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新闻,国内国外到底啥区别?

2020-10-02 12: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Sylvia  吕嘉鑫

近年,媒介不断丰富、发展

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了新闻学方向

除了国内的新闻传播高等院校外

一些人还会选择去国外攻读新闻学学位。

那么,国内外新闻科班到底啥区别?

一、国内外新闻学教育侧重点

二、新闻学圣殿

三、亲历者讲述

四、国内新闻学教育现状和弊端

五、新闻学教育要回归本源

导读 

一、国内外新闻学教育

1.新闻教育体制的不同,新闻教育差距显而易见。

我国是国有型新闻体制,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而国外大多是公有型、私有型、混合型新闻传播体制。国外的新闻管理体制一直比较自由,新闻自由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门。

2.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差别明显。

中国新闻新闻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践教学,还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中国新闻院校的教师多为“本土制造”,学历以硕士为主。课程多由一位教师全部承担,有利于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但是一般难以展现一门课程的全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美国高等院校更重视新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密苏里大学目前依然秉持的新闻教育理念:一是学习新闻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二是新闻是一个世界化职业,教师多要求有博士学位,而且还特聘一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记者、编辑担任兼职教师。

一门课程由多位老师共同教授,不仅可以使课程的每一部分都达到最高的水准,而且不同的教师的研究思路对于学生开拓思维,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所帮助。

3. 学生成长速度深受课程设置影响。

国内新闻学课程多为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基础写作等理论性课程。

理论多,实践少,造成了国内新闻学许多本科生只会空谈新闻理论,“纸上谈兵”,放在专业媒体,还得从头学起。

美国新闻学的核心课程包括专业和综合课程、实践训练、职业操守教育。美国新闻学学科涉及的领域相当宽泛,文理课程以及专业领域课程之间相互交叉,美国新闻学课程中大部分会涉及到写作以及编辑的课程。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新闻专业的介绍,即新闻概况以及相关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二是新闻技术,即新闻写作,报导以及生产等;三是涉及到新闻理想,道德等层面的东西,即新闻的灵魂,培养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某种程度上对于第三方面的理解程度和态度可以反应一个人在新闻领域所具备的素质。

4.就业方向区别不大

国内外的新闻学人才一方面是培养了去专业媒体另外一方面,就业可以去企业和党政机关宣传口做品宣内宣,这就是所谓的公共传播就业。专业媒体和公共传播 2个就业出口,不一定要对峙,可以并轨实行。

5.研究方向

国内目前的新闻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论文,重科研,轻实践,轻教学。

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以发表论文,国家立项来证明自己的专业实力。这就造成了国内的学生过分看重自己科研能力,发表论文的数量,从而将新闻实务抛之脑后,以致于到了专业媒体,又得从头开始。

国外新闻学导师和学生尤其重视新闻实战能力,大部分时间都与学生进行实战演练,不断强化作为一个新闻人的采、写、编、摄等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的与业界和社会进行有效沟通。这与我们国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新闻学的圣殿

哥大& 密苏里

哥伦比亚大学是唯一一所拥有新闻学院的常春藤大学,其新闻研究生院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新闻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拥有全美国最杰出的教师团体,这些教师都有深厚的新闻从业背景,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哥大新闻是属于传统的新闻专业,注重新闻写作、讲故事的能力,以培养新闻从业人员为目标,学生每天都需要完成大量新闻采写作业。

哥大新闻学院的课程主要有以下三类:

Reporting Class

设于第一学期,持续2-3个月。要求不停采访,写9-12篇文章,以此训练学生的 Reporting Skills,使之了解纽约这座城市。

Writing class

设于Reporting Class结束后,是一门必修课,包括Feature Writing,Profile Writing等内容。

Electives

设于下半学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视频、照片等专项学习。

哥大每学期都会把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区,一人负责一块区域的报道,学生自己找故事报选题,并独立完成采访、写作和拍摄。

教授以编辑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作品,并给出反馈意见。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优于国内的模式,这种优越性不仅体现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也体现在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关注上。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于190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被誉为“美国记者的摇篮”。

