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诸侯争霸,看看山西这么多封国就知道了

图片
西周晋的囯都,在今山西翼城西北二十里唐城。
唐,夏商时国名。周成王灭唐,封叔虞于唐,成为晋的国都。《左传》昭公元年记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日实沈 。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日唐叔虞。……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史记晋世家》云:“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居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正义》引地志》云:“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 《元和郡县志》同。
《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注:“大夏,今晋阳县”,而服虔谓“大夏在汾、浍之间”(见《正义》所引)。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唐”条,以为“当以服氏之说为信”。《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史记晋世家》正义所引)唐之翼城在今县东南故城,唐城在其西北二十里。
绛(翼)
西周春秋时晋之囯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十五里故城。
周宣王时晋穆侯由曲沃迁都于绛。《水经注浍水》 按《诗谱》(郑玄《诗唐风谱》)言晋穆侯迁都于绛,暨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后献公北广其城,方二里,又命之为绛,故司马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都。《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晋士城绛,以深其宫是也。《晋世家》云:“昭候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索隐》云平阳绛邑县东翼城是也。″《续汉书·郡囯志》:“河东郡绛邑有翼城。”刘注引杜预曰:“在县东八十里。”《元和郡县志》于绛州翼城县下云:“故翼城在县东南十五里,晋故绛都也。“今定在山西翼城东南十五里故城。
曲沃
西周时晋之国都,在今山西闻喜东北二十里。
《汉书·地理志》:“闫喜故曲沃,晋成侯自晋阳徙此。″案周成王封叔虞于唐,三世至成侯南徙曲沃。在今山西闻喜东北二十里。
图片
晋国始祖唐叔虞曾居此。在今山西乡宁。
《世本》谓唐叔虞“居鄂”,宋注:“鄂地今在大夏。”《史记晋世家》集解引)《左传》隐公六年载:“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晋人谓之鄂侯。”杜注:“鄂,晋别邑。”《晋世家》正义云:“《括地志》云:故鄂城在慈州昌宁县东二里。按与绛州夏县相近,禹都安邑,故城在县东北十五里,故云在大夏也。”《大清一统志》谓鄂城“在乡宁县南一里,今之鄂侯古垒”。今定在山西乡宁。
西周春秋时姬姓封国,在今山西平陆东北五十里。
周大王之子虞仲封于虞。《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太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王不从,是以不嗣。”《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吴山在西,上有昊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水经注河水》云:“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水北有虞山,“有东西绝涧”,“谓之轸桥也”,“桥之东北有虞原,原上道东有虞地”,“周武王封太伯之后虞仲于此″。《春秋释例》:“虞,河东大阳县东北吴城。″按“虞″字从“吴″声,虞、吴音同,古常通用。《括地志》云:“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古虞国也。”(《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元和郡县志》陕州平陆县下云:“故虞城在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今定在平陆东北五十里山里。西周晚期有虞侯政壶,传为山西黎城出土。
西周时姬姓封囯,武王弟所封囯。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十六里。
西周初年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世本》谓:周武王“封弟处于霍”(《史记·三代世表》索隐1)。《史记管蔡世家》也说:“封叔处于霍。”可知周克殷前,已有地名霍。《殷虚书契续编》第卷第三十—页第四片、《殷契佚存》第五五九片和《殷契摭佚续编》第一四一片有地名霍,与地名望相近。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谓即叔处所封之霍。
霍乃因霍太山而得名。《左传》闵公元年:“晋侯作二军,……以灭耿、灭霍。 女县东北有霍太山。”《史记赵世家》谓晋献公伐霍,“霍公求奔齐,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水经注·汾水》谓“汾水又南径霍城东,故霍囯也”。霍城在今霍县西南十六里。
