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 浙江省博物馆

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 浙江省博物馆

以浙江“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为主导,在展示风格上讲求精致而大气,内敛而富有张力。共展出文物约2000件(组),结合场景复原、模型复制、图画创作、多媒体视听等多种现代手段,为人们展现了浙江大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独特魅力。奔流东去的钱塘江进入古越人称为“后海”的杭州湾,划过一个“之”形弯道,为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名字:浙江。

新石器河姆渡 猪纹陶钵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夹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长边两侧各阴刻一猪。猪的腹部运用了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纹样。猪的形象为研究家猪的驯养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新石器河姆渡 五叶纹陶块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高19.5、残宽18、厚5.7厘米。陶块面上“在一方形框上,阴刻似五叶组成的栽培植物,五叶中一叶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四叶分于两侧互相对称,五叶子粗壮有力,生意盎然。


新石器河姆渡 象牙蝶形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长16.6厘米、残宽5.9厘米、厚1.2厘米。图案刻于象牙上,是打磨得很光滑的一件堪称国宝的文物精品。正面用阴线雕刻出一组图案,中间为一组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构成太阳纹,外围周边刻着炽烈蓬勃的火焰纹,象征太阳光芒。两侧对称刻出一钩喙双鸟(鸡),面向太阳,成对称形,似在引吭啼鸣。蝶形器的边缘衬托着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羽状纹。除了鸟(鸡)和太阳纹中心以圆锥浅钻之外,两鸟(鸡)两侧各对称钻通三个圆孔。这样,蝶形器上就一共有六个圆孔。 上四下二。背面制作较粗糙。


新石器河姆渡 象牙鸟形匕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整体雕成一只凤鸟,圆形的柄部细而向下弯曲,柄根部有几周阳线刻出的弦纹,柄似凤鸟尖喙;匕身中部宽厚而隆起,正面刻画出弦纹与斜线纹,仿佛让人看到了凤鸟雄健的背部那丝丝的锦羽;匕身首部渐宽而薄,端头为圆弧形上翘,又像鸟儿悠然扬起的后尾。三者相结合,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只正信步于草地低首寻食的凤鸟形象。



新石器 弧背鱼鳍鼎足 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

新石器良渚 玉琮 浙江杭州良渚反山出土

琮体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鸟纹。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留有台痕。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琮体四面由中间的直槽一分为二,又由横槽分为两节,每节再分上下两个组成部分。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八个,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在分为两节作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四角相同,左右对称。这一种人与兽的组合图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另外,在兽面纹的两侧各雕刻一鸟纹,鸟的头、翼、身均变形夸张。整体纹饰中大量填充卷云纹、直线、弧线,刻画及其繁缛细致。

新石器良渚 玉钺 浙江杭州良渚反山出土

玉钺器身呈“风”字形,上部中央钻有直径0.5厘米的小孔,刃部上下角上各雕琢完整的“良渚神徽”图像和鸟纹,正反两面对称。玉钺上雕琢图像,为良渚玉钺所仅见。拥有此玉钺者应是一位集王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的显赫人物。玉钺是当时权杖的标志。

新石器良渚 刻纹玉璧 浙江余杭良渚安溪出土


新石器良渚 玉串饰 浙江余杭良渚反山出土


新石器良渚 玉珠串 圆牌饰 浙江余杭良渚瑶山出土

新石器良渚 玉半圆形饰 浙江余杭良渚反山出土

玉器呈浅青色,有深绿色斑点。四件为一套,玉料,大小相同。从出土位置均位于头骨上方推断,应是冠上的饰件。器如半圆,底边平直。正面微弧凸,背面相应内弧凹,斜向对钻三对隧孔,用于穿级。正面以浅浮雕琢成兽面纹,重圈圆眼,椭圆形眼睑,眉心刻云雷纹,宽鼻,大阔嘴,脸面上端琢刻成冠顶状。

商 蟠龙青铜大盘 浙江温州温岭大溪出土

通高26厘米,口径61.5厘米,重22.5公斤,圆腹圈 足,侈口方唇,腹部以六道扉棱间隔成六组纹饰。 铜盘内以浮雕手法铸出一条盘龙,龙身似蛇,蟠于 盘底,龙首方形,似牛,有角,昂然挺出于盘心,高 约10厘米。铜盘形状大,龙身浮雕,龙头则完全 铸成立体,为商代礼器,国家一级文物。据专家鉴 定,很可能为出土于江淮地区、现藏日本白鹤美术 馆的六鸟蟠龙纹盘的姐妹器,都是徐、舒的传国宝器。

商 兽面纹铜铙 浙江余杭石濑出土

商 青铜觚 浙江湖州安吉三官乡出土

这件觚体形修长,束腰细颈,大喇叭敞口。器身纹饰可分六层:第一层为四组细长蕉叶纹,第二层为环绕的四小蚕纹,第三层为相背的两个兽面纹,有四出戟扉棱作为间隔,第四层为两道弦纹;第五层为蝉纹环绕,第六层为相背兽面,与第五层共同由四出戟扉棱间隔。高圈足内铸有铭文三字。

