论司寇。刑竟,征拜议郎。时太山、琅邪贼东郭窦、公孙举等聚众三万人,破坏郡县,遣兵讨之,连年不克。永寿二年,桓帝诏公卿选将有文武者,司徒尹颂荐颎,乃拜为中郎将。击窦、举等,大破斩之,获首万余级,余党降散。封颎为列侯,赐钱五十万,除一子为郎中。
  11. ^《后汉书·卷六十五》: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迁护羌校尉。会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种羌。寇陇西、金城塞,颎将兵及湟中义从羌万二千骑出湟谷,击破之。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募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斩其酋豪以下二千级,获生口万余人,虏皆奔走。
  12. ^《后汉书·明帝纪》唐 李贤注:“【允街】故城在今凉州昌松县东南,城临丽水,一名丽水城”。
  13. ^《后汉书·卷六十五》:延熹三年春(公元160年),余羌复与烧何大豪寇张掖,攻没钜鹿坞,杀属国吏民,又招同种千余落,并兵晨奔颎军。颎下马大战,至日中,刀折矢尽,虏亦引退。颎追之,且斗且行,昼夜相攻,割肉食雪,四十余日,遂至河首积石山,出塞二千余里,斩烧何大帅,首虏五千余人。又分兵击石城羌,斩首溺死者千六百人。烧当种九十余口诣颎降。又杂种羌屯聚白石。颎复进击,首虏三千余人。冬,勒姐、零吾种围允街,杀略吏民,颎排营救之,斩获数百人。
  14. ^《卷六十五·段颎列传》: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秋,叛羌零吾等与先零别种寇钞关中,护羌校尉段颎坐征。颎击羌,坐为凉州刺史郭闳留兵不进下狱。
  15. ^《后汉书·卷六十五》:四年冬,上郡沈氐、陇西牢姐、乌吾诸种羌共寇并凉二州,颎将湟中义从讨之。凉州刺史郭闳贪共其功,稽固颎军,使不得进。义从役久,恋乡旧,皆悉反叛。郭闳归罪于颎,颎坐征下狱,输作左校。
  16. ^《资治通鉴·卷五十四》:冬,先零、沈氐羌与诸种羌寇并、凉二州,校尉段颎将湟中义从讨之。凉州刺史郭闳贪共其功,稽固颎军,使不得进;义从役久恋乡旧,皆悉叛归。郭闳归罪于颎,颎坐征下狱,输作左校,以济南相胡闳代为校尉。
  17. ^《资治通鉴·卷五十四》胡闳无威略,羌遂陆梁,覆没营坞,转相招结,唐突诸郡,寇患转盛。泰山太守皇甫规上疏曰:"今猾贼就灭,泰山略平,复闻群羌并皆反逆。臣生长邠岐,年五十有九,昔为郡吏,再更叛羌,豫筹其事,有误中之言。臣素有痼疾,恐犬马齿穷,不报大恩,愿乞冗官,备单车一介之使,劳来三辅,宣国威泽,以所习地形兵势佐助诸军。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自鸟鼠至于东岱,其病一也。力求猛敌,不如清平;勤明孙、吴,未若奉法。前变未远,臣诚戚之,是以越职尽其区区。"诏以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讨零吾等。十一月,规击羌,破之,斩首八百级。先零诸种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馀万。
  18. ^《后汉书·卷六十五》:羌遂陆梁,覆没营坞,转相招结,唐突诸郡,于是吏人守阙讼颎以千数。
  19. ^《后汉书·卷六十五》:朝廷知颎为郭闳所诬,诏问其状。颎但谢罪,不敢言枉,京师称为长者。起于徒中,复拜议郎,迁并州刺史。时滇那等诸种羌五六千人寇武威、张掖、酒泉,烧人庐舍。
  20. ^《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八·兵部六十九》:“《东观汉记》曰:段颎起於徒中,为并州刺史,有功征还京师。颎乘轻车,介士鼓吹,曲盖朱旗,骑马拂天蔽日,铮铎金鼓,雷振动地,连骑继迹,弥数十里。”
  21. ^《后汉书·卷六十五》:六年(公元163年),寇埶转盛,凉州几亡。冬,复以颎为护羌校尉,乘驿之职。明年春,羌封僇、良多、滇那等。酋豪三百五十五人率三千落诣颎降。当煎、勒姐种犹自屯结。冬,颎将万余人击破之,斩其酋豪,首虏四千余人。
  22. ^《后汉书·卷六十五》:八年春,颎复击勒姐种,斩首四百余级,降者二千余人。夏,进军击当煎种于湟中,颎兵败,被围三日,用隐士樊志张策,潜师夜出,鸣鼓还战,大破之,首虏数千人。颎遂穷追,展转山谷闲,自春及秋,无日不战,虏遂饥困败散,北略武威闲。颎凡破西羌,斩首二万三千级,获生口数万人,马牛羊八百万头,降者万余落。封颎都乡侯,邑五百户。
