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界曼陀羅

 

一.依據經典

「金剛頂經」是「大日經」完成之後才問世的經典。它與「大日經」不同,不是單獨成立的經典。

「金剛頂經」和「大日經」都列入密宗三部經之一,原典是十萬偈(音記)十八會的六部梵文本。

不空三藏得自錫蘭,攜之歸唐,摘要譯成「十八會指歸」。

  「金剛頂經」是大日如來於色究竟天大摩尼殿說法,從五相成身觀開始,以至於金剛界三十七尊的出生,

建立金剛界大曼陀羅的儀則,以及將弟子與眾生引入曼陀羅,悟得行者自身的如來性,和成就佛身的修行法。

 

現行流佈金剛界諸經,以下列三本為主:

 

    不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內容僅為十八會之第一會四品之中的第一品。

    宋朝施護把四品都譯就完,稱為「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有三十卷。

    唐朝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談及金剛界九會曼陀羅中的成身會、羯磨會、三昧耶會和供養會。

 

這三部經皆稱為金剛頂經,前二者略稱「教王經」,後者簡稱略出經」。

至於「十八會指歸」原名「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是不空三藏嫌梵文十萬偈十八會太過龐大,摘其大要而成。

所以廣義的「金剛頂經」是指「十萬偈十八會」之經。

狹義的「金剛頂經」是指初會的「初會頂經」,即不空的教王經,或略稱「真實攝經」,它是設修習供養方法的儀軌。

此經是大日如來與以金剛手為主的八大菩薩曼陀羅諸尊,在阿迦尼吒天宮的大摩尼殿,

與釋尊相互問答,談及如何以金剛界之修法,到達徹悟之境界的經典。

 

  「金剛頂」為金剛之頂,亦即像金剛寶那樣堅固的智慧(頂),包含表現大日如來智德的言詞。

與其說是藉理性把握住真理,毋寧說是對外界做理性的認識,並藉瑜伽去體認金剛頂。

它是一種具體的實踐哲學,以大日如來答覆釋尊所問「五相成身觀」為主幹,

分為五個階段的觀想法,也是修行者圓成本尊之佛身的獨特觀法。

  所謂「五相」,即1.通達本心、2.修菩提心、3.成金剛心、4.證金剛身、5.佛身圓滿;

通達本心,使己心清淨光明,使菩提心如金剛般的堅固,體會金剛性,五相具備而與佛合為一體,成就本尊之身。

 

  接著釋尊與大日如來,先後進入金剛界三十七尊的宮中傳述真言,各尊也住有大日如來的佛心,接受灌頂、承受金剛之名。

「五相成身觀」的行者,必須透過諸尊,使身成大日如來之身。到達悟入之境地,接著就是面對金剛界曼陀羅。

金剛界曼荼羅的結構

 

 

金剛界曼陀羅原為成身一會,而九會則似是集合九種曼陀羅者。

其圖相之義,金剛係表示菩提之智慧體,堅固不壞,且有摧毀一切之功能。

圖相排列順序如下:

    以成身會為首,最下為降三世三昧耶會,此即表示如來教導眾生,起化他之作用,係「從果向因」之下轉門,

    從成身會以下至供養會乃表示四曼。四印會表示四曼相互不離,一印會則表示四曼乃為絕對之實相而容納於六大。

  以上六會即三輪身中自性輪身之曼陀羅。

 

    理趣會為正法輪身金剛薩埵之曼陀羅、表示欲、觸、愛、慢之相。

    降三世羯磨會與降三世三昧耶會、則表示由於以上二輪身、對難以教化之眾生、顯示忿怒的教令輪身之降三世明王之容貌、而使之折伏。

  此外,降三世三昧耶會以下,逆向成身會,係表示菩薩之修行順位,係「從因到果之上轉門。

降三世三昧耶會則象徵以大悲之弓箭,射伏無明之怨敵,發起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誓願,乃至成身會係表示完成威儀具足之大日如來。

 

一、中央「毘盧遮那佛」--其四周有四位菩薩,即「金剛波羅蜜菩薩」、「寶波羅蜜菩薩」、「法波羅蜜菩薩」、「業波羅蜜菩薩」。

二、西方(上方)「觀自在王佛」即(阿彌陀佛)--其四周有四位菩薩,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

三、東方(下方)「阿閦佛」--其四周有四位菩薩,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

四、北方(右方)「不空成就佛」--其四周有四位菩薩,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

五、南方(左方)「寶生佛」--其四周有四位菩薩,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

這五佛的金剛界大曼荼羅的佈置,即是如此之情形,再配合「鈎、索、鏁、鈴」四門金剛,

加上「華、香、燈、塗香、歌、舞、鬘、嬉戲」之八大供養,就是完整的「金剛界大曼荼羅」了。

 

「毘盧遮那佛」、「阿閦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代表了五智法流,

這五佛又化現種種神通神變,單單「毘盧遮那佛」就化生三十七尊使者出現,

各持標幟來利益救度天人蒼生,而一切法,就是「羯摩」、「入世出世」均是吉祥大光明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