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0

0

目次
詩集傳卷七 .............................................................................................. 2
陳一之十二 ....................................................................................... 2
136《宛丘》 .................................................................................. 3
137《東門之枌》 ........................................................................... 9
138《衡門》 ................................................................................ 12
139《東門之池》 ......................................................................... 15
140《東門之楊》 ......................................................................... 16
141《墓門》 ................................................................................ 18
142《防有鵲巢》 ......................................................................... 24
143《月出》 ................................................................................ 26
144《株林》 ................................................................................ 28
145《澤陂》 ................................................................................ 31
檜一之十三 ..................................................................................... 36
146《羔裘》 ................................................................................ 38
147《素冠》 ................................................................................ 40
148《隰有萇楚》 ......................................................................... 48
149《匪風》 ................................................................................ 50
曹一之十四 ..................................................................................... 54
150《蜉蝣》 ................................................................................ 54
151《候人》 ................................................................................ 60
152《鳲鳩》 ................................................................................ 70
153《下泉》 ................................................................................ 74

1
詩集傳卷七

陳一之十二
朱:陳,國名,太皥伏羲氏(大皥,亦作“太昊”(《禮記・祭法》
鄭玄注)。伏羲,亦作“庖羲”(《禮記・明堂位》孔穎達疏)、“庖犧”
(《尚書・序》陸德明音義)、“伏犧”《禮記・月令》孔穎達疏)、“宓
羲”(《禮記・明堂位》孔穎達疏)、“虙羲”(《尚書・序》陸德明音義)、
“宓戲”(《禮記・月令》陸德明音義)、“虙戲”(《周禮・春官宗伯・
大卜》孔穎達疏),亦稱“羲皇”(《後漢書・蔡邕列傳》)。)之墟,在
《禹貢》豫州之東。其地廣平,無名山大川,西望外方,東不及
孟諸(《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余賜女孟諸之麋”,杜預注:“孟諸,宋
澤藪。”孟諸,《漢書・地理志》作‘盟豬’,《尚書・夏書・禹貢》作“孟
豬”,《史記・夏本紀》作“明都”,《帝王世纪》作“明豬”,《周禮・
夏官司馬》作“望諸”,《太平寰宇記・宋州・虞城縣》作“孟渚”,《通
典・州郡・古荆河州》作“孟瀦”等。)。周武王時,帝舜之胄有虞閼
父爲周陶正(《史記・陳杞系家》“遏父爲周陶正”,司馬貞索隱:“陶
正,官名。”)。武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四六標準》卷二十
八“恭惟某官神明帝胄”,李劉注:“《左傳》:古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
與其神明之後也。注:舜大聖,故稱神明。”),以元女(《左傳・襄公二
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杜預注:“元女,武王之長女。”《文
選》潘安仁《楊仲武誄》“鄭氏光祿勲密陵成侯之元女”,呂延濟注:“元
女,長女也。”)大姬(《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
陸德明音義:“大,音泰。”)妻(《前漢書・吳芮傳》:“黥布歸芮,芮
妻之。”顔師古注:“嫁女與之也。”)其子滿,而封之於陳,都於宛
丘之側,與黃帝、帝堯之後共爲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鄭子產獻捷于晉,戎服將事。晉人問陳之罪。對曰:‘昔虞閼父爲周陶正,

2
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
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則我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賴。’”杜預注:“周
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後,又封舜後,謂之‘恪’,幷二王後爲一國。其禮
轉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是爲胡公。大姬婦人尊貴,好樂
巫覡歌舞之事,其民化之(《經義雜記》卷十六:“《地理志下》云:
‘陳本大昊之虛,周武王封舜後嬀滿於陳,是爲胡公,妻㠯元女大姬。婦人
尊貴,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好巫鬼。《陳詩》曰:『坎其擊鼓,宛邱之
下,亡冬亡夏,値其鷺羽。』又曰:『東門之枌,宛邱之栩,子仲之子,婆
娑其下。』此其風也。’案:《毛詩・序》云:‘《宛邱》,刺幽公也。’
‘《東門之枌》,疾亂也。幽公淫荒,風化之所行,男女棄其舊業,亟會於
道路,歌舞於市井爾。’不言大姬好巫重祭,此說與毛異,蓋《魯詩》也。
《匡衡傳》云:‘陳夫人好巫,而民淫祀,’匡氏學《齊詩》,是《齊》、
《魯》義同。鄭康成《詩譜》云:‘大姬無子,好巫覡禱祈鬼神歌舞之樂,
民俗化而爲之。’張晏《漢書》注云:‘胡公夫人,武王之女大姬,無子,
好祭鬼神,鼓舞而祀。’倶用三家《詩》。《詩正義》曰:‘大姬無子,而
《左傳》子產云『我周之自出』,杜預曰:陳周之出者,蓋大姬於後生子,
以禱而得子,故彌信巫覡也。’”)。今之陳州卽其地也。

136《宛丘》
小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昬亂,游蕩無度焉。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
毛:子,大夫也。湯,蕩也。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
鄭:“子”者,斥幽公也。游蕩無所不爲。

3
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毛:洵,信也。
鄭:此君信有淫荒之情,其威儀無可觀望而則傚。
朱:賦也。子,指遊蕩之人也。湯,蕩也。四方高、中央下
曰“宛丘”(《爾雅・釋丘》:“宛中,宛丘。”郭璞注:“宛謂中央隆
高。”邢昺疏:“《詩・陳風》云‘宛丘之上兮’,毛傳云:‘四方高、中
央下曰『宛丘』。’李廵、孫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以爲‘中央高’者,
以其四方高、中央下卽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爲
『宛丘』’,作者嫌人不曉,故重辯之。旣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高而
何?此郭氏所以不從先儒也。”《爾雅・釋丘》:“丘背有丘爲‘負丘’。”
郭璞注:“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狀如負一丘於背上。”邢昺疏:“此解宛丘
之狀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負戴之者名‘宛丘’,又
名‘負丘’也。”《爾雅・釋丘》:“丘上有丘爲‘宛丘’。陳有宛丘。”
郭璞注:“今在陳郡陳縣。”《水經注》卷二十二:“沙水……又東南逕陳
城北,故陳國也。……舜後嬀滿爲周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而
封諸陳,以備三恪。太姬好祭祀,故《詩》所謂:‘坎其擊鼓,宛丘之下。’”
中華伏羲文化硏究會淮陽硏究中心淮陽伏羲文化硏究會《淮陽講堂・宛丘考
古發掘認證》(http://www.fuxiwenhua.com/show.asp?id=286):“不論戰國時期
的《晉書》,還是宋代的《太平寰宇記》,都有宛丘位於‘陳城的東南方’
的記載。而地方志書《陳州府志》與《淮陽縣志》不見宛丘的記述,卻有平
糧臺的記載,其中這樣說:‘平糧臺在城東南五里,俗呼平糧冢,高二丈,
大一頃,有四門,林木蔚然,未詳何代所築。’平糧臺,民間百姓俗稱‘平
糧冢’。……考古專家曹桂岑先生是發掘平糧臺古城的主持人,……曹先生
在《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太昊伏羲考辨》中說平糧臺卽是古宛丘。……宛
丘雖然並不高峻,但凸立在茫茫無垠的平原上而格外引人注目。《爾雅・釋
丘》云:‘丘上有丘爲宛丘,陳有宛丘。’《爾雅注疏》講的更爲具體、形

4
象:‘宛丘中央隆峻,狀如負一丘於背上。’過去,人們對宛丘的地形、地
貌難以解釋清楚,現在可以看得明明白白,在古已有之的自然土丘——宛丘
之上,又建了一座土城牆圍起來的古城,遠遠望去,‘狀如負一丘於背上’,
成爲‘丘上有丘’的獨特的宛丘形狀。”《中原訪古——古都名城——古陳
國溯源》(http://wenhua.yongzhentang.com/3/6/15/20090522/6593.html):“宛丘
在今淮陽縣東八里,城爲方形,周九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四門,門皆三
重。繞城有土築外郭一道,卽護城堤,高丈許以防水患。《路史・國名紀丁》
云:‘今陳治宛丘城。城記云:『胡公所築,楚初滅陳,頃襄後都之。』’
《元豐九域州》也說是陳胡公所築。以後爲鄭子產修築,楚惠王又再修建,
城臨蔡水,周圍三十里,漢後修。東漢章和二年爲陳國,北魏爲陳郡,隋爲
陳州。《詩經》所載的宛丘,卽今平糧臺,也叫貯糧臺。《淮陽縣志》:‘俗
呼糧冢,高二丈,大一頃,有四門,林木鬱然。在城東八里。’……在這廣
闊的黃淮平原中,能有一個像宛丘一樣的小土丘,崛立在大平原上,確是稀
少的地形,常常被原始部落和國家作爲定居點。《詩經・陳風・東門之池》
稱:‘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水經注》云:‘楚討陳,殺夏微舒於栗門,
以爲夏州後城之東門,内有池,池水東西廿十步,南北八十步許,水至清潔
而不耗竭,不生魚草,水中有故臺,《詩》所謂『東門之池』也。’今淮陽
縣城東門内亦有池,南北長,東西窄,池中有臺,與《詩經》、《水經注》
記載的陳城的特征一致。又《陳風》載‘東門之枌’,或在東門池之側長滿
一大片枌樹林。枌卽白榆,至今仍爲黃河流域及淮北一帶的重要樹種。東門
這一帶有林木池沼及樓臺,風景清幽,是陳國國都君民的遊樂場所。”《金
文新考(正篇・貨幣集)》上:“淮陽古稱宛丘。……殷周古韻元、完、宛、
袁都是同聲字。可以推知‘宛丘’古與‘圓丘’是同一聲律。而宛字所象,
是足( )氏與 氏同住的封土。……今河南淮陽地區曾爲上古的帝都,稱‘宛
丘’。……華陽爲古之宛丘、今天的淮陽。”《詩毛氏傳疏》卷十二:“《韓
詩外傳》云:‘子路與巫馬期薪於韞丘之下。陳之富人有處師氏者,脂車百

5
乘,觴於韞丘之上。’此韞丘卽宛丘。”)。洵,信也。望,人所瞻望
也(據廖名春先生考證,郭店簡《唐虞之道》第二十七行的“訇”字和上博
簡《孔子詩論》第二十二行的“𧥻”字,依清華楚簡“𧥻”字的文例,應當
訓爲剋,指克制、壓制;望當讀爲妄。無妄,卽不要有妄,指不要有妄念,
不要有非禮的思想和言行。“從《孔子論詩》來看,‘此君信有淫荒之情,
其威儀無可觀望而則傚’或‘雖信有情思而可樂矣,然無威儀可瞻望也’,
孔子‘善之’是不可能的。毛傳、鄭箋、朱熹《集傳》的解釋明顯不可從。”
(詳見《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週年國際學
術硏討會論文集》,二○一○年十月,上海古籍出版社。)《詩經通解》:
“望,讀爲忘。𦮃伯敦‘弗望小席(庶)邦’,樝伯彝‘十葉不望獻身在畢
公家’,縣妃彝‘其自今日孫孫子子毋敢望伯休’,師望鼎‘王用弗𧭅聖人
之後’,望、𧫢皆忘字也。……‘洵有情兮,而無望兮。’陳之荒淫者美其
儕輩無冬無夏相與遊蕩,謂能有情而無相忘也。《序》旣誤以爲刺幽公之詩,
則望字不得不解爲德望。微論子之蕩兮究非指斥國君之語,而有情無望,美
惡參半,於義亦奚取乎?”《詩切》:“無望,謂人不好之,無來望者。”)。
○國人見此人常遊蕩(《說文》坦字下段玉裁注:“《陳風》‘子之湯兮’,
傳曰:‘湯,蕩也。’謂湯爲蕩之叚借字也。”《楚辭章句・離騷》“怨靈
修之浩蕩兮”,王逸注:“《詩》曰:‘子之蕩兮。’”《史記・齊太公世
家》:“蔡姬習水,蕩公。”裴駰集解:“賈逵曰:蕩,搖也。”《左傳・
僖公三年》:“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杜預注:“蕩,搖也。”故
本詩“子之湯兮”猶曰“子之搖兮”,謂子在宛丘之上載歌載舞而搖動身體
也。)於宛丘之上,故敘其事以刺之。言雖信有情思而可樂矣,
然無威儀可瞻望也。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
毛:坎坎,擊鼓聲。

6
無冬無夏,値其鷺羽。
毛:値,持也。鷺鳥之羽可以爲翳。
鄭:翳,舞者所持,以指麾。
朱:賦也。坎,擊鼓聲(《風俗通義》卷六:“空侯(又坎侯)。
謹按:《漢書》孝武皇帝賽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人侯調,依琴作
坎坎之樂。言其坎坎應節奏也。……《詩》云‘坎坎鼓我’是其文也。”《詩
切》:“下章曰‘坎其擊缶’,缶聲與鼓聲不同,而皆曰‘坎’,則知坎非
鼓聲也。坎與欽字、竷字皆同。竷聲,有節奏之貌也。”)。値,植也(《詩
經異文釋》卷六:“値其鷺羽。《御覽》(廿六)引作‘植其’。按,毛傳
云:‘値,植也。’(作者注:毛疑朱之誤,各本《詩經》毛傳均作“値,
持也”,無作“値,植也”者。“値,植也”始見於朱子《詩集傳》。朱傳
曰“以其羽爲翳,舞者持以指麾也。”是朱讀植爲持,義同毛。)是从傳作
植,音義同。”《白孔六帖》卷八十二:“若亭午而雨,則植其鷺羽,執此
騂毛。”《詩經通解》:“値,毛云‘持也’。持、値古同音,猶特通作直
也。”)。鷺,舂鉏,今鷺鷥,好而潔白,頭上有長毛十數枚。羽,
以其羽爲翳(《詩說解頤字義》卷四:“翳乃文鳥之名。《山海經》云五
采之鳥名翳,蓋卽雉也。謂雉之長尾,其名爲翹,本折羽而注旗竿之首者。
在旗竿則有覆幬之義,故謂之翿。翿卽纛也。……干羽之舞本起於舜之征苗,
卽其旗竿之羽以爲舞,正以習指麾也。故伶官之舞但云秉翟,則正旗竿之翟
羽。而鷺羽之長不及翟羽,必非舞者所宜執。此云‘鷺羽’,蓋民俗不能具
翟羽,則從便取鷺羽續長以爲用耳。”),舞者持以指麾(《說文》:“𪎮,
旌旗,所㠯指𪎮也。”段玉裁注:“凡旗之所指曰‘指 𪎮’。……俗作
‘麾’。”)也。言無時不出遊而鼓舞於是也。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
毛:盎謂之“缶”。

7
無冬無夏,値其鷺翿。
毛:翿,翳也。
朱:賦也。缶,瓦器,可以節樂(《說文》:“缶,瓦器,所㠯
盛酒𤖅。秦人 之㠯節謌。”段玉裁注:“ ,之錄切,擊也。……俗作‘缻’。”
《達齋詩說》:“擊缶本秦人之樂。《史記・李斯傳》曰:擊甕叩缶,秦之
聲也。《藺相如傳》曰:‘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奏盆缻。’《文選》楊子
幼報孫會宗書曰‘家本秦地也,能爲秦聲’,其下卽云‘仰天撫缶’,皆可
證擊缶之爲秦俗。《說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
歌。’許叔重爲五經無雙之大儒,豈不知《陳風》有‘坎其擊缶’之句而乃
云‘秦人以節歌’?其義可疑。《說文》鼓部有𪔕字,解爲‘鼓鼙聲’。此
字在部末。近時治《說文》者皆以爲衍字。愚疑此卽‘坎其擊缶’之本字。
許君所見《毛詩》字本作𪔕,從鼓,缶聲。葢亦鼓之屬。許君収此篆,傳寫
逸之而補於部末,又逸其說,解乃綴以‘鼓鼙聲’三字耳。毛傳云‘盎謂之
缶’,若然,則缶爲土音,鼓爲革音,二者必當有別,何得同以‘坎其’二
字擬其聲乎?《伐木》篇云‘坎坎鼓我’,則坎自是鼓音。擊鼓擊𪔕雖有別,
而皆鼓也。故皆以坎言之。𪔕之形制不可知,疑是鼙屬,今《說文》作‘鼓
鼙聲’,此鼙字殆有所本也。”《詁經精舍課藝七集》卷三引徐就湯:“缶
卽鼓也。鼓與缶無二。何以言之?《禮・明堂位》‘土鼓蕢桴’,孔疏:‘土
鼓者,築土爲鼓也。’是鼓曾有以土爲之者。以土爲之可謂鼓,卽可謂缶也。
陳之先爲周陶正,則陳有缶鼓,尤足見先澤之留貽。上章言擊鼓者,取鼓與
下羽爲韻。其實鼓猶缶,缶猶鼓。猶之下文羽猶翿,翿猶羽。同爲一物,而
曰鼓曰缶曰羽曰翿。彼此分見者便於諧韻,非有深意也。……且擊缶曰坎,
其擊鼓亦曰坎,其愈見鼓卽缶、缶卽鼓。”《聞一多全集・詩經編下・詩經
通義乙》:“《詩》以鼓與缶並舉,疑鼓卽缶,所謂土鼓是也。《周禮・籥
章》:‘掌土鼓豳籥’,注引杜子春曰:‘土鼓以瓦爲匡,以革爲兩面,可
擊也。’孫詒讓曰:‘土鼓以瓦爲匡,蓋與缶略同。《呂氏春秋・古樂》篇:

8
『帝堯命質爲樂,乃以麋𩊚置缶而鼓之。』彼置疑當作冐。麋𩊚冐缶,與杜
氏瓦匡革面之說正相類。土鼓本伊耆氏之樂(案,見《禮記・明堂位》),
《郊特牲》釋文引或說謂卽帝堯。然則《呂覽》所云,卽土鼓之制與?’案,
初但覆缶而擊之,繼則冐革於缶口,後乃以瓦爲匡,兩面冐革,斯卽鼓矣。
然《詩》之鼓似卽缶,今方俗語猶呼缶爲鼓矣。”)。翿,翳也(《與猶
堂集・詩經講義》:“‘《集傳》曰:『翿,翳也。』《王風》『左執翿』,
傳曰:『舞者之所執。』或云翿乃導舞者之所執,以指揮舞者,使之坐伏低
昂。《爾雅》翿謂之纛。纛者,導也。此說如何?’臣對曰:‘後儒引《周
禮》辨之,其說有據。又,郭璞以翿爲羽葆,而《雜記》曰『匠人執羽葆御
柩』,可見翿之爲物本爲指揮引導而作也。……宋太樂所用高七尺,首棲木
鳯,髦一重,工執之,分立於左右,以引之文舞。此豈非導舞者所執乎?”)。