商 兽面纹青铜鼎 浙江湖州安吉三官乡出土

颈部饰一周勾连云纹,腹部饰兽面纹,兽面纹的各构成单元之间填充云雷纹。浙江商代青铜器多数纹饰造型与中原无异。这时期青铜纹饰线条雄健,图案深沉生动,器形稳定坚实,是处于上升时期的统治者威严、力量和意志的象征。

西周 龟纹青铜盂 浙江湖州长兴小浦草楼村出土

折沿,腹略外凸,圈足较高。肩部饰4个凸目兽面纹鼻穿,口沿、圈足均饰云雷纹,腹部饰云雷纹和凸起的C形纹,内底铸有龟纹,龟纹中央又有一涡纹。此器器身所饰的C形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龟纹饰在青铜器上,这在南方也是罕见的。

东周 青铜镇

先秦时期,人们席地而坐,席成为家居的重要陈设。为防止席角卷折和牵挂衣裳,便以镇压之。青铜质重色美,不易损坏,是铸镇的主要材质。这组青铜镇制作精巧,器表饰以龙凤纹,纹饰风格与绍兴306号墓出土的青铜插座雷同,纹样生动神秘,富有韵味。


春秋 凤鸟纹青铜插座 浙江绍兴306号墓出土

人形足应为力士的形象,人首有角髻,圆睁凤眼,抿嘴,神情肃穆,双手两膝着地,周身饰云雷纹,腰束宽带。插座部分镂空蟠螭纹。座底有灌铅,使其稳定。器身四面八方阴刻鸟纹,嵌绿松石,出土时已脱落。


春秋 蟠纹青铜提梁壶 浙江绍兴306号墓出土

制作精良,装饰繁缛,仅器盖上就堆塑了十一螭,十六兽。盖钮由七条圆雕蟠螭组成,钮的周围环以四条圆雕蟠螭,伏地昂首作捕食状。流部铸成龙首形,提梁上饰扁宽剔透的棱脊,意在表现龙的背鳍与尾鳍。整件作品造型新颖,秀丽清新,简繁相得益彰,大处器形饱满,细微处丰富而生动,为春秋时期南方青铜器的代表佳作。以螭为主的装饰题材也充分表现出越族文化的特色。

春秋 玉耳金和 浙江绍兴306号墓出土

为黄金质,锻打而成,器表略显凹凸。窄口部位对称铆接一对环形玉耳,断面方正,琢刻精细卷云纹。此器轻如薄纸,有专家认为它的椭圆形造型与舟有关。是同时期罕见的黄金器皿。


东周 越王玉矛 浙江绍兴漓渚出土

并非实用器,而是仪仗用器或用于陪葬的明器。此矛通体磨光,满布云雷纹,中脊两侧刻有鸟虫书“戉戉戉王,戉王”六字。


春秋 青铜鸠杖杖墩 浙江湖州埭溪出土

鸠杖杖镦为鸠杖中的一段,杖镦底端为一跪坐人像,双目平视,双手放置膝部,断发文身。

春秋 配儿铭青铜钩鑃 浙江绍兴狗头山出土

盛行于吴越之地的一种青铜乐器,一般用于祭祀或饷筵。此器体修长,器表经错磨光亮,呈暗灰绿色,为双范合铸而成。钲间两侧分别刻有二行铭文,计六十余字,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从铭文看,器主配儿是吴国王室贵族。这件乐器在越国都城绍兴(也就是会稽)出土,或许正是越国对吴战争的战利品。


战国 越王者旨於睗剑

于1995年发现于香港市肆,后由杭州钢铁集团出巨资购回赠与浙江省博物馆,使之完璧回归越地。剑主者旨於睗是勾践之子鼫与,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在位。在位期间,冶师为他精铸了一批兵器,仅青铜剑目前就有多把发现,而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这柄越王者旨於睗剑。这柄剑完整无缺,剑身呈金黄色光泽,刃锋犀利。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8字,正面为“戉王戉王”,反面为“者旨於睗”,字口间镶嵌着薄如蝉翼的绿松石,现有部分脱落,脱落处可见红色粘接材料的痕迹。附属的漆剑鞘乌黑光亮如新,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良好。集如此多的优点于一身,在出土或传世的吴、越剑中可谓绝无仅有,实为剑中之极品,稀世之珍宝。


战国 原始瓷温酒器


整器呈一鼓形,器面平,器腹收斜,平底。底等距承三足,器面中心,挖一圆孔,旁边等距又挖三圆孔,圆孔直径5.4厘米和3.9厘米。

器面中心饰一道弦纹,器面外沿刻划三圈"s"纹,上、下再各饰二道弦纹,腹对称饰有一兽面衔环铺首。施釉,釉色偏黄,釉层稀薄,胎体厚重。

战国 镂雕大玉龙佩

造型大气舒展,龙嘴微张,云鼻卷而上翘,尾分双叉,一支内勾,一支外卷,曲折盘绕。通体饰阴刻勾云纹,以细阴线框边,线条流畅飘逸。巨大的器型,富有动感的造型、细微处精致的刻划,使得这件玉器显得尤为珍贵。