西周时姬姓封囯,在今山西芮城北五里古城址。
《左传》昭公九年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国语·郑语》记周幽王时史伯曰:“当成周者,…有虞、號 隗、霍、杨、魏韦注:“八囯姬姓也。”《诗经》有《魏风》。鲁闵公元年为晋献公所灭,作为毕万封邑。《汉书·地理志》河东郡河北,“《诗》魏国″。《史记·魏世家》正叉云:“魏城在陕州芮城县北五《元和郡县志》谓故魏城在芮城县东北五里。《太平寰宇记》云:“其城周回八里,年代绵远,遗址犹存。”至今遗址仍留存,见《文物》1962年第4、5期陶正刚、叶守明《古魏城和禹王故城调查简报》。
西周时姬姓封囯,武王之子所封,在今山西河津东汾河以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富辰谓韩“武之穆也”。《诗大雅韩奕》记载韩侯“入觐”而“受命的事。春秋前,韩为晋所兼并,成为晋邑,后来晋以此封大夫韩万。《春秋》僖公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即在此地。
韩的地望,旧有河西、河北、河东三说。河西说见于《括地志》。《括地志》云:“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八里,故古韩囯也。《古今地名》云韩武子食采于韩原故城也。”(《史记韩世家》正引)此说顾炎武已驳斥,认为“晋侯及秦伯战于韩,上言涉河,下言及韩,又曰寇深矣,是韩在河东,非今之韩城也”(《日知录》卷三“韩城”条)。河北说见于《水经注》。《水经注圣水》云圣水又东南径韩城 郑玄曰: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稍东迁也。″此说出于误会,因见《韩奕》所说“濾溥彼韩城,燕师所完″,误以为韩近北燕。此说俞正燮已驳斥,认为《韩奕》所说的“燕”不是北燕而是姑姓的南燕,《韩奕》云“韩侯取妻”,"为韩姞相攸”,足以证明,详见《癸巳类稿》卷二《韩奕燕师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注:“韩国在河东郡界此说甚确。江永《春秋地理考实》根据鲁僖公十五年秦晋战况推定在今山西省河津、万泉之间,今推定在河津东,汾河以北。详见拙作《韩侯所在地望考》,附录于《西周春秋时代对东方和北方的开发》,刊《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期,后来又编入《西周史》一书中。
图片
贾(贮)
西周时姬姓封国,在今襄汾西南。
《左传》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元和姓纂》三十五马韵谓周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此。《通志·氏族略》亦谓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此。同州有贾城即其地。或言河东临汾有贾乡是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晋既并贾,遂以为邑,故晋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食邑于贾,谓之贾季,其后则以邑为氏。所说河东临汾有贾乡,当在今山西襄汾西南汾水西岸。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定在今陕西蒲城西南贾城,不确。1974年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岀士贮子巴与筍侯囤。“贮”与“贾”声同通假,贾国本与筍国相邻。
商代国都名,西周、春秋时代姬姓封囯,在今山西河津东南十二里。
《史记殷本纪》称“祖乙居于邢”,《索隐》云:“邢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东皮氏县有耿城。"春秋初期此地为姬姓之封国,为晋所灭。姬姓封国可能是西周时所分封。《左传》闵公元年晋侯作二军”,"以灭耿、灭霍、灭魏”。杜注:“平阳皮氏县东南有耿乡,三国皆姬姓。”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皮氏耿乡,故耿囯。”《括地志》云:“故耿城,今名耿仓城,在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故耿国也。《都城记》云:耿,赢姓囯。"(《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元和郡县》绛州龙门县下云:“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古耿国也。”即今山西河津东南十二里。
西周春秋姬姓之国,在今山西洪洞东南。
《国语郑语》载周幽王时,史伯曰:“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韦注:“八国姬姓也。″《汉书·扬雄传》称:“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 庶初食采于晋之杨,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颜注:“别谓分系绪也。”又说:“杨在河汾之间。”颜注引应劭曰“杨,今河东杨县。”《汉书·地理志》“河东郡杨县”,颜注引应劭日:“杨,侯国。”《太平寰宇记》晋州洪洞县下云:“故杨城,春秋时杨囯,汉阳县城也,在县东南十八里。″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有古城址,见《考古》1963年第10期《山西洪洞县古城址调查》。
西周春秋姬姓封囯,在今山西临猗西南四里。