《宛丘》三章,章四句。

137《東門之枌》
小序:《東門之枌》,疾亂也。幽公淫荒,風化之所行,男
女棄其舊業,亟會於道路,歌舞於市井爾。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
毛:枌,白榆也。栩,杼也。國之交會,男女之所聚。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毛:子仲,陳大夫氏。婆娑,舞也。
鄭:之子,男子也。

9
朱:賦也。枌,白榆也,先生葉,郤(《說文》:“隙,壁際也。”
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坼裂皆曰‘隙’。又引申之,凡閒空皆曰‘隙’。
叚借以郤爲之。”)著莢,皮色白(《東門之枌》孔穎達疏:“《釋木》
云:‘榆,白枌。’孫炎曰:‘榆白者名枌。’郭璞曰:‘榆枌先生葉,卻
著莢,皮色白。’是枌爲白榆也。”《詩切》:“枌、榆皆神叢也。《秦策》
‘恆思有神叢’,高注曰‘神祠叢樹也’。《史記・陳涉世家》‘叢祠中’,
集解引張晏曰‘叢鬼所憑’。《墨子・明鬼》篇曰‘必擇木之脩茂者立以爲
叢位’。據此,知古之神祠皆以叢木爲主。……《史記・封禪書》曰:‘高
祖初起,禱豐枌榆社。’此古者神叢用枌之騐也。《莊子・人世間》篇曰:
‘匠石之齊,至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牛。’此古者神叢用栩之騐也。
然則‘東門之枌’,東門之神叢也;‘宛丘之栩’,宛丘之神叢也。”)。
子仲之子,子仲氏之女也。婆娑,舞貌。○此男女聚會歌舞而賦
其事以相樂也。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毛:穀,善也。原,大夫氏。
鄭:旦,明;于,曰;差,擇也。朝日善明曰相擇矣,以南
方原氏之女可以爲上處。

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鄭:“績麻”者,婦人之事也。疾其今不爲。
朱:賦也。穀,善;差,擇也(《毛詩或問》卷上:“玩下‘穀
旦于逝’,則‘差’亦是出往之義。……舊註皆訓爲‘擇’,文理不順。”
《澤螺居詩經新證》卷上:“差,應讀爲徂。……从差、从乍、从且,音近
古通。……‘穀旦于徂’與三章‘穀旦于逝’語例同。”)。○旣差擇善
旦以會于南方之原(《詩本義》卷五:“所謂‘南方之原’者,猶‘東門

10
之墠’也。”),於是棄其業以舞於市而往會也(《四六標準》卷十二
“雖老子婆娑自安於橘顆”,李劉注:“《說文》:‘婆娑,舞也。《詩》
『市也婆娑』。’(作者注:大徐本、段注本《說文》皆作:“娑,舞也。”)
又,衣貌。《思元賦》‘修初服之婆娑’。”市應作巿,巿通沛。沛可借爲
旆,亦可借爲佩,解作“佩巾”。故“巿也婆娑”應讀爲佩也婆娑。婆娑,
佩巾隨舞飄揚起落貌。或疑巿乃巾字傳寫之譌。)。

○穀旦于逝,越以鬷邁。
毛:逝,往;鬷,數;邁,行也。
鄭:越,於;鬷,揔也。朝日善明,曰:往矣。謂之所會處
也。於是以揔行,欲男女合行。

視爾如荍,貽我握椒。
毛:荍,芘芣也。椒,芬香也。
鄭:男女交會而相說,曰:我視女之顔色美如芘芣之華然。
女乃遺我一握之椒。交情好也。此本淫亂之所由。
朱:賦也。逝,往;越,於;鬷,衆也。邁,行也。荍,芘
芣(《詩集傳附錄纂疏》作“苤”,誤。)也,又名“荆葵”,紫色(《聞
一多全集・詩經編下・詩經通義乙》:“荍,讀爲莍。《爾雅・釋木》:‘朻
者聊。’馬瑞辰曰:‘朻、梂古音同,朻卽莍也。’案:朻、収具從丩聲,
朻通莍,則荍亦可通莍矣。莍卽椒莍(詳《椒聊》篇),故上曰‘視爾如荍’,
下曰‘貽我握椒’。”)。椒,芬芳之物也。○言又以善旦而往,於
是其衆行,而男女相與道其慕悅之詞,曰:我視女顔色之美如芘
芣(《詩集傳附錄纂疏》作“苤”,誤。)之華。於是遺我以一握之椒
而交情好也(《倦遊庵槧記・毛詩》卷二:“《楚辭・九歌》曰:‘盛禮
兮會鼓,傳芭兮代舞。’……握椒亦秉蕑、贈勺之意,舞者所持也。蕉、椒

11
字通,卽‘傳芭’之事也。”《毛詩傳箋通釋》卷十三:“椒亦巫用以事神
者,《離騷》‘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王逸注:‘椒,香物,所
以降神’是也。詩言‘貽我’者,蓋事神畢因相贈貽耳。”)。

《東門之枌》三章,章四句。

138《衡門》
小序:《衡門》,誘僖公也。愿而無立志,故作是詩以誘掖
其君也。
鄭:誘,進也。掖,扶持也。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毛:衡門,橫木爲門。言淺陋也。棲遲,遊息也。
鄭:賢者不以衡門之淺陋則不遊息於其下。以喻人君不可以
國小則不興治致政化。

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毛:泌,泉水也。洋洋,廣大也。樂飢,可以樂道忘飢。
鄭:“飢”者,不足於食也。泌水之流洋洋然,飢者見之,
可飲以𤻲飢。以喻人君慤愿任用賢臣則政敎成,亦猶是也。
朱:賦也。衡門,橫木爲門也。門之深者有阿塾堂宇,此惟
橫木爲之(《衡門》孔穎達疏:“衡門,橫木爲門。門之深者有阿塾堂宇,
此唯橫木爲之,言其淺也。”《詩傳旁通》卷三:“《爾雅》:‘門側之堂
謂之塾。’……阿,隈也,曲也。夾門堂爲塾,故云‘阿塾’。”《詩集傳
名物鈔》卷四:“阿塾堂宇,《傳》(作者注:指朱熹《詩集傳》。)因䟽

12
(作者注:指孔穎達疏。)文之舊。亦大約言門之深者有是名也。”)。棲
遲(《說文》:“屖,屖遟也。”段玉裁注:“《玉篇》曰:‘屖,今作『栖』。’
然則屖遟卽《陳風》之棲遟也。”),游息也(《詩切》:“《釋詁》曰:
‘棲遲、憩休,息也。’……棲遲之義同於憩休,當謂勞人休寢,得暫息耳。
《北山》篇曰‘或棲遲偃仰’,是寢息之謂也。《甘泉賦》:‘靈迉迡兮。’
《文選》注曰:‘迉迡,卽棲遲也。’《說文》作‘屖遲’。《嚴發碑》作
‘西遲’,《婁壽碑》作‘𢕌𢓡衡門’,皆同。毛傳云‘棲遲,遊息也’,
增一‘遊’字,乃非詩人、《爾雅》之意矣。”)。泌,泉水也(《詩故》
卷五:“泌本作淠,水名也,非泉也。《說文》:‘淠水出汝南弋陽垂山,
東入于淮。’洋洋,水盛貌。淠水廣大,自有嘉魚可食,豈必河之魴鯉而後
。洋洋,
樂饑?取妻可矣,豈必齊姜宋子而後適意?皆寡欲無求之詞也。”)
水流貌。○此隱居自樂而無求者之詞(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詩
經集傳》、《詩經世本古義》作“辭”。《詩補傳》卷十二:“安則棲遲而
不去,樂則忘飢而廢食。以喻僖公之性安於卑陋而無立志也。”《紫微雜說》: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哀時君之無立志、不足
以有爲,賢者退而窮處以自樂也。……‘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
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魴、鯉,食之盛
也。齊姜、宋子,女之盛也。言時君旣如是不足以有爲,則退而自樂,不必
居高位之盛云爾也。”《呂東萊先生文集・詩說拾遺》:“陳僖公以國小民
寡,處心不大,委靡懦弱,愿而無立志,故詩人作《衡門》之詩以開導之。
自後世而觀,弱則必將振之以强,狹則必將振之以廣。今詩人之誘僖公,不
告之以闢土地、朝秦楚之說,而取其近而易曉者言之,盖僖公所以愿而無立
者,正由安於卑小,不敢以廣大自期。若更誘之以廣大之事,是適投其所畏
也。况弱之中自有强之理,不必於弱之外求之;狹之中自有廣之理,不必於
狹之外求之。天下之理,隨處皆足。僖公之國雖小,然其中至理本無欠闕,
若能取足於其中,亦自有餘。且九仞之門固是廣大,校之衡門之小,其出入

13
則一也。使僖公知此理,則衡門之下,亦可以棲遲。長江大河固可以游泳,
然以澗溪之水言之,其游泳亦一也。使僖公知此理,則泌之洋洋亦可以樂飢,
僖公正不必以國小自卑也。若後兩章,又是詩人反覆誘僖公,取足於内,不
必向外去求。”《毛詩或問》卷上:“衡門尚可以棲遲,泌水尚可以樂饑,
豈以國君而不可爲善乎?又言食魚豈必魴鯉,娶妻豈必齊宋,苟肯任人,皆
足興邦,不必皆聖賢也。朱子謂‘隱居自樂而無求者之詞’,則粗淺矣。”
《詩經恆解》卷二:“賢者見求富貴利達、多爲宮室飲食男女等事,營營苟
苟,甚至寡廉鮮恥,故作此詩慨之。蓋患生於不知足而道奪於嗜欲,惟能安
貧乃能樂道。夫子錄此,非特美賢,亦以見陳之將亡、君子之肥遯如斯也。”)。
言衡門雖淺陋,然亦可以遊息;泌水雖不可飽,然亦可以玩樂而
忘飢也。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鄭:此言何必河之魴然後可食,取其美口而已。何必大國之
女然後可妻,亦取貞順而已。以喻君任臣,何必聖人,亦取忠孝
而已。齊,姜姓。
朱:賦也。姜,齊姓(“姜齊姓”謂姜乃齊國之姓。《春秋左傳注
疏・襄公十一年》“七姓十二國之祖”,杜預注:“宋,子姓。齊,姜姓。”
《衡門》孔穎達疏:“齊者,伯夷之後。伯夷主四岳之職。《周語》:胙四
岳,賜姓曰姜。宋者,殷之苗裔,契之後也。《殷本紀》云:舜封契於商,
賜姓曰子。是‘齊,姜姓;宋,子姓’也。”《詩經世本古義》卷十六:“齊
姜、宋子,言其族類之貴,足爲繫援。”)。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鄭:宋,子姓。
朱:賦也。子,宋姓(“子宋姓”謂子乃宋國之姓。見上章注。)。

14
《衡門》三章,章四句。

139《東門之池》
小序:《東門之池》,刺時也。疾其君之淫昬而思賢女以配
君子也。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毛:興也。池,城池也。漚,柔也。
鄭:於池中柔麻,使可緝績作衣服。興者,喻賢女能柔順君
子成其德敎。

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毛:晤,遇也。
鄭:晤,猶“對”也。言淑姬賢女,君子宜與對歌相切化也。
朱:興也。池,城池也。漚,漬也。治麻者必先以水漬之(《水
經注》卷二十二:“宛丘在陳城南,……楚討陳,殺夏徵舒於栗門,以爲夏
州後城之東門;内有池,池水東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許步,水至清潔而不耗
竭,不生魚、草。水中有故臺處,《詩》所謂‘東門之池’也。”)。晤,
猶“解”也(晤,當讀爲互,詳見《衞風・考槃》第一章注。《詩補傳》
卷十二:“晤,欲明也。”《詩經通論》卷七:“晤,本訓‘明’。今毛傳
曰‘遇也’,鄭氏曰‘猶『對』也’,孔氏曰‘《釋言》『遇,偶也』,是
『遇』亦爲對、偶之義’,與鄭同。按:此雖皆非確義,然猶可通。《集傳》
云‘晤,猶『解』也’,則無此理矣。”)。○此亦男女會遇之詞(《管
城碩記》卷七:“《集傳》以東門爲會遇之地,漚麻爲所見之物。詩何以又

15
言‘彼美淑姬’?言‘彼美’,則非所會遇者可知。豈非所見者在此,所思
者又在彼耶?《水經注》陳國東門内有池,池水東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許步。
水至清潔,不耗竭,可以漚麻、漚菅者,喻賢女能柔順君子成其德敎耳。”
《詩經恆解》卷二:“朱子謂‘男女會遇之詞’,然其詞氣無狎褻謔浪之意,
先儒已議之,則《序》謂‘刺時’是也。……蓋夫夫婦婦而家道正、人倫立。
世衰道微,娶妻者重色而不重德,故詩人諷之。”《詩經通論》卷七:“玩
‘可以’、‘可與’字法,疑卽上篇(作者注:指《衡門》。)之意。取妻
不必齊姜、宋子,卽此淑姬,可與晤對咏歌耳。又是上篇注腳,所謂‘可以’
卽‘豈其必’之意,是矣。”)。蓋因其會遇之地、所見之物以起興
也。

○東門之池,可以漚紵。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朱:興也。紵,麻屬。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毛:言,道也。
朱:興也。菅,葉似茅而滑澤,莖有白粉,柔韌,宜爲索也。

《東門之池》三章,章四句。

140《東門之楊》
小序:《東門之楊》,刺時也。昬姻失時,男女多違。親迎,
女猶有不至者也。

東門之楊,其葉牂牂。
16
毛:興也。牂牂然盛貌。言男女失時,不逮秋冬。
鄭:楊葉牂牂,三月中也。興者,喻時晚也。失仲春之月。

昏以爲期,明星煌煌。
毛:期而不至也。
鄭:親迎之禮以昬時,女畱他色,不肯時行,乃至大星煌煌
然。
朱:興也。東門,相期之地也。楊,柳之揚起者也(《侘傺軒
文存・齊魯方言存古・楊》:“楊葉大而粗厚,形略似桑,而較爲堅韌而滑
澤,風至卽淅瀝有聲,雖與柳同爲易生之木,相去殆不止徑庭。……《東門
之楊》一則曰‘其葉牂牂’,再則曰‘其葉淅淅’(作者注:淅淅乃肺肺之
誤。),惟楊葉則然,若爲柳,幾曾見其能有聲乎。”)。牂牂,盛貌。
明星,啓明也。煌煌,大明貌。○此亦男女期會而有負約不至者,
故因其所見以起興也(《詩經恆解》卷二:“《序》‘刺時也’,毛氏申
之,曰‘昏姻失時’,朱子以爲‘男女期會而負約不至’之詩,然詩意亦無
褻狎。《折中》曰‘刺無信也’,引《離騷》曰‘黃昏以爲期兮,羌中道而
改路’,其說始定。”)。

○東門之楊,其葉肺肺。
毛:肺肺,猶“牂牂”也。

昏以爲期,明星晢晢。
毛:晢晢,猶“煌煌”也。
朱:興也。肺肺,(《學林》卷九:“字書‘巿’,甫味切,象草木
巿巿然之形。従肉則爲‘肺’,方味切,金藏也。
《詩》曰‘自有肺腸’、
《周
禮》‘以肺石達窮民’、《月令》‘祭先肺’是已。肺又音普貝切,《詩》曰

17
‘東門之楊,其葉肺肺’是已。従草則爲‘芾’,方味切,
《詩》曰‘蔽芾甘
棠’是已。従水則爲‘沛’,溥葢切,地名沛郡是已。沛又音普葢切,
《孟子》
曰‘沛然下雨’是已。従木則爲‘杮’,方味切,斫木札也。凡此皆以巿爲
字母者也。”《說文》
:“𣎵,艸木盛𣎵𣎵然。……凡𣎵之屬皆从𣎵,讀若輩。”
段玉裁注:“𣎵𣎵者,枝葉茂盛、因風舒散之皃。《小雅》‘萑葦淠淠’,毛
曰:‘淠淠,衆皃。’淠淠者𣎵𣎵之假借也。《小雅》‘胡不旆旆’,毛曰:
‘旆旆,旒垂皃。’旆旆者亦𣎵𣎵之假借字,非繼旐之旆也,
《魯頌》作‘伐
伐’。”《說文解字羣經正字》
:“《易・豐》
‘豐其沛’,《釋文》引《子夏傳》
作‘芾’,
《說文》無芾字,葢卽此𣎵字。又《詩・東門之楊》
‘其葉肺肺’,
《生
民》‘荏菽旆旆’,亦𣎵字之聲同通借。”《詩說解頤正釋》卷十二:“肺,
蔽芾貎。……東門之楊葉盛,可以藏蔽。”《田間詩學》卷五:“肺肺,猶
‘沛沛’,與‘蔽芾’同。”《詩切》:“肺,當讀與巿同。《說文》曰:
‘巿,草木盛巿巿然。讀若輩。’《生民》篇‘荏菽斾斾’,毛傳曰:‘斾
斾然長也。’《泮水》曰‘其旂茷茷’。
《采菽》曰‘其旂淠淠’,毛傳:‘淠
淠,動也。’《小弁》曰‘萑葦淠淠’,毛傳:‘淠淠,衆也。’《廣雅》
曰:‘淠淠,茂也。’斾斾、茷茷、淠淠皆巿巿之聲同假借字,卽與肺肺同
矣。”)猶“牂牂”也。晢晢,猶“煌煌”也。

《東門之楊》二章,章四句。

141《墓門》
小序:《墓門》,刺陳佗也。陳佗無良師傅,以至於不義,
惡加於萬民焉。
鄭:“不義”者,謂弑君而自立。

18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毛:興也。墓門,墓道之門。斯,析也。幽閒希行,用生此
棘薪,維斧可以開析之。
鄭:興者,喻陳佗由不覩賢師良傅之訓道,至陷於誅絕之罪。

