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清明时节 客家祭祖礼俗大观

每年清明祭祖的时节,客家人总是依例回乡祭祖,祖坟旁子孙群聚;公塔前人山人海,亲族在祭祖中缅怀祖先德泽,也在祭祖时传承客家文化。图为客家人回乡祭祖,祭品堆积如山。(叶曾孟提供)
人气: 305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8年03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孟宪腾台湾桃园报导)客家是台湾的重要族群,具有浓厚的家族观念与不忘本的特性。每年清明祭祖的时节,客家人总是依例回乡祭祖,祖坟旁子孙群聚;公塔前人山人海,亲族在祭祖中缅怀祖先德泽,也在祭祖时传承客家文化。

叶家8千人祭祖 五美三宝聚宗亲

台湾的客家扫墓展现了许多的文化特色。近年来,桃园市新屋区的叶五美公祠,都聚集了8千名家族成员同时祭祖,不但体现了慎终追远的精神,更展现了家族凝聚力,是台湾每年清明节的重要风景。

清明节这天,叶家子孙从台湾各地赶回公祠,也从巴西、美国、纽西兰、中国大陆等地陆续回台,把叶五美公祠挤得水泄不通。为了宗亲顺利完成祭祀,宗亲会还要以广播的方式进行指挥,以利活动顺利进行。

叶家8千人祭祖,五美三宝聚宗亲。(叶曾孟提供)

什么因素让叶家能维持如此团结的凝聚力?桃园海客协会理事长叶曾孟表示,叶家的凝聚力来自于叶家的“五美三宝”,所谓的五美三宝就是公厅、公祖与定辈行诗。叶家的子孙在世时同拜公厅不分香,百年后同入公塔不分离,加上子孙以定辈行诗命名增加宗亲间的认同感,让家族凝聚力历经287年依然十分牢固。

大牛栏旱地耕作 观音藻礁捕鱼生活

叶家始祖源自春秋时代,祖先因受楚昭王封地于叶,故称叶公,后来辗转搬迁福建、广东。1735年107世祖先春日公带着儿子特凤公渡过黑水沟由嘉义上岸,经过3年的跋涉,最后才落脚于新屋的大牛栏。祖先落脚时桃园台地并无灌溉系统,所以只能在旱地上种植地瓜、杂粮勉强维生,还好附近有观音藻礁提供其他食物来源。

观音藻礁的潮间带拥有丰富的海产让叶家祖先能过着半耕半渔的生活。叶曾孟表示,他的祖先以牵罟与在潮间带堆砌石沪的方式捕鱼虾,让艰苦的农耕生活有丰富的蛋白质来源,这样半农半渔的生活哺育了叶家的子孙。

叶家子孙虔诚祭祖。(叶曾孟提供)

特凤公后来传下大荣、大华、大富、大贵、大春等五房,荣、华、富、贵、春为人生的五大美事,所以称为叶家五美。从春日公至今,叶家在台湾已由2人繁衍至约1万2千人。

公厅 公塔 定辈行诗 五美三宝聚家族

虽然春日公与特凤公父子独自离开家族迁徙台湾,但依然秉持着“忠孝传家、晴耕雨读”的祖训。拓荒稳定后便开始盖公厅,最早的公厅是土角厝,历经改建才有今日的格局。叶曾孟说,公厅虽然屡经改建,但是供桌下的夯土仍然是当年土角厝的黄土,保留这些泥土是希望子孙都能承传祖训,“脚踏实地、不忘本。”

公厅是家族宗亲的百年归宿,五美人阳世时同甘共苦,死后也共祀公厅不分离,公厅每年会有10次祭典,北台湾的子孙都会回来祭拜。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加家族凝聚力,也让子孙在公厅内感受先人德泽继志述事。

公厅广场大门门柱对联“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是希望子孙勿忘祖先德泽努力向学;入口的“南阳堂”记载着家族渊源。公厅内有叶家祖先迁徙的历史和家族精神,让宗亲重温祖宗的生命历程。柱子上也记载着前辈的期许“阳世第耀文章,粤家风崇节俭”是希望子弟节俭勤学;“让三分天空地阔,留一点子种孙耕”,则希望后代能宽容忠厚。这些在公厅上的先人智慧就是要让子孙勿忘祖训光耀门楣。

公塔是五美三宝之二,叶家设置5层楼的公塔,让子孙百年后骨灰可进塔供奉,除了特凤公夫人墓地为鲤鱼穴风水宝地能藏风纳气,与少数祖先外,其他先人一律进塔供俸。每年由五大房轮值负责祭祀活动,所以能吸引数千人同时来塔祭祀,形成清明奇景。以往,公塔只供奉男丁及媳妇,因应社会变迁未婚及失婚的女性增多,叶家也将设姑婆塔让她们有所归属。

定辈行诗是五美三宝之三,所谓的定辈行诗是指男丁出生时,姓名第二个字必须依诗命名,宗亲间一问姓名就知道辈份高低,彼此间可以相待以礼,更可增加凝聚力。而,定辈行诗也代表着祖先对后代的期许,希望能将这些祖训世代承传,延续家族传统。

“秦朝道一启天春,特大高广旭明轮,斯同欲识同宗德,自此能如共本分。”为叶家的定辈行诗前四句。叶家五美的定辈行诗为8句七言诗,共计56个字。意思是在春天的太平盛世,叶家子孙必须同心同德恪守本分,立志向学迎向光明。

每年清明叶五美的共同祭祖,不但是家族的祭祖活动,更是重要的家族文化传承活动,在活动期间后代彼此更加团结,也更能体会家族“忠孝传承、晴耕雨读”的优良传统。

叶曾孟(右)表示,公厅、公塔与定辈行诗是五美三宝。(叶曾孟提供)

