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燕鷗(蒙古亞種)
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燕鷗(蒙古亞種)
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燕鷗(蒙古亞種)

綜合描述

繁殖季前額到頭後黑色,背部和兩翼灰色,初級飛羽最外五根有暗色外緣,夏、秋時節尤其明顯。尾羽叉型白色,外尾羽很長,外緣灰黑色,停棲時尾羽尖端與翼尖等長。腹部白色帶灰。喙黑色或紅色,尖端黑色。跗蹠與趾黑色或紅色。冬季前額白色,頭頂和頭後黑色,頭頂參雜白色縱斑,翅膀的小覆羽有明顯暗斑,身體腹面白色帶灰。幼鳥身體背面羽毛灰色,有褐色和暗灰色橫斑,喙的基部橘黃色,但很快就轉成暗灰褐色,跗蹠與趾暗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地,主要在北半球各大洲的海邊及湖泊邊緣繁殖,度冬時多利用大型河流的下游、河口地帶。台灣出現在全島各地的近海地區或大型水域附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共分為4個亞種,條列如下:S. h. hirundo的繁殖地區包括北美洲、南美洲的北部、歐洲、非洲北部與西部和亞洲西部,度冬區在北迴歸線以南。S. h. tibetana 在西藏、帕米爾高原、天山和寧夏一帶繁殖,在非洲東部、印度和東南亞度冬。S. h. minussensis 在蒙古、葉尼塞河、白考湖一帶繁殖,在印度洋北部度冬。S. h. longipennis 的繁殖地包括西伯利亞的東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度冬區包括東南亞和澳洲一帶。依分布範圍判斷,在台灣出現的亞種應以S. h. longipennis 為主。沙謙中(1998)依據喙及腳的顏色(紅色或黑色),判斷台灣應該不只一個亞種出現,但並未指出亞種名稱為何。依據各亞種的外形特徵,喙黑色的亞種應為 S. h.longipennis 或 S. h. tibetana,喙紅色的亞種則較可能為 S. h. minussensis。S. h. minussensis 亦會過境日本(桐原政志等 2000),因此依地緣關係出現在台灣亦屬合理。MacKinnon & Phillipps(2000) 則認為 S. h. longipennis 與 S. h. tibetana在過境期都可能出現在中國南部、東南部、海南島以及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繁殖季利用多種棲地繁殖,包括沙洲、沿海或湖泊中的灘地、島嶼、岩岸、長有植物的沙丘、有稀疏植被遮蔽的荒地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燕鷗在台灣為不普遍的過境鳥,各地都有出現紀錄,並不在澎湖繁殖。近年的資料顯示在台灣沿海幾乎全年可見,但主要是春秋的過境鳥,其它月份數量較少;大部分是零星的出現紀錄,有時也會有大群出現,例如2004年8月曾文溪口曾有超過1千隻的紀錄,2005年9月15日台南曾文溪口一帶也曾出現近2千隻的鳥群。台北到花蓮一帶春天過境期常有數百隻個體成群出現,新竹到台中一帶數量比較少,以秋天的隻數較多。2007年5月初有大群在澎湖無人島附近海域覓食,一群可以超過100隻(鄭謙遜個人通訊)。可能有相當數量在澎湖海域過境,但因為需要出海接近才能分辨鳥種,往年可能多將本種誤判為粉紅燕鷗。Mulkeen (2008)認為本種於過境期有極大的數量會通過台灣附近的海域,但不一定會靠近陸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台灣沒有詳細資料,多半在海邊或湖中覓食。國外的資料指出燕鷗的食物主要是小魚,但也會捕食水生昆蟲或其它無脊椎動物。多由空中俯衝入水捕魚,也會由水面撈捕小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大聲尖銳拖長的「嘰-呀」,以及短促的「嘰嘰」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燕鷗在國際鳥盟的保育等級中,屬於不需要特別關照的類別。
燕鷗的數量尚稱普遍,在台灣未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Sterna指燕鷗,hirundo在拉丁文中指燕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 1925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