相比哥大、波士顿大学强势推出“商业报道”,传统的“平面新闻报道”或曰“纸媒新闻”是密苏里的一贯优势。密苏里新闻学院独创著名的“密苏里方法”(The Missourian Method),成功地将课堂教育与新闻实践相结合,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创意的新闻学院之一。

同时,该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创设媒介融合专业的新闻院校,培养了很多新媒体记者和数据视觉化设计师等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1908年,在沃尔特·威廉姆斯院长的提议下,该院建立了第一个学生实践基地《密苏里大学人报》,即《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的前身。这是一份面向社会的报纸,而不仅仅是一份报道校园新闻的报纸。

该报纸的新闻室分为摄影、新闻采访、编辑、校对、版面编辑等几大块。由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编辑,学生记者按体育、社会、教育、司法、政治多条线跑新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份百年老报开始搭建网络平台以应对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现在报社要求学生学习多媒体报道技能,每学期至少写作一篇运用多媒体报道的新闻稿。报社还教授学生如何写博客,如何与读者用互联网互动,以及如何使用超级链接等互联网工具。

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上、师资力量配备上都遵循理论知识提高与实践能力培养齐头并进的原则,所有讲授新闻业务的教师都必须拥有报业工作经历。如今密苏里新闻学院已拥有九大媒体实践基地,涵盖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广告、公关、多媒体等领域,全部面向社会。

三、亲历者讲述

5个中国年轻人怀揣着满满的热情和新闻理想来到纽约。

他们每天扛着摄像机、脚架、灯箱穿梭在纽约的大街小巷,去采访飓风过后的灾民,拍摄哈德逊河上的以船为家的艺术家,报道曼哈顿116街地铁站出现的可疑爆炸物……

纪录片《米字路口》讲述的,是5个在哥大新闻学院读书的中国学生的故事。

片中,瘦瘦的女孩拿着沉重的相机摔了一跤,却只顾着惋惜刚刚拍的照片虚了;几个人穿着笨重的羽绒服挤在纽约的地铁里,在摇摇晃晃中几乎要疲惫地睡着。

以下是吴亦欢(纪录片成员之一)的自述:

哥大新闻学院新闻硕士项目全称是MS in Journalism,分4个方向:

广播电视(Broadcast)

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

报纸(Newspaper)

杂志(Magzine)

我的方向是Broadcast,又属于其中的纪录片(Documentary)专业,共需13个月毕业,其他方向的同学需10个月毕业。13个月与一般两年的硕士项目相比看似节约时间,却是高强度换来的。

每周7天,3天上课(朝九-晚六),2天外出报道,2天写作剪辑。每周五晚上在好友家里蹭一顿饭便是最大的休息。与人交往也要尽量跟自己的“线人”,在自己报道的区域内,才能保证有故事素材。

重压之下,开学不久便有本土同学退学。

八月开学伊始,有一个月的“新兵训练营”,让所有人在文字、广播、照片、视频等各种报道形式上都完成基础的训练,设备资源丰富,可保证人手一台机器。

进入九月后,第一学期的核心课程是报道与写作(Reporting & Writing),具体说来就是,每个人会被分配去报道纽约一个区域或领域内的新闻,先在这个区域/领域内建立人脉,发展“线人”(sources),通过他们了解潜在的问题和故事,然后独立进行网上和实地调研,再进行深入采访,最后把这个故事以尽可能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

教学形式上是讲课少,实践多,一个又一个任务接踵而至,毫无喘息余地。印象中最难的任务是采访一桩罪案的罪犯或受害人家属。

偷窃、抢劫、杀人,我们翻看了无数罪案。为了找一个伤人案件的目击者,我战战兢兢地走进过住客看起来都绝无善茬的公寓楼。

一个杀人犯的朋友不知怎么拿到了我同学的电话,给她打来,女同学捧着电话心惊肉跳。这种挑战和随之而来的恐惧,后来在纽约被几十年不遇的飓风肆虐,而我们被要求去报道飓风时也曾遇到。这里真的很严酷,要求你做到既勇敢又智慧,既执着又懂得变通。

四、国内众多高校

新闻学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某大学新闻系副教授曾在微博上对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做了这样的评价:

