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居民家中闯入1.5米长绿色大蜥蜴,这究竟是什么物种?

原标题:湖北居民家中闯入1.5米长绿色大蜥蜴,这究竟是什么物种?

近日,湖北襄阳的任先生下班回家时,在床底下发现了一条全身绿色的蜥蜴,该蜥蜴体长1.5米,任先生随即联系了物业并报警,森林公安及时的出警将这只“另类宠物”抓获,经鉴定这是一条美洲绿鬣蜥。那么,问题来了,美洲绿鬣蜥是中南美洲的一种野生动物,它是如何跑到我国居民的家中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绿鬣蜥的“入侵史”。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美洲绿鬣蜥

绿鬣蜥学名美洲鬣蜥,它是原产中南美洲的一种大型蜥蜴,由于其体色主要以绿色为主,因此得名。在原产地,绿鬣蜥主要栖息在树木较多的雨林中,成年后体长平均在1.5米左右,体重平均在5公斤左右。

虽然绿鬣蜥的主打色是绿色,但是它与同目的变色龙有些相似,只不过绿鬣蜥的变色能力不如变色龙强大而已。而且变色通常是雄性的能力,对于雌性,除了幼体身上有少量棕色的花纹外,成体后体色几乎会保持不变。雄性的变色通常是明暗的变化,在强光下,体色会变得鲜艳,在暗光下,其体色会变为灰绿色。不过,到了繁殖期,雄性绿鬣蜥通常会来一个大变色,从原本的绿色变为橙色或者金色,科学家们认为这是雄性绿鬣蜥吸引异性和表达地位的一种方式。

虽然绿鬣蜥是一种大型的蜥蜴,但是它却是纯正的植食性动物,在它的食谱中,主要以树叶、花以及果实为食(成年后的食性,幼体是杂食性,会吃昆虫)。通常绿鬣蜥的生性胆小温顺,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它们就会赶紧躲进茂密的树叶之中。当无处可逃时,绿鬣蜥还有一项壁虎才有的能力-断尾求生,当绿鬣蜥遇到天敌无处可逃时,它们会从尾部断开约1/3,用来吸引天敌,从而逃生。(下图为一只断尾的雌性绿鬣蜥)

美洲的“特产”为何跑到了我国?

在上面我们对绿鬣蜥的介绍中,我们发现了它的几个特点:胆小温顺、植食性,这就代表着通常绿鬣蜥是对人没有危险的,而植食性也就代表着饲养的成本较低。再加上绿鬣蜥通常除了进食就是懒懒地晒着太阳,也比较好打理。所以,绿鬣蜥受到了我国一些爬虫爱好者的喜爱。

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在20世纪末开始,大量的绿鬣蜥被捕捉回来打包从美洲发往了世界各地,绿鬣蜥首先到达的是美国,从20世纪末开始,绿鬣蜥在美国爬行动物贸易中占比达到了46%。

与此同时,在1996年,绿鬣蜥来到了我国,首先进入的是我国台湾地区,之后才进入了我国内地。由于绿鬣蜥在我国的市场比较大,所以从台湾到内地逐渐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养殖场。至此,绿鬣蜥在我国彻底扎根。

绿鬣蜥为何会出现在居民家中?

上面我们说过,在我国绿鬣蜥有相当的保有量,一方面来自于养殖场,一方面来自于个人喂养,因此,这只绿鬣蜥极有可能是小区内有人饲养,然后绿鬣蜥偷偷的跑出来造成的。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它们是野化的绿鬣蜥。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绿鬣蜥虽然原产热带雨林,但是它们在其他的地区也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这使得养殖场或者个人饲养的绿鬣蜥能够在野外很好的生存。

其次,绿鬣蜥在我国的野外没有天敌的制约,所以它们可以尽情的繁殖。这一点从台湾“泛滥的绿鬣蜥”就能看出。作为绿鬣蜥来到我国的第一站,台湾地区从人工饲养下跑出的绿鬣蜥就不在少数,早在2016年,台湾就发现了野外生存的绿鬣蜥,在2016年,当地组织了一次野外捕获行动,共计捕获到了超过500只再次野化的绿鬣蜥。但是到了2020年,在捕获行动中,台湾地区就捕获到了约1.5万只野生的绿鬣蜥,比起4年前,数量上升了至少30倍。这是因为一方面绿鬣蜥在新环境中没有天敌制约,一方面是因为绿鬣蜥的繁殖能力强大,一只雌性的绿鬣蜥一窝就能产下30-50枚的卵,在没有天敌的制约下,这些卵的成活率相当的高。

虽然幼体的绿鬣蜥是杂食性动物,会吃少量的昆虫,但是成体后,它们均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在我国野外繁殖后,它们会啃食农作物,破坏原有的生态,成为“入侵物种”。而我国台湾地区就已经尝到了“苦头”,因此当地规定在2020年底,所有饲养绿鬣蜥的人必须准确地登记,避免遗弃和外逃事件的发生。

因此,此次湖北居民家闯入绿鬣蜥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为它们野外生存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一旦让它们形成了野生规模,对生态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总结

绿鬣蜥是作为一种宠物从中南美洲引入到我国的,正常情况下,它们应该生活在“主人”家或者是养殖场中,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它们有一定的几率出逃,再加上它们繁殖能力强,如果“主人”看到如此多的绿鬣蜥,不免也会有遗弃的行为,这才有了居民家中惊现绿鬣蜥的事件。

但是,殊不知绿鬣蜥在我国属于“入侵物种”,它们在我国野生环境下没有天敌,一旦形成规模会大量繁殖,对当地生态造成冲击。因此,如果有绿鬣蜥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随意地遗弃或者放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