郇,周文王所封国。《诗曹风下泉》:“郇伯劳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富辰曰:“郇(文王)之昭也。”《水经注涑水》云:“涑水又西径郇城,《诗》云郇伯劳之,盖其故国也。杜元凯《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囯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今解故城东比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乡俗名之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文孤证也。”《括地志》云:“故郇城在蒲州猗氏县西南四里。”(《诗地理考》卷二“郇伯”条引)《元和郡县志》同。即在今山西临猗西南四里。
荀(郇瑕氏)
西周春秋国名,在今山西新绛东北。
《左传》桓公九年:“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汉书·地理志》引《汲鄯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水经注·汾水》云:“古水又西径荀城东,是古荀国也。《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荀在今山西新绛县东北二十里临汾故城《左传》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鹽,囯利君乐,不可失也”。杜注:“郇瑕,古国名。河东解县西北有郇城。”江永《春秋地理考实》云:“郇、瑕二邑皆在解,故日郇瑕氏,杜以为一国,非也。郇瑕氏,盖先都于瑕,迁于郇,因而得名,犹如句须因先都于句,后迁于须而得名。”《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解县有瑕城,《水经注·涑水》:“涑水又西南径瑕城,……京相璠曰:今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瑕城。”按此瑕城在今临猗县西南、临晋东南。
案荀在今山西新绛县东北,郇又在山西临猗县西南,瑕亦在临猗县西南,地理位置相近,当是先后迁居的关系,不可能名称相同之国家同时在附近存在。1961年10月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筍侯盘传世有筍伯大父盘(现藏上海博物馆)。“筍”当是此国之原名,“荀 阝”都是同音通假。
赵的祖先造父封邑,威姓,在今山西洪洞北赵城东北三里。
《史记·秦本纪》:“缪王以赵城封造父。″《赵世家》:“造父幸于周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集解》引徐广曰:“赵城在河东永安县。”《正义》引《括地志》云:“赵城,今晋州赵城县是,本彘县地,后改曰永安,即造父之邑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四谓"今赵城县北三里有赵简子城,隋置县于此,今古城遗址尚存”。古赵城遗址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东北三里,汾水东岸。
图片
西周赤狄之国,在今山西隰县北。
《国语·郑语》记周幽王时史伯曰:"当成周者,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韦注:"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路史囯名纪丁》谓有虞氏后有蒲囯,在氵津关。董增龄《国语正义》以为即“《汉书·地理志》河东郡蒲子县,应劭曰故蒲反旧邑,武帝置,师古日重耳所居也。”
考殷墟卜辞有“甫”,与“雀”相近,见《殷虚文字甲编》第一七九片和《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第九八七片,又与缶相近,见日本京都大学所藏甲骨第三——二片。日本学者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定在今山西蒲县附近,可能即西周蒲囯所在地。
春秋时晋囯有蒲邑,战囯时魏囯有蒲阳,《史记·秦始皇本纪》九年“攻魏垣、蒲阳″。《正义》引《括地志》:“蒲邑故城在隰州县北四十五里,在蒲水之北,故曰蒲阳,即晋公子重耳所居邑也。”今据此推定西周之蒲,在今山西隰县北。
西周时赤狄之国,春秋时称东山皋落氏,在今山西昔阳东南皋落镇和垣曲东南皋落镇。
《国语·郑语》记周幽王时史伯曰:"当成周者,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韦注:“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董增龄《囯语正义》云:“洛即雒,宣公年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雒,魏颗败秦师于辅氏,杜注:雒,晋地,盖洛地,后归于晋。《史记匈奴列传》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圊、洛之间是也。"今按此说不确。洛乃西周时赤狄一部落名,并非地名。《通志氏族略二》引《风俗通》云:“落氏本皋落氏,翟国也此赤狄别种。”秦嘉谟《世本辑补》以为洛即落氏,亦即皋落氏。此说可信。春秋时或称为皋落狄,《国语晋语一》记骊姬日:“以皋落翟之朝夕苛我边邑”,韦注:“皋落,东山翟”。《水经注·河水》于河水“又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下云:“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流径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翟之都也,世谓之倚亳城,盖读声近转,因失实也,《春秋左氏传》所谓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也。”今山西垣曲东南有皋落镇,山西昔阳东南七十里又有皋落镇,当即皋落氏曾居留之地。
