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邑白岩寺(二)

 

车子直接停在山下的停车场,上山需要自己爬上去。但是过了山门殿和天王殿后上山的路又是给车子走的,而没有行人走的阶梯,所以有一段相当别扭的路。

刚上山有一座小庙,类似土地庙,里面有一座释迦牟尼佛像。旁边的大圆筒不知是干嘛的。

 

_MG_7146

_MG_7147

 

 

1.山门殿和天王殿

 

山门殿和天王殿感觉是汉传佛教的风格,只是加了四尊不知道是谁的藏传佛教菩萨。尤其是当中的大肚弥勒菩萨,是五代时契此和尚的形象。

_MG_7149

 

_MG_7151

_MG_7154

 

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毗留博叉,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西方广目天王提多罗咤和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

_MG_7152

 

_MG_7155

 

_MG_7153

_MG_7156

_MG_7310

 

 

 

_MG_7162

_MG_7164

 

 

_MG_7168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九子银杏,中间似乎被火烧过。

 

_MG_7172

_MG_7173

 

_MG_7179

 

2.弥勒殿以及钟楼鼓楼

 

_MG_7176

 

_MG_7177

_MG_7180

 

这尊弥勒菩萨才是藏传佛教的样子。

_MG_7181

 

弥勒殿后为韦陀塑像。

_MG_7182

 

左右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_MG_7184

_MG_7183

 

 

3.大雄宝殿

 

 

_MG_7187

_MG_7188

_MG_7189

_MG_7190

 

从大雄宝殿右侧上山。

_MG_7194

 

_MG_7196

 

_MG_7298

 

_MG_7293

_MG_7198

_MG_7199

 

 

3.观音殿

 

 

_MG_7200

_MG_7204

_MG_7202

_MG_7203

_MG_7205

_MG_7206

 

4.文殊殿

 

_MG_7262

_MG_7264

_MG_7265

_MG_7266

_MG_7268

_MG_7267

_MG_7269

 

5.五百罗汉殿

 

 

_MG_7208

 

长长的上山阶梯两边是五百罗汉塑像,没有数台阶有多少,反正中途喘了好几次。

_MG_7209

 

最高的殿里供着十六罗汉和弥勒菩萨,每尊造像都很可爱,属于漫画版的五百罗汉。

 

_MG_7215

_MG_7216

_MG_7217

_MG_7218

_MG_7219

_MG_7220

 

_MG_7225

_MG_7227

 

从左手边过去就是上师殿,右手边继续上山,过了一个殿之后还可以继续上山,但是据说还需要25分钟时间才能登上山顶,只好放弃了,否则连成都都回不去了。

_MG_7229

_MG_7234

_MG_7235

 

 

6.白塔

 

很多人来白岩寺除了拍九子银杏之外,就是来拍这座印度风格的白塔了。但是我看并不算美,比起川西的很多藏传佛教寺庙来说还要差很多。白塔内每一面都供奉释迦牟尼的塑像,释迦牟尼以手指天,意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_MG_7230

 

_MG_7250

 

下面是僧人用餐的地方,五观堂。但是一路上一个僧人也没看到。

_MG_7255

 

 

 

7.上师殿

 

爬上一座高高的阶梯之后,可以看到惟印大师的塑像。惟印大师在山上远远的望着他建立的白岩寺。

_MG_7272

_MG_7273

 

 

_MG_7276

成都大邑白岩寺(一)

1.大邑雾中山

 

大邑设县始于唐代,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划晋元县西部为大邑县。何为邑?《史记.五帝本纪》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何为大邑?据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说:“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明代杨慎(公元1488年-1559年,号升庵)所撰写的《开化寺碑记》说:“大邑,蜀之望县,仙佛同源,萃于二山。鹄鸣二十四洞,张道陵之登真也;零山一百八盘,僧兰之卓锡也。”,所谓的二山,即是鹤鸣山(又称鹄鸣山)和雾中山。“仙佛同源”四字大概源自于元代全真教道士赵友钦的著作《仙佛同源》(专门论述道佛一致)。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雾中山接王亭僧人宗经等撰写,法海手书的《雾中山碑记》记载:“先天太极而有雾中,既判两仪,独垂高广,派自昆仑,脉连灵鹫,七十二峰冲霄汉,百万岷峨列下风,四季烟云罩顶,逐月花木芬芳,生成福地,结就梵宫,光明山是阿弥陀佛化现之境,明月池乃娑袈龙王卫护之迹。”

 

鹤鸣山位于大邑县鹤鸣乡三丰村,是古剑南四大名山之一,中国道教的祖庭。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在这里倡导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俗称五斗米道,也称为天师道)。大邑的县标就是由邑字和道字的变形结合而成,称为“大道大邑”。可惜明代就已经衰败了,杨慎《开化寺碑记》说:“今鹄鸣为莽苍之墟,而雾山拥庄严之美,则又系于其太平演教之隆替也。”

 

雾中山位于大邑县雾山乡,雾中山也称作雾山。杨慎《开化寺碑记》中说:“山恒孕雾,故受斯名”。明曹学佺(公元1574年-1646年)所著《蜀中名胜记》也说:“《志云》(指明朝《大邑县志》):此山常孕云雾,又名雾中山”。明范汝梓在他的《游雾中山记》中描述说:“时雾浓雨骤,四望群峰都没,茫茫如大海,白雾乱翔,素虮长制,涛吞浪吐,浮天无岸。余蹲危石上,若飘泊于风潮岛屿间,近处微露一二点青苍,直是李唐范宽(北宋三大山水画家名家之一) 一幅烟雨奇画”。杨慎在雾中山的天国名山坊上题楹联称其“天下无双地,雾中第一山。”。

 

有人说雾中山也称作天城山,大光明山,我认为是谬误。先说天城山这个名字 ,在大邑斜源镇江源村(由原斜源村和太阳村合并)的海拔1358米的雾邑山上有一座白云庵,白云庵相隔四五个山头处有一座福慧庵。在白云庵发现一残碑,碑上刻有《重建天城山福慧庵致语》碑记“金山福慧,郡名雾邑,山号天城,遭兵焚于唐宋年间,重建于大明之世”。虽然明万安《开化寺碑记》有“天城山显应寺”一说,我认为有几种可能,一是万安误把雾中山当作雾邑山;二是天城山包括了雾邑山和雾中山等,而明代天城山则专指雾邑山。但是天城山这个名字显然不能由雾中山一家独占。

 

