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唐音宋韵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合欢扇,不仅仅是扇

扇,引风,夏令必备。扇子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早期的扇是“招贤纳士”的象征,到魏晋,则演变为仪仗用具,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种象征权力的巨大扇子只有君王能用。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

宋以后折扇开始流行,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大量咏扇的诗歌、扇面画也随之出现。

团扇产生远早于折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

早在汉朝,一代才女班婕妤就有一首写团扇的诗,流传了近2000年,而后世,又相继出了许多以她为“母本“,经典诗歌,我们一起来品读。

怨歌行汉班婕妤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纨扇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班婕妤的《怨歌行》最为著名。班婕妤,汉代才女,极擅长辞赋,但是其作品传世不多,本首《怨歌行》即为她的佳作。

班婕妤本为汉成帝的嫔妃,极受宠爱,但是君王的情爱总是不长久的,自从赵飞燕姐妹进宫后,班婕妤就受了冷落,于是她自请到长信宫侍奉太后,躲开了后宫的倾轧,据说成帝死后,班婕妤又为成帝守陵,走完了她清苦孤寂的一生。

此《怨歌行》充满哀怨与凄凉,借团扇来表达其“见弃”的孤苦。

诗中“皎洁如霜雪”亦是班婕妤自身品格的写照,当年汉成帝建造大的步撵希望与班婕妤同乘,但是被她婉拒,并劝谏成帝:只听说先贤与贤臣同行,哪里见过帝王出行身侧有美人同起坐……足见班婕妤的贤德。然而汉成帝要的可不是一个“贤内助”,最终移情于赵飞燕姐妹。班婕妤在诗中发出了“恩情中道绝”的千古哀叹。

唐代诗人韦应物,也有一首《悲纨扇》

悲纨扇唐韦应物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掩颦人已无,委箧凉空在。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哪里是因为秋天的缘故啊,只是因为恩情不再。空留纨扇在箧中,再没有人执于手中半掩面了。因为何故不再打开竹箧,使得纨扇的色彩逐渐黯淡下去呢。

本诗用纨扇比兴,纨扇即是佳人,“销光彩”即是独自黯然消磨了青春。“委箧凉空在”,一个“空”字,形成了当初恩爱与此时孤寂的鲜明对比,正因为有对比,才显得此时的哀伤格外哀伤。

唐代诗人王健,有一首著名的《调笑令》

调笑令(宫词)唐 王建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本首宫词亦是咏叹“君恩”不再,美人凄凉。“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的宠妃赵昭仪的居处。

“调笑令”亦名“转应曲”,第六七句,倒叠第五句末两字,“转以应之”,《转应曲》大约因此得名。

“谁复商量管弦”,用反问句来表达哀怨——再没有人来同我共调管弦了!

“弦管,弦管”,两句反复吟咏,哀伤不绝,直至“昭阳路断”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词中人的悲从中来。

清代大才子纳兰性德,也借“秋扇见捐”作脍炙人口的《木兰花》

木兰花清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本词首两句,尤为著名,大约物是人非,人心善变是许多人都会遭遇的,因此就格外深入人心吧。

“变化”本就是人生的常态,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因此有时我也会迷茫,既然迟早会散,又何必执着?不过最终在《小王子》里找到答案:“正是你在玫瑰身上浪费的时间,才让它无比珍贵。”

珍视现在拥有的,但是一旦遭遇离别,也请释怀。这大约就是现代人对待情感的最佳态度吧。

作者  唐音宋韵|2020-05-13 23:59:25
阅读713 0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转载本文时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百科TA说)及本页链接地址。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百度百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唐音宋韵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唐音宋韵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百科特约作者
85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