夫也不良,國人知之。
毛:夫,傅相也。
鄭:良,善也。陳佗之師傅不善,羣臣皆知之。言其罪惡著
也。

知而不已,誰昔然矣。
毛:昔,久也。
鄭:已,猶“去”也。誰昔,昔也。國人皆知其有罪惡,而
不誅退,終致禍難,自古昔之時常然。
朱:興也。墓門,凶僻之地,多生荆棘(《詩總聞》卷七:“《左
氏》鄭有墓門,城門也。古人樸,城門之外有塜卽曰墓門。此恐亦是城門。”
《經義懸解》卷四:“墓門當爲殯所出之國門,見《左・襄公三十年》‘伯
有自墓門之竇入’。”《三家詩拾遺》卷六:“墓門是地,非丘墓之門,與
《左傳》正同。”《詩經通解》:“墓門,王引之云:疑是城門之名。襄三
十年《左傳》‘晨自墓門之瀆入’,杜注曰:‘墓門,鄭城門。’此墓門蓋
亦陳之城門,若魯有鹿門,齊亦有鹿門;齊有揚門,宋亦有揚門也。《楚辭・
天問》‘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王注曰:‘言解居父聘吳,過陳之墓門,
見婦人負其子,欲與之淫泆,肆其情欲。婦人則引《詩》刺之,曰:『墓門
有棘,有鴞萃止。』故曰『繁鳥萃棘』也。’據王注曰‘過陳之墓門’,則
墓門爲陳之城門可知。”)。斯,析也。夫,指所刺之人也(《詩總聞》
卷七:“‘夫’恐當作‘父’。佗,五父也。若以爲佗,須此字以證之。”

19
《詩經恆解》卷二:“夫,謂陳佗。”)。誰昔,昔也,猶言“疇昔”
(《詩總聞》卷七:“誰,當作‘維’。訊,當作‘誶’。之,當作‘止’。
‘誶止’見《手鑑》,正引此詩。”《爾雅・釋訓》:“誰昔,昔也。”郭
璞注:“誰,發語辭。”《禮記・檀弓》:“疇昔之夜”,鄭玄注:“疇,
發聲也。昔,猶‘前’也。”于省吾曰:《魏風・碩鼠》“誰之永號”一語
應讀作“唯之永號”。詳見《澤螺居詩經新證》卷上。陳孟麟《墨辯六書注
釋》(収入《墨辯邏輯學新探》,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九九六年四月):
“‘是誰愛也’,‘誰’當作‘唯’,形似誤寫。”一九四四年八月三十日,
國立敦煌藝術硏究所修建職員宿舍時,於後園土地祠殘塑中發現六朝寫本《毛
詩》殘葉,“誰”書作“維”。《小雅・何人斯》“誰暴之云”,阮元《校
勘記》云:“唐石經小字本、相臺本‘誰’作‘維’。考文古本同。按:誰
字誤也。”詳見蘇瑩輝《敦煌新出寫本毛詩孝經合考》(《東方雜誌》第四
十一卷第三號,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四年二月。))也。○言墓門有棘,
則斧以斯之矣。此人不良,則國人知之矣。國人知之,而猶不自
改,則自疇昔而已然,非一日之積矣。所謂“不良”之人,亦不
知其何所指也。(《詩總聞》卷七:“是中之人不良,其誰不知?言甚著
也。人皆知而所爲不已,誰從昔而然,言自取如此也。……當是陳佗之存,
已有知厲公之爲蔡出,而蔡人必不欲佗立者。或以警之,而佗不以爲虞,故
曰:‘訊予不顧,顚倒思予。’”蘇轍《詩集傳》卷七:“陳佗,陳文公之
子而桓公之弟也。桓公疾病,佗殺其太子免而代之。桓公之世,陳人知佗之
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於亂。是以國人追咎桓公,以爲桓公之智不能及
其後,故以《墓門》刺焉。……夫,陳佗也。佗之不良,國人莫不知之者。
知而不之去,昔者誰爲此乎?蓋歸咎桓公也。”《朱子詩義補正》卷三:“此
詩爲陳佗而作,情事甚合。……佗之無良,國人莫不知。……此詩宜作于陳
桓公未疾以前,豈卽以此詩獻,如周公之以《鴟鴞》遺王與?”《御纂詩義
折中》卷八:“《詩序》曰:‘《墓門》,刺陳佗也。’《左傳・隱公七年》

20
‘陳五父如鄭涖盟’,‘㰱如忘’。洩伯曰:‘五父必不免,不頼盟矣。’
是佗之不良,國人知之,鄰國亦知之,而陳侯不知不明也。知而不已,不斷
也。不明不斷,何以定亂?是故‘歌以訊之’,望其明也;‘斧以斯之’,
望其斷也。”《詩經恆解》卷二:“已,去也。昔,昔日。陳佗稔惡將危宗
社,而桓公不知,故以墓門之棘喻陳佗爲公族惡人,而言國人皆知其惡,而
不能去之,誰實自昔已使其然。咎桓公也。”)

○墓門有梅,有鴞萃止。
毛:梅,柟也。鴞,惡聲之鳥也。萃,集也。
鄭:梅之樹,善惡自爾。徒以鴞集其上而鳴,人則惡之,樹
因惡矣。以喻陳佗之性本未必惡,師傅惡,而陳佗從之而惡。

夫也不良,歌以訊之。
毛:訊,告也。
鄭:“歌”謂作此詩也。旣作,又使工歌之。是謂之“告”。

訊予不顧,顚倒思予。
鄭:予,我也。歌以告之,汝不顧念我言,至於破滅顚倒之
急,乃思我之言。言其晚也。
朱:興也。鴟鴞,惡聲之鳥也(《詩經稗疏》卷一:“鴞,毛傳:
‘鴞,惡聲之鳥。’《集傳》乃云:‘鴟鴞,惡聲之鳥。’不知何據而加鴟
字。鴟鴞之爲鷦鷯,非惡鳥也明甚,况鴟自鴟,鴞自鴞,鴟鴞自鴟鴞,尤無
容混而爲一。《集傳》則直以爲鵂鶹(作者注:《鴟鴞》朱子注:“鴟鴞,
鵂鶹,惡鳥,攫鳥子而食者也。”),更無攷據。”《說文》:“鴞,鴟鴞,
寧鴂也。”段玉裁注:“鴟當作𨾦。𨾦,𨿠也。𨾦鴞則爲寧鴂,𨾦舊則爲舊
畱,不得舉一𨾦字謂爲同物;又不得因鴞與梟音近謂爲一物;又不得因𨾦鴞

21
與鴟鵂音近謂爲一物也。𨾦舊不可單言𨾦,𨾦鴞不可單言鴞。凡物以兩字爲
名者,不可因一字與他物同謂爲一物。”《說文》𨾦字下段玉裁注:“《爾
雅》有鴟鴞、怪鴟、茅鴟,皆與單言鴟者各物。”)。萃,集;訊,告也
(《說文》:“誶,讓也。……《國語》曰‘誶申胥’。”段玉裁注:“《釋
詁》、毛傳皆云:‘誶,告也。’許云‘讓也’。《釋詁》、毛傳泛言之,
許專言之也。……韋曰:‘誶,告讓也。’今《國語》、《毛詩》、《爾雅》
及他書誶皆譌‘訊’,皆由轉寫形近而誤。”《玉篇》殘卷:“誶,息悸反。
《周礼》‘用情誶之’,鄭玄曰:‘誶,告也。’《尓雅》亦云。郭𤩶曰‘相
問 也’。《毛詩》‘歌以誶之’,傳曰:‘誶,告(作者注:告,原書無,
據毛傳徑補之。)也。’《韓詩》:誶,諫也。《礼記》‘多其誶疾’,鄭
玄曰:誶,問也。《漢書》:‘母取箕帚,立而誶語。’服虔曰:‘ ,獨
駡也。’《說文》:‘ ,讓。’《國語》曰‘吳王 申胥’,是也。《廣雅》:
‘ ,議。’”《玉篇》殘卷所引《周禮》“用情誶之”一語見《周禮・秋
官司寇・小司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周禮注疏》作“用情訊之”。
又,遍檢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禮記》,無“多其誶疾”一語,僅《禮記・
學記》中“多其訊言”一見,鄭玄注:“訊,猶『問』也。”《阜陽漢簡<
詩經>研究》:“誶,毛作‘訊’。《毛詩釋文》云:‘訊,又作『誶』。’
王先謙說:魯、韓‘訊’亦作‘誶’。《廣韻》六至引《詩》作‘歌以誶之’。
錢大昕、段玉裁、朱駿聲等皆以爲‘訊’乃‘誶’之誤。林義光亦云:草書
‘卒’寫作‘卆’,與‘卂’形近。故‘誶’誤爲‘訊’。文獻中錯誤之例
甚多,清人已指出多處。《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五冊所載唐代《趙義深自洛
陽致西州阿婆家書》:‘共義深遣訊來。’‘訊’字正寫作‘ ’。”《詩
總聞》卷七:“訊,當作‘誶’。之,當作‘止’。‘誶止’見《手鑑》,
正引此詩。”《項氏家說》卷四:“《龍龕手鑑》作‘歌以誶止’,正舆上
文‘有鴞萃止’相叶。古文之、止字字形相近。”《慈湖詩傳》卷九:“訊,……
息悴切。《釋文》又作‘誶’。開元《五經文字》誶音祟,注云:‘《詩》

22
『歌以誶之』。’《龍龕手鑑》雖醉切,亦引此《詩》,而以訊爲誶,以之
爲止。”《文選》屈平《離騷經》“謇朝誶而夕替”,王逸注:“誶,諫也。
《詩》云‘誶予不顧’。”本詩“歌以訊之”,安徽阜陽汝陰侯墓漢簡《詩
經》作“歌以誶□”,誶與上句“有鴞萃(安徽阜陽汝陰侯墓漢簡《詩經》
作“椊”)止”之萃叶韻,實爲“訊”正當作“誶”之鐵證。)。顚倒,狼
狽之狀(《詩切》:“《荀子・富國篇》楊注曰:‘顚倒,反覆也。’……
人雖誶我,我亦不顧念之,惟顚倒反覆而有所思。此言其迷惑之深也。”)。
○墓門有梅(《毛詩傳箋通釋》卷十三:“前章言棘,後章言梅,二木美
惡大小不相類,非詩取興之恉。考《楚辭・天問》曰:‘何繁鳥萃棘,而負
子肆情?’王逸注云:‘晉大夫解居父聘吳,過陳之墓門,見婦人負其子,
欲與之淫泆,肆其情欲,婦人則引《詩》刺之,曰:『墓門有棘,有鴞萃止。』
故曰『繁鳥萃棘』也。’其說蓋本三家《詩》。是知二章‘墓門有梅’三家
《詩》原作‘墓門有棘’,與首章同。又《列女傳》引《詩》雖作‘墓門有
楳,有鴞萃止’,然據下文‘大夫曰:其棘則有,其鴞安在’,則知上文引
《詩》原作‘墓門有棘’,故曰‘其棘則有’。今本作‘楳’者,特後人據
《毛詩》改耳。《毛詩》作‘梅’,亦當爲形近之譌。古梅杏之梅作‘某’,
古文作‘槑’,與棘形相近。蓋棘譌作‘槑’,因作‘某’,又轉寫作‘楳’
與‘梅’。”),則有鴞萃之(朱子訓“有鴞萃止”之“止”爲指示代詞
“之”,未允。《古書虛字集釋》卷九:“止,猶‘焉’也。(止訓焉,猶
之訓焉也。)一爲語已詞。《詩・南山》篇:‘旣曰歸止。’《墓門》篇:
‘有鴞萃止。’”又,“止,猶‘矣’也。(止與之古同音,故之訓矣,止
亦訓矣。)《詩・采薇》篇:‘薇亦作止……歲亦暮止。’”)矣。夫也不
良,則有歌其惡以訊之者矣。訊之而不予顧,至於顚倒,然後思
予,則豈有所及哉?或曰:“訊予”之“予”疑當依前章作“而”
字(《廣釋詞》:“《詩・陳風・墓門》曰:‘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
不已,誰昔然矣。’又曰:‘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顚倒思予。’

23
‘訊予不顧’與‘知而不已’句法相同。‘予’、‘而’互文,‘訊予不顧’
卽‘訊而不顧’。……推之《詩・衞風・河廣》‘跂予望之’,卽‘跂而望
之’;《鄭風・緇衣》‘敝予又改爲兮’、‘還予授子之餐兮’,卽:敝而
又改爲,還而授子之餐。舊以‘予’爲代詞,非。”“予,猶‘之’,代詞。……
‘訊予不顧,顚倒思予’謂‘訊而不顧,顚倒思之。’”《陸堂詩學》卷五:
“‘訊予不顧’,予當作‘而’。”)。

《墓門》二章,章六句。

142《防有鵲巢》
小序:《防有鵲巢》,憂讒賊也。宣公多信讒,君子憂懼焉。

防有鵲巢,卭有旨苕。
毛:興也。防,邑也。邛,丘也。苕,草也。
鄭:防之有鵲巢,邛之有美苕,處勢自然。興者,喻宣公信
多言之人,故致此讒人。

誰侜予美,心焉忉忉。
毛:侜張,誑也。
鄭:誰,誰讒人也。女衆讒人,誰侜張誑欺我所美之人乎?
使我心忉忉然。所美謂宣公也。
朱:興也。防,人所築以捍水者。卭,丘;旨,美也。苕,
苕饒也,莖如勞豆而細,葉似蒺䔧而青,其莖葉綠色,可生食,
如小豆藿也。侜,侜張也,猶《鄭風》之所謂“迋”也(《鄭風・
揚之水》“人實迋女”。《說文》:“侜,有廱蔽也。”段玉裁注:“廱,

24
今之壅字。《陳風・防有鵲巢》曰‘誰侜予美’,《爾雅》及傳曰:‘侜張,
誑也。’誑亦壅蔽之意耳。許不用毛傳者,許以侜張乃《尚書》‘譸張’之
假借字,非侜之本義,故易之。”《說文》:“譸,詶也。……《周書》曰:
‘無或譸張爲幻。’”段玉裁注:“《釋訓》曰:‘侜張,誑也。’《毛詩》
作‘侜張’,他書或作‘侏張’,或作‘輈張’,皆本無定字,以雙聲爲形
容語。”)。予美,指所與私者也(《慈湖詩傳》卷八:“《陳風・防
有鵲巢》云‘誰侜予美’,此‘予美’指其君也。盖謂予所美愛者吾君也。
誰爲讒言以侜誑吾君?”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十五:“‘予美’者言
我所美者君也。……此詩所美者謂君也。盖我之所美者君故也。惟其䜛言積
累而成,是以壅蔽我君以斥去君子也。”)。忉忉,憂貌。○此男女之
有私而憂或閒之之詞。故曰:防則有鵲巢矣,卭則有旨苕矣。今
此何人而侜張予之所美,使我憂之而至於忉忉乎?

○中唐有甓,卭有旨鷊。
毛:中,中庭也。唐,堂塗也。甓,瓴甋也。鷊,綬草也。

誰侜予美,心焉惕惕。
毛:惕惕,猶“忉忉”也。
朱:興也。廟中路謂之“唐”(《爾雅・釋宮》:“廟中路謂之
唐。”徐鴻鈞《讀毛詩日記》:“以中唐爲‘廟中路’名未免與上章‘防’
字不類。上章‘防’字,傳訓爲‘邑’。《左・莊二十八年・傳》:‘凡邑
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是上章不言廟矣。此章語氣與上
章同,何忽以中唐爲廟中路乎?且下文卭字卽上章卭字,傳於上章訓爲邱,
則此章卭字亦爲邱。以邱與廟連言,尤多未當。竊謂上下章俱有卭字,則防
與中唐不應異訓。唐者,道也。《文選・甘泉賦》云‘平原唐其壇曼’,李
善注引鄧展曰:‘唐,道也。’葢唐卽塘之古字。《周語》‘陂唐汙庳’,

25
《晏子・問》‘治唐園’,皆用古字作‘唐’。毛亦知唐爲道名,故不引《爾
雅》‘廟中路’,而引《爾雅》‘堂途’。……甓者,《說文》云‘瓴甋’,
引此‘中唐有甓’。《禮記》疏云:‘燒土爲之。’葢甓卽塼也。‘中唐有
甓’者葢唐中多以磚甃,若今之塼道也。塼道有塼,處勢自然猶防之有鵲巢、
卭之有旨苕、旨鷊也。”)。甓,瓴甋也(《說文》:“甓,令適也。”
段玉裁注:“《爾雅》作‘瓴甋’,俗字也。土部墼字解亦云‘令適’。《考
工記》注作‘令甓’,實一物也。”《說文》:“墼,令適也。一曰未燒者。”
段玉裁注:“瓦部甓下曰:令甓也。按:令甓卽令適也。甓、適、墼三字同
韻。《釋宮》曰‘瓴甋謂之『甓』’……上文一義謂已燒之專曰墼,此一義
謂和水土入模笵中而成者曰墼,別於凷而未經匋竈也。《喪服》‘柱楣’注
‘屋下累墼爲之’,此必未燒者也。”《說文》:“垒,絫墼也。”段玉裁
注:“墼者,令適未燒者也。已燒者爲令適,今俗謂之‘塼’。”)。鷊,
小草,雜色如綬(《說文》:“𧅖,綬艸也。……《詩》曰‘邛有旨𧅖’,
是。”段玉裁注:“《陳風》‘邛有旨鷊’,傳曰:‘鷊,綬艸也。’《釋
艸》曰:‘虉,綬。’按:《毛詩》作‘鷊’,叚借字也。今《爾雅》作‘虉’,
與《說文》作‘𧅖’不同者,鷊鶪同在十六部也。陸璣曰:鷊五色,作綬文,
故曰‘綬艸’。”)。惕惕,猶“忉忉”也。

《防有鵲巢》二章,章四句。

143《月出》
小序:《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說美色焉。

月出皎兮,
毛:興也。皎,月光也。

26
鄭:興者,喻婦人有美色之白晳。

佼人僚兮。舒窈糾兮,
毛:僚,好貌。舒,遲也。窈糾,舒之姿也。

勞心悄兮。
毛:悄,憂也。
鄭:思而不見則憂。
朱:興也。皎,月光也。佼(《說文》:“姣,好也。”段玉裁注:
“姣謂容體壯大之好也。《史記》:‘長姣美人。’按:古多借佼爲姣。如
《月令》‘養壯佼’,《陳風・澤陂》箋‘佼,大’,皆姣字也。《小雅・
白華》箋云:‘姣大之人。’《陳風》‘佼人’字又作‘姣’。《方言》云:
‘自關而東,河泲之閒,凡好謂之姣。”)人,美人也。僚(《說文》:
“僚,好皃。”段玉裁注:“《陳風》‘皎人僚兮’,傳曰:‘僚,好皃。’
此僚之本義也。自借爲同寮字而本義廢矣。”《說文》:“嫽,女字也。”
段玉裁注:“《廣韻》:‘相嫽戲也。’此今義也。按,《毛詩》傳及許人
部曰:‘僚,好皃。’葢亦可用此字。《方言》:‘釥、嫽,好也。’”),
好貌。窈,幽遠也。糾,愁結也(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十五:“窈
糾者,舒之姿也。”《毛詩傳箋通釋》卷十三:“窈糾,猶‘窈窕’,皆曡
韻,與下‘懮受’、‘夭紹’同爲形容美好之詞。”《毛詩稽古編》卷七:
“《月出》詩‘窈糾’、‘懮受’、‘夭紹’……三語皆兩字聯綿共爲一義。
窈糾分作兩訓,尤屬臆說。”)。悄,憂也。○此亦男女相悅而相念
之辭。言月出則皎然矣,佼人則僚然矣。安得見之而舒窈糾之情
乎?(《虞東學詩》卷五:“《集傳》(作者注:指朱熹《詩集傳》。)謂
‘安得見之而舒窈糾之情’,似於語外添綴成文。”)是以爲之勞心而悄
然也。