战国 人鸟纹玉饰件


西汉 铜鸠杖杖首


南朝 越窑青瓷唾壶



唐 会稽县印 浙江绍兴出土

五代 飞鹤牡丹纹錾花银盂

大盘,小球腹,主饰飞鹤、缠枝牡丹花等。

唐 越窑青瓷墓志


北宋 嘉佑七年石经幢 浙江金华万佛塔出土


形制玲珑,高1.47米,共分七段:底层是须弥座,六角形,其上刻有水纹;束腰每面浮雕两朵云纹;上面一层雕有复

莲。幢身高54厘米,上刻“无垢;争光大陀罗尼经”并刻有“弟子使院观察孔目宫吴善井妻王一娘家眷等,秀舍净财,装此幢子,永充供养。弟子刘知百舍此幢于一所,水镇龙宫供养。嘉佑七年岁次壬寅十月二十八日沙门灵寿书”,幢身上部是重檐,顶上有宝珠,两檐之间有圆形仰莲一座,仰莲上有一方形石块,中空,四壁镂成四门,呈亭子状。这件东西当时放在地下,大概受“龙宫”高度限制。下檐有六脊,每两脊之间有瓦筒四行。上檐有四脊。整体是用红砂石制成的。幢身表面呈黑色,须弥座的水纹涂有石绿,云纹涂有石绿及桃红,复莲的花瓣边缘勾有金色和桃红,下檐檐口施以金色,仰莲的花瓣边缘也勾有金色和桃红,上檐的四脊亦施金色。宝珠下是仰莲,每瓣莲花的边缘勾有金色和桃红。宝珠上涂桃红色。但颜色大多剥落。

北宋 彩塑泥菩萨立像 浙江温州白象塔出土

通体高65厘米,保存比较完整,可惜色彩多已剥落。菩萨面相长圆,下颌丰满。长眉细目,茶黑点画睛珠,目视前方,眼光中充满虔诚与希冀。粉红晕染两颊,朱红点画双唇。颈部划有肉纹,项饰璎珞。发髻高耸,挽成螺形,缀饰璎珞,线刻与线描结合刻画出整齐的发丝。袒胸露臂,肌肤敷以淡淡的肉粉色,晕染自然柔和,臂、腕著钏。发辫、宝缯垂搭两肩,微微下垂的双肩凸显女性柔弱之貌。肩搭石绿色描金缠枝纹帔巾,帛带绕颈部过胸前贴体侧垂于座上。内着红色描金菱格纹贴体垂曳长裙,裙摆呈花瓣状垂覆于脚面,衣褶自然悬垂于膝部,尽现绮罗衣料柔软飘动的质感。腹部系带打结,腰束石绿色描金蜂窝纹围腰。衣裙上的图案纹饰精细逼真,色彩简淡内敛。腰肢微弯,臀部左扭,右膝微屈,形成曲线,充满律动,微妙的动势传达女性柔美之态,正是此像点睛之笔,最为传神之处。双手纤巧,平举胸前合十,恭敬礼拜。双足八字外分,赤足立于双层仰莲座上,莲叶一改宽大饱满的形质,略显单薄,莲台色彩与菩萨服饰色彩上下呼应,修美的菩萨与轻盈的莲台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北宋 彩塑泥太阴天子立像 浙江温州白象塔出土


唐五代 鎏金彩绘铜七佛造像 浙江金华万佛塔出土


北宋 鎏金葵花银碗 浙江温州瑞安慧光塔出土



北宋 铜地藏菩萨坐像 浙江金华万佛塔出土

面相长圆,双耳垂肩,掌托夜明珠,跣足踩莲,外披衣褶疏朗的袈裟,座上有施主的题记。形态惟妙惟肖。


北宋 贴金彩绘石雕经函 浙江东阳南寺塔出土

呈长方形,分盖、身两部分。盝盖,子母口,须弥座。通体浮雕,墨笔勾勒,敷彩贴金,纪年明确,制作精工,在国内发现的同类经函中亦属精品之列。


南宋 双鱼纹铜镜


宋 铜鱼凫尊


南宋 衔环铜虎 杭州九堡出土

虎双目圆睁突起,双耳竖立,虎口衔环。四足伏卧,两前肢叠握,尾略下垂并甩至一侧。铜虎神态温和,制作精巧。腹部阴刻:“绍兴五年三月九日,修内司奉圣旨制造,并环重十斤。”铭文较浅。铭文记录了年号、制造机构、重量等。修内司是掌管宫殿、太庙修缮事务的机构。


清 杭州织造局织品

编辑于 2016-08-06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