张六和祭祖 缅怀祖先感念恩人

每年黄历的2月2日是新竹县湖口乡张六和家族扫墓的日子,这天全台的2千多名宗亲会赶回祖塔祭拜。张六和家族的宗长张福普表示,家族每年都会有新年团拜与春、秋两季的祭祖活动。

张六和家族每年大年初一进行新年团拜,宗亲会回到老家清河堂。张福普表示,团拜时宗亲都会行三献礼虔诚祭拜,并由宗长恭读祖训,让宗亲重温祖先希望后代“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夫妇相和、兄弟和气”的期许,这项活动是家族文化传承,也是对祖先的感恩。

清乾隆五年,张家开台始祖张亦标由广东渡台,由于当时中南部平原已被开垦,所以只能到桃竹苗丘陵谋生。祖先辛勤工作,家族成员敲盆起床、吃饭、上工,开垦出400多甲的土地。为了团结家族力量,张家延续了127年不分家,才有今日的家业。祖训更规定宗亲共祀不可另立祖牌,所以能凝聚家族团结,每年祭祖时约有1,100副牲礼,参加者更高达2千人以上。

祭祖不忘本 拜恩人不忘恩

张家祭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祭拜祖先也感念恩人德泽。张福普说,清朝对台实施禁令不许女眷来台,所以来台祖张亦标到42岁才结婚,55岁得子,然而儿子张应仕幼年身体多病,于是夫妻向所有神明祈求,并向一同来台、失去音讯吴汝质、吴汝亮兄弟祈祷。后来,张应仕竟因此平安享高寿。

为了报恩,张家子孙将吴氏兄弟同时祀奉在公厅。然而,传统上家族公厅不能祭拜异姓之人,为了解决难题,宗亲想出了一个变通的方法,吴氏兄弟的牌子放置在祖牌夹层内同时祭拜,以完成先祖对友人报恩的承诺。

公厅广场大门门柱对联“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叶曾孟提供)

张家宗亲相当注重祭祖活动,就算再远也会赶回来,就算基督教徒也会准备鲜花素果回来追思。而宗亲会也在祖塔两侧刻上祖训,让子孙继承志业,并刻上二十四孝图,希望子孙能继承伦理道德的传统文化。

张福普表示,自己担任家族宗长时仅44岁,为了继续凝聚家族,将孝道伦理发扬光大,所以坚持扩建公厅和祖塔。他在一年内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工程。这样的成绩获得族人的推崇与乡长的信任,也因此当上乡长机要秘书,最后更担任行政院政务顾问。

他认为,自己身为客家子弟,能发挥客家刻苦踏实的精神才有如此的际遇。他期望客家勤奋重孝道的伦理能在社会继续承传,也希望子孙能勤说客语,继续发扬祖先的光荣。

甘氏宗亲清明扫墓 山歌茶席忆往昔

有别于其他家族,桃园市龙潭区的甘氏宗亲每年清明扫墓后,即以摆茶席和唱山歌的方式来承传文化。这样的方式不但让子孙慎终追远,更让他们了解祖先过去的生活方式与客家文化。

甘家自古以茶维生,所以对茶有一份深厚的情感,种采、采茶、制茶与泡茶就是甘家传统的生活方式。甘氏宗亲会理事长甘兴源表示,种茶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养活了甘家一家人,家族中的人对茶都有深厚的情感。所以在祭祖活动完成后,宗亲会摆出茶席让宗亲品茗叙旧。

“桃花开来,菊花那里黄,阿哥想妹,身上两三项……”客家人采茶时会唱山歌,在茶席间长辈也会即兴演唱山歌《桃花开》。客家山歌是客家重要的文化资产,长辈常常即兴创作如对话般,随口哼唱,有时也会唱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谣。

甘兴源表示,祭祖、茶席和唱山歌都是客家的传统,结合这3项活动不但能让长辈忆往叙旧,也能让年轻人了解客家文化,传承客家文化。

客家称扫墓“挂纸” 源自唐高祖

客家人祭祖分为春、秋两祭,黄历1~3月为春祭,多为扫墓与拜塔,而,8月秋祭则在公厅祭祀。不同于闽南人在清明节扫墓活动,客家人从正月16日到清明节都可进行扫墓、拜祖塔活动。据传,这是因为客家人必须远赴他乡谋生,所以元宵节后扫墓免去舟车往返,体现了客家刻苦、踏实的精神。

客家称扫墓为“挂纸”。相传,唐高祖李渊离家多年未回故乡,等到被封为唐公回乡时,母亲已去世。他在南山乱葬岗中遍寻不到母亲的坟墓,只好撕纸钱随风飘散并默念祝祷,祈求母亲指引。

客家称扫墓为“挂纸”,图中为叶五美扫特凤公夫人墓地景象。(叶曾孟提供)

不久,黄纸落在一座土坟上,他因此寻获母坟,于是后世产生“挂纸”的习俗。现在,客家人扫墓时会将黄纸压在坟头,表示子孙已祭拜过祖坟。扫墓时,在打扫祭拜后,还要鸣炮礼成,并将鸡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上象征新陈代谢“脱壳”,离开前,也会分红龟粿和艾草粿给当地的小孩吃。

除了祖坟,20世纪初台湾北部客家人也纷纷开始兴建祖塔,集中安置祖先灵骸。祖塔的兴建让祭祖成为家族的集体活动,加强家族的凝聚力,并进行文化传承已成为客家重要的祭祖形式。◇

责任编辑:于凝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