27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朱:興也。懰,好貌。懮受,憂思也(蘇轍《詩集傳》卷七:“窈
糾、懮受、夭紹皆舒之姿也。”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十五:“懮受、
夭紹皆舒之姿也。”《廣韻》、《玉篇》:“懮,懮受,舒遲皃。”)。慅,
猶“悄”也(《玉篇》:“慅,憂心。”《五經文字》:“慅,憂也。”
《集韻》、《類篇》、《龍龕手鑑》、《廣雅・釋詁》:“慅,愁也。”)。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朱子原
注:“當作‘懆’。”)兮。
朱:興也。燎,明也。夭紹,糾緊(《倦遊庵槧記・毛詩》卷二:
“張衡《西京賦》‘要紹修態’,注:‘要紹,謂嬋娟,作姿容也。修,爲
也。態,嬌媚意也。’《七辯》‘闕丘子曰:『蟬綿宜媿,要紹紆折。』’
云云。要紹卽夭紹,惟義爲紆折,故經云‘舒’,政相發也。窈糾、懮受皆
曰‘舒’,則其義宜亦相近。”《毛詩後箋》卷十二:“《文選・西京賦》
‘要紹脩態,麗服颺菁’,注:‘要紹,謂嬋娟,作姿容也。’又《南都賦》
‘致飾程蠱,要紹便娟’,……此諸言‘要紹’者皆與‘夭紹’同,合上下
觀之,則第二章‘舒懮受兮’文例正同。”)之意。慘,憂也。

《月出》三章,章四句。

144《株林》
小序:《株林》,刺靈公也。淫乎夏姬,驅馳而往,朝夕不
休息焉。
鄭:夏姬,陳大夫妻,夏徴舒之母,鄭女也。徴舒字子南,
夫字御叔。

28
胡爲乎株林?從夏南。
毛:株林,夏氏邑也。夏南,夏徵舒也。
鄭:陳人責靈公:君何爲之株林從夏氏子南之母爲淫泆之
行?

匪適株林,從夏南。
鄭:匪,非也。言我非之株林從夏氏子南之母爲淫佚之行,
自之他耳。觝拒之辝。
朱:賦也。株林,夏氏邑也(《詩地理攷》卷二:“《郡國志》‘陳
縣’注:陳有株邑,葢朱襄之邑。(《環宇記》:陳州南頓縣西南三十里有
夏亭城,城北五里有株林。《郡縣志》:宋州柘城縣本陳之株邑,《詩・株
林》是也。)”《毛詩傳箋通釋》卷十三:“株爲邑名,林則林野之別稱。
劉昭《續郡國志》曰:‘陳有株邑,蓋朱襄之地。’《路史》‘朱襄氏都于
朱’,注:‘朱,或作『株』。’是株爲邑名,故二章‘朝食于株’得單言
株也。《爾雅》:‘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
野外謂之『林』。’野與林對文則異,散文則通。株林,猶‘株野’也。”)。
夏南,徵舒字也(《株林》孔穎達疏:“徵舒祖字子夏,故爲夏氏。徵舒
字子南,以氏配字,謂之夏南。楚殺徵舒,《左傳》謂之‘戮夏南’,是知
夏南卽徵舒也,實從夏南之母。言‘從夏南’者,婦人夫死從子,夏南爲其
家主,故以夏南言之。”《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十六:“陳宣公庶子西字
子夏,別其族爲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鄭宣公子貉之妹,生徵舒,字子南,
始以王父字爲夏氏,而其母謂之夏姬。”)。○靈公淫於夏徵舒之母,
朝夕而往夏氏之邑。故其民相與語(《左傳・隱公元年》“(莊)公
語之故”,杜預注:“語,魚據反。”《禮記・樂記》:“子曰:‘居,吾
語汝。’”孔穎達疏:“語,魚據反。”《字彙》:“言語之語則上聲,《論
語》‘食不語’是也;言事告人則去聲,《論語》‘子語魯太師’是也。”),

29
曰:君胡爲乎株林乎?曰:從夏南耳。然則非適株林也,特以從
夏南故耳。蓋淫乎夏姬,不可言也。故以從其子言之。詩人之忠
厚如此(《詩經通論》卷七:“《集傳》云:‘蓋淫乎(作者注:乎,原書
作“于”,徑正之。)夏姬,不可言也,故以從其子言之。詩人之忠厚如此。’
按:夫死從子,夏姬在子家,言夏姬則必言夏南,此定理也。詎以是見詩人
之忠厚哉?”)。

○駕我乘馬,說于株野。乘我乘駒,朝食于株。
毛:大夫乘駒。
鄭:我,國人。我,君也。君親乘君乘馬,乘君乘駒,變易
車乘,以至株林。或說舍焉,或朝食焉。又責之也。馬六尺以下
曰“駒”。
朱:賦也。說,舍也。馬六尺以下曰“駒”(《毛詩傳箋通釋》
卷十三:“駒,《釋文》本作‘驕’,音駒,引沈重曰:‘或作『駒』字,
是後人改之。《皇皇者華》篇同。’又《皇皇者華》,《釋文》:‘維駒,
本亦作『驕』。’《說文》:‘馬高六尺爲驕。’引《詩》‘我馬爲驕’。
《漢廣》傳:‘五尺以上曰『駒』。’此詩箋:‘馬六尺以下曰『駒』。’
以《說文》及《釋文》引沈重說證之,駒皆當作‘驕’。驕與駒雙聲,古音
蓋讀驕如駒,因假借作‘駒’耳。《周官・校人》鄭司農注及《說文》竝云:
‘馬二歲曰『駒』。’據《淮南子・脩務》篇‘馬之爲草駒之時’,高注‘馬
五尺以下曰『駒』’,是駒乃小馬未可駕者,猶在五尺以下。後人譌下爲上,
遂與五尺以上之驕相混,而不知駒實驕之假借字也。”《說文》:“駒,馬
二歲曰‘駒’,三歲曰‘駣’。”段玉裁注:“《詩》駒四見,而《漢廣》、
《株林》、《皇皇者華》於義皆當作‘驕’,乃與毛傳、《說文》合,不當
作‘駒’。依韻讀之,則又當作‘駒’,乃入韻,不當作‘驕’。深思其故,
葢《角弓》用字之本義,《南有喬木》、《株林》、《皇皇者華》則皆讀者

30
求其韻不得,改驕爲駒也。駒未可駕車,故三詩斷非用駒本義。”《說文》
驂字下段玉裁注引《詩》:“《株林》曰‘乘我乘驕’,傳曰‘大夫乘驕’。”
《說文》𠋺字下段玉裁注:“馬高六尺爲驕。”)。

《株林》二章,章四句。
朱:《春秋傳》:夏姬,鄭穆公之女也,嫁於陳大夫夏御叔。
靈公與其大夫孔寧、儀行父通焉,洩冶諫,不聽而殺之。後卒爲
其子徵舒所弑,而徵舒復爲楚莊王所誅。(《左傳・宣公九年》:“陳
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于朝。洩冶諫曰:‘公卿
宣淫,民無效焉,且聞不令。君其納之!’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
二子請殺之,公弗禁,遂殺洩冶。”《左傳・宣公十年》:“陳靈公與孔寧、
儀行父飲酒於夏氏。公謂行父曰:‘徵舒似女。’對曰:‘亦似君。’徵舒
病之。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左傳・宣公十一年》:“冬,楚子爲陳
夏氏亂故,伐陳。謂陳人:‘無動!將討於少西氏。’遂入陳,殺夏徵舒,
轘諸栗門。”)

145《澤陂》
小序:《澤陂》,刺時也。言靈公君臣淫於其國,男女相說,
憂思感傷焉。
鄭:“君臣淫於國”謂與孔寜、儀行父也。“感傷”謂涕泗
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毛:興也。陂,澤障也。荷,芙蕖也。

31
鄭:蒲,柔滑之物。芙蕖之莖曰“荷”,生而佼大。興者,
蒲以喻所說男之性;荷以喻所說女之容體也。正以陂中二物興者,
喻淫風由同姓生。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毛:傷無禮也。
鄭:傷,思也。我思此美人,當如之何而得見之。

寤寐無爲,涕泗滂沱。
毛: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鄭:寤,覺也。
朱:興也。陂,澤障也(《車鄰》毛傳:“陂者曰‘阪’。”《說
文》:“陂,阪也。……一曰‘池’也。”段玉裁注:“陂與坡音義皆同。
凡陂必邪立,故引申之義爲傾斜。……陂得訓池者,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
中所蓄之水。故曰‘劉媼嘗息大澤之陂’,謂大澤之旁也。”《說文》畔字
下段玉裁注:“《氓》詩曰‘隰則有泮’,傳曰:‘泮,坡也。’坡卽陂。”)。
蒲,水草,可爲席者。荷,芙蕖也。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說文》:“洟,鼻液也。”段玉裁注:“《詩・陳風》‘涕泗滂沱’,
毛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泗卽洟之假借字也。古書弟夷二
字多相亂,於是謂自鼻出者曰涕,而自目出者別製淚字,皆許不取也。”)。
○此詩大旨與《月出》相類(《詩補傳》卷十二:“序詩者言‘君臣淫
於其國’,蓋指靈公與孔寧、儀行父之事。其下化之,至於‘男女相說,憂
思感傷。’說者謂:《東門之枌》,《宛丘》之應;《澤陂》,《株林》之
應。信乎!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三:“王
氏曰:《東門之枌》,《宛丘》之應也。《澤陂》,《株林》之應也。”李
樗、黃櫄《毛詩集解》卷十六:“王氏曰:《東門之枌》,《宛丘》之應也。

32
《澤陂》,《株林》之應也。此說是也。”《聖門傳詩嫡冢》卷八:“《傳》
(作者注:指子貢《詩傳》。):‘陳殺其大夫泄冶,□□傷之,賦『澤陂』。’
《續說》:‘洩冶諫靈公,公告二子。二子請殺之,公弗禁,遂殺洩冶。孔
子曰:『《詩》云「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其洩冶之謂乎?』’《測》:
‘篇中『有美一人』,皆謂洩冶也。’”《詩經恆解》卷二:“《序》‘刺
時也’,毛氏曰‘靈公君臣淫於其國,男女相說,憂思感傷’,朱子以爲‘與
《月出》相類’,而說者曰:《澤陂》,《株林》之應也。然其詞義蘊藉,
不似淫詩。或謂泄冶被諫而死,國人傷之。然未有以見其實爲泄冶作也。第
泛作慨惜孤忠之人作,而泄冶亦在其中矣。夫子書陳殺其大夫泄冶,稱官,
言不愧其官;稱國,言國之大夫,惟此而陳殺之,則國無人矣。蓋忠臣乃國
之幹,使靈公能用泄冶,言猶或可以轉禍爲福。子錄此詩篇末,著陳所以亡
也。”《詩故》卷五:“《澤陂》,……非刺也,傷泄冶之見殺也。靈公淫
于夏姬,洩冶以爲:君臣宣淫,民無效焉。靈公殺之。”《詩疑》:“《澤
陂》之美人,未有以見其正不正。《詩傳》遽比於《月出》,恐亦過矣。”
黃焯《詩說》卷三:“詩之美人,《魯詩》說以‘泄冶諫而死,君子傷之’,
殊爲近理。又《大戴禮》‘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以族從。’此詩是
否爲鄧元賦,且不可知,惟云‘有美一人,傷知之何’,則美人必有所指,
而君子傷陳靈君臣之無禮,哀此美人之不幸可知也。”)。言彼澤之陂則
有蒲與荷矣。有美一人而不可見,則雖憂傷(《爾雅・釋詁》:“陽,
予也。”郭璞注:“《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
《升庵集》卷四十八:“《爾雅》引《魯詩》:‘有美一人,陽如之何。’
言我奈之何也。”)而如之何哉?寤寐無爲(《聞一多全集・詩經編下・
詩經通義乙》:“《廣雅・釋詁》三:‘爲,成也。’《國語・晉語》注同。
‘寤寐無爲’,猶言寐不成也。《莊子・大宗師》篇:‘成然寐,蘧然覺。’
《左傳・哀十五年》魯公孫宿,字成。成謂成寐,故名宿,字成。”),涕
泗滂沱而已矣。

33
○彼澤之陂,有蒲與蕑。
毛:蕳,蘭也。
鄭:蕳當作“蓮”。蓮,芙蕖實也。蓮以喻女之言信。

有美一人,碩大且卷。
毛:卷,好貌。悁悁,猶“悒悒”也。

寤寐無爲,中心悁悁。
朱:興也。蕑,蘭也。卷,鬢髮之美也(《說文》卷字下段玉裁
注:“《陳風》‘碩大且卷’,傳曰:‘卷,好皃。’此與《齊風》傳‘鬈,
好皃’同,謂卽一字也。《檀弓》‘女手卷然’,亦謂‘好皃’。”《廣雅・
釋詁》:“婘,好也。”《廣韻》:“婘,美皃。”《玉篇》:“婘,好皃。”
《龍龕手鑑》:“婘,美好也。”)。悁悁,猶“悒悒”也。

○彼澤之陂,有蒲菡蓞。
毛:菡蓞,荷華也。
鄭:華以喻女之顔色。

有美一人,碩大且儼。
毛:儼,矜莊貌。

寤寐無爲,輾轉伏枕。
朱:興也。菡蓞,荷華也。儼,矜莊貌(《說文》:“儼,昂頭
也。从人,嚴聲。一曰‘好皃’。”段玉裁注:“《陳風》‘碩大且儼’,
傳曰:‘儼,矜莊皃。’《禮》注同,古借嚴爲之。”《說文》:“㜝,含
怒也。一曰‘難知’也。……《詩》曰‘碩大且㜝’。”段玉裁注:“《陳

34
風・澤陂》文。今《詩》作‘儼’,傳曰:‘矜莊皃。’一作‘曮’。《太
平御覽》引《韓詩》作‘㜝’。㜝,重頤也。《廣雅・釋詁》曰:‘㜝,美
也。’葢三家《詩》有作‘㜝’者。許偁以證字形而已,不謂《詩》義同‘含
怒’、‘難知’二解也。”)。輾(輾應作“展”,見《關雎》第二章注。)
轉伏枕,臥而不寐,思之深且久也。

《澤陂》三章,章六句。

陳國十篇,二十六章,百一(一,原書作“二”,據文淵閣《四庫
全書》本《詩經集傳》徑正之。)十四句。
朱:東萊呂氏曰:變《風》終於陳靈(陳靈公),其閒男女夫
婦之詩一何(《顔氏家訓・勉學》“一何可笑”,王力器注:“《戰國策・
燕策》上:‘齊王按戈而却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說苑・尊
賢》篇:‘應侯曰:『今日之琴,一何悲也。』’《古樂府・陌上桑》:‘使
君一何愚。’《古詩十九首》:‘音響一何悲。’豐溪艮思氏《辭徵》曰:
‘一,語助詞。’”《助字辨略》:“《淮南子》:‘伯樂喟然太息,曰:
『一至此乎!』’《漢書・東方朔傳》:‘拔劍割肉,壹何壯也!’杜子美
詩:‘一昨陪錫杖。’李義山詩:‘一爲戒波濤。’又云:‘王孫歸路一何
遙。’諸一字竝是語辭,不爲義者也。”)多邪(《經傳釋詞》:“邪,猶
‘歟’也,‘乎’也。”《助語詞集注》:“歟字、邪字爲句絕之餘聲,亦
類‘乎’字之義。……邪字間有帶疑恠之意。”《詩經通論》卷七:“《陳》
詩十篇,《集傳》以爲淫詩者六。旣誤解‘鄭聲淫’,豈陳聲亦淫耶?”)。
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
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
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有天”至“所錯”見《周
易・說卦》。《周易・繫辭上》“苟錯諸地而可矣”,孔穎達疏:“錯,置

35
也。”《說文》:“措,置也。”段玉裁注:“經傳多叚錯爲之。”)。男
女者,三綱(《禮記・樂記》賈公彦注:“三綱,謂君爲臣綱,父爲子綱,
夫爲妻綱矣。”)之本、萬事之先也。正風之所以爲正者,舉其正
者以勸之也。變風之所以爲變者,舉其不正者以戒之也。道之升
降、時之治亂、俗之汙隆、民之死生於是乎在(《東坡志林・論古》:
“國之存亡、民之死生將於是乎在,其孰敢不嚴?”) 。錄之煩悉(《三
國志・蜀書・諸葛亮》:“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蘇軾《謝
中書舍人表二首(之一)》:“上體周公煩悉之誥,助成漢家深厚之文。”),
篇之重複,亦何疑哉?(東萊呂氏語見《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三,唯
文微異。《聖門傳詩嫡冢》卷八:“咏美人而曰‘碩大且卷’、‘碩大且儼’,
必非男女相說之詞,當從《傳》(作者注:指子貢《詩傳》。)爲正。且以
上諸篇(作者注:指《宛風》、《衡門》、《株林》、《墓門》、《防有鵲
巢》、《澤陂》。)相次陳靈公事,皆有序,又與《春秋傳》皆合,絕非傅
會牽合者,自是信而可據。”張大亨《春秋通訓》卷二:“陳靈公之弑,魯
桓公之死,陳之所以亡,魯之所以亂,皆本于此也。是故《春秋》正其辭焉,
於陳曰‘夏徴舒’,於魯曰‘子同生’,所以斷天下後世之疑、爲淫荒昏亂
之戒也。”葉方藹《御定孝經衍義》卷七十三:“陳之變風作於幽公之時。
自胡公至幽公,五世矣。《株林》、《澤陂》爲《詩》變風之終。然則陳靈
之淫亂爲十二國之風之所無,而世變於是乎亟,其詩於是乎不足錄矣。《陳
風》以《宛丘》、《東門》始,以《株林》、《澤陂》終。靈之淫亂,幽公
啓之。陳之亡,幽公兆之。胡乃言大姬之化哉?”)

