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六祖壇經講話 決疑品第三 問題講解5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莫高窟第103窟維摩詰經變相之文殊師利問疾品/甘肅敦煌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經云:「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教的修行法門儘管有八萬四千之多,但是最後的目的,無非是要見性成佛,了脫生死,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六祖大師說:「人有兩種,法無二法。」

所謂「法無二法」,意思是說,縱然如四弘誓願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有無量無邊(例如我們平常念佛、參禪、禮拜、作觀等,都是修行的法門),但是我們所證悟的真理只有一個。正如世間上有好有壞,有是有非,有善有惡,世間法雖有善、惡,但是,法的本體非善非惡,法就是法,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沒有差別的,因此說「法非善惡,善惡是法」。

在佛經裡有個譬喻說:「三鳥飛空,空無遠近,跡有遠近;三獸渡河,水無深淺,足有深淺。」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一隻老鷹、一隻鴿子、一隻麻雀,三隻鳥在空中飛行:老鷹一個展翅,飛行幾十里;鴿子用力一飛,只有一、兩里路;小麻雀振翅,用力飛了好久,也只是幾十丈。虛空本來沒有遠近,只因三隻鳥的能力、程度不同,因此飛行的距離有了遠近不同。又如三獸渡河,大象要過河,牠只是頭部浮在水面上;一匹馬渡河,也是頭在水面,腳在下面;一隻小白兔,很用力,頭在上面,牠也過去了。三獸渡河,水無深淺,可是,大象、馬、兔子這三獸的程度不一,因此在過河的時候就有了深淺之別。所以說,人有聖凡之分,真理的法,卻只有一個。因此,經典告訴我們,學佛應該依止四法修學:

●依法不依人:法是指真理。學佛應該以真理為依據,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不足以為依,因為人的思想、見解互異,人有生老病死,去來遷流,而法(真理)則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所以學道應該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識:智指無漏的般若智慧,識是指有漏的分別意識。因為世相虛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分別、認識的現象,時刻都隨著虛幻的世相而變化,所以以識來分別、認識世間的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畢竟不夠徹底;而無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圓鏡智,好比一面鏡子,可以如實照見世間萬象,又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學佛不僅要「依智不依識」,還要進一步「轉識成智」,如此才不會被世間幻象所迷惑。

●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是用來詮釋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的本體。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文字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但也可能因為斷章取義,或因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而造成誤解。世法尚且如此,何況微妙甚深的佛法真理。所以禪宗主張「不立文字」,六祖大師甚至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微妙的法門和真理,無法只靠文字來表現傳達,所以學佛應該從義理上去了解佛法,而不應該在語言上推敲、計較、執著,否則造成文字障,只會與道相去日遠。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法有世俗諦與第一義諦之分。世俗諦是不究竟的方便法,第一義諦是究竟絕對的真理。方便法門是佛陀為適應眾生的程度、根機而施設,我們不能把方便法當成究竟。最究竟的是與佛心相應,所以學佛應該依了義佛心,不依不了義的方便。

《金剛經》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陀說種種法,是為了幫助眾生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譬如以指頭指引我們見到月亮。所以修學佛法要能「因指見月」,千萬不能因執著指頭,反而障蔽雙目,見不到月亮。

這個譬喻同時也是說明:佛陀的法,正如過河所需的船筏,一旦過了河,上了岸,就應該把船放下。意思是說,我們平時拜佛,一旦成佛了,就要把拜佛放下,如果還要執著拜佛,就如同過了河還背著船走,而成為一種執著,執著就是一種病,所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法華經》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千經萬論,最終的目的,無非是要我們明心見性,要我們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要達到這個目的,唯有一乘的佛法,也就是《維摩經》指出的「不二法門」。

在《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記載,有一天,維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前往探病。雙方幾番對答後,突然話鋒一轉,維摩詰問道:「諸位!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依照各人所知,各自述說吧!」

於是先後有三十一位菩薩,各就所見,回答這個問題。最後沒有人再發言了,維摩詰於是問文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

文殊菩薩回答:「照我的見解,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這才是入不二法門。」意思是說,一實妙道,不可以用推理、比較、歸納、演繹等方法去揣度探尋,必須直觀體驗,向內發掘,能夠這樣實踐,才能夠進入不二法門。

文殊菩薩說後,反問維摩詰說:「現在換我來請問你,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此時維摩詰默然無對,眾皆愕然,唯獨文殊菩薩智慧超人,懂得此中奧祕,乃向大家讚歎說道:「善哉!善哉!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

意思是說,不二法門離言絕相,如何用語言表達?如果可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就不是真的不二法門了。所以維摩詰的「默然」,意味著無上妙道不可以言說,不可以文詮,超越這些有形的障礙,直探本源,這才是菩薩的入不二法門。

由於維摩詰這一「默然」的回答,蘊含著無窮的妙義,不但否定了前面三十一位菩薩的答案,連文殊菩薩的答案也給推翻了,留下「維摩一默如雷」的美談。

所謂「不二法門」,例如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黃昏又從西山下去,每天朝升夕落,升也未嘗升起,落也未嘗落下,第二天它又會再度升起。所以,升起了又下山,下山了又再升起,起起落落,生生滅滅,等於一個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也未嘗生,因為生了要死;死也未嘗死,死了又要再生。因此,生死不是兩個,生死是不二的。

我們也常聽到現代人說:「東方的文化為體,西方的文化為用。」體和用是不二的,乃至世間、出世間也是不二的,煩惱和涅槃也是不二的,有和無也是不二的。但是在凡夫的心裡,有就是有,無就是無。其實,有的未嘗有,無也不是無,所謂「空中生妙有」,要無才能有,要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虛空不空,如何容納森羅萬象?所以,要從空裡面才能顯現勝義的有,我們要把空有的兩頭截斷,把它歸於中道,中道就是一真法界,這才是真正的真理。

唐朝的大梅法常禪師,在六祖徒孫馬祖道一禪師座下悟道了。馬祖道一接引學人的方法,就是凡是有人問道:「什麼是佛?」馬祖禪師就回答:「即心即佛。」「什麼是心呢?」馬祖禪師也是回答:「即佛即心。」

大梅法常禪師就這樣悟道了。悟道以後,另建叢林度眾,跟隨他參禪學道的學者名士數百人。馬祖道一禪師有一天派了一個大弟子去試探他,看他有沒有真正開悟。

來人問:「師兄!請問你在師父那裡究竟得到什麼道啊?」

大梅法常回答:「老師講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所以我悟道了。」

「老師現在已經不講『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了,老師現在的道是『非心非佛』、『非佛非心』呢!」

大梅禪師聽了這話以後,眉毛一皺說道:「這個老和尚,專門找人麻煩;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是我的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大師兄回去後把大梅法常的話述說了一遍,馬祖道一聽了以後高興的說:「梅子熟了!」

這話一語雙關,「梅子熟了」,是說大梅法常禪師是真的開悟了。所以,在我們凡夫看來,「非心非佛」、「即心即佛」是兩種,但在真正開悟的禪師心中,他肯定自己,因此管他是與非,管他有與無、好與壞,在我看來都是一個,這才是真正懂得「法無二法」的真義。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