再说大光明山,称大光明山的应该是峨眉山脉,而雾中山只能称为雾中大光明山或者是说属于大光明山脉。唐代华严宗四祖澄观大师(公元738年-839年)提出了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说清凉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但是《华严经》没提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哪里。于是澄观大师附会改造了《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的一段文字,原文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把贤胜硬是说成了普贤,于是西南光明山就成了普贤的道场。《峨眉山志》记载:“此大光明山,实为应化道场。溯其立名之意,盖以佛光昼现、圣灯夜来,自古今而无或隐灭”“由是之故,致以峨眉宝山,亦称大光明焉。”。就如同韩国人说孔子是韩国人一样,印度东北部的清凉山成了中国的五台山,而澄观大师更加离谱的是把普胜说成普贤,印度西南方的光明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中国西南方的光明山。可以知道所谓文殊普贤道场的说法简直完全不靠谱。回到雾中山,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说“昔如来说:震旦清凉大光明二山,咸为菩萨所都宅。此山即大光明山脉。汉永平年间,西域摩腾法兰之所住锡也”。民国《大邑县.地理志》中说“雾中山,与石城山相连,一名雾山。昔如来云:震旦清凉大光明山,悉为菩萨都宅,此山即大光明山脉”。显然在唐宋时峨眉山即为大光明山的共识之下,明代所说雾中光明山应属于大光明山脉。

 

2.雾中山佛教兴灭

 

有人认为由于雾中山地处南方丝绸之路上,佛教就由印度经南方丝绸之路带到了雾中山。南方丝绸之路也称为蜀身毒道,总长约2000公里。南方丝绸之路有两条主要线路,其中一条为东道(称为五尺道),另一条为西道(又称为灵关古道,旄牛道)。西道以成都为起点,途径临邛(今四川邛崃市),青衣(今四川名山县),严道(今四川荥经县),到达旄牛(今四川汉源县)。之后分为两条支线,一条由康定最终到达西藏。另外一条经邛都(今四川西昌市),叶榆(今云南大理市),永昌(云南保山市)等地,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

从这条南方丝绸之路的确给云南等地带来了鼎盛的佛教,宋代时有“苍山与洱海,佛教之齐鲁”的说法,还有说“大理三百六十寺,寺寺夜半皆鸣钟”的诗句。元代郭松年在《大理记行》中说“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劳钦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不知道这条路对于四川的影响如何,但从佛教史部传记来看似乎受到北传佛教的影响更大。尤其是雾中山佛教在明代全盛时期,据明刘美充《绿云庵藏经阁后记》记载说:“万历丙戌,雾中禅寺绿云庵僧广禄,远自三巴,历瞿塘滟预之险,径抵金陵,置取大藏经若干卷以归”。

 

 

雾中山的开化寺是印度迦叶摩腾(于公元73年洛阳圆寂,也称摄摩腾),竺法兰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创建的,仅晚于洛阳白马寺六年,最初的它名字叫做普照寺。明代大学士眉州(眉山县)万安撰写,由明大学士新都人杨延和(公元1459年-1529年,杨慎之父)手书的《开化寺碑记》记载:“佛在枸尸,临灭,指嘱戒子娑伽曰:‘吾灭去七百年,尔往震旦,有山曰雾中大光明山,实系古佛弥陀化道之场,累有国王兴建之所,寓彼,保护密严,迟后圣者来居。’自后,东汉明帝永平年,果应金人梦,派遣臣予蔡情,向西迎请,有摩腾、法兰二尊者,皆佛瞩也,厥后尊者并住斯山,特表申朝,敕建额日雾中普照寺”。杨慎在《开化寺碑记》也说,“开化寺者,雾中之丛林,禅教之总持也。相传西汉时,此境时有金色布地,玉砌天峦,异象无穷,庶甿惊罕。”。当然万安讲的这个故事应该纯属杜撰,在佛经中根本没有记载,而且这个寺院的历史也实在让人怀疑,确切有记录的也就是从明代开始,之前实在是名不见经传。

 

 

晋代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西域佛图澄(公元232年-348年)到此住持建寺,敕赐名为显应寺。万安《开化寺碑记》记载:“晋永和年间,佛图澄尊者住持(口口)敕建,亦曰天诚山显应寺”,杨慎《开化寺碑记》也说:“晋永和有佛图澄之孤创”。

 

唐高宗李治显庆年间(公元656年正月-661年二月)时,僧伽(可能是指泗州大圣),僧护(可能是指道宣律师,公元596年-667年,传说是梁僧祐律师转世,而僧祐又是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转世)曾经住持此地,敕赐名为开化寺。杨慎《开化寺碑记》说:“初唐显庆,有僧伽僧护之双修。”,万安《开化寺碑记》记载:“迨唐高宗显庆间,僧伽僧护二尊者,皆王子也,两禅阐化,誉历朝纲,圣驾临山,晨夕问道,口口敕建,复曰雾中普照”。万安所说的僧伽僧护皆是王子应该是指所谓的法王子,《大智度论》卷三十二说:“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师利。就是说僧伽和僧护都是菩萨转世。”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89年),命住持圆泽重建寺院,复名普照寺。万安《开化寺碑记》 说:“南宋淳熙间,命住持圆泽重建曰普照,而大兴住焉”。杨慎《开化寺碑记》说:“圆泽老宿,奉敕接住于南宋之淳熙”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敕赐名为开化寺。万安《开化寺碑记》记载“迄今大明永乐间,天竺大宝法王嘱高弟旃檀普答舍耶引徒去蜀西巨刹雾中山建住。宣德七年,奉例征粮,展下院田六处。正统八年,敕赐额曰天国山开化禅寺。正统十一年,令徒铁纳星吉,赐名圆曦贡关,敕袭授都纲住持。正统十四年,复贡蒙赐敕印,开设都纲衙门于(囗囗),成化年道先焚住,竭众进香,启奏蜀府贤主,恩赐大经三藏,永为镇矣(下缺十二字)”。杨慎《开化寺碑记》说:“圆曦都纲,御赐法名于皇明之正统,前之普答舍耶,继焉铁纳星吉,同勤梵行俱沾国恩,赐额开化”。

 

明代是雾中山佛教达的极盛时期,全山共建有一百八十寺,四十八庵。当地民间有“大和尚万万五,小和尚不可数”的说法。清《大邑县志》寺观卷十一载有张吾瑾《兴隆寺碑记》,说:“雾中开化寺,明代极盛时期,有四十八庵,一百八十寺(以下字皆蚀损)。又明正统间,敕赐都纲司,并象牙图章,岁收二州八县钱粮。”。明王圻《游雾中山记》记载:“复一里,达接王亭,其中绀宫丛宇,皆洪武时修,按碑亦汉永平时所建。(开化寺)大殿之后为藏经楼,楼之后有法堂,差可燕息。若僧厨佛宇,鳞次斗列于寺之四周,不可胜数,削发而处者数千人。两河以北龙窝以南,方数十里,栋宇错落,皆缁舍,绝无居杂。”。

