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津著名书画家李大为戏说天津俚语 — “硌楞绷子”与“ 献肷儿”(二十七)

原标题:听天津著名书画家李大为戏说天津俚语 — “硌楞绷子”与“ 献肷儿”(二十七)

天津人说某人是“硌楞绷子”,就知道一定是说爱出风头、爱冒尖儿,脾气“各色”,甚至举止怪异。总之,这种人在特定环境,一定要显示特殊、另类、鹤立鸡群。现代话叫突出个性,网络语言叫“潮人”。比如:电影院里鸦雀无声,观众正专心致志进入状态,冷不丁突然来了一嗓子:“哥们儿!哪儿啦?”观众立马炸营了!回头的回头、皱眉的皱眉,满场一片嘘声。这位就叫“硌楞绷子”!本来么,看电影你来晚了不要紧,凭票找服务员领你到座位上不就完了么?你坐下,哥们自然也就找着了。多简单的事儿?偏不介,非得来个一惊一乍!尼了说,是不是“硌楞绷子”?

再如,红色旅游,瞻仰革命烈士群体雕塑。多么严肃的场合、多么崇敬的氛围?好,不知从哪来这么一位,噌一下,蹿到雕像肩膀上,屁股坐着烈士塑像的脑袋,龇牙咧嘴,摆个paos,嘴里喊着“照、照!”引来周围无数鄙夷的目光。天津话,介就叫“硌楞绷子”!不过“硌楞”的劲太大了,简直混账!假如倒退四十年,我非上去搋他一顿不行!好在,咱天津人没有介样的二货。

那么,嘛叫“硌楞绷子”呀?这话从哪来的滴呀?原来,这是个组合词。“硌楞”一词,早已有之,是冀鲁一带及咱津门土语。本意是身下有硬物。比如这么一句话:“二哥,怎么躺你这感觉这么硌楞?噢,原来炕席底下有个小石头!”这个“硌楞”,生活中就引申为不顺序、不遂意、不痛快等意义。还有一层,不拿正眼看人,也叫“硌楞”。比如,俩姐姐闹别扭:“她二姨,你甭老拿白眼珠子硌楞我!知道你对我有意见。”这个硌楞,是说不用正眼、而用斜眼睙liè人。

至于“绷子”呢,则只是个实词语缀。这句俚语据说来自义和团时期的童谣,或可为鉴:

清朝末年,世界列强侵略中国,天津的崇洋势力甚嚣尘上。一些社会渣滓、无耻之徒便纷纷投靠洋人。不但穿戴打扮、举止做派,连说话都洋腔洋调学外国人。他们对自己同胞专横跋扈、盛气凌人、专门欺负弱小老百姓;对待洋人,奴颜婢膝、胁肩谄笑、一副怂包奴才相。实在令人可憎!天津人恨透了他们。民间早有童谣传云:

“硌楞”着个眼儿,“绷”着个脸儿。

脖梗儿插着个扇子把儿,

手里提溜着个文明杆儿,

国人面前充大辈儿,憨皮赖脸装老闆儿。

见了洋人变奴才,溜须拍马带“献肷儿”。

缺德鬼,你小心点儿,

小爷我捅你的屁股眼儿!

童谣把这些人的丑恶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硌楞”着个眼儿,就是从来不拿正眼看人,表示极为傲慢。“绷”着个脸儿。就是在族人面前从来没有笑模样,见了洋人,立马换一幅面皮。就像狗见了主人,摇尾巴撅腚,一副奴才相。后来人们把“硌楞”、“ 绷子”两个词提炼出来,重新组合,创造了“硌楞绷子”这个新词,赋予其新的意义,以状另类。久之,便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天津俚语了。

童谣里的“献肷儿”(xiàn qiǎn r),也是耳熟能详的天津俚语。嘛意思嗫?就是指巴结谄媚、阿谀逢迎的人。讽刺在有钱有势力的人面前直不起腰、伸不开腿、一味打勤献趣、伏低做小的人。也讽刺面对上司、施利者、掌握自己前途、命运的人面前,那种摧眉折腰、憨皮赖脸、恨不能倾其所有、甘愿贡出一切的做派。“献肷儿”,一句话,就是曲己巴结的行为。拿天津话,说也能说,听也能懂。可要问究竟是哪两个字儿?大部分人则说不明白。有的认为是“献欠儿”、有的说是“献钱儿”、文学作品中,也有写成“献浅儿”的。窃以为,这些表述都不准确。为嘛?没有恰当表达词义,还是因声觅字的问题。正字应该是“献肷儿”。

“肷”,音“qiǎn ”。查《新华字典》,“肷,身体两旁肋骨和胯骨之间的部分,(多指兽类的):~窝”。

肷,原指动物肋下,属于身体最薄弱、最柔软、也是皮毛最好的部位。比如,狐狸肋下的皮毛,就叫“狐肷”。《红楼梦》:“里面短短的一件红妆缎‘狐肷’褶子。”

所谓“狐肷褶子”就是用狐狸肋下皮毛缝制的服装。

您看,“肷”既然是身体最柔软、最薄弱、最容易受外力攻击的部位,理应格外小心,加强保护和防范。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亮给别人了,大敞四开,不加设防,“献”给人家了!还有比这更显卑微、更显屈服的么?对于“献肷”这种行为,天津人是不屑的。词尾加个儿化音,读成“献肷儿”,更增加了轻蔑的成分。严格说,这是一句骂人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面对权势,主动把自身要害拱手出卖,足见小人心态;二是狐狸属兽类,不是人。这就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不但巴结谄媚的行为肮脏丑陋,而且干的还不是人的事儿!

您看,天津人骂人有水平吧?怎么?不吐脏字儿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