  23. ^《三国志·吴书》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24. ^《后汉书·卷六十五》:永康元年,当煎诸种复反,合四千余人,欲攻武威,颎复追击于鸾鸟,大破之,杀其渠帅,斩首三千余级,西羌于此弭定。
  25.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六年春(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正月二十一日),马贤将五六千骑击之。到射姑山,贤军败,贤及二子皆战殁。
  26. ^《后汉书·卷六十五》:而东羌先零等,自覆没征西将军马贤后,朝廷不能讨,遂数寇扰三辅。
  27. ^《太平御览·卷二十六·时序部十一》:段颎《对桓帝讨先零、东羌术略》曰:三冬两夏,足以破之。
  28. ^《东观汉记》段颎曰:张奂事势相反,遂怀猜恨。
  29.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建宁元年春....使护羌校尉段颎讨先零羌。建宁元年二月...段颎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后汉书·卷六十五》:建宁元年春,颎将兵万余人,赍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虏兵盛,颎众恐。颎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激怒兵将曰:“今去家数千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众皆应腾赴,颎驰骑于傍,突而击之,虏众大溃,斩首八千余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
  30. ^《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永康元年冬,帝寝疾,遂以圣等九女皆为贵人。及崩,无嗣,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定策,立解犊亭侯宏,是为灵帝。
  31. ^《后汉书·段颎列传》羌遂大败,弃兵而走。追之三日三夜,士皆重茧。既到泾阳,余寇四千落,悉散入汉阳山谷闲。
  32. ^《水经注·卷三》:汉破羌将军段颎破羌于奢延泽,虏走洛川。
  33. ^《太平御览·卷二百七十八·兵部九》:段颎破羌穷山深谷之中,斩其渠师以下万九千级,获牛马骡驴毡裘庐帐什物不可胜数。
  34. ^《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三·服章部十》:《东观汉记》曰:段颎灭羌,诏赐颎钱十万,绛襜褕一领。
  35. ^《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四·服章部一》《东观汉记》曰:段颎灭羌,诏赐颎赤帻大冠一具。
  36. ^《后汉书·段颎列传》:冯禅等所招降四千人,分置安定、汉阳、陇西三郡,于是东羌悉平。
  37. ^《水经注·卷十九》汉灵帝建宁三年,改为都乡,封段颎为侯国。
  38. ^《后汉书》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者四百余人。更封新丰县侯,邑万户。颎行军仁爱,士卒疾病者,亲自瞻省,手为里创。在边十余年,未尝一日蓐寝。与将士同苦,故皆乐为死战。
  39. ^《后汉书·段颎列传》时张奂上言:“东羌虽破,余种难尽,颎性轻果,虑负败难常。宜且以恩降,可无后悔。”诏书下颎。颎复上言:“臣本知东羌虽众,而软弱易制,所以比陈愚虑,思为永宁之算。而中郎将张奂,说虏强难破,宜用招降。圣朝明监,信纳瞽言,故臣谋得行,奂计不用。事埶相反,遂怀猜恨。
  40. ^《后汉书·卷六十五》:三年春,征还京师,将秦胡步骑五万余人,及汗血千里马,生口万余人。诏遣大鸿胪持节慰劳于镐。军至,拜侍中。转执金吾河南尹。有盗发冯贵人冢,坐左转谏议大夫,再迁司隶校尉。
  41. ^《太平御览·卷二百七十八·兵部九》张奂,前为度辽将军,与段颎争击羌,意不相平。及颖为司隶,欲逐奂归敦煌,将害之。奂忧惧,奏记谢曰:"小人不明,得过州将,千里委命,以情相归。"
  42. ^《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时(窦妙)太后父大将军武谋诛宦官,而中常侍曹节等矫诏杀武,迁太后于南宫云台,家属徙比景。
  43.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熹平元年,宦官讽司隶校尉段颎捕系太学诸生千余人。(时有人书朱雀阙云“天下大乱,公卿皆尸禄”故捕之。事见《宦者传》。
