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究竟是哪一段蜀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广义的蜀道有600公里,所以在这里指的蜀道,(听说是金牛道?然而也没有确切地址)起点与终点到底在哪里? 可以不具体到县市…
关注者
34
被浏览
55,235

9 个回答

自古入蜀有三条路:

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荔枝道就不提了,见记载较晚。

这条道配合上面的子午谷,在唐代时为了给杨贵妃运荔枝,经过国家工程级的整修,才算得上像样的道。

米仓道是入蜀的二号选择,它横跨米仓山,这条路比后面要说的金牛道更难走,所以一般大部队也根本没法走。

最后,就剩下「唯一」的一条路,非常著名的金牛道了。

自古由北向南军队入蜀,基本就这一条路,关于「蜀道难」绝大多数说的就是这条道。

一旦行军的道路「难于上青天」,一系列后勤保障就非常难落实,当年李太白那首《蜀道难》真的并非艺术夸张,而是真的就那么险。

壹:总说蜀道难,到底难在哪儿?

一个国家在兴起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个个非常幸运的机遇,它们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这种机遇往往可遇不可求。

当天时、地利、人和一系列因素因缘际会之时,历史会在你的面前摆上一道艰难的即时选择题。上还是不上!

一个看似成功的机会,可能包含着极其凶险的后果;一个看似平庸的选项,背后却有可能是一本万利的结果。

这两个选项摆在你面前时,你该如何选择?

秦惠王此时就面临着一次关键抉择。天上掉下了一块儿大馅饼——蜀地乱了。当时的四川,三足鼎立。来看看大西南地区吧。

最强的首先是蜀国,今天四川的西部,总部成都,经济条件最好、人口最多、土地条件最佳。

其次是巴国,今天四川的东部,总部江州(今重庆),土地一般,山地居多,国力次之。

最弱的是苴国,今天四川的北面,根据地在今天的汉中西、南部,国力最弱。

蜀国跟巴国一直是宿敌,而苴国一直是蜀国的小弟,两国的领导人是同宗。

当老大和老三成为一伙,老二其实不太容易玩得下去。而且,老二巴国的产盐地,近几年还被楚国夺取了,经济实力大大下降,这也导致了巴国越来越不容易。

不过,这一次,老二看到了转机,因为本有亲戚关系的老大和老三翻脸了。

老三不想一直当老大的尾巴,所以总跟老二一直眉来眼去,老大则觉得老三不识抬举,结果俩人闹掰了。

老大蜀国扬言要灭掉老三苴国,收回北部国土。当初是祖宗心软才给你分了片地,你还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老三苴国则不愿坐以待毙,和老二巴国联起手来要和老大干一仗。但这哥儿俩怕不保险,翻过了秦岭找到了秦国,希望这位西方诸国盟约长能够和他们一起干掉蜀国。

这就是目前蜀、巴、苴三国的总体互撕态势。

出兵还是不出兵,秦王将这件事拿到了朝堂上,请有识之士们各抒己见。

张仪作为口才担当,率先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眼下我们应该逮住韩国往死里打,出兵三川,切断魏国与南阳的联系,然后进攻新城和宜阳,兵临有名无实的老大周天子的洛阳城下。

「届时的周天子肯定吓得献出九鼎,到时候远可号令诸侯,近可兵出中原。

「至于蜀国,蛮荒小邦,偏处一隅,跑那么老远去攻打,未必有什么收获,不值当折腾一趟。」

之前,我们讲过,苏秦、张仪之流始终并没有什么靠谱的贡献。

这种国际掮客为什么没贡献呢?