檜一之十三
朱:檜,國名(《國語・鄭語》:“子男之國,虢、鄶爲大。”《前
漢書・地理志》:“子男之國,虢、會爲大。”顔師古注:“會,讀曰‘鄶’,
字或作‘檜’。”《說文》:“鄶,祝融之後妘姓所封澮洧之閒,鄭滅之。”

36
段玉裁注:“檜者,假借字也。《左傳》、《國語》作‘鄶’。《詩》釋文
曰:‘檜,本又作『鄶』。’”),高辛氏(《史記・五帝本紀》:“帝嚳
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嚳,亦作“俈”。《史記・三代世表》:“帝俈,
黃帝曾孫。起黃帝,至帝俈四世。號高辛。”)火正祝融(《左傳・昭公二
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
‘祝融’,金正曰‘蓐収’,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禮記・
月令》:“孟夏之月,……其神祝融。”鄭玄注:“祝融,顓頊氏之子,曰
‘黎’,爲火官。”)之墟(《文選》潘安仁《西征賦》“窺秦墟於渭城”,
李善注:“《聲類》曰:‘墟,故所居也。’”《說文》:“虛,大丠也。
昆侖丠謂之昆侖虚。”段玉裁注:“虚者,今之墟字。……如魯‘少皥之虚’,
衞‘顓頊之虚’,陳‘大皥之虚’,鄭‘祝融之虚’,皆本帝都,故謂之虚。”),
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居溱、洧之閒。其君妘(《說
文》:“妘,祝融之後姓也。”段玉裁注:“祝融者,顓頊之子黎也。《國
語》曰:‘其後八姓:已、董、彭、秃、妘、曹、斟、芈也。妘姓:鄔、鄶、
路、偪陽是也。’又《世本》曰:‘鄅,妘姓也。’《大戴禮》‘云,鄶人’,
云卽妘字。”)姓。祝融之後,周衰,爲鄭桓公所滅而遷國焉。今
之鄭州卽其地也。蘇氏以爲檜詩皆爲鄭作,如邶、鄘之於衞也(《望
溪先生文集》卷一:“魏、檜之詩皆作於未并於晉、鄭之先,其辭其事可按
而知也。晉自桓叔以後,陰謀布德以收晉民,而魏偪介焉。所任非人,賢者
思隱,吏競於貪,此君子所以歎心憂之誰知,而小人則巳望樂郊而思適也。
《檜風》之作蓋在厲王之世,有識者憂宗周之殞爲將及焉。此《萇楚》、《匪
風》所以作也。羣儒乃以比於邶、鄘,謂所言皆晉、鄭之事,而朱子亦承用
焉。(《集傳》謂魏詩爲晉作,檜詩爲鄭作,並引蘇氏。檜詩之說必出自他
人,朱子誤記爲子由耳。)夫晉至武獻思啓封疆,方欲用其民而撫輯之,豈
復有《碩鼠》之號?而檜并於鄭在東遷以後,武莊強盛,王室再造,大難已
夷,又何風駭車傾之懼乎?邶鄘舊國之詩無一存焉,何也?以諸國之風比類

37
以求其義,必其君有大美大惡,民心以動,國俗以移,而後風謠作焉。魯宋
望國,歷年久長而詩無風,況蕞爾之邶鄘立國又日淺哉!魯宋之君有篡弒而無
淫昏。篡弒之惡宜載於冊書而國之臣民則不忍作詩以刺也。其俗由舊而無大
改更,故無風之可陳。”)。未知是否。(《詩切》:“桓十一年《公羊
傳》曰:‘古者,鄭國處于留,先鄭伯有善于鄶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
而遷鄭焉,而野留。’据是知滅鄶而遷鄭者在莊公之前,卽武公也。武公之
取鄶,事在春秋前。晉獻公之滅魏,在閔元年,後于鄶亡且百年。然魏雖後
亡,其詩作于旣亡之後,故爲晉詩。檜雖先亡,而詩作于未亡之先,故不爲
鄭詩。魏詩爲晉,故與唐異域而相合焉。檜詩不爲鄭,故與鄭同域而不相從
焉。”《詩疑辨證》卷三:“朱傳於《魏風》引蘇氏曰:‘魏地入晉久矣,
其詩疑皆爲晉而作,故列於《唐風》之前,猶邶鄘之於衞也。’於《檜風》
又云:‘蘇氏以爲檜詩皆爲鄭作,如邶鄘之於衞也。’今攷蘇《傳》,但以
《魏風》爲晉詩,竝無‘《檜詩》爲鄭作’之語。此疑朱子之誤注矣。……
夫邶、鄘之爲衞作固無可疑者,《魏風》雖有季札之言可據,然《序》言‘魏
地陿隘’,《集傳》亦用之;又言‘國小而迫’,《辨說》以爲得之,則非
晉詩矣。至檜詩不爲鄭,蘇說自明。”)

146《羔裘》
小序:《羔裘》,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國小而迫,君不用道,
好絜其衣服,逍遙遊燕而不能自强於政治。故作是詩也。
鄭:“以道去其君”者,三諫不從,待放於郊,得玦乃去。

羔裘逍遙,狐裘以朝。
毛:羔裘以遊燕,狐裘以適朝。

38
鄭:諸侯之朝服,緇衣、羔裘。大蜡而息民,則有黃衣、狐
裘。今以朝服燕、祭服朝,是其好絜衣服也。先言“燕”,後言
“朝”,見君之志不能自强於政治。

豈不爾思?勞心忉忉。
毛:國無政令,使我心勞。
鄭:爾,女也。三諫不從,待放而去。思君如是,心忉忉然。
朱:賦也。緇衣羔裘,諸侯之朝服。錦衣狐裘,其朝天子之
服也(《詩補傳》卷十三:“緇衣羔裘,此視朝之朝也。狐貉之厚以居,此
燕居之服也。今以羔裘逍遙而燕居,以狐裘而視朝,可謂顚倒矣。”《惜抱
軒全集・筆記》卷二:“諸侯及其臣有正朝之朝,有相見通言之朝。……此
‘狐裘以朝’乃是燕見臣下,非三朝之正,如《孔子三朝記》之朝,故其次
章卽曰‘狐裘在堂’。正朝必在廷,燕見乃在堂也。解狐裘爲諸侯‘朝天子
之服’,非是。”《與猶堂集・詩經講義》:“逍遙、翺翔乃其諷意。如膏、
日曜言其不勤政事,但治容飾美以自姣好而已。”)。○舊說(《小序》):
檜君好潔其衣服,逍遙遊宴而不能自强於政治,故詩人憂之(《與
猶堂集・詩經講義》:“《檜》首《羔裘》,《曹》首《蜉蝣》,宜其不久
傳也。凡人無德行之内藴,必務辭令之外飾,兩者倶亡,然後方規規於衣服
之末,以取市童之憐,一如蜉蝣之生世有采采之羽翼,其可哀也已。”《詩
經原始》卷八:“《羔裘》,傷檜君貪冒,不知危在旦夕也。……案《國語》,
鄭桓公爲周司徒,問於史伯。史伯對曰:‘子男之國,虢、鄶爲大,虢叔恃
勢,鄶仲恃險,皆有驕侈怠慢之心,加之以貪冒。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帑與
賄,不敢不許。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以成周之衆,奉辭伐罪,無不克矣。’
桓公從之,乃東寄帑與賄,虢、鄶受焉。其後武公卒取二國地以爲鄭有。詩
之作正其時也。曰‘羔裘’,曰‘狐裘’,而且曰‘如膏’、‘有曜’,非
徒好絜,實貪侈耳。曰‘逍遙’,曰‘翺翔’,非惟游惰,又冒昧也。”)。

39
○羔裘翺翔,狐裘在堂。
毛:堂,公堂也。
鄭:翺翔,猶“逍遙”也。

豈不爾思?我心憂傷。
朱:賦也。翺翔,猶“逍遙”也。堂,公堂也。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
毛:日出照曜,然後見其如膏。

豈不爾思?中心是悼。
毛:悼,動也。
鄭:悼,猶“哀傷”也。
朱:賦也。膏,脂所漬也。日出有曜,日照之則有光也。

《羔裘》三章,章四句。

147《素冠》
小序:《素冠》,刺不能三年也。
鄭:喪禮:子爲父,父卒爲母,皆三年。時人恩薄禮廢,不
能行也。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
毛:庶,幸也。素冠,練冠也。棘,急也。欒欒,瘠貌。

40
鄭:喪禮:旣祥祭而縞冠素紕。時人皆解緩,無三年之恩於
其父母,而廢其喪禮。故覬幸一見素冠急於哀慼之人,形貌欒欒
然膄瘠也。

勞心慱慱兮。
毛:慱慱,憂勞也。
鄭:“勞心”者,憂不得見。
朱:賦也。庶,幸也(《詩經通解》:“庶,讀爲尚。尚見素冠,
言猶得見有素冠者也。庶尚雙聲對轉。《爾雅》:‘庶幾,尚也。’)。縞
冠素紕(《爾雅・釋言》:“紕,飾也。”),旣祥(《國語・楚語》“祥
而縞”,韋昭注:“祥,祭也。”《禮記・間傳》:“父母之喪,旣虞卒哭,
疏食水飲,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醬。中月而禫,
食酒肉。”又《玉藻》:“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縞冠素紕,旣祥之冠也。”
《儀禮・士虞禮》:“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之冠也。黑經白緯曰
“縞”(《詩經疾書・檜風・素冠》:“《集註》云:‘黑經白緯曰『縞』。’
然縞,祥冠,白色也。‘黑經白緯’卽禫之纖也。朱子因孔疏而不察也。孔
疏引《間傳》爲言,《間傳》何嘗如此?考之《間傳》,則此一句乃纖之註,
而非與於縞也。”),緣(《禮記・玉藻》“緣廣寸半”,鄭玄注:“緣,
飾邊也。”)邊曰“紕”。棘,急也(《呂氏春秋・任地》:“棘者欲
肥,肥者欲棘。”高誘注:“棘,羸瘠也。《詩》云‘棘人之欒欒’,言羸
瘠也。”《說文》:“膌,𤸃也。从肉,𦟝聲。㾊,古文𦢕,从𤕫朿,朿亦
聲。”段玉裁注:“《呂覽》曰:凡耕之大方,棘者欲肥,肥者欲棘。高云:
‘棘,羸瘠也。《詩》『棘人之欒欒』,言羸瘠也。土亦有瘠土。’按:棘
從竝朿,故高云爾。”《詩集傳附錄纂疏》卷七:“棘人只是如棘之人,若
所謂瘦瘠如柴之義也。”)。喪事欲其總總爾,哀遽之狀也(《禮記・
檀弓上》“喪事欲其縱縱爾”,鄭玄注:“趨事貌。縱,讀如揔領之揔。”)。

41
欒欒,瘠貌(《說文》:“𦣏,臞也。……《詩》曰‘棘人臠臠’。”段
玉裁注:“《毛詩》傳曰:‘欒欒,𤸃瘠皃。’葢或《三家詩》有作‘臠’,
從正字。毛作‘欒’,從假借字。抑許所據毛作‘臠’,皆不能肊定也。”)。
慱慱,憂勞之貌(《爾雅・釋訓》:“慱慱,憂也。”)。○祥冠,祥
則冠之,𧝓(《說文》:“禫,除服祭也。”《儀禮・士虞禮》“中月而
禫”,鄭玄注:“禫,祭名,與大祥間一月。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之
言澹,澹然平安意也。”)則除之。今人皆不能行三年之喪矣,安得
見此服乎?當時賢者庶幾(《助字辨略》:“庶幾,冀幸之辭也。”)
見之,至於憂勞也。(《詩經通論》卷七:“《小序》謂‘刺不能三年’,
舊皆從之,無異說。今按之,其不可信者十。時人不行三年喪,皆然也,非
一人事,何必作詩以刺凡衆之人?于情理不近。一也。思行三年喪之人何至
于‘勞心慱慱’以及‘傷悲’、‘蘊結’之如是?此人無乃近于杞人耶?二
也。玩‘勞心’諸句,‘與子同歸’諸句,必實有其人,非虛想之辭。三也。
舊訓庶爲幸,是思見而不可得,設想幸見之也。旣幸見之,下當接以‘我心
喜悅’之句方合。今乃云‘傷悲’,何耶?四也。喪禮從無‘素冠’之文。
毛傳云:‘素冠,練冠也。’鄭氏不以爲練冠而以爲縞冠,據《玉藻》‘縞
冠、素紕,旣祥之冠也’爲說。觀此,則毛、鄭已自齟齬。然鄭爲縞冠,亦
非也。《玉藻》:‘縞冠,素紕。’《間傳》鄭註云:‘黑絲白緯曰縞。’
(作者注:黑絲白緯曰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禮記注疏》作“黑經白
緯曰纖”。《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與之縞帶”,孔穎達疏:“鄭玄《禮
記》注云:白經赤緯曰縞,黑經白緯曰纖。”)此何得以素冠爲縞冠乎?《玉
藻》鄭註云:‘紕,緣邊也。’此何得以素紕爲素冠乎?五也。喪禮從無‘素
衣’之文。毛傳曰‘素冠,故素衣’,混甚。鄭氏據《喪服小記》‘除成喪
者,其祭也朝服、縞冠’爲說,曰:‘朝服:緇衣、素裳。然則此言『素衣』
者,謂素裳也。’按,‘朝服:緇衣、素裳’,《禮》無其文,乃鄭自撰,
以《士冠禮》云‘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鞸’,以爲鞸從裳色,故知素

42
裳。然則《士冠禮》止言‘素鞸’,非言素裳也。卽使爲素裳,非言素衣也。
何得明改詩之‘素衣’以爲素裳乎?六也。喪禮從無‘素鞸’之文。孔氏曰:
‘喪服斬衰,有衰裳、絰帶而已,不言有鞸。《檀弓》說旣練之服,云『練
衣黃裏、縓緣、要絰、繩屨、角 瑱、鹿裘』,亦不言有鞸。則喪服始終皆無
鞸。’可爲明證。七也。且鄭之解素衣、素鞸,唯據《小記》‘除成喪者,
其祭也朝服、縞冠’之‘朝服’爲說,其于素衣、素鞸旣已毫不相涉;且朝
服,吉服也,《小記》不過言祥祭之日得以借用其服,非朝服爲祥祭之服也。
安得以朝服惟爲祥祭之服而言此詩爲祥祭服耶?可笑也。八也。且《小記》
之說本以‘成喪’對‘殤喪’言,此期、功之喪皆是,非言三年也。誤而又
誤。九也。不特此也。詩思行三年之人,何不直言‘齊衰’等項而必言祥後
之祭服如是之迂曲乎?則以上亦皆不必辯也。十也。而素冠等之爲常服,又
皆有可證者。素冠,《孟子》:‘許子冠乎?’(作者注:“許子冠乎”,
原書作“許子曰冠素”,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孟子注疏》徑正之。)
曰:‘冠素。’又,皮弁,尊貴所服,亦白色也。素衣,《論語》:‘素衣、
麑裘。’《曹風》‘麻衣如雪’,鄭云:‘麻衣,深衣也。’《鄭風》女子
亦著縞衣。古人多素冠、素衣,不似今人以白爲喪服而忌之也。古人喪服唯
以麻之升數爲重輕,不關于色也。素鞸,《士冠禮》:‘主人玄冠、朝服、
緇帶、素鞸。’又于‘皮弁服’云:‘素積、緇帶、素鞸。’《玉藻》云:
‘鞸,君朱,大夫素。’則又不必言矣。此詩本不知指何事何人,但勞心、
傷悲、同歸、如一之語或如諸篇,以爲思君子可,以爲婦人思男亦可,何必
泥于素之一字,遂迂其說以爲‘刺不能三年’乎?素冠者,指所見其人而言,
因素冠而及衣、鞸,卽承上素字,以衣、鞸爲換韻,不必泥也。棘人,其人
當罪之時。《易・坎・六爻》曰:‘係用徽纆,寘于叢棘」,是也。欒欒,
拘欒之意。若如舊解,以棘訓急,孔氏謂‘急于哀戚’,甚牽強。至以欒欒
爲‘瘠貌’,尤不切合。”《詩經原始》卷:“《小序》謂‘刺不能三年’,
後之說者莫不遵從,以詩中有素冠等字耳。殊知素冠古人常服。《孟子》許

43
子冠素。又,皮弁,尊貴所服,亦白色也。素衣,則《論語》云:‘素衣麑
(作者注:麑,原書作“霓”,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論語注疏》徑正
之。)裘。’素韠,《士冠禮》云:‘主人玄(作者注:玄,原書作“厺”,
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儀禮注疏》徑正之。)冠,朝服,緇帶,素鞸。’
《玉藻》云:‘鞸,君朱,大夫素。’經傳所載,不一而足。今何乍見一素
冠卽以爲‘三年喪’乎?無論素冠之爲喪服與非爲喪服,今僅憑一素色之冠
何以別其喪之長短乎?豈三年之喪乃素冠,短喪之服不素冠乎?此必不可通
之說也。”)

○庶見素衣兮,
毛:素冠,故素衣也。
鄭:除成喪者其祭也朝服縞冠。朝服,緇衣素裳。然則此言
“素衣”者謂“素裳”也。

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
毛:願見有禮之人,與之同歸。
鄭:聊,猶“且”也。“且與子同歸”,欲之其家,觀其居
處。
朱:賦也。素冠則素衣矣(《讀詩日錄》卷四:“據《禮》疏,祥
之前夕祭告,則主人朝服,緇衣素冠,其冠則縞冠。祥之日,素冠縞紕,身
著朝服而祭。祭畢,反,服微凶之服,縞冠素紕,身著十五升麻,深衣未有
采緣。禫祭之時,玄冠朝服,祭則首著纖冠,身著素端黃裳。然則素冠者祥
祭之冠也。素衣者禫祭後之衣。素裳素韠,祥前祭告之服也。今《集傳》曰
素冠則素衣、素衣則素裳素韠,不知何據。”)。與子同歸,愛慕之詞
也。