西周春秋时赤狄所建囯,在今山西潞城东北四十里。
《国语·郑语》记周幽王时史伯曰:"当成周者,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韦注:“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春秋》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路氏”。《汉书地理志》:"上党郡潞,故潞子囯。″潞盖以囯潞水流域而得名。《水经注浊漳水》于潞县下云:“县故赤翟潞子国也。…骃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县北对故台壁章水径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为台壁”。董增龄《国语正义》云:"《左传》哀公四年杜注路县东有壶口关。《上党记》日:潞,浊漳也,县城临潞。案今山西潞安府潞城县即其地,县东北四十里有故潞城。“今从之。
图片
西周赤狄之国,在今山西长子。
《国语郑语》记周幽王时史伯所说成周之北有潞、洛、泉、徐、蒲等国,韦昭注:"皆赤狄隗姓也。″董增龄《囯语正义》云:"泉即前,昭公二十二年传司徒醜以王师败绩于前城,孔疏引服虔注,前读为泉,即泉戎地,在伊阙南,《水经注·伊水》伊水自新城又北经泉亭西,是泉即前也。”此说不确。泉是赤狄的一支,不可能就在中原的伊水流域。西周时这些赤狄之国,分布于浊漳水的发源地区。《水经注·浊漳水》云:“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又说:“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泉国当即在阳泉水流域。今推定在今山西长子县。
徐余无之戎
在今山西屯留西北余吾镇。
《国语郑语》记周幽王时史伯曰:“当成周者,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韦注:“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这个“徐”是赤狄,当即余无之戎。《古本竹书纪年》:“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后汉书西羌传》注所引)“余”、“徐音同通用。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谓佘无之戎即余吾及无皋二戎。今按古无无皋之戎。春秋时有茅戎及徐吾氏,《春秋》成公元年,“王师败绩于茅戎”,《左传》云:“遂伐茅戎,三月癸未败绩于徐吾氏。"当时茅戎及徐吾氏当离京都洛阳不远,当即阴戎(或称伊洛阴戎),或称扬拒、泉皋、伊洛之戎。《路史国名纪》称 潞之屯留西北三十里有故汉余吾城”。《汉书地理志》上党郡有余吾县,即今山西屯留西北余吾镇,当是徐吾氏原先所在地。
慕、慕京、燕京戎
商、西周地名及部族名,在今山西祁县、静乐间。
《古本竹书纪年》:“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后汉书西羌传》注所引)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皆谓燕京即是燕京山。《淮南子·坠形训》:“汾出燕京”,高注:“燕京,山名也,在太原汾阳。”《水经注汾水》云:"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之山,《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尔雅·释地》:“燕有昭余祁”,郭注:“今太原邬陵县北九泽是也。”这个“燕”即是燕京。《国语郑语》记周幽王时史伯曰:“当成周者,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韦注:"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这个与狄、鲜虞、潞等连称的燕,即指燕京而言。《尔雅释地》称“燕有昭佘祁″,《吕氏春秋有始览》作“燕之大昭”,《淮南子·坠形训》作“燕之昭余”,《水经注汾水》称"太谷水出谷西北,流径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燕京当指今山西祁县、静乐县间之山地。
狐氏(大戎)
西周春秋部族名,在今山西永和、孝义间。
狐氏有大狐氏和小狐氏,亦称大戎和小戎。大戎,姬姓;小戎,允姓。《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注:“大戎,唐叔子孙别在戎狄者”,“小戎,允姓之戎。”
《国语晋语四》记叔詹曰:“狐氏出自唐叔, 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世本》 :“大狐氏,晋大夫大狐伯生突、生磕为大狐氏,其后大狐容为晋丈夫。”(《路史后纪十》 引)《路史》注:”《世本》有大狐氏、小狐氏,溱为大狐氏,射姑为小狐氏,大狐容为大戎氏。”可知大狐氏即大戎,小狐氏即小戎。
《山西通志》卷五一因见平阳西山一带,在晋有狐厨邑,在汉有狐谖县,在魏晋有狐谷亭(《左传》僖公十六年杜注) ,狐厨即狐谷,在今乡宁县,狐谖在今永和县,推定狐氏在乡宁至永和一带。按《山海经:北次二经》有狐岐之山,《山海经地理今释》卷三推定在今孝义县,今推定狐氏部族在今永和、孝义二县间。
西落鬼戎、隗
西落鬼戎,商代部族名,西周称为隗。在今山西吕梁山以西、黄河以东大宁、蒲县以北地区。
西落鬼戎,商代部族名。《古本竹书纪年》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 ,俘二十翟王。”(《后汉书:西羌传》注引)《国语郑语》记周幽王时史伯曰:“当成周者。...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隗排列在虞、虢、晋和霍、杨、魏、芮之间,则隗亦当在今山西省。梁伯戎有“鬼方戀”三字,可知梁曾与鬼方相战。梁在今陕西韩城,所说鬼方当为鬼方之一支,应即在今山西大宁、蒲县以北地区,与梁相近而中隔黄河。隗应为鬼方-支的别称。西落鬼戎也应为鬼方一支的别称,可能是对东山皋落氏而言。
