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寶物故事

青铜兽面纹铙:“鸣金收兵”,古人真的在敲金子吗?

青铜兽面纹铙:“鸣金收兵”,古人真的在敲金子吗?

铙,作为中国青铜乐器之一,主要盛行于商周时代,因其声学性能与社会功能特点比较鲜明,并在商周时代被专门用于军旅中的打击乐器。其质料为青铜制作,故又称其为“金铙”,在“金石之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周礼、地官、鼓人》中说道“以金止鼓。”由此可以看出,铙是指挥退兵时用的乐器,也用于祭祀和军乐。一般将柄插入器座,竖着敲击。由于体内腔空间宽广,共鸣震动,声音洪亮激越,撼人心魄,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量。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这件西周初青铜兽面纹铙出土于1974年江苏江宁塘东村,是商代末期南方青铜器中的精品。此件铙通身呈铜绿色,通高46厘米,执柄长19.5,柄端直径5.5,镜间宽31,器壁厚1厘米。整件器物开口朝上,上宽而下窄,有一执柄与内腔相通,器身断面呈椭圆形,由粗卷云纹、细卷云纹、连珠(圆圈)纹三种组成,并有多组卷云纹构成兽面形式,似脱胎于商代的饕餮形象,满布连珠纹衬底,纹皆平雕,唯双目突出,鼓部中央饰小型兽面,兽面两侧中间下部各饰成行的卷云纹,中部亦为卷云纹图案。饕餮纹(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以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最为发达。一般以动物的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饕饕纹在西周王国之器中大量出现,含有饕餮纹的青铜器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统治权力的重要象征。

大型青铜铙多出土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是商末周初青铜文化系统中最具江南文化的青铜器。南方地区的青铜铙一般称为大铙,在西周早期逐渐演变为甬钟,从南方地区传播到北方周地之后又变成了两周时期的主要青铜乐器。因此,长江流域的青铜大铙对中国音乐文化以及中国古典音乐体系的产生具有相当重要的考古意义。随着甬钟的出现,因其形制及其音乐性能更加完善,南方大铙慢慢被取代,在西周中晚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 刘海霞.《南方地区出土的青铜大铙研究》,2011年

2. 邵露莹.《中国青铜时代早期兽面纹图像特征及其使用成因探析》.《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

发布于 2020-05-15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