“让新传院的孩子做片子,他们就嚷嚷说还让不让读书;让他们读书,他们就嚷嚷着要去实践。于是他们既不做片子,也不看书,便成了没头脑加不高兴。既做不成学术流,而统统都是脑残流。其实怎么做,10年一定有成,不过老觉得自己的方向没前途,那就一无所成。”

这位教授的话尖刻而敏锐地指出了中国新闻学子的浮躁心态和新闻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新闻学教育现存以下几个弊端:教学点扩张过快,招生过滥;师资力量缺乏,课程陈旧;硬件设备简陋;实习机会少,就业欠规范。

一方面,新闻学本身未能给新闻系学生以足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

中国的新闻学科起步晚,且多从中文系中脱胎而来,学界素有“新闻无学”一说。不招学界待见也罢,在业界,新闻系学生“理所当然”的职业去处——传媒——也渐渐地向新闻系学生关上了机会之门,他们似乎更欢迎那些具有经济学、法学、中文专业背景的学生。

哲学专业出身的凤凰卫视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在高校开讲座时就直接指出,新闻系没有太大存在的必要。学术根基的不稳固和就业空间的狭窄,让新闻系学生陷入专业认同的危机。

另一方面,新闻实务课程教育模式,未能教给新闻系学生必需的职业技能,也无法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

中国的新闻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几乎全部的新闻院系都开设新闻实务课程,但是,由于遵循的仍然是把学生关在校园里的教学模式,效果自然不佳。一个社会由很多成员组成,每天都发生着不同的事,作为记者,对社会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并及时向公众报告是记者的首要职责。只有深入地去了解各个社区,才能发现问题。过于局限于课堂、校园,无疑不利于学生对社会的感知。

五、教育要回归本源

1、优化课程结构 ,整合多学科教育

以美国的优秀经验为参照 ,中国的新闻教育应该尽快与国际接轨,优化新 闻学的课程结构 ,不仅仅要注重本专 业知识 ,更应该树立起多学科、多层次

同时 ,适当地开设其他专业课程,如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等。

学生除专业必修外,也应选择其他专业课程作补充 ,从而强化和 拓宽学生的社会认知 ,打破新闻实践中的僵化思维,学会用系统的、全面的视角分析问题。

此外,中国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具有鲜明地方院校特色和地区特点的优势专业,如体育类院校可以加快促进体育学和新闻学的整合,培养擅长体育新闻的优秀人才,医学类院校可以利用医学研究的优势开展健康传播类新闻教育,农业大省的高校可以结合农业优势开办涉及农业发展、食品安全等相关的新闻教育等。

2、加大学界与术界沟通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虽然目前国内不少院校已经开始了业界与学界的沟通,包括不定期邀请业界专家前来讲学 ,以及帮助学生联系媒体进行实习等。

但这些举措大多停留于表面,处于自发和零散状态,没有从制度上予以保障,随意性和变动性强。因此 ,从制度层面予以考虑,建立起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长效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3、建设高素质、立体式的师资队伍

中国新闻教育需要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经验,不断调整和优化新闻教师队伍,从而建立高素质、立体式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

在新媒体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融媒体的趋势愈发加速,高校还应该适 当考虑从新媒体行业吸纳优秀人才,传授学生必要的新媒体技术和操作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闻事业的需要。

这样,理论型、实践型以及新媒体优秀人才的加入 ,才能打造出一支强有力的、立体式的教师团队,为促进新时期新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从内容调整到制度创新: 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出路 》吴廷俊 王大丽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陈力丹 夏 琪

《中国新闻教育的缺失、 契机与出路——关于 中国新闻教育结构机制的再思考 》蔡凯如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

《新闻学教育,能不能更实用》 中国青年报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往期推荐:新闻小游戏:老媒体的融媒新玩法

碎片化叙事:我和我的祖国青旅AB面 | 艳遇与激情—白天撸猫,晚上撸人?

康辉海霞刷屏, 有种敬业叫吸氧备稿!

95后、00后的穷游、艳遇与慢生活诱惑……

奇葩炒鞋谜团中国女排vs媒体舆论vs国民心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