条(条戎)
西周戎族部落之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中条山附近。
《左传》桓公二年载:“初,晋穆公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史记晋世》称穆侯四年“取齐女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仇”。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此当周宣王二十三年。按条即鸣条,《楚辞·天问》:“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悦)”,王逸注:“条,鸣条也。悦,喜也。言汤行天之罚,以诛于桀,放之鸣条之野,天下众民大喜悦也。″《书汤誓序》伪孔传云:“呜条地在安邑之西”,《正义》引皇甫谧曰:“今安邑见有呜条陌。"
原在蒲州安邑县北三十里南坡口,即古呜条陌也。鸣条战地在安邑西。"(《史记殷本纪》正义引)晋穆侯所伐之条,即是条戎,《古本竹书纪年》称“周宣王三十六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汉书西羌传》注引)。条戎即因在条而得名,条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中条山附近。
奔戎
西周戎族部落之一,与条戎同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中条山附近。
图片
这是从周武王伐纣的八国之一,在今山西平陆西南。
影为从周武王伐纣的八国之一,见于《尚书牧誓》。杨筠如《尚书藪诂》云:“与髦通,当与“茅”通。《史记秦本纪》载:“缪公任好元年,自将伐茅津,胜之。”《正义》云:“刘伯庄云:戎号也。"又引《括地志》云:“茅津及茅城在陕州河北县西二十里,注《水经》云:茅亨,茅戎邑(今本“邑”误作 《水经注河水》云:“橐水又西北径陕城西,西北入于河,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大清统志》谓茅城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茅戎古有两支。《春秋》成公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茅戎″,《左传》称王师“伐茅戎,三月癸未败绩于徐吾氏”。春秋时周师所伐的茅戎,不可能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因为平陆距离洛阳有二百五十里,不是周师所能攻伐
北唐
西时西北戎族所建之国,在今山西太原市。
《古本竹书纪年》载∶周穆王时“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骊马,是生绿耳”(《穆天子传》注与史记秦本纪》集解所引)。《逸周书王会篇》“正北方,北唐以闾”,孔晁注:“北唐,戎之在西北者。“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山海经》云县雍之山,其兽多闾。注云:闾即羭也,如驴歧蹄。又《北山经》注云:角如羚羊,一名山驴。《仪礼》注云:闾如驴角。愚案《穆天子传》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云北唐来见献一骊马是生绿耳,即此戎也。
何秋涛《王会篇笺释》云:“唐之封本在戎境,叔虞即因故国为唐侯,其北之戎国,亦自名为北唐。”《史记·赵世家》称:“造父幸于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所说正与北唐来献之骊及绿耳相同。雷学淇《竹ˉ证》因云:“北唐即造父之囯也。”《史记·秦本纪》谓:“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狮、绿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
案西周时,晋之北境不及晋阳,北唐之国正相对南方翼城之唐,因而称为北唐。《括地志》云“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史记晋世家》正义引)当即北唐所在。即今山西省太原市黎商、西周西方国名,见《尚书》的《西伯戡黎》。一作“鹜”,见《说文》:一作耆”,见《史记周本纪》和《尚书大传》:一作"阢“,见《史记宋世家》。在今山西长治西南。
《汉书·地理志》上党郡壶关,注引应劭曰:“黎,侯囯也,今黎亭是。”《续汉书·郡国志》“上党郡壶关有黎亭,故黎国”,刘注:“文王戡黎,即此也。”《说文》:“,殷时侯国,在上党东北。”《左传》宣公十五年载伯宗曰:“狄有五罪”,"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杜注黎,侯国。上党壶关县有黎亭。”《吕氏春秋·慎大览》云:“武王命封帝尧之后于黎。”《括地志》云:“故黎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尚书》曰:西伯葚黎,是也。"(《周本纪》正义引)《大清一统志》:“黎囯在今山西省长治县西南三十里黎侯岭下。″《西伯戡黎》载:“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即商王纣)。“可知黎是商的诸侯国中比较重要的。
来源:太原道、读懂山西
原标题:山西这片土地上曾经分布着这么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