44
○庶見素韠兮,
鄭:祥祭朝服。素韠者,韠從裳色。

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毛:子夏三年之喪畢,見於夫子,援琴而絃,衎衎而樂,作
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及。夫子曰:君子也。閔子騫三年之喪
畢,見於夫子,援琴而絃,切切而哀,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
過也。夫子曰:君子也。子路曰:敢問,何謂也?夫子曰:子夏
哀已盡,能引而致之於禮,故曰君子也。閔子騫哀未盡,能自割
以禮,故曰君子也。夫三年之喪,賢者之所輕,不肖者之所勉。
鄭:聊與子如一,且欲與之居處,觀其行也。
朱:賦也。韠,蔽膝也,以韋爲之,冕服謂之“韍”,其餘
曰“韠”。韠從裳色。素衣素裳則素韠也(《讀禮通考》卷三十七:
“《曹風》之思見素冠素衣,是十三月之練服;思見素韠,是大祥祭服。疏
所謂‘從初嚮末而思之’,亦可以知其變除之有漸也。”)。蘊(《說文》:
“蕰,積也。”段玉裁注:“《左傳》‘芟夷薀崇’,杜注:‘薀,積也。’
又‘蘋𦾴薀藻之菜’注:‘薀藻,聚藻也。’《小雅・都人士》、《禮記・
禮運》借菀、苑字爲之。……俗作‘蘊’。”《札樸》卷一:“《檜風》‘我
心蘊結’,《小雅》‘我心菀結’,皆謂‘鬱結’也。《集韻》慍、惌並音
鬱,心所鬱積也。”)結,思之不解也。與子如一,甚於同歸矣。

《素冠》三章,章三句。
朱:按,喪禮爲父爲君斬衰三年(斬衰:喪服名,五服(斬衰、
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中最重。《周禮・春官宗伯》:“凡喪:爲天王
斬衰,爲王后齊衰,王爲三公六卿錫衰,爲諸侯緦衰,爲大夫、士疑衰。”
《禮記・喪服四制》:“其恩厚者,其服重。故爲父斬衰三年,以恩制者也。”

45
《說文》:“縗,喪服衣。”段玉裁注:“喪字各本無,今補。……縗,經
典多叚借衰爲之。”喪服見下圖。)。昔宰予欲短喪,夫子(《荀子・
法行》“夫子之門何其雜也”,楊倞注:“夫子,孔子也。”)曰:子生三
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三年之喪,
天下之通喪也(《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
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穀旣沒,新穀旣升,鑽燧
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
‘女安則爲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爲也。
今女安,則爲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
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傳(毛傳)曰:“子夏三年之喪畢,見(《禮記・曲禮上》“見父之執”,
孔穎達疏:“自下朝上曰‘見’。”)於夫子,援琴而絃,衎衎而樂,
作(《說文》:“作,起也。”《說文》動字下段玉裁注:“‘作’者,起
也。”)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及。夫子曰:君子也。閔子騫三
年之喪畢,見於夫子,援琴而絃,切切而哀,作而曰:先王制禮,
不敢過也。夫子曰:君子也。子路曰:敢問何謂也?夫子曰:子
夏哀已盡,能引而致之於禮,故曰君子也。閔子騫哀未盡,能自
割(割,《說苑・脩文》、《孔子家語・六本》、《藝文類聚・品藻》作“斷”。)
以禮,故曰君子也。夫三年之喪,賢者之所輕,不肖者之所勉。”

46
斬衰 齊衰

大功 小功 緦麻
引自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

47
148《隰有萇楚》
小序:《隰有萇楚》,疾恣也。國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無情
慾者也。
鄭:“恣”謂狡㹟淫戲不以禮也。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毛:興也。萇楚,銚弋也。猗儺,柔順也。
鄭:銚弋之性,始生正直,及其長大,則其枝猗儺而柔順,
不妄尋蔓草木。興者,喻人少而端慤,則長大無情慾。

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毛:夭,少也。沃沃,壯佼也。
鄭:知,匹也。疾君之恣,故於人年少沃沃之時樂其無妃匹
之意。
朱:賦也。萇楚,銚弋,今羊桃也,子如小麥,亦似桃。猗
儺(《說文》:“旖,旖施,旗皃。”段玉裁注:“許於旗曰‘旖施’,於
木曰‘檹施’,於禾曰‘倚移’,皆讀如‘阿那’。《檜風》‘猗儺其枝’,
傳云:‘猗儺,柔順也。’《楚辭・九辨》、《九歎》則皆作‘旖旎’。《上
林賦》‘旖旎從風’,張揖曰:‘旖旎,猶『阿那』也。’《文選》作‘猗
狔’,《漢書》作‘椅柅’,《攷工記》注則作‘倚移’,與許書禾部合,
知以音爲用,製字日多。《廣韻》、《集韻》曰妸娜、曰㫊𣃽、曰𧙃袲、曰
𣘨橠,皆其俗體耳。本謂旌旗柔順之皃,引伸爲凡柔順之偁。倚移與旖施同。”
《說文》:“檹,木旖施也。”段玉裁注:“《曹風》‘猗儺’,毛曰:‘猗
儺,柔順也。’猗儺卽旖施。……韻書紙韻作猗狔、椅柅、旖旎,哿韻作㫊
𣃽、𣘨橠,其實皆同字也。”《說文》儺字下段玉裁注:“《曹風》之‘猗
儺’,則《說文》之‘旖施’也。”《說文》移字下段玉裁注:“倚移,連

48
緜字,曡韻,讀若阿那。……《說文》於禾曰‘倚移’,於旗曰‘旖施’,
於木曰‘檹施’,皆謂‘阿那’也。”《說文》:“婐,婐㛂也。”段玉裁
注:“今本刪婐字,非也。婐㛂與旖施音義皆同,俗作‘婀娜’。”),柔
順也。夭,少好貌。沃沃,光澤貌(《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四:“夭,
如‘厥艸惟夭’之夭,謂萇楚始生之時也。‘隰有萇楚,猗儺其枝’,柔弱
牽蔓,蓋如人之多慾者矣,反思始茁其牙未有牽蔓之時,生意沃沃然,蓋甚
可愛也。……此檜君未有知識、未有室家之時也。曰‘無知’、‘無家’、
‘無室’者,蓋疾其君之多慾,故其辭過而激。”《詩切》:“《魯語》韋
注曰:‘沃,肥美也。’《晉語》韋注曰:‘沃,美也。’……沃依字作‘𣵽’,
古音若芺,烏浩切。𣵽𣵽,少好之貌也。《詩》言萇楚么小之時,沃沃然美
好可愛。喻人子幼小之時婉順從令也。”)。子,指萇楚也。○政煩賦
重,人不堪其苦,嘆其不如草木之無知而無憂也。(《羣經識小》
卷三:“《檜風》‘樂子之無知’,《集傳》云:‘歎其不如草木之無知而
無憂也。’是以知爲知識之知。謹案,《爾雅・釋詁》云:‘知,匹也。’
毛傳訓與之同。郭注《爾雅》亦引《詩》爲證,葢古之訓詁如此。且此章作
‘無匹’解,與二章、三章‘無家’、‘無室’正同,卽作憂亂之詩,於義
亦合。”《論衡・遭虎篇》“巧便不知”,劉盼遂注:“舍弟銘恕謂:‘知,
讀《詩・萇楚》『樂子之無知』。箋云:『知,匹也。』《爾雅・釋詁》:
『知,匹也。』《詩・芄蘭》『能不我知』與『能不我甲』爲儷文。『知』
亦訓『匹』。’”于茀《金石簡帛詩經硏究・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詩論
>與<詩經>古義》:“楚簡《詩論》第二十六簡論及《隰有萇楚》,云:
‘《隰有萇楚》,得而悔之也。’《毛詩・序》云:‘《隰有萇楚》,疾恣
也。國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無情慾者也。’楚簡《詩論》云‘得而悔之’,
與《毛詩・序》截然不同。《隰有萇楚》凡三章,分別於每章尾句言‘樂子
之無知’、‘樂子之無家’、‘樂子之無室’,鄭箋云:‘知,匹也。’可
見,此三句實爲同義復詠,此是詩的主旨,以子之無室家爲樂,實卽羨慕別

49
人沒有室家,猶今言羨慕單身漢。可見,此人已經有了室家無疑,如此羨慕
別人沒有室家,必然悔不當初。至此,簡書《詩論》所云‘《隰有萇楚》,
得而悔之也’之義甚明。”)

○隰有萇楚,猗儺其華。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家。
鄭:“無家”謂無夫婦室家之道。
朱:賦也。無家,言無累也。(《詩切》:“《晏子春秋》曰:
‘出於室,何爲者也?’晏子曰:‘嬰之家也。’僖十五年《左傳》‘而棄
其家’,孔䟽曰:‘夫謂妻曰『家』。’《離騷》‘浞又貪夫厥家’,王注
曰:‘婦謂之家。’然則無家謂未娶妻也。”)

○隰有萇楚,猗儺其實。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室。
朱:賦也。無室,猶“無家”也。

《隰有萇楚》三章,章四句。

149《匪風》
小序:《匪風》,思周道也。國小政亂,憂及禍難而思周道
焉。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
毛:發發飄風,非有道之風。偈偈疾驅,非有道之車。

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毛:怛,傷也。下國之亂,周道滅也。

50
鄭:周道,周之政令也。迴首曰“顧”。
朱:賦也。發,飄揚貌。偈,疾驅貌(《前漢書・王吉傳》:“《詩》
云:‘匪風發兮,匪車揭兮。顧瞻周道,中心𢛁兮。’”顔師古注:“揭揭,
疾驅貌。”《詩經四家異文攷》卷二:“《韓詩外傳・二》:‘《詩》曰:
『匪風發兮,匪車揭兮。』’《漢書》王吉疏曰:‘臣聞古者師行三十里,
吉行五十里。《詩》云:『匪風發兮,匪車揭兮。』說曰:『是非古之風也
發發者,是非古之車也揭揭者。蓋傷之也。』’案:王吉治《韓詩》,此所
引《詩》說卽韓《内傳》之說也。揭,《毛詩》作‘偈’,傳云‘疾驅’。
偈、揭皆朅之叚借字。……《白帖・十一》‘《詩》曰『匪車朅兮』。’案:
《說文》:‘朅,去也。’去與疾驅義近。”《字彙》:“偈,音朅,疾也。
《詩・曹風》(作者注:曹乃檜之誤。)‘匪車偈兮’。”)。周道,適
周之路也(《詩經稗疏》卷一:“‘周道’者,天子廵守諸侯,会同所由往
來之道。自武王定天下,周公營雒邑,特開脩道路而有‘周道’之名。《書》
所謂‘通路(作者注:路,《尚書・周書・旅獒》作“道”。)于九夷八蠻’
者是,猶秦漢之‘馳道’、今之‘官路’也。”丁岩《岐豐“周道”及相關
問題》:“就道路而言,‘周道’與‘周行’意義相同,就是周王室所修築
的、由周的都城通往各城邑、形制較大的道路。……大東之地也有‘周道’
出現,則意味着‘周道’一直延伸到了現在的山東境内。”詳見《文博》二
○○三年第四期。《<詩經>與周代社會硏究・<小雅・大東>篇釋義》:
“‘周道’卽指周人的軍用公路。凡是有‘周道’字樣,一定是征夫或征婦
之歌。……周人爲了加强對東方的統治,又從鎬京起,建築了一條向東方伸
延的軍用公路。這種軍用公路,在當時叫作‘周道’。”)。怛,傷也。
○周室衰微,賢人憂歎而作此詩。言常時風發而車偈,則中心怛
然。今非風發也,非(朱子讀匪爲非,未安。《春秋左傳注疏・襄公八年》
“如匪行邁謀”,杜預注:“匪,彼也。”《經義述聞》卷五:“《詩》中
‘匪’字多有作‘彼’字用者。……《檜風・匪風》篇‘匪風發兮,匪車偈

51
兮’,言彼風之動發發然,彼車之驅偈偈然也。(毛傳曰:‘發發飄風,非
有道之風。偈偈疾驅,非有道之車。’《漢書・王吉傳》吉引《詩》說曰:
‘是非古之風也發發者,是非古之車也揭揭者。’皆失之。)”《玉篇》、
《廣雅・釋言》:“匪,彼也。”《說文》匪字下段玉裁注:“有借爲‘彼’
者,如《左傳》引《詩》‘如匪行邁謀’,杜曰:‘匪,彼也。’《荀子》
引‘匪交匪舒’卽《詩》‘彼交匪紓’是也。”)車偈也,特顧瞻周道而
思王室之陵遲(《前漢書・王嘉傳》“法度陵遲”,顔師古注:“陵遲,
卽‘陵夷’也。言漸頹替也。”又《諸侯王表》:“自幽、平之後,日以陵
夷。”顔師古注:“陵夷,言如山陵之漸平。夷,謂頹替也。”),故中心
爲之怛然耳(《詩經疾書・檜風・匪風》:“發、飄,風行也。偈、嘌,
車行也。言:匪風,則其發飄乎哉?匪車,則其偈嘌乎哉?周道雖在,不行,
則其達乎哉?是以‘顧瞻’而‘弔’、‘怛’也。雖欲‘烹魚’,無‘釜鬵’
而漑水,則不能矣;雖有善人思欲干進於西方,無‘善言’而懷之,則不可
矣。故君子將有以汲引在下之賢材也。能烹者和之以五味,可羞於王公也。
能烹而漑釜,則如所謂‘伊尹之負鼎’。……按,《鄭語》:史伯於幽王之
世爲桓公謀滅虢、檜,至平王初,武公滅之。則幽王以前,檜公仍在也。《匪
風》不知作於何時,而其必在春秋以前幽、厲之世乎。觀其詩,有朝夕危亡
之慮,比如大廈將傾,非隻手可支。徒回徨悶蹙,無可容力,乃思得西歸之
人,欲藉手顧助。其情可謂迫切,無餘蘊矣。尊王之義於是至矣。”)。

○匪風飄兮,匪車嘌兮。
毛:迴風爲飄。嘌嘌無節度也。

顧瞻周道,中心弔兮。
毛:弔,傷也。

52
朱:賦也。回(《說文》飄字下段玉裁注:“回者,般旋而起之風。”)
風曰“飄”。嘌,漂搖不安之貌(《說文》:“嘌,疾也。”段玉裁注:
“毛曰‘嘌嘌無節度也’,按:‘無節度’者卽上章所云‘疾驅非有道之車’
也。”《玉篇》:“嘌,匹遙切。嘌嘌,無節度。《詩》‘匪車嘌嘌’。”
《集韻》:“嘌,車行疾無節。”)。弔,亦“傷”也。

○誰能亨魚?漑之釜鬵。
毛:漑,滌也。鬵,釡屬。亨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亨
魚,則知治民矣。
鄭:“誰能”者,言人偶能割亨者。

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毛:周道在乎西。懐,歸也。
鄭:“誰將”者,亦言人偶能輔周道治民者也。檜在周之東,
故言西歸。有能西仕於周者,我則懐之以好音。謂周之舊政令。
朱:興也。漑,滌也(《說文》:“摡,滌也。……《詩》曰‘摡
之釜鬵’。”段玉裁注:“滌者,洒也。洒,先禮切。《詩》‘摡之釜鬵’,
傳曰:‘摡,滌也。’今本作‘漑’者,非。”)。鬵,釜屬。西歸,歸
于周也。○誰能亨(《廣韻》:“亨,煑也。俗作‘烹’。”《說文》亯
字下段玉裁注:“飪物作‘亨’,亦作‘烹’。”)魚乎?有,則我願爲
之漑其釜鬵。誰將西歸乎(《思辨錄・詩經》:“西歸,言歸輔王室也,
冀其有以振衰㣲之勢也。謂有能如是之人,我將爲之納其欵誠,少助其力,
如見亨魚而爲之漑釡鬵也。”),有則我願慰(朱讀懷爲慰,於義未安。
《詩經通解》:“懷,毛云‘歸也’。按:‘歸’者,遺也。‘遺之好音’
言將告之以善也。懷、歸、遺,古並同音。《泮水》‘懷我好音’,‘懷’

53
亦讀爲遺。”另見《大明》第三章注。)之以好音。以見思之之甚。但
有西歸之人,卽思有以厚之也。

《匪風》三章,章四句。

檜國四篇,十二章,四十五句。

曹一之十四
朱:曹,國名,其地在《禹貢》兗州陶丘之北,雷夏、菏澤
之野。周武王以封其弟振鐸。今之曹州卽其地也。(詳見《史記・
管蔡世家》)

150《蜉蝣》
小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國小而迫,無法以自守。好
奢而任小人,將無所依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毛:興也。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猶有羽翼以自脩飾。
楚椘,鮮明貌。
鄭:興者,喻昭公之朝,其羣臣皆小人也,徒整飾其衣裳,
不知國之將迫脅,君臣死亡無日,如渠略然。

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鄭:歸,依歸。君當於何依歸乎?言有危亡之難,將無所就
往。

54
朱:比也。蜉蝣,渠略(《說文》:“𧎾,螶𧎾。一曰‘浮游’,
朝生莫死者。”段玉裁注:“浮游,各本作‘蜉蝣’,俗人所改耳。……渠
略,叚借字。”《別雅》卷二:“浮游、蜉䖻、蜉蝤,蜉蝣也。”)也,似
蛣蜣,身狹而長,有(原書無“有”字,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詩經
集傳》徑補之。)角,黃黑色,朝生暮死(《爾雅翼・釋蟲》:“蜉蝣,
朝生而暮死。……蓋蜉蝣者速死之物,故以刺曹共公之好奢,言雖衣服楚楚,
安能久也。《淮南子》曰:‘蠶食而不飲,二十二日而化。蟬飲而不食,三
十日而蛻。蜉蝣不食不飲,三日而死。’又曰:‘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蜉蝣
朝生而暮死盡其樂。’蓋以旦暮爲期,遠不過三日爾。蜉蝣出有時,故王褒
《頌聖主得賢臣》云:‘蟋蟀俟秋吟,蜉蝣出以陰。’言知時也。又許叔重
注《淮南子》,言‘朝菌者,朝生暮死之蟲也。生水上,狀似蠶蛾,一名孳
母,海南謂之蟲邪。’則亦蜉蝣之類。按:今水上有蟲,羽甚整,白露節後
卽羣浮水上,隨水而去,以千百計。宛陵人謂之白露蟲。”《大戴禮記・夏
小正》:“五月,……浮游有殷。殷,衆也。浮游殷之時也。浮游者渠略也,
朝生而莫死。”《藝文類聚》卷九十七:“《廣志》曰:蜉蝣,可燒啖,美
於𧑀。蜉蝣在水中翕然生,覆水上,尋死,隨流。”《太平御覽》卷九百四
十五:“《廣志》曰:蜉蝣,可燒啖,美於蟬。蜉蝣在水中翕然生,覆水上,
尋死,隨流而去。”《詩疑義釋》卷上:“蜉蝣之蟲,……似蛣𧏙而稍狹長,
硬殼白點如雪,軟翼紅黃色,鮮艷如花。此蟲多生堤邊柳下。並不如馬氏《詩
傳》所云‘朝生夕死’。”《動物學大辭典》:“蜉蝣,……棲息水中,性
活潑,捕食小蟲,大凡經三年,則脫皮爲成蟲。成蟲在五月間羣飛於河畔或
湖上,飛行之方向,一上一下,如波之起伏,交尾產卵卽死,生存期衹亙數
時間。”《元氏長慶集》卷一:“蜉蝣生濕處,鴟鴞集黃昏。”沈維鐘先生
說:蜉蝣實發生於水上,蓋其幼蟲須在水中一二年,然後變化。變化之後,
形態略似蠶蛾,惟尾末有細絲三條,長倍其身,藉之可以浮游水面,行動如
射,故稱之爲蜉蝣,今日學者所稱臼齒蜉蝣是也。詳見洪章夫《從昆蟲學角