 

 

明末清初,雾中山的佛寺大都毁于兵燹。清潘元音《游雾中山记》记载,“不移时,僧肃且恐,谓不急下,虎且至,遂寻故道至半坡,由左转看海马石,横越山坡,觅磐陀石,披荆斩棘,径不复通,健儿掖之过,颓垣断址,磷磷瓦砾相参,光怪陆离,皆含琢削奇巧之状,不胜今昔之感”。

 

3.白岩寺

 

前面说了那么多雾中山开化寺的事情就是为了白岩寺做铺垫。也不知道是那些无耻之徒,把开化寺的历史强行移植到白岩寺上,如果你不了解雾中山的历史还真要被他蒙蔽。就算白岩寺可以和雾中山佛寺扯上一点关系,它充其量不过是当初雾中山一百八十寺当中一个地处边缘的残寺罢了,现在的白岩寺则是惟印大师主持修建的。而且白岩寺位于大邑金星乡,而雾中山位于大邑雾中乡,看地图就知道两地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何况白岩寺所在不过是一处海拔大约六七百米的白色沉积岩山峰,而雾中山主峰海拔有1638米。

 

另外白岩寺有所谓雍正之师海量禅师以大乘贝叶经调伏度化神龙于龙洞中的传说,实在不知道这个海量禅师什么来历,能称得上雍正之师的恐怕只有二世章嘉活佛了,二世章嘉活佛(章嘉阿旺曲旦,公元1642年-1714年)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被封为帝师,雍正和乾隆都拜二世章嘉活佛为师。

 

白岩寺被人所知大约是两点原因。一是离成都最近的藏传佛教寺院;二是围绕白岩寺的银杏树。其中有一株据称生长于夏商年代,并且一树生九子,九棵银杏都高达8米以上,实在罕见。每年银杏变黄季节从成都来此拍银杏的人实在太多了,这大概也是某些人编造白岩寺历史一个重要原因。

 

从成都如果不是自驾过来,实在是很折腾。从成都天府广场下车,到西御街上坐13路公交车(始发站),坐六站到铁门坎站下车,向前走50米就是金沙车站;也可以坐地铁二号线到中医药大学站下来,有很多车到金沙车站。记住出门旅游千万不要相信百度地图,太烂了。然后在金沙车站买票去大邑,大巴还算新,走高速直接到大邑车站。候车处有站内人员组织排队上车,比起新南门车站文明的多。到了大邑车站之后坐12路公交车(大邑车站-鹤鸣山),和售票员说去白岩寺,她会让你在悦来古镇关口下车,下车处旁边就有包车的小巴士,包车去是40,我们没侃价,但是我觉得应该可以侃价的,下车前留好司机的电话,免得回来没车。从大邑回成都金沙车站的最后一班车是6:30。从成都到大邑需要半个小时以上,从大邑到悦来古镇也需要大约30分钟,再到白岩寺还需要大约30分钟,寺院基本上二个小时可以把精华的部分看完,如果爬到山顶则再需要25分钟,所以一定要一早就去,如果想创作的话,一定要在一早10点前到,否则到了下午人山人海长枪短炮阴云密布,几乎没有创作的意义。我去的时候金山车站前修新成温高架,路很烂;到了金星乡又在新建一座桥,路况也不太好。

 

 

4.惟印大师和白岩寺 

 

 

惟印大师(公元1907年2月-2007年5月)是四川巴中群乐乡人,俗名为李光志。为生活所迫,于1933年在华蓥山光明寺由住持宏道剃度,属于禅宗临济正宗。公元1936年,在重庆和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公元1883年-1937年,格鲁派)相识,九世班禅为惟印取法名为洛桑热杰(金刚王智慧母)。同年到贡嘎山师从贡嘎活佛(噶举派)和日古活佛(萨迦派)。1940年在成都近慈寺能海上师(公元1886年-1967年,禅宗临济宗,格鲁派)处受具足戒。惟印大师曾经在嵩山少林寺任职,为后堂堂主。文革中受到迫害毒打。1987年由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公元1938年-1989年,格鲁派)介绍到北京法源寺任职。1989年到白岩寺任方丈。1995年在宁玛派噶陀寺(位于四川白玉县河坡乡)举行的万僧大法会被任命为噶陀法统传承的金刚阿闍黎(意为导师)。并且在噶陀寺为惟印大师举行的坐床仪式(指活佛转世继位的仪式),确认他为大喇嘛仁波切(喇嘛意为上师,仁波切意为转世修行者),为第一世活佛,法号乌金.丹珍坚赞(吉珍坚赞)。2007年5月27日,惟印大师在白岩寺圆寂。

 

据说惟印尊者到白岩寺时,这里只有些简陋的佛像,几个四面漏风的大棚子和三个和尚。惟印尊者节衣缩食筹措资金,亲自参加建寺劳动,至今白岩寺初步建成了宁玛派的道场。明代开始僧人就在这里种植银杏树,惟印大师继续在山上遍种银杏,但是我去的时候听说很多村民把山上的银杏树挖出来种在山下的田里,真是前人种树后人挖树。惟印大师圆寂后,白岩寺已经显现破败之象,古人虽然说深山藏古寺,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一座寺庙在城市中更加能吸引到投资,如果在山里则必须是名胜风景区,否则很难有政府投资支持。

 

 

5.藏传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有三大系统,分别是汉传佛教(也称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而南传佛教是小乘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的发展有所谓前弘期和后弘期的说法。前弘期指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至公元838年朗达玛王禁佛为止,后弘期按照噶当派祖师仲敦巴(公元1005年-1064年)所说开始于公元978年。

 

(1)前弘期

 

吐蕃本土宗教为苯教,佛教传入吐蕃开始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的松赞干布(公元617年-650年)时期。松赞干布的二位皇后,尼泊尔毗俱底公主(藏人称尺尊或赤尊公主,?-公元649年)和唐朝文成公主(约623年—680年),分别带来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为她们两人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后世藏人认为松赞干布是观世音菩萨化身,尺尊公主是绿度母(即多罗菩萨,意为救度,被认为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化身)化身,而文成公主是白度母(绿度母化身之一,以治病延寿为特色)化身。藏人认为自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一只神猴和度母化身的罗刹女结合而生出六只小猴,逐渐繁衍未来。

 

八世纪中叶,赤松德赞(公元742年-797年,也译作墀松德贊,挲悉笼腊赞)请印度寂照大师和莲花生大师入吐蕃传播佛教。赤松德赞同寂护大师,莲花生大师合称师君三尊。赤祖德赞在位时(公元815年-838年),尊佛教为国教,并且提出“三户养僧制”,即规定每一名僧人由三户属民供养。