  44. ^《乐府诗集·卷五十三·舞曲歌辞二》魏曹植《鞞舞歌序》曰:‘汉灵帝西园鼓吹,有李坚者,能《鞞舞》。遭乱,西随段颎。
  45. ^《后汉书·卷六十五》:颎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遂党中常侍王甫,枉诛中常侍郑飒、董腾等,增封四千户,并前万四千户。明年,伐李咸为太尉,其冬病罢,复为司隶校尉。数岁,转颍川太守,征拜太中大夫。
  46. ^《后汉书·卷六十五》:光和二年,复代桥玄为太尉。在位月余,会日食自劾,有司举奏,诏收印绶,诣廷尉。时司隶校尉阳球奏诛王甫,并及颎,就狱中诘责之,遂饮鸩死,家属徙边。
  47. ^《后汉书·卷六十五》:后中常侍吕强上疏,追讼颎功,灵帝诏颎妻子还本郡。
  48. ^《十道志》曰:凉州,武威郡。
  49.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凉》武威郡汉置。统县七,户五千九百。姑臧 宣威 揖次 仓松 显美 骊靬 番禾
  50. ^《后汉书孝献帝》记载:“(兴平元年)夏六月丙子,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
  51. ^《三国志集解》记载:“河西四郡”即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为雍州。后又改居延属国为西海郡,又增置西郡,再加张掖属国,共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西海郡、西郡、张掖属国。共六郡一属国。此雍州初立属郡。
  52.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53.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历代州域形势五唐上·凉州》凉州汉曰武威郡。曹魏为凉州治。晋以后因之。唐仍为凉州,亦曰武威郡,领姑臧等县五。今为凉州卫。
  54. ^《释名》曰:西方寒冻,故曰凉。
  55. ^凉州刺史甚至还升格为都督,如《唐康续墓志铭并序》追记“曾祖德,齐任凉州都督”。[133] 此外,《唐赵宗墓志铭并序》追记“曾祖德,齐亮(凉)州盘和县主薄(簿)”。[134] 北齐未设置亮州,张琛认为“亮”字为“凉”之误,甚是。河西凉州从汉代起,就设置了番(又作盘、磻、蕃)和(又作禾)县(有时为郡、镇、府),[135] 墓志中的“亮州”当即凉州。——《凉州刺史虞弘的家族与生平》
  56. ^《异物志》曰:古渠搜国,当大宛北界。猪野,今姑臧界猪野泽是。
  57. ^《晋书》曰:姑臧城,匈奴所筑旧盖臧城,语讹后云姑臧。
  58. ^《明一统志》记载:“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
  59. ^清乾隆《武威县志》记载:“故城(姑臧城)在县东北二里”。
  60. ^明代张恒《凉州词》:“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
  61. ^《资治通鉴·张轨传》怀帝永嘉二年春二月,张轨病风,口不能言,使其子茂摄州事。陇西内史晋昌张越,欲逐轨而代之,与其兄酒泉太守镇及西平太守曹祛谋,遣使诣长安告南阳王模,称轨废疾,请以秦州刺史贾龛代之。龛将受之,其兄让龛曰:“张凉州一时名士,威著西州,汝何德以代之!”龛乃止。
  62. ^《后汉书·光武帝记》唐 李贤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63. ^《凉州·敦节俭条约》:丧祭之费用易节也。先圣云,“礼,以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凉郡风俗,竟尚繁文。一遇丧事,多延僧道。盛备声乐,彩楼台阁,以耀观瞻。更无论有服无服,凡吊奠者尽行挂孝。
  64. ^《太平御览▪偏霸部八前凉张轨》姑臧城匈奴所筑也,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地有龙形,故名卧龙城。
  65. ^清朝著名学者吴大成对凉州十分赞赏,称西凉府(武威郡)是天府之国,他在《西夏书事》中写道:“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况其府库积聚,足以给军需、调民食,真天府之国也。嗣后保吉身亡,德明终能保守灵、夏,岂非凉州畜牧甲天下,借以养成锐气哉 !”