55
度平議各家注疏<詩經>“蜉蝣掘閱”一詞之得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國文學報》第三十七期,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參見“蜉蝣”圖。)。
楚楚,鮮明貌(《說文》:“𪓐,會五采鮮皃。《詩》曰‘衣裳𪓐𪓐’。”
段玉裁注:“《曹風・蜉蝣》曰‘衣裳楚楚’,傳曰:‘楚楚,鮮明皃。’
許所本也。𪓐,其正字;楚,其叚借字也。”《說文》:“袓,事好也。”
段玉裁注:“黹部引《詩》‘衣裳𪓐𪓐’。《方言》曰:‘珇,好也。’‘珇,
美也。’然則袓與𪓐、珇音義略同。”)。○此詩蓋以時人有玩細娛而
忘遠慮者,故以蜉蝣爲比而刺之(《詩故》卷五:“‘《蜉蝣》,刺奢
也。’非刺奢也,刺不知所務也。曹在《禹貢》兗州之北。……青兗之俗工
絲枲,故齊紈魯縞之名滿天下。曹處其間,習其俗而加工巧焉。舉皆衣裳楚
楚以相夸。曹,小國也,不知務農講武而織縞,是尚譬諸蜉蝣之羽朝生暮死
而已,我將何所歸宿乎?憂其淪亡之詞也。”) 。言蜉蝣之羽翼猶衣裳
之楚楚可愛也(《學詩闕疑》卷上:“《序》言昭公,雖未有考,然自是
刺其君之詩,非泛指時人也。東萊云:曹之賢者憂其君危亡近在旦夕,倘無
所依其於我處乎?蓋得之矣。‘衣裳楚楚’卽形蜉蝣之羽。詩人借蜉蝣自修
飾其羽翼而不知其朝生夕死,以比曹君徒整飾其容而不知其危在旦夕耳。朱
傳猶衣裳可愛句亦未安。”)。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憂
之,而欲其於(《詩經通解》:“於,古烏字。烏者,何處之詞也。……
烏我歸處,蓋因時俗尚奢,奢則國敝,如蜉蝣之不能久,而歎我之何所歸也。”
另見《小雅・小旻之什・四月》注。)我(《羣經評議》卷九:“經云‘於
我歸處’,箋云‘於何依歸’,葢卽以我爲何。我、何古音相近。《鶉之奔
奔》篇‘我以爲兄’,《韓詩外傳》引作‘何以爲兄’。疑此篇‘於我歸處’、
‘於我歸息’、‘於我歸說’三我字《韓詩》竝作‘何’。鄭箋用《韓》義
耳。《周頌・維天之命》篇‘假以溢我’,襄二十七年《左傳》引作‘何以
恤我’,《說文》言部引作‘誐以謐我’。何之爲我,猶何之爲誐也。”《古
書虛字集釋》卷五:“我,猶‘何’也。《詩・蜉蝣》篇‘於我歸處’。(鄭

56
箋云:‘君當於何依歸乎?’是卽訓‘我’爲‘何’。)《鶉之奔奔》篇:
‘人之無良,我以爲兄?’又,‘人之無良,我以爲君?’”《膏蘭室札記》
卷二:“《曹風・蜉蝣》:‘心之憂矣,於我歸處?’箋云:‘君當於何依
歸乎?’麟按:鄭以經之我字卽何之假借。如‘誐以謐我’作‘何以恤我’,
是何與我聲字通之證。”)歸處耳。《序》(《小序》)以爲刺其君,
或然,而未有考也。(《勿自棄軒遺稿》:“曹君好奢而《蜉蝣》作。奢
不給,則必至於侵刻。魏君好儉而《葛屨》歌。儉不已,則必繼以貪殘。此
二國之所由亡歟。”)

蜉蝣
引自岡元鳳《毛詩品物圖攷》

57
蜉蝣(網絡圖片)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毛:采采,衆多也。

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毛:息,止也。
朱:比也。采采,華飾也。息,止也。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
毛:掘閱,容閱也。如雪,言鮮絜。
鄭:掘閱,掘地解閱,謂其始生時也。以解閱喻君臣朝夕變
易衣服也。麻衣,深衣。諸侯之朝,朝服;朝夕則深衣也。

58
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鄭:說,猶“舍息”也。
朱:比也。掘閱,未詳(掘,滑之借。司馬貞《史記索隱》卷五:
“鄭武公滑突。滑,一作‘掘’,並音胡忽反。”《玉篇》:“搰,掘也。
《左氏傳》曰‘搰褚師定子之墓焚之’。本亦作‘掘’。”《說文》掘滑、
搰滑同在十五部,故滑、搰可爲掘之同部通假字。《淮南鴻烈解‧俶眞訓》
“不足以滑其和”,許愼注:“滑,滑亂。”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七:
“滑,亂也。”《廣韻》、《集韻》、《類篇》:“滑,亂也。”《正字通》:
“滑與汩同,紛亂之意。”《康熙字典》:“滑,……又《廣韻》、《集韻》、
《韻會》、《正韻》𠀤古忽切,音骨。亂也。……又《廣韻》戸骨切,《集
韻》、《韻會》、《正韻》胡骨切,𠀤音搰。亦‘亂’也。”《古今韻會舉
要》卷二十六:“滑,亂也。……《集韻》或作‘抇’,通作‘淈’。《揚
子》‘恶滛辭之淈法度’。”《莊子集釋》卷六上:“俞樾曰:……《玉篇》
手部曰:抇,亦搰字。然則滑之與汨,猶搰之與抇矣。”《呂氏春秋‧本生》
“物者抇之”,高誘注:“抇,亂也。”《說文》閱越同在十五部,故閱可
爲越之通假字。道世《法苑珠林》卷九“迦維羅閱國”,《法苑珠林》卷四
十四、酈道元《水經注》卷一及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七十六作“迦維羅越
國”。《祖庭事苑》卷六“羅越”條下陳善卿注:“越,當作閱。”《尚書‧
盤庚中》“顚越不恭”,孔安國傳:“越,墜也。”《文選》任彦升《爲齊
明皇帝作相讓宣城郡公第一表》“殞越爲期”,張銑注:“越,墜也。”《文
選》任彦升《到大司馬記室牋》“雖則隕越”,呂延濟注:“越,墜也。”
《楚辭‧九章‧惜誦》“行不羣以巓越兮”,王逸注:“越,墜。”蜉蝣掘
閱,謂蜉蝣行將就死而紛亂墜落之貌。)。說,舍息也。

《蜉蝣》三章,章四句。

59
151《候人》
小序:《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遠君子而好近小人焉。

彼候人兮,何戈與祋。
毛:候人,道路送迎賓客者。何,掲;祋,殳也。言賢者之
官不過候人。
鄭:是謂遠君子也。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毛:彼,彼曹朝也。芾,韠也。一命縕芾黝珩,再命赤芾黝
珩,三命赤芾葱珩。大夫以上赤芾乘軒。
鄭:之子,是子也。佩赤芾者三百人。
朱:興也。候人,道路迎送賓客之官(《周禮・夏官司馬》:“候
人各掌其方之道治與其禁令,以設候人。若有方治,則帥而致于朝;及歸,
送之于竟。”《惜抱軒全集・筆記卷二・經部二》:“此候人是徒役,非候
人之官。毛傳以爲君子之官,本誤。鄭康成注《周禮》候人職‘治其禁令,
以設候人’云:選卒以爲之,卽引此詩。其說爲是。朱子猶引毛傳‘迎送賓
客之官’,不若改云‘迎送賓客之卒’。蓋候人之官亦不何戈祋也。古人掌
其事之官與供其事之役,不嫌同名,《周禮》中此類多矣。”)。何,揭(《說
文》:“何,儋也。”段玉裁注:“何,俗作‘荷’。……《詩》‘何戈與
祋’,‘何蓑何笠’,傳皆云‘揭’也。揭者,舉也。戈祋,手舉之;蓑笠,
身舉之,皆擔義之引伸也。凡經典作‘荷’者,皆後人所竄改。”《說文》
賀字下段玉裁注:“儋何,俗作‘擔荷’。”);祋,殳也。之子,指
小人。芾(《說文》:“巿,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㠯象之。天子朱巿,
諸矦赤巿,卿大夫蔥衡。韍,篆文巿,从韋,从犮。俗作‘紱’。”段玉裁
注:“按:經傳或借黻爲韍,如《明堂位》注曰:‘韍,或作『黻』。’是

60
也。或借芾爲之。如《詩・𠊱人》、《斯干》、《采菽》是也。或借沛爲之,
如《易》‘豐其沛’一作‘芾’,鄭云‘蔽厀’是也。芾與沛蓋本用古文作
‘巿’,而後人改之。或借茀爲之,如《詩》釋文所載及李善所引《詩》,
皆是也。或作‘紱’,如今《周易乾鑿度》‘朱紱’、‘赤紱’是也。”《五
經文字》:“芾,與韍同,韠也。”《正字通》:“芾,與紱、韍、黻通,
韠也。”《字彙》:“芾,與韍同。蔽膝之服,以韋爲之。”),冕服(《周
禮•春官宗伯•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
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
祀則希冕;祭羣小祀則玄冕。”《尚書・太甲》:“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
于亳。”《三禮圖集注》卷一:“周天子吉服有九:冕服六,弁服三,凡九
也。”古代國君、公卿士大夫之冕服參見下圖。)之韠也。一命(《周禮・
春官宗伯》:“典命掌諸侯之五儀、諸臣之五等之命。上公九命爲伯,其國
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爲節;侯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旗、
衣服、禮儀皆以七爲節;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
五爲節。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其國
家、宫室、車旗、衣服、禮儀亦如之。”),縕芾黝珩;再命,赤芾黝
珩;三命,赤芾蔥珩(《禮記・玉藻》:“一命縕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
三命赤韍葱衡。”鄭玄注:“縕,赤黃之間色,所謂韎也。衡,佩玉之衡也。
幽,讀爲黝。黑謂之‘黝’,青謂之‘葱’。”《說文》:“黝,微青黑色
也。”段玉裁注:“謂微青之黑也。微輕於淺矣。黝,古多叚幽爲之。”)。
大夫以上,赤芾乘軒。○此刺其君遠君子而近小人之詞。言彼候
人而何戈與祋者宜也,彼其(見《國風・王風・揚之水》第一章注)之
子而三百赤芾,何哉?(《學詩闕疑》卷上:“‘彼候人兮,何戈與祋
(作者注:祋,原書作“𧘣”,徑正之。)’,傳云‘言賢者之官不過候人’,
箋云‘謂遠君子也’。余竊以此意推之下二章鵜水鳥也,不濡其翼、咮而在
梁,亦謂遠君子也。如此解方合詩人遠君子、近小人之旨。朱傳言‘彼候人

61
而何戈與祋(作者注:祋,原書作“𧘣”,徑正之。)者宜也。彼其之子而
三百赤芾,何哉?’似只說得近小人一邊。”)晉文公入曹,數(《左傳・
昭公二年》“使吏數之”,杜預注:“責數其罪。”《說文》:“諯,數也。”
段玉裁注:“謂數責也。”)其不用僖負覊而乘軒者三百人(《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三月,丙午,入曹,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
人也。”)。其謂是歟?(《詩故》卷五:“荷戈祋者,候人職也。三百
者,勉强之詞。以是人而强授赤芾,使備大夫,蓋若更始‘爛羊胃,騎都尉’
事矣。晉文公數曹共公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亦左氏誤釋詩義而附會
之耳。”《談經》卷三:“‘三百赤芾’,《序》謂刺共公,是也。朱謂《序》
附會《左傳》晉文公數曹乘軒三百之事。此自《左傳》牽詩屬辭耳,豈曹有
三百大夫之多乎?”《詩經百家別解考》:三百赤芾,“上言‘彼其之子’,
此當是指其人之服飾,不應轉指三百人皆服赤。據金銘,赤芾爲君主賜臣下
之物,如柳鼎‘易女赤芾幽黃’,師酉簋‘易女芾赤’。休盤、頌鼎等言王
所賜皆有赤芾,可證。於此考之,‘三百’當指國君賜‘彼其之子’赤芾之
多,卽言‘彼其之子’多次受到國君的賞賜。百,或讀爲‘曲踊三百’之百。
《左・僖公二十八・傳》注‘百,猶『勵』也’,卽勉勵。三勵,卽多次勉
勵以赤芾。”《詩切》:“百,讀若僖二十八年《左傳》‘距躍三百,曲踊
三百’之百。杜注曰:‘百,猶『勵』也。’《左傳》釋文‘百音陌’。今
俗語大步謂之陌,古之遺言也。‘三百赤芾’言趾高氣揚,見其赤芾,自尊
大之貌也。……《左傳》雖云不用僖負羈而而乘軒者三百,與此經‘三百’
文不相涉也。”《詩經疾書・曹風・候人》:“‘赤芾三百’賤而猝貴者多
也。宜‘荷戈、祋’,而赤芾乘軒,‘負且乘’之義也。鵜之在梁,爲求魚
也,其濡翼與咮亦宜也。然旣在梁而不肯濡水,只思偸人之笱而食其魚,喩
赤芾而素飽也。將媾而猝貴,則有棄約而不遂者矣,喩在梁而不濡其翼與咮
也。”)

62
大裘冕服 袞冕服

鷩冕服 毳冕服

63
絺冕服 玄冕服

韋弁服 皮弁服

64
冠弁服(亦稱玄端服) 公之服:毳冕服

上公之服:袞冕服 侯伯之服:鷩冕服

65
子男之服:毳冕服 孤之服:絺冕服

卿大夫之服:玄冕服 大夫之服:爵弁服

66
士之服:皮弁服 諸侯朝服

士玄端服

以上圖引自聶崇義《三禮圖集注》

67
○維鵜在梁,不濡其翼。
毛:鵜,洿澤,鳥也。梁,水中之梁。鵜在梁,可謂不濡其
翼乎?
鄭:鵜在梁,當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
朝,亦非其常。

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鄭:“不稱”者,言德薄而服尊。
朱:興也。鵜,鴮澤,水鳥也,俗所謂淘河也(《爾雅・釋鳥》:
“鵜,鴮鸅。”郭璞注:“今之鵜鶘也。好羣飛,沈水食魚,故名洿澤,俗
呼之爲淘河。”《說文》:“鴺,鴺胡,污澤也。……鵜,鴺或从弟。”段
玉裁注:“《釋鳥》:‘鵜,鴮鸅。’毛傳:‘鵜,洿澤鳥也。’按:今《爾
雅》多俗字,《毛詩》作‘洿澤’是也。鄭注《表記》云:‘鵜,鵜胡,污
澤也。污澤善居泥水之中。’許、鄭皆云‘鵜胡’,《爾雅》、《毛詩》不
言胡者,此鳥本單呼鵜。以其胡能抒水,故又名鵜胡也。……疏云:‘鵜胡
頷下胡大如數升囊。若小澤中有魚,便羣共抒水,滿其胡而棄之,令水竭盡,
乃共食之。故曰『淘河』。’”)。

○維鵜在梁,不濡其咮。
毛:咮,喙也。

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毛:媾,厚也。
鄭:遂,猶“久”也。不久其厚,言終將薄於君也。

68
朱:興也。咮,喙(《說文》:“噣,喙也。”段玉裁注:“《曹
風》‘不濡其咮’,毛曰:‘咮,喙也。’《玉篇》引‘不濡其噣’。咮、
噣二同。”《說文》:“咮,鳥口也。”段玉裁注:“今人噣、咮、啄三字
同音通用。許分別甚明。人口不曰‘咮’。”);遂,稱;媾,寵也(《毛
詩傳箋通釋》卷十五:“上言‘不稱其服’,此言‘不遂其媾’,媾與服對,
亦當爲服佩之稱。媾蓋韝字之假借。《内則》‘右佩玦捍’,是古者玦與捍
並佩。《芄蘭》詩傳‘能射御則佩鞢’,鞢者玦也。佩捍,猶‘佩玦’也。
捍,一名‘韝’,一名‘遂’。《說文》:‘韝,臂衣也。’《鄉射禮》‘袒
決遂’,鄭注:‘遂,射韝也。以朱韋爲之,箸左臂,所以遂弦也。’佩韝
而不能射御,是謂‘不遂其媾’,正與‘不稱其服’同義。韝之借爲媾,猶
。遂之爲“稱”,猶今人謂“遂意”曰“稱意”。
玦之借爲決也。”)

○薈兮蔚兮,南山朝隮。
毛:薈蔚,雲興貌。南山,曹南山也。隮,升雲也。
鄭:薈蔚之小雲朝升於南山,不能爲大雨。以喻小人雖見任
於君,終不能成其德敎。

婉兮孌兮,季女斯飢。
毛:婉,少貌。孌,好貌。季,人之少子也。女,民之弱者。
鄭:天無大雨,則歲不熟,而幼弱者飢。猶國之無政令,則
下民困病。
朱:比也。薈蔚,草木盛多之貌。朝隮,雲氣升騰也。婉,
少貌。孌,好貌。○薈、蔚、朝隮,言小人衆多而氣燄盛也。季
女婉孌自保,不妄從人,而反飢困。言賢者守道而反貧賤也。