因为他们做的任何抉择,首先想到的是每一项决策自己能否从中获得什么利益,至于国家利益,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

打韩国,挟天子,其实在当时都是受累不讨好的。由于韩国处天下之咽喉,中国之中心,往东边、往西边、往南边、往北边,哪个国家往哪边打都得经过它。

谁兵出此地,势必会引来诸国的救援。事实上也正因如此,后面无论韩国多招人讨厌,每当韩国被秦国欺负得够呛时,各国往往就会不计前嫌地发兵营救。因为韩国要是垮了,我们就得直面大秦了。而此时,张仪的用武之地就来了。

往东打对于秦国来讲,劳民伤财,收效不多。

秦国位于豫西通道上向东的前沿阵地,就仿佛「最长的一码」一样,每一步推进都可谓艰难。

至于找周天子要鼎则纯属神经病思维,周天子拿着鼎都快过不下去了,你抢过来能有什么用?这种「问鼎」思维还停留在春秋时代,而且远赴巴蜀,则不符合张仪的利益需求。

首先,他去了没什么用;其次,打下来对他也没什么好处,他的国际影响力不会随之攀升。

是先攻韩,还是先攻蜀,表面上看,就是个顺序问题,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攻韩随时可以,但攻蜀,机会却只有这么一次。再下一次,不知何年何月!

为什么?这要从蜀道难说起了。

秦人想要入蜀,先要翻过秦岭,翻越秦岭当时有五个方案。



看似五个方案,但要从关中入川,基本上只有西边的三条路。

因为东边的子午道和傥骆道,在当时基本上就不能算「道路」了,自古罕见大部队敢走这两条路的。因为太过于险峻狭隘,缺乏回旋的余地,人家只要在谷口放上千余人就把你彻底堵死了,比如著名的子午谷道,几千年来从未有过成功的征伐案例。

发生在此处比较著名的战役,是明末的农民军第一实力派,闯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明军堵死。(此时李自成仅仅是闯将,和闯王高大哥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关于后来诸葛亮为啥要驳回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以及魏延究竟要实现什么战略,我们会在三国的故事里细讲。

至于傥骆道,比子午道还险。

接下来说一下可以选择的西边三条路,我们按照难易程度来分析一下。

第一条,就是最左边的祁山道,西出陇山,进入陇西高原,然后再南下穿越秦岭、大巴山脉的西端,进入四川盆地。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所谓「祁山」所指向的位置,也正是西汉水源头以北的这片区域,这也是秦国的祖宗发祥之地。(实际上蜀汉的北伐真正出祁山的是两次。)

这条道有点儿远,而且要翻越六盘方,得过陇山山脉。

自陈仓往西不是还有一条蓝色的水路吗?

那条水路无法通航,陆路行军更是天然的噩梦,沿路山势陡峻、山高谷深,沿途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根本没法走。



这段路途在中国铁路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大笔。当初修建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的工程时,是中国铁路建设中桥梁、隧道比例最高的二线铁路,工程极其艰巨。

因为当时秦国的核心区已经转到渭河平原了,也就是说,如果秦人要由陇西高原发起进攻的话,就需要先调集人力、物资西向由陇关道攀越陇山,然后转向南穿越秦岭、大巴山脉。

这样几乎走了一个大直角。

无水路可借,路程的增加,战役的成本也将成倍地上涨,千里运粮,往往是运二十担粮草,才能往前线交割一担,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物流成本在那个年代极其可怕,如果走这条道,会拉长战役的准备时间,国家也会产生极大的负担。

这条路,是关中政权入蜀的最次之选。

相对来说,通行条件好一些的是五条路中间的褒斜道。

这个条件好,其实是相对而言,因为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褒斜道实际上是沿途一路有褒水的,但是褒水只有北半段可以借上水路的力,南半段水流湍急,很难行船。

在秦岭中穿梭,是很艰难的,很多地段完完全全是河谷,根本无路可走。

不过,我们是愚公移山的民族,我们最早的工程队沿着河道旁边的峭壁开凿孔洞,插入支架,然后再铺上木板通行,修成了所谓的「栈道」(刘邦当年烧的就是这条道,烧完就昭告天下,爷今后再也不出去了,以此表示自己没出息)。