  66. ^圣人之道无所不包,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武威这个地方文武双全。“武成王庙(武庙)从祀凡七十二将”是宋代官方对过往历史人物的战功、忠诚、德行等综合性的考核后才确定的。能文能武的人,入选的可能性更大。查唐朝武庙的的史料《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有这样一段话:“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天宝六载,诏诸州武举人上省,先谒太公庙。乾元元年,太常少卿于休烈奏:"秋享汉祖庙,旁无侍臣,而太公乃以张良配。子房生汉初,佐高祖定天下,时不与太公接。古配食庙庭,皆其佐命;太公,人臣也,谊无配享。请以张良配汉祖庙。”注意“牲、乐之制如文宣”这句话。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武庙和文庙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文庙的十哲、七十二弟子和二十二贤,和武庙的四圣、十哲、七十二将,如出一辙。武威有凉州文庙(武威文庙)也有凉州武庙,因此凉州(今武威)被誉为文武之都。
  67. ^最早的雍州说的就是如今的凉州一带。武威先设雍州,后改凉州,之后又改为雍州,然后又被改为凉州。因此,西北首府武威成为了雍凉之都。《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68. ^《汉书·武帝纪》这个是最早记载武威郡的,《武帝纪》第一卷里武威郡最初的设立是元狩二年(121):元狩二年夏,马生余吾水中。南越献驯象、能言鸟。将军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匈奴入雁门,杀略数百人。遣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广杀匈奴三千余人,尽亡其军四千人,独身脱还,及公孙敖、张骞皆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江都王建有罪,自杀。胶东王寄薨。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
  69. ^《后汉书·金日磾传》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着。
  70. ^《艺文类聚》六、《初学记》八、《古文苑》。案《初学记》为《凉州箴》。
  71. ^《雍州箴》:黑水西河,横截昆仑。邪指阊阖,画为雍垠。上侵积石,下碍龙门。自彼氐羌,莫敢不来庭,莫敢不来臣。每在季主,常失厥绪。侯纪不贡,荒侵其宇。陵迟衰微,秦据以戾。兴兵山东,六国颠沛。上帝不宁,命汉作京。陇山以徂,列为西荒。南排劲越,北启强胡。并连属国,一护攸都。盖安不忘危,盛不讳衰。牧臣司雍,敢告赘衣。
  72. ^扬雄《凉州箴》:黑水西河,横截昆仑。邪指阊阖,画为雍垠。每在季主,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陇山以徂,列为西荒。南排劲越,北启强胡。并连属国,一护彼都。
  73. ^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弟子严耕望《严耕望·中国历史地理·唐代篇》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凉州(武威)西控西域,北控回纥,南控吐蕃.....交通又极发达,凉处要冲复为回鹘、吐蕃贸易之所,故形成一大商业中心.....灯树万点,赛于长安,其盛可知。”
  74. ^齐陈骏,兰州大学敦煌学学科创始人、敦煌学研究所前所长、《敦煌学辑刊》主编。
  75. ^齐陈骏,1986年为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为兰州大学历史文献学、敦煌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甘肃省敦煌学会副会长,《敦煌学辑刊》主编。  教学中曾开设过《魏晋隋唐史料学》、《魏晋隋唐经济史》、《汉唐职官制度》、《中国历代选举用人制度》、《历史文献学概论》、《敦煌学概论》、《河西史》等十几门课程。科研方面有《试论隋和唐初政权》、《唐代宦官述论》、《从隋代职官制度改革看专制主义政治的加强》、《关于评价隋文帝杨坚和“开皇之治”的几个问题》、《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等几十篇论文。近年以来,专心研究河西走廊古代史地和敦煌文书,写有《五凉史略》、《河西史研究》两书和敦煌文书中有关职田、法律、遗产继承、地理沿革方面的多篇论文。还参与撰写了《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地名辞典(甘肃卷)》、《丝绸之路繁荣与法律文化研究》等书。《西北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于2003年出版。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总计约200万字。
  76. ^六大家族,指东汉早年帮助刘秀复兴东汉王朝的窦融家族、梁统家族、邓禹家族、耿弇家族、马援家族和阴氏家族(阴陆、阴识)。在东汉的近二百年里,这六大家族的众多重臣辅佐了十多代皇帝,为东汉帝国开疆拓土,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世之功,也传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77. ^《魏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韦阆 杜铨 裴骏 辛绍先 柳崇》:韦、杜旧族门风,名亦不殒。
  78. ^《梁书 列传第四十》:(梁元帝诏曰:)掞,京兆旧姓,元凯(杜预)苗裔,家传学业,世载忠贞。
  79. ^《旧唐书 卷一百七十七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杜氏三世辅相,太尉陷于横流,临难忘身,可为流涕。汉代荀陈,我朝崔杜,有子有弟,多登宰辅。”
  80.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论略稿》:“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81.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编辑于 2023-12-07 09:49・IP 属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