《候人》四章,章四句。

69
152《鳲鳩》
小序:《鳲鳩》,刺不壹也。在位無君子,用心之不壹也。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毛:興也。鳲鳩,秸鞠也。鳲鳩之養其子,朝従上下,莫従
下上,平均如一。
鄭:興者,喻人君之德當均一於下也。以刺今在位之人不如
鳲鳩。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原書脫“子其儀一兮”五字,據文淵
閣《四庫全書》本《詩經集傳》徑補之。)
鄭:淑,善;儀,義也。善人君子,其執義當如一也。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毛:言執義一,則用心固。
朱:興也。鳲鳩,秸鞠也,亦名戴勝,今之布穀也(《管城碩
記》卷七:“《集傳》曰:‘鳲鳩,秸鞠也,亦名戴勝,今之布穀也。’據
《月令》:‘季春之月鳲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旣言鳲鳩,又言戴勝。
舊說以爲一物者,非也。”《詩經稗疏》卷一:“毛傳:‘鳲鳩,秸鞠也。’
《集傳》因之,而又增釋之曰:‘一名戴勝,今之布穀也。’愈增殽譌矣。
《爾雅》:‘鳲鳩,鴶鵴。’郭注云:‘今之布穀,江東呼爲護穀。’《爾
雅》又曰:‘鵖鴔,戴鵀。’郭注云:‘鵖鴔猶𪃃鶝。’璞抑知戴勝與布穀
爲二種,而以鳲鳩爲鴶鵴,則互相紊亂。《方言》云:‘鳲鳩,燕之東北、
朝鮮冽水之間謂之鶝䲹,自關而東謂之戴鵀,或謂之紡鸅,自關而西或謂之
𪃃鶝。’又曰:‘布穀,梁楚之間謂之結詰,周魏之間謂之撃穀,自關而西
謂之布穀。’是《方言》之所謂‘尸鳩’者《爾雅》之鵖鴔也,其所謂‘布

70
穀’者《爾雅》之‘鴶鵴’也。郭璞據《爾雅》‘鳲鳩,秸鞠’之文,執鳲
鳩爲布穀非戴勝,以辨揚雄之非,而不自知其非也。《廣雅》曰:‘撃穀,
鴶䳬,布穀也。’‘戴鳻、戴絍、鶝䲹、澤虞、尸鳩,戴勝也。’按,《月
令》:‘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鄭注曰:‘鳴鳩,趨農之鳥;戴勝,
織紝之鳥。’然則《爾雅》‘鳲鳩,鴶鵴’葢以鳴鳲字相近,傳寫之誤,實
則‘鳴鳩,鴶鵴’,非鳲鳩也。郭璞拘舊文而未之詧耳。今據實辨之曰:鳴
鳩,秸鵴、布穀,一鳥也。鳲鳩、戴勝、鵖鴔,一鳥也。布穀頭不戴勝,且
飛且鳴,故《月令》曰‘拂其羽’。一名摶黍,一名摶穀,一名郭公,其名
聲今人謂之曰‘播厥百穀’,或云‘脫却布袴’。農人候之以下種,故鄭氏
曰‘趨農急也’。其鳴善變而不止,故馮衍《逐婦書》曰‘口如布穀’。以
多聲著,故謂之鳴鳩,從其實而名之也。若鳲鳩則以頭有茸毛,故曰戴勝。
而《月令》言‘降于桑’,與此言‘降桑’相爲符合,非若鳴鳩之飛鳴而無
定集。其鳴也聲小而不能遠聞,故降而後知之。……此鳥每飛必羣,生類蕃
衍,故曰‘其子七兮’。其來也後于布穀,値桑蠶之時而集于桑,故曰‘織
紝之鳥’。二鳥之較若列眉格物者,卽物窮之,而參印以《詩》及《月令》
之言,自渙然氷釋矣。……今定鳲鳩爲戴勝,秸鞠、布穀爲嗚鳩,羣疑悉祛
矣。”《唐大詔令集》薛廷珪《冊益昌公主文》:“以示《鳴鳩》均養之仁,
樂《螽斯》宜爾之慶。”《太平御覽・服章部・大帶》:“《鳴鳩》曰:‘淑
人君子、胡不萬年。’”《皇明經世文編》張治《張龍湖集・壽韓苑洛七十
序》:“《鳴鳩》曰:‘淑人君子、胡不萬年。’”是古有作《鳴鳩》者明
矣。)。飼子,朝從上下,莫從下上,平均如一也。如結,如物
之固結而不散也。○詩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專一,故言鳲鳩在桑,
則其子七矣。淑人君子,則其儀一矣。其儀一,則心如結矣。然
不知其何所指也(《五經蠡測》卷三:“詳味詩人所稱之德,决非爲曹國
之君臣及春秋十三國之君臣而作。反覆玩味,惟周公之德足以當之。竊料《曹
風》與《豳風》聯屬,疑《豳風》脫誤在此耳。於是參考《豳風》詩辭,如

71
所謂‘其儀一兮,其儀不忒’與‘赤舄几几,德音不瑕’語相類,‘其帶伊
絲,其弁伊騏’與‘袞衣繡裳’語相類,‘正是國人’、‘四國’與‘四國
是皇’等語相類。若引此詩 寘之《破斧》之下、《九罭》之前,其爲稱周公
之德,無可瑕議者。……‘萬年’之稱乃臣下頌禱天子之辭,人臣不敢當。
周公雖未嘗踐天子之位,其實攝行天子之事,利澤及於天下,足以當聰明元
后,作父母之任。故人亦以非常之福祿祝之,良非僭語也。由是一語推之,
則其美周公而作益信矣。”《詩疑辨證》卷三:“《鳲鳩》……蔣仁叔謂美
周公,《曹風》與《豳風》相聨屬,脫誤在此。斯足以通解經之窮者乎。‘正
是四國’語固非周公不足以當之。王魯齋疑《詩》、《書》倶遭秦火,《詩》
無獨全之理。(故于《下泉》云:‘末章全與上三章不類,乃與《小雅》中
《黍苗》相似,疑錯簡也。’)以此推之,仁叔或非臆說。”)。陳氏曰:
君子動容貌,斯遠暴慢;正顔色(《說文》:“顔,睂之閒也。”段玉
裁注:“凡羞媿、喜憂必形於顔,謂之‘顔色’。”),斯近信;出辭氣,
斯遠鄙倍(《論語・泰伯》:“曾子言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
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其見
於威儀動作之閒者有常度矣。豈固爲是拘拘者哉?蓋和順積中而
英華發外(《禮記・樂記》:“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爲僞。”)。
是以由其威儀一於外,而心如結於内者,從可知也。(陳氏語亦見
《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五,唯文微異。《呂氏家塾讀詩記・姓氏》中有“后
山陳氏”陳祥道、“永嘉陳氏”陳傅良。朱熹所引陳氏指誰,有待賢者指敎。)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
毛:飛在梅也。

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毛:騏,綦文也。弁,皮弁也。

72
鄭: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騏當
作“𤪌”,以玉爲之。言此帶弁者,刺不稱其服。
朱:興也。鳲鳩常言在桑,其子每章異木,子自飛去,母常
不移也。帶,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弁,皮弁也(《周
禮・夏官司馬・弁師》鄭玄注:“弁者,古冠之大稱。”)。騏,馬青黑
色者。弁之色亦如此也。《書》云“四人騏弁” (《尚書・周書・
顧命》),今作“綦”。○言鳲鳩在桑,則其子在梅矣。淑人君子,
則其帶伊絲矣。其帶伊絲,則其弁伊騏矣。言有常度,不差忒也。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毛:忒,疑也。

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毛:正,長也。
鄭:執義不疑,則可爲四國之長。言任爲侯伯。
朱:興也。有常度而其心一,故儀不忒。儀不忒,則足以正
四國(《周禮・天官冢宰・司會》“以周知四國之治”,賈公彦疏:“四國,
謂四方諸侯之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
綏四國,糾逖王慝。”㝬鐘(《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編號二六〇):“㝬其
萬年,晙保四國。”)矣。《大學・傳》曰:“其爲父子兄弟足法而
後民法之也。(詳見《禮記・大學》)”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
是國人,胡不萬年。
鄭:正,長也。能長人,則人欲其壽考。

73
朱:興也。儀不忒,故能正國人。胡不萬年,願其壽考之詞
(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詩經集傳》作“辭”。)也。

《鳲鳩》四章,章六句。

153《下泉》
小序:《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
憂而思明王賢伯也。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毛:興也。洌,寒也。下泉,泉下流也。苞,本也。稂,童
粱。非漑草,得水而病也。
鄭:興者,喻共公之施政敎,徒困病其民。稂當作“凉”。
凉草,蕭、蓍之屬。

愾我寤嘆,念彼周京。
鄭:愾,嘆息之意。寤,覺也。念周京者,思其先王之明者。
朱:比而興也。冽,寒也。下泉,泉下流者也(《下泉》孔頴
達疏:“《釋水》云:‘沃泉縣出。縣出,下出也。’李廵曰:水泉従上澑
下出。此言‘下泉’,謂泉下流,是《爾雅》之‘沃泉’也。”《鄭所南先
生文集・答吳山人問遠遊觀地理書》:“縣出曰‘沃泉’,謂倒澑而下也。”
《山西通志・平陽府・曲沃縣》:“響水泉在東北二十里郇村北,出土龕中,
自上注下,潺潺有聲。《爾雅》所謂‘沃泉’也。”)。苞,草叢生也(《六
書故》卷二十四:“苞,布交切,草木叢生也。在《詩》,木則有苞栩、苞
桑、苞棘;草有苞稂、苞蕭、苞蓍。”)。稂,童粱,莠屬也(《九穀考》:

74
“《詩》‘浸彼苞稂’,……與苞蕭、苞蓍同舉,亦宜爲狼尾草矣。……司
馬相如《子虛賦》:‘其卑濕則生藏莨、蒹葭。’《史記》注載:‘駰案:
《漢書音義》曰:莨,莨尾草也。’《漢書》注:‘郭璞曰:藏莨,草,中
牛馬芻。’夫‘莨尾’卽余所目驗之狼尾草也;‘莨草,中牛馬芻’,余所
目驗者亦中牛馬芻也。……藏莨生於卑濕,亦與《下泉》之‘浸’足相證矣。”
《抱朴子内篇校釋》卷十六“守田公”,王明注:“守田,稂莠之草。《爾
雅・釋草》:‘稂,童粱。’郭璞注:‘稂,莠類也。’孔穎達正義引陸璣
《疏》云:‘禾秀爲穗而不成,崱嶷然謂之童粱。今人謂之宿田翁,或謂之
守田也。’北京中醫硏究院醫史文獻硏究室告知:守田公卽狼尾草,又名宿
田翁。”《說文》:“莨,艸也。”段玉裁注:“《子虛賦》:‘卑溼則生
藏莨。’《漢書音義》曰:‘莨,莨尾艸也。’按,《釋艸》曰:‘孟,狼
尾。’狼與莨同音。狼尾似狗尾而麤壯者也。”《說文》:“蓈,禾粟之莠
生而不成者謂之‘童蓈’。……稂,蓈或从禾。”段玉裁注:“今《詩》、
《爾雅》皆作此字。非禾而從禾,非孔子‘惡莠’意。”)。愾,歎息之
聲也。周京,天子所居也(《詩切》:“念周京者,思成王所居處也。
是時周公居豳,不在周京,故言‘彼‘’也。”《詩經恆解》卷二:“周京,
周之西京。”)。○王室陵夷而小國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見
傷爲比,遂興其愾然以念周京也。(《詩經世本古義》卷二十八:“《下
泉》,曹人美晉荀躒納周敬王也。(焦贑《易林・蠱之歸妺》其繇云:‘下
泉苞稂,十年無王。荀伯遇時,憂念周京。’今考詩與《春秋》事相符合,
焦氏所傳確矣,當從之。……此詩固美晉荀躒,然亦有譏晉頃公之意焉。”
《詩三家義集疏》卷十二:“何氏闡明《齊》說,深於詩義有裨。今從之。”
《詩經疾書・曹風・下泉》:“此詩亦必在東遷以前,而鄶、曹、郇伯等至
小至弱之國猶守臣節。故上三章歎其諸侯之侵叛,末章言王政之猶有存者
也。……此詩言稂蕭之類爲下泉之浸潤而漸成苞茂,爲周之害,則餘國屬於
王者蓋無幾,所以慨歎而念京也。獨其曹、郇等數國猶知有王政之所在也。

75
就其中,郇爲帥伯,董率而勞之,如《小雅》之文也。此雖史傳無考,可據
此斷之也。觀上三章,其咨嗟怨憤可見;觀此章,尙庶幾因此爲周室復興之
兆。故聖人載之於十三風之末。至其不能興,則時也、命也,聖人亦無如何
也。”《詩切》:“地下之泉冽然寒冷,喻當時諸侯之國有不上稟王朝而陰
謀相結於下者。苞稂似禾而穢禾,下泉反浸潤之,喻三叔以王室懿親,惎間
王室,而諸侯私與交親,爲非宜也。”)

○冽彼下泉,浸彼苞蕭。
毛:蕭,蒿也。

愾我寤嘆,念彼京周。
朱:比而興也。蕭,蒿也。京周,猶“周京”也(《詩經恆解》
卷二:“京周,西京之周。言不同於東遷之周也。”)。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毛:蓍,草也。

愾我寤歎,念彼京師。
朱:比而興也。蓍,筮草也。京師,猶“京周”也。詳見《大
雅・公劉》篇(《養龢軒隨筆》:“顧亭林《肈域志》:陝西鳳翔府有山
曰‘京’,有水曰‘師’,周文武建都於是,統名之曰‘京師’。由是凡天
子之居皆以爲名。……是周之京師因地以名其都,非若後世因建都而名‘京
師’也。”另見《篤公劉》第三章注。)。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
毛:芃芃,美貌。

76
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毛:郇伯,郇侯也。諸侯有事,二伯述職。
鄭:有王,謂朝聘於天子也。郇侯,文王之子,爲州伯,有
治諸侯之功。
朱:比而興也。芃芃,美貌。郇伯,郇侯,文王之後,嘗爲
州伯,治諸侯有功(《說文》:“郇,周文王子所封國。”段玉裁注:“《左
傳》:富辰曰:郇,文之昭也。毛傳曰:‘郇伯,郇矦也。’……郇國爲晉
所幷。”《水經注》卷六:“涑水又西逕郇城,《詩》云‘郇伯勞之’,蓋
其故國也。杜元凱《春秋釋地》(作者注:《春秋釋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作《春秋釋例》,酈道元《水經注》所引杜預此篇皆作《春秋釋地》。)
云今‘解縣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國在解縣東。郇,瑕氏之墟也。’
余桉,《竹書紀年》云:‘晉惠公十有四年,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圍令
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師。狐毛與先軫禦秦,至于廬柳,乃謂秦穆公使
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于軍。’京相潘《春秋土地名》曰:‘桑
泉、臼衰,並在解東南。’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與《竹書》
不殊。今解故城東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鄉俗名之爲郇城。
考服虔之說又典俗符,賢于杜氏單文孤證矣。”《詩經稗疏》卷一:“郇國,
在今山西平陽猗氏縣,魯桓公五年爲曲沃所滅,以其地賜大夫原氏。郇始封
之君葢文王之庶子,故《左傳》曰‘文之昭也’。《逸周書》‘郇叔虞叔’,
孔晁注謂是成王之弟者。成王之從弟,郇第二代之君也。‘勞之’者,《覲
禮》所謂‘王使人皮弁用璧勞’也。……葢于時郇伯爲宗伯而奉使以勞來王
之四國。……《集傳》承毛、鄭之說,謂郇侯‘爲州伯,治諸侯有功’,于
文義不合。”)。○言黍苗旣芃芃然矣,又有陰雨以膏之;四國旣
有王矣(《詩經稗疏》卷一:“《商頌》‘莫敢不來王’,《左傳》‘宋公
不王’,皆謂覲王也。鄭箋云覲禮于天子,是已。四國有來覲者,郇伯迎勞
之,文義正協。《集傳》曰‘四國旣有王矣,而又有郇伯旣與勞之’,文不

77
屬矣。且當下泉之時,王靈雖不振,而玉步未改,豈遂無王乎?自宜以箋爲
正。”《詩疑》卷一:“《下泉》四章,其末章全與上三章不類,乃與《小
雅》中《黍苗》相似,疑錯簡也。”《詩疑辨證》卷三:“王魯齋疑《詩》、
《書》倶遭秦火,《詩》無獨全之理。(故于《下泉》云:末章全與上三章不
類,乃與《小雅》中《黍苗》相似,疑錯簡也。)”《〈詩〉同文比義》:
“《下泉》之詩古應只有三章。其末章‘芃芃黍苗’云云,一見而知爲《黍
苗》首章之錯簡也。……此處‘有王’之‘王’字與《殷武》‘莫敢不來王’
之‘王’字具作動詞講,謂四方有勤于王事者則王遣召伯慰勞之也。此在《黍
苗》爲意正與‘悠悠南行,召伯勞之’相銜接,又末章‘召伯有成,王心則
寧’相呼應。……末章忽殿以‘郇伯勞之’,似覺突兀!舊時說詩者不解此
詩有錯簡,遂强扯强拉,勉爲牽合。”),而又有郇伯以勞之。傷今之
不然也。

《下泉》四章,章四句。
朱:程子曰:《易》“剝之爲卦也,諸陽消剝已盡,獨有上
九(《周易・乾》孔穎達疏:“第六位言上”,“陽爻稱九”。剝卦卦形䷖。)
一爻尚存,如碩大之果不見食,將有復生之理。上九亦變,則純
陰(《周易・咸》孔穎達疏:“純陽象天,純陰象地。”純陰之卦卽坤卦,
卦形䷁。)矣。然陽無可盡之理,變於上則生於下,無閒可容息也。”
“陰道極盛之時,其亂可知。亂極則自當思治。故衆心願戴於君
子,君子得輿也(《周易・剝》䷖上九爻辭:“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
人剝廬。”《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孔穎達疏:“君子得輿者,
若君子而居此位,能覆蔭於下,使得全安,是君子居之則得車輿也。”)。
《詩・匪風》、《下泉》所以居變風之終也。(《近思錄・道體》)”
○陳氏曰:亂極而不治,變極而不正,則天理滅矣(《禮記・樂記》:
“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人道絕矣。聖

78
人於變風之極,則係以思治之詩,以示循環之理,以言亂之可治、
變之可正也。(《御纂詩義折中》卷九:“陳傅良曰:亂極而不治,變極
而不正,則天理滅矣。聖人於變風之末,係以思治之詩,以示循環之理,言
亂之可治、變之可正也。”)

曹國四篇,十五章,六十八句。

7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