 

公元743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迎来寂护大师(随瑜伽行中观派,藏人称其为希瓦措或菩提萨埵)翻译佛经。寂护大师在吐蕃宣讲佛法数月后,吐蕃却遭受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流行传染病牲畜瘟疫等,当时吐蕃很多臣民认为这是他宣讲佛法信奉佛教带来的报应。寂照大师不得不返回尼泊尔,在尼泊尔期间寂护大师又推荐莲花生大师(印度密宗因陀罗部底派,宁玛派祖师,原名白马穹乃,又称乌金大士)来吐蕃传法。公元749年,寂护大师主持了吐蕃第一座有僧团组织的桑耶寺(也称存想寺,无边寺,仿印度高翔寺图样建,位于西藏扎囊县桑耶镇)的奠基仪式,桑耶寺于公元775年建成。公元794年,寂照大师和十二位说一切有部的印度和尚为七名贵族子弟剃度出家,他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觉士”,也称“预试七人”,看来不论中外都对“7”这个神奇的数字有兴趣。寂护大师后来返回吐蕃后在桑耶寺住持了十三年,最后在吐蕃圆寂。值得一提的是寂护大师虽然是属于大乘中观派,但是因为他在部派佛教(也称小乘佛教)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以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体实有为宗,又名说因部)中出家,所以藏传佛教采用的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戒律,其戒律名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毗奈耶即律藏的意思),比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原为《八十诵律》,后删减至十诵。鸠摩罗什译)更详尽。根本说一切有部和说一切有部之间关系颇有争议,就不说了。

 

据智慧海王撰写的《莲花生传》记载,莲花生大师曾到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法,他的上师佛吉祥智也曾立志朝礼五台山,所以其实莲花生所传的教法有很浓厚的禅宗色彩。莲花生大师到吐蕃后在赤松德赞支持下,同苯教的恩兰.达扎路恭等人辩论并取得胜利。赤松德赞下令全国废除苯教信仰,独尊佛教。莲花生在大约公元804年离开吐蕃去印度的达罗毗荼传法建寺十二年之久,后晚年不知所踪。

 

 

公元781年,赤松德赞请禅宗摩诃衍那到逻些城传教,摩诃衍那主张顿悟成佛,而寂照大师主张渐悟成佛。顿悟一派越来越壮大,而寂照一派越来越少,因此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印度僧人奏请禁止禅宗在吐蕃传播。赤松德赞于是在公元792年请寂护大师的弟子莲花戒大师(公元740年-795年)在桑耶寺和摩诃衍那一派举行辩经大会。莲花戒大师和堪布摩诃衍在逻些城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辩论,史称“顿渐之争”,结果莲花戒大师获胜。摩诃衍那向莲花戒献上花环主动离开逻些城,从此在吐蕃确立了寂照大师和莲花戒大师的地位。后莲花戒大师同样不知所踪。

 

赤松德赞(公元742年-797年)有四子。长子木赤松波,次子牟尼赞普(穆尼赞普,公元762年-798年),三子牟如赞普(穆底赞普,公元763年-798年),四子赤德松赞(公元798年-815年在位)。赤松德赞的长子在自己死前就死了,所以由次子牟尼赞普继位。赤松德赞当年有位妃子,称为波雍妃嘉摩尊,被莲花生大师认定为赤松德赞的母亲转世。因此赤松德赞十分宠爱她,赤松德赞死前将波雍妃赐给了自己的儿子牟尼。牟尼也十分爱波雍妃。我勒个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怎么教育的,乱伦是要出事地。果然,牟尼的母亲蔡邦.玛加东格对此十分妒忌(你说你妒忌自己儿媳妇干吗?),在公元798年毒杀了牟尼赞普和波雍妃,当时牟尼赞普才24岁。吐蕃的蔡邦氏(赤松德赞王妃的宗族)和那囊氏(赤松德赞母亲的宗族)两族因此发生斗争,蔡邦氏拥立其子牟如赞普为国王,但是牟如赞普被那囊氏所杀。牟如赞普死后,即公元798年,赤德松赞的师父,僧人娘.定埃增拥立赤德松赞为赞普(吐蕃国王的称呼)。

 

赤德松赞继位后设立了僧相(音译钵阐布,意为大吉祥)一职,要高于原有的大论一职,大论等同于中原的丞相职位。娘.定埃僧和贝吉.云丹(即勃阑伽.云丹)被任命为僧相,被尊称为钵阐布定埃僧和钵阐布云丹。赤德松赞时期开始所有吐蕃人自幼就要信仰佛教。

 

公元816年赤德松赞去世,他有五个儿子,长子藏玛出家为僧,剩下二个夭折,还有两位,一位是赤祖德赞(《新唐书》译为可黎可足),一位是朗达玛。赤祖德赞于是继位为赞普。赤祖德赞也同样崇信佛教,提出“七户养僧制”,规定吐蕃全国每一位僧人都以七户平民作为自己的属民。凡事过犹不及,僧人在吐蕃拥有政治,经济大权引起了严重的宗教矛盾,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赤祖德赞甚至颁布极其变态的法令,规定如果胆敢瞪僧人的应该挖去眼珠子,胆敢用手指僧人的要砍去手指。于是反佛教的大臣任职大论的韦.甲多热和反佛教贵族联合设计杀死钵阐布云丹和藏玛。公元838年,三位反佛大臣(韦.甲多热,属庐.列扎和列杜赞)在宫中拧断了醉酒昏睡中的赤祖德赞的脖子,死时年仅36岁。反佛教的大臣们拥护赤祖德赞之兄朗达玛为赞普。朗达玛在公元838年-842年期间发动了禁佛运动,禁佛运动一直持续了二百多年(公元842年-978年)。赤祖德赞和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并称“吐蕃三大法王”,藏传佛教视其为金刚手菩萨化身。藏传佛教徒十分推崇赤祖德赞,大概是希望继续凭借“七户养僧制”好逸恶劳,骑在老百姓头上拉屎。但是《新唐书》认为赤松德赞纯属昏君,赤松德赞如此信佛,却用反佛教的韦.甲多热为大论,最终导致自己被杀和佛教被废止,怎么可以和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相提并论!