在连通秦、蜀两地的「蜀道」中,「栈道」也是经常被迫使用的交通形式。

所以,一旦进入战争时期,防守的一方要想阻止对方进攻,只需要将栈道烧毁,就可以起到迟滞对方进攻的目的了。

最好的方案是相对便捷的道路,就是陈仓道。

由于由渭河平原西端进入秦岭的关口是著名的「大散关」,因此也被叫作「散关道」;又由于渭河平原西端的主要城邑叫作「陈仓」,因此又被称作「陈仓道」。

刘邦后来就是从这里「暗度」出来的。

当时距离武都大地震还有一百三十年,天池大泽还健在,所以当时的陈仓道全程可以通航。(楚汉战争时期会讲。)

刘邦死后十年,武都大地震,汉水改道,西南版图出关中的历史窗口,随着汉王朝创始人的离去永远地关闭了。就此也彻底封顶了四百年后,那位经天纬地之才的努力天花板。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成败有命,国运在天。

此时此刻,不仅整个关中平原的物资可以通过渭水进入嘉陵江道,而且汉中平原的物资也可以通过汉水输送到嘉陵江中,随后直接由水路入蜀。

综上所述,汉中与关中,基本就是上述的三条道:祁山道、褒斜道、陈仓道。

第一条,过陇山,物流大噩梦;第二条,路最近,容易断,物流小噩梦;第三条,最靠谱,全程水路,入蜀首选。

蜀道难先放在一边,这一道秦岭就不好过。如果秦国想入巴蜀,最好的方案是走陈仓道。

但是,当时陈仓水路的核心地段掌握在苴国手里。



虽然秦国早在公元前 387 年的时候,就拿下了汉中盆地,但是苴国把南下的道路挡得死死的。只有拿下这条路,才能进入下一个更难的课题——入蜀。



自古入蜀有三条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荔枝道就不提了,见记载较晚。这条道配合上面的子午谷,在唐代时为了给杨贵妃运荔枝,经过国家工程级的整修,才算得上像样的道。

米仓道是入蜀的二号选择,它横跨米仓山,这条路比后面要说的金牛道更难走,所以一般大部队也根本没法走。

最后,就剩下「唯一」的一条路,非常著名的金牛道了。

自古由北向南军队入蜀,基本就这一条路,关于「蜀道难」绝大多数说的就是这条道。

一旦行军的道路「难于上青天」,一系列后勤保障就非常难落实,当年李太白那首《蜀道难》真的并非艺术夸张,而是真的就那么险。



别看苴国粮食产值不算强,位置却相当关键,整个蜀道的核心,全部在苴国手里攥着。

秦军想南下打过来,通常可选的就只有陈仓水道这一条路。

哪怕你英勇无敌、神兵天降,无论你的突袭行动有多么突然,蜀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反应,在葭萌、剑阁这两个点上封关以自守。只要这两个点一封死,再想入蜀真是千难万难!

后来,姜维堵在剑阁就差点儿把钟会弄神经了。

剑阁地区以北,是整个蜀道难的精华所在。

广义上的蜀道应该是所有蜀地或通往蜀地的道路。一般所说的蜀道特指关陇-汉中-蜀地的几条较大的山间谷道,主要有:

关陇-汉中:祁山道、陈仓道(故道)、褒斜道、灙骆道、子午道;

汉中-四川: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荔枝道);

甘肃-四川:阴平道(仅以邓艾灭蜀闻名)。

这种称呼只是大致走向,实际上每条道又可能有很多小道组成。既然是山间谷道,距离当然从平原到平原算了。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多写蜀道艰险。李白的《蜀道难》提到具体的蜀道地名有“西当太白有鸟道”“青泥何盘盘”“剑阁峥嵘而崔嵬”,但这并不表示他都走过。

开元天宝时川陕各道都相对比较繁华,当时官道是陈仓道-金牛道。诗中汉中到成都段应该是金牛道无疑,青泥岭在陈仓道,也算官道,但“西当太白”又有矛盾。

个人更倾向陈仓-金牛道,起点宝鸡,终点成都(或散关到剑门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