 

(2)后弘期

 

佛教沉寂了二百多年后由西康地区再度传入吐蕃。朗达玛灭佛后,因为经典散失,有人挖掘编辑旧有的佛经,称为伏藏,藏语意为埋藏的珍宝。据说莲花生大师到吐蕃时曾经预言佛教会短暂灭亡,于是他把一些经典暂时隐藏起来以待后世发现。甚至后世还有了声称拥有发现伏藏能力的人,称为伏藏师。大部分的伏藏是原本口传的密宗经典重新文字化所形成,当然也有些伏藏其实是修行者自行创作。我想起了白岩寺有人说“根据印度发掘的伏藏经记载:‘峨嵯二峰居七十二峰之尾,宛如惊龙,首尾相顾,峨嵯峰峦浑厚,气势祥和圆满,为佛陀修行示迹所到之处’。经藏传佛教各派诸多大德反复印证,地处雾中山峨嵯二峰下的白岩寺便是佛陀修行示迹所到之处。”,这所谓的印度伏藏经我认为应该属于自行创作吧。而且我想说一下莲花生大师,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简直等同于神人,可是扒开神的外衣,看到的就是他的个人才能学识,他同苯教之间并非比试神通获胜的,而是通过辩论取得胜利,更根本的胜利原因是由于当时吐蕃赞普对于佛教的支持。而伏藏的历史也可以看到他眼光,在印度也曾发生过政权变更而灭佛的历史,以史为鉴,伏藏的确必要,把这个当做他的神通来看,那你可真是神经了。就如同人类可以人工降雨但却不能改变大气环流,可以毁灭地球却不能阻止地球毁灭一样,别把某些事情无限放大。

 

由译师仁钦桑波(公元959年-1055年)重兴的佛教称为藏传佛教的后弘期。仁钦桑波一生翻译校订显教经典17部,论33部,密教经典108部。

 

宁玛派依据前弘期的旧译佛经和伏藏经所建立,自称教法由莲花生大师所传,也称为旧派。因为宁玛派只戴红色僧帽,所以也称为红教。某些地方要求不严可以娶妻生子。有南北两大支派。

 

后弘期另一位有名的译师叫做马尔巴(公元1012年-1097年,本名却吉罗珠),他虽然是在家修行的瑜伽士,但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以他为祖师,是他把印度的噶举派传入到吐蕃地区。由于噶举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也称为白教。

噶举派五祖为初祖帝洛巴(公元988年-1069年,印度噶举派祖师),二祖那洛巴(公元1016年-1100年,弟子为马尔巴和阿底峡),三祖马尔巴(公元1012年-1097年),四祖密勒日巴(公元1052年-1135年,法号喜金刚,也译作米拉日巴)及五祖冈波巴(公元1179年-1153年,法号索南仁钦,也称达布拉吉)。

公元1121年,冈波巴创建达拉岗布寺,并创立达布噶举派。

冈波巴的弟子又在达布噶举派基础上形成四大派,即嘎玛噶举,采巴(蔡巴)噶举,巴融(拔戎)噶举和帕竹噶举。冈波巴弟子杜松钦巴(公元1100年-1193年,也译德松钦巴)于公元1187年创建楚布寺,并创立噶玛噶举派;冈波巴弟子多吉杰布在帕木竹创建丹萨替寺,并创立了帕竹噶举派,后帕竹噶举派又分出八小支派(止贡或直贡,达隆,主巴或竹巴,亚桑或雅桑,超普或卓普或措普,修赛或休色,叶巴或也巴或耶巴,玛仓)。

据说噶玛噶举派的噶玛拔希(公元1204年-1283年,被认为是杜松钦巴转世)在楚布寺圆寂前说,密勒日巴授记他将降生于优莫雪山(位于现西藏昌都芒康县)附近,这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开始。让炯多杰(公元1284年-1339年)自称为三世噶玛巴(全称嘉华噶玛巴),杜松钦巴和噶玛拔希被追认为第一和第二世噶玛巴。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让炯多杰生于优莫雪山旁一个做陶器为生的人家,少年时自称是噶玛巴转世,五岁时到楚布寺接受噶玛拔希弟子奥金巴的培养。元惠宗(公元1320年-1370年)封其为“晓悟一切空性的噶玛巴”。另外五世噶玛巴.得银协巴(公元1383年-1415年,原名却贝桑波)为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1424年)的上师,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三月,明成祖朱棣赐名如来(藏语为得银协巴),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并赐黑宝冠,因此噶玛噶举派也称黑帽系,黑帽系历代活佛都自称“大宝法王”,直到明末。自从噶玛巴转世制度流行之后,各派就开始你有我有全都有,从此活佛多如牦牛毛,据说1958年前仅安多藏区就有活佛1550多名,至于转世活佛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纯属皇帝的新衣。

 

公元1042年,阿底峡尊者(公元982年-1054年,法号吉祥燃灯智)入吐蕃传播佛法,他重建僧团重申戒律,史称上路弘传;桑耶寺僧人北上宗噶学习后回本寺宣扬佛法,称为下路弘传。

公元1045年,仲敦巴(公元1005年-1064年,本名杰瓦琼乃)拜阿底峡尊者为师,公元1057年创建热振寺(位于林周县唐果乡,文革中被毁灭),噶当派从此形成。后噶当派被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年-1419年,法号罗桑札巴,意为善慧)在宗教改革中并入格鲁派,格鲁派也被称为新噶当派或噶丹派。

格鲁派僧人重苦行,不娶妻,不杀生,不饮酒,断绝社会交往等,也不搞男女双修。噶当派和格鲁派僧人戴黄色僧帽,也称为黄教。

宗喀巴有八大弟子,有和他合称师徒三尊的贾曹杰(公元1364年-1431年,原名达玛仁钦)和克珠杰(公元1385年-1438年,原名格雷贝桑,追认为一世班禅额尔德尼),还有被追认为一世达赖的根敦朱巴(公元1391年-1474年)。宗喀巴圆寂后,克珠杰(班禅额尔德尼)和根敦朱巴(达赖)分别掌管后藏(日喀则地区)和前藏(拉萨和山南地区)的教务。

公元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创立甘丹寺(也译噶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卓日吾齐山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顶,文革中毁灭),后由贾曹杰继任甘丹寺住持。公元1432年,贾曹杰圆寂后由克珠杰就任住持。

根敦朱巴于公元1447年创建扎什伦布寺(也称吉祥须弥寺,位于日喀则尼色日山坡上)。

绛央却杰(公元1379年-1449年,本名扎西班丹)于公元1416年创建哲蚌寺(位于拉萨更丕乌孜山下)。

绛钦却杰(原名释迦也失)于1418年-1419年创建色拉寺(位于拉萨乌孜山南麓),被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1424年)和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9年-1435年)封为“大国师”和“大慈法王”。

格鲁派六大寺院还有两座,分别是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的塔尔寺(位于青海西宁湟中县鲁沙尔镇,为宗喀巴诞生地)和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的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由一世嘉木样活佛(全称嘉木样协巴)华秀.俄昂宗哲(公元1648年-1721年,也译作阿旺宋哲)创建,公元1720年俄昂宗哲被清康熙皇帝封为“护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汗”,被认为是文殊菩萨化身。

 

昆.贡却杰波(公元1034年-1102年)初学宁玛派,后于公元1073年在萨迦地区建立萨迦寺,创建萨迦派。萨迦意为灰白色,因为萨迦派所在地区土色灰白故名。其子萨钦.贡嘎宁波为萨迦派初祖。萨迦寺围墙上涂有象征三怙主文殊菩萨的智慧,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金刚手菩萨的力量的红白黑三色条纹,因此被称为花教。萨迦僧人戴红色莲花冠,身穿红色僧袍。萨迦派不禁止娶妻生子,但规定生子后不能再接近女人。

萨迦五祖为,初祖贡嘎宁波(公元1102年-1158年),二祖索南孜摩(公元1142年-1182年),三祖扎巴坚赞(公元1147年-1216),四祖萨迦.贡嘎坚赞(公元1182年-1251年),五祖八思巴(公元1235年-1280年,本名洛珠坚赞)。

贡嘎坚赞为元朝统一西藏做出重要贡献。八思巴曾为忽必烈灌顶,被封为国师,帝师和大宝法王。八思巴以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负责全国佛教事宜)统领吐蕃军政事务,公元1267年萨迦派建立吐蕃的政教合一政权。公元1351年,萨迦派地位被帕竹噶举派的大司徒绛曲坚赞(公元1302年-1364年)取代,绛曲坚赞为西藏帕竹王朝建立者。

 

 

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463年-1620年)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与索南嘉措(三世达赖,公元1543年-1588年,也称锁南坚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索南嘉措宣扬格鲁派教义,使佛教得以传入蒙古,蒙古后放弃萨满教改信佛教,俺答汗尊他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所谓“瓦齐尔达喇”为梵文音译,是执金刚意。而“达赖”为蒙文音译,意为大海;“喇嘛”为藏文音译,意为上师,达赖喇嘛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过去有说藏传佛教为喇嘛教,实在不准确,就如同“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不能称佛教为牟尼教一样。。到十七世纪中期,大部分蒙古人已信仰藏传佛教。

 

公元1634年,格鲁派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公元1617年-1628年)和罗桑.却吉坚赞(公元1570年-1662年)受到噶举派政权藏巴汗等势力的威胁,引蒙古固始汗(公元1582年-1654年,也译作顾实汗,本名图鲁拜呼)兵入藏。公元1642年,固始汗攻占日喀则灭掉藏巴汗政权,并且把卫藏地区的政治经济大权交由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管理,史称“甘丹颇章”(为五世达赖在哲蚌寺的寝宫名字)政权。清世祖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册封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公元1617年-1628年)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

 

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固始汗封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班”是班智达(意为博学),“禅”是藏文钦波简称(意为大),“博克多”是蒙古语(意为睿智英武)。格鲁派认罗桑却吉坚赞为四世班禅,追认克珠杰(公元1385年-1438年)为一世班禅,索南却朗(公元1439年-1504年)为二世班禅,罗桑丹珠(公元1505年-1568年)为三世班禅。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封五世班禅罗桑意希(公元1663年-1737年)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意为珍宝,藏人一般认为班禅额尔德尼是月巴墨佛(即阿弥陀佛)化身。

 

公元1648年,噶尔丹被格鲁派认定为三世温萨活佛(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之师)的转世。公元1670年,蒙古准噶尔部的僧格被暗杀后,其异母弟葛尔丹(公元1644年-1697年)夺得准噶尔统治权,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赐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称号,准噶尔汗国正式成立。康熙三次亲征大败噶尔丹,公元1698年,僧格的长子策妄阿拉布坦(公元1663年-1727年)继任准噶尔大汗。西藏掌权者(称为第悉)桑结嘉措(公元1653年-1705年)和葛尔丹勾结,并隐匿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受到康熙斥责。公元1697年,桑结嘉措立仓央嘉措(公元1683年-1706年)为六世达赖。公元1705年,西藏军事首领和硕特汗王拉藏汗(固始汗曾孙)毒杀桑结嘉措,废除仓央嘉措,私立阿旺伊西嘉措为六世达赖。此举激怒了拉萨的僧人,他们在哲蚌寺保护仓央嘉措,当拉藏汗的部队炮轰哲蚌寺时,为防止僧人们的惨重伤亡,仓央嘉措选择自愿投降。之后被押解至北京。阿旺伊西嘉措不被青海诸部承认,公元1710年,根据仓央嘉措的一首诗歌“天空洁白的仙鹤,请他给我双翅,不会远走高飞,到理塘转转就回。”作为预言,在理塘找到格桑嘉措(公元1708年-1757年)拥立为七世达赖。康熙正式册封阿旺伊西嘉措为六世达赖,并迫使青海诸部交出格桑嘉措由清军看护。公元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攻占拉萨,杀死拉藏汗。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立格桑嘉措为六世达赖(由于清朝不承认仓央嘉措)。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清军攻占西藏,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准噶尔灭族。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命格桑嘉措掌管西藏政权。请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立强白嘉措为八世达赖,等于默认了藏人认为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的观点。

成都大慈寺(二)

 

二.大慈寺

 

大慈寺的正门原来有2008年建成的仿古建筑,按照规划,成都要建成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和水井坊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但是大慈寺前的仿古建筑刚建成三年就在2011年三四月被拆除。关于这件事情的新闻网上有很多报道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刚建就拆。我去的时候(2012年10月底)正门还上锁,所以只能从后门进入,导致这篇游记写的很怪,路线都是逆行的。

 

(一)后门

 

 

_MG_0413

_MG_0416

 

_MG_0319

 

_MG_0326

 

_MG_0321

_MG_0322

_MG_0323

_MG_0325

 

 

(二)祖师亭

 

祖师亭内有一石碑,是大慈寺禅茶研究会和韩国茶的世界东亚细亚禅学研究所为纪念无相禅师所立,名为《唐成都大慈寺无相禅师纪念碑记》,碑文为冯修齐撰写。

碑文如下:

唐成都大慈寺无相禅师,新罗国圣德王金兴光之三子也,出家郡南寺。开元十六年即公元七二八年,浮海西渡至长安,获唐明皇召见。后入蜀资州德纯寺拜处寂禅师为师,始号无相。师密付摩衲法衣,遂居天谷山坐禅。明皇幸蜀,迎无相禅师入内殿供养,后住锡净众寺。时有大慈寺僧英干,施粥济贫,为国祈福。明皇大悦,特敕书“大圣慈寺”匾额,赐田千亩,敕无相禅师为立规制,建九十六院,大慈寺乃为海内巨刹焉!师严设道场,广传“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万千缁素受缘悟道。宝应元年即公元七六二年,师于大慈寺示寂,世寿七十有九。弟子无住禅师继其禅法,即辉耀灯史之西蜀净众•保唐禅系也。无相禅法复经马祖、智藏、麻谷、南泉、章敬诸禅师,下传道义、洪陟、惠哲、梵日、无染、玄昱直至新罗国九山禅门。斯时也,无相之禅法即东渐矣!成都大慈,肇于魏晋,盛于唐宋,晚清重建,文革占用,佛像无存,客春恢复开放。秋八月,韩国禅茶文化社团莅寺拜谒无相禅师法像,中韩僧伽学人共行无相禅师学术暨禅茶茶艺交流。嗣后议定,中韩双方各设无相禅茶研究会,每岁共行学术研讨,并于大慈寺树立无相禅师纪念碑,铭记无相禅师为中韩两国友好之殊勋。一年之间,中韩双方已如议施行。但见祖师殿侧,祖师亭中,无相禅师纪念碑巍然而立焉。见此碑,当饮水思源,不忘无相禅法之根本也。大慈寺大恩方丈、韩国崔锡焕先生嘱记。

佛历二千五百四十九年公元二千零五年十月十五日

 

_MG_0330

 

 

大雄宝殿后种着很多黄色和粉色的曼陀罗花。曼陀罗(Mandala)意译为坛场,坛城,聚集,轮圆具足等。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所,表达了宣传平等的思想。不过这种植物全株有剧毒,有麻醉迷幻的作用,要认真对待。

_MG_0354

_MG_0355

 

 

 

 

(三)藏经楼

 

_MG_0334

_MG_0353

 

 

_MG_0328

_MG_0327

 

_MG_0335

 

_MG_0336

_MG_0342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日),自信禅师建成藏经楼。楼上有三藏全经,楼下有说法堂。

 

藏经楼四根外柱上写两幅楹联,一幅为成都将军完颜崇实赠自信大和尚的“依此修行亦得胜果,不离本性即是福田”。还有一幅为大慈寺座元隐山和尚向完颜崇实索联,“大隐何妨在城市,小山亦自有烟霞”,楹联内含“隐山”两个字。

完颜崇实(公元1820年-1876年),字子华,惕盦,又字朴山,别号适斋,室名半亩园,小琅轩馆。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完颜崇实历任刑部尚书、文渊阁学士、镶白旗蒙古都统、兵部尚书。清光绪元年(1876年),清德宗皇帝曾下圣旨,命令四川总督完颜崇实巡视关外各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卒,终年五十七岁。卒后追赠太子少保衔,谥文勤。(百度百科)

 

成都文殊院方丈悟修和尚于佛诞日为其撰写楹联,“龙宫海藏,五教圆收,见闻觉知获殊胜”“梵语华言,一尘剖出,行居坐卧种菩提。”。

 

顾复初于九月为其撰写楹联,“六根皆入菩提,行亦得,坐亦得,得无所得,乃为真得”“万善同归极乐,生不来,灭不来,来者非来,是名如来”。

顾复初(公元1813年-1894年),字子远,号幼耕。清代诗人,书画家。光绪年间被推为蜀中第一书家。在大慈寺现存的楹联中有大部分都是他和黄云鹄,何元普,还有雪堂和尚这四个人所写。雪堂和尚和自信和尚都是新都宝光寺妙胜禅师的弟子,二人关系甚好。顾复初,黄云鹄,何元普原是雪堂和尚的朋友,由雪堂和尚介绍给自信和尚。

 

冯修齐在2006年8月24日编著的《成都大慈寺年表》认为四月悟修和尚和九月顾复初的楹联都是1886年所写,可是悟修楹联上明明写着“癸酉四月佛诞日”,癸酉年是1873年,而1886年为丙戌年,显然是错误的。不知道是笔误还是另有隐情?

 

最外侧一幅楹联为浙江吴兴人赵肇江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初春所撰写,“此地是宝掌道场,越千年法宇重光,应识前因后果”,“何处觅英公遗迹,看万卷藏经罗列,无分往古今来”。

 

_MG_0345

_MG_0339

_MG_0340

说法堂内的柱子上有新繁龙藏寺方丈雪堂和尚撰写的楹联,“分紫霞云护大慈法,如白马寺藏罗什经”。楹联中提到的紫霞,白马寺,罗什详说如下:

所谓的紫霞是指新都宝光寺的紫霞山,当年唐僖宗避难四川,在宝光寺曾见到紫霞涌聚,舍利放光,因此把藏经楼后的土丘命名为紫霞山,紫霞山因此成了宝光寺的代称。同治五年(1866年)新都宝光寺方丈自信和尚出资复建了大慈寺,并兼任大慈寺方丈,因此才有所谓的分紫霞云护大慈法。

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是中国佛教的祖庭,东汉汉明帝时期,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个人在白马寺翻译出第一部中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所谓的罗什是指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公元344年-413年,或350年-409年)生于西域龟兹国,所处时期为南北朝时期的后秦。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大名鼎鼎的四大译师之一,一生翻译经论74部,共384卷。我们所知的如《金刚经》,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名句也是出自他的笔下。

 

 

据说还有一幅何元普撰写的楹联,“菩提顶上有一圈,精大圆觉是这个”“舍利壳中无二样,贪嗔痴爱做什么”。但是我没看到这幅楹联,大概是刻在其他地方吧? 何元普(公元1892年-1902年),字芝亭,号麓生,又号金台山樵、翡兰旧侣,四川金堂人。官至湖北荆宜施道台和甘肃安肃道道台。之前写新都宝光寺有他的一幅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不了了之”。

 

 

殿内供奉的为娑婆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为地藏王菩萨,右为观世音菩萨。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也称为“娑婆世界”。所谓娑婆,意为“堪忍”,因此娑婆世界也译为“忍土”。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因此也称为“五浊世间”(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娑婆三圣背后的屏风上画有一个黄金狮子,写着“狮子吼”。所谓狮子吼应该是指佛性,《涅槃经》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愣言三昧,狮子吼三昧。”所谓佛性,也叫觉性,自性,真如,实相,如来藏,圆觉等。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觉悟成佛的可能。

 

_MG_0341

 

 

(四)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后殿为阿弥陀佛。一侧为祖师堂,一侧为禅源堂。

 

_MG_0347

_MG_0348

_MG_0349

 

_MG_0351

 

_MG_0356

_MG_0359

 

_MG_0410

禅源堂是大慈寺“菩提功德会”的所在,这个慈善机构是方丈大恩法师创建的,据2009年末的数据显示会员有6000多人。里面还有许多佛经和大慈寺期刊可以自由取阅。

 

 

_MG_0363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年),自信和尚建成大雄宝殿,也称为觉皇殿。所谓觉皇指释迦牟尼佛,觉是佛的意译,皇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雄是佛的德号,大是包罗万象之意,雄是慑服群魔之意,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外柱刻有黄涛于同治七年为真印和尚(即自信和尚,号真印)重建觉皇殿撰写的楹联,“觉海宏开,说者法讲者经,二百年来把禅林辉锦里”“皇图永固,鸠而工启而宇,三千界里,将石柱作金茎”。藏首为“觉皇”两个字。

更外柱刻有“愿将以此胜功德回向法界诸有情,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回向偈,回向是修行佛学的一门重要功夫。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享与法界众生,以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于散失。

 

 

内柱刻一幅楹联,“从鹿苑转法华三界十方都成觉海,就鸡园修佛果四生九有各种菩提”。不知道是何人所写。

 

按照隋代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即智顗。公元538年-597年,天台宗祖师)的说法,把释迦牟尼的时代分为五个阶段: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所谓从鹿苑转法华,就是说从鹿苑阶段到法华阶段的转化。

以下引文出自宽运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

第一阶段-华严

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当时说教的内容是正说圆教(究竟圆满之教称为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的对象是别教的大菩萨众及圆教中的优秀份子。《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的区别,前分是三七日时的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如〈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的说法程度太高,声闻众皆如聋如哑,未能收到化益的效果。

第二阶段-鹿苑

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的时期。此期所说之教法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因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加以诱导,故称「诱引时」。

第三阶段-方等

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的时期。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的意义,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

第四阶段-般若

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的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的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此一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进展至大乘中之空。其中,除阐示通教的消极之空(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外,亦说明别、圆二教积极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之般若)。

第五阶段-法华涅槃

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盘之前一日一夜说《涅盘经》的时期。此时所说之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之浅方便教,并彰显真实之开显圆。

 

所谓鸡园,也称鸡雀寺(《杂阿含经》卷二十五),鸡头末寺(《阿育王传》卷三),或是鸡寺(《阿育王》卷五),都是指古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内阿育王(即无忧王,约公元前304年-前232年)所建的寺庙。在《大唐西域记》卷八中有记载,“故城东南有屈吒阿滥摩(唐言鸡园)僧伽蓝故基,无忧王所造,是召千僧四事供养处。”。《中阿含经》中说,“佛般涅槃后不久。众多上尊名德比丘游波罗利子城。住在鸡园。”。

当时的大天和尚提出了大天五事(余有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对罗汉性质上提出五种更正,吸引了很多年轻僧人的跟随,这件事情是部派佛教发生上座部和大众部分裂的导火索。我认为所谓的大天五事只是外因,而内因也就是两派分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僧人对于僧团的政治制度的不满。过去僧团中先出家的就为上座,无论他们是何种德行修为,后出家的人都要对他们表示尊敬,后出家的人就是所谓的大众。虽然表面上说一律平等,大家都有权利参加僧团事务的讨论和表决,但是实际上上座部拥有更大的权力,尤其是在戒律的制定和解释权上。另外就是保守和变革的较量,上座部重律,认为释迦牟尼所指定的一切内容都不能改变,即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大众部重法,认为律法应该适应当前所处的具体环境。在教义上,实质是政治制度上来说也是不同的,上座部认为“二佛不共世”,而大众部认为有“十方及无量诸佛”。当时阿育王袒护大众部,上座部因此离开鸡园寺前往迦湿弥罗国,由此上座部和大众部发生了根本的分裂。

 

 

所谓的四生九有,四生是指三界六道有情众生出生的四种方式(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九有是指三界中有情众生居住的地方有九处,称为九居,九有情居,也叫做九众生居。九处为欲界一处,色界四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无色界四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华严经》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意思是说祝愿人人得道成佛。

 

 

外侧内柱刻有何元普撰写的楹联,“坛经传法宝真法宝莫非性天过来人不诵经一本性开天空障碍”,“世界放光明大光明全在心地自了汉要超三实界心踏地等机缘”。此联应该是刻错了,应该是“坛经传法宝,真法宝莫非性天,过来人不诵一经,本性开天空障碍”“世界放光明,大光明全在心地,自了汉要超三界,实心踏地等机缘”。发表于2010年第九期《四川文学》的《随流沙河游江南》的作者李书崇也认为这是错误的,“应为[坛经传法宝真法宝莫非性天过来人不诵一经本性开天空障碍,世界放光明大光明全在心地自了汉要超三界实心踏地等机缘] 然而一寺僧众懵然不知,令人喷饭。”

 

_MG_0360

_MG_0366

 

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左右为弟子阿难和迦叶,年长的为迦叶。殿内幢幡上写着七宝如来的名号,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

 

_MG_0364

 

 

 

(五)配殿

 

左右两侧有客堂和五观堂。客堂负责皈依,捐赠,装藏,供斋,佛事。五观堂是僧人吃饭的地方,也称为香积厨,戒律规定僧人吃饭前要做五种观法,所以称为五观堂。

 

_MG_0371

_MG_0372

_MG_0374

_MG_0375

靠墙立着的石碑上刻着黄云鹄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撰写的《游大慈寺记》,此碑原立于大慈寺内,后来不知所踪。2004年4月在成都高新区石羊场一户农家发现此碑。但是据说原碑多处风化难以辨认,看照片中的石碑应该是新刻的。

 

 

 

(六)观音殿

 

观音殿后殿为三洲感应的韦陀护法。楹联写“现将军身摧邪辅正,行菩萨道护法安僧”

 

_MG_0377

_MG_0376

_MG_0378

 

观音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殿中安放一整块乌木雕刻的鳖头观音巨像。观音采用直径约1.7米,高7米,重约10吨的千年桢楠乌木雕刻而成,由宁波宏托精雕工艺厂的一名雕刻师和四名助手在两个月内制作完成。鳖头观音原为东海地区的海怪,被观音菩萨降伏后,称为专门济度海难的守护者。

 

_MG_0382

观音殿外柱楹联为,“立足镇潮音须防沧海横流日,以手援天下应现金刚不坏身”。楹联原来是清代书法家颜揩(公元1877年-1927年)所写,但现已经散失。颜揩为四川华阳(今双流县)人,曾任四川保路同志会干事长,后出任四川佛教协会副会长。现在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其中一面的碑文就是他所书。现在的楹联是四川乐至县报国寺住持昌臻法师(公元1917年-2009年)在2004年4月8日补写的。

 

内柱楹联为隆莲法师书,“开陀罗尼门名为圆觉,示妙庄严道教授菩萨”。隆莲法师(公元1909年-2006年),俗名游永康,字德纯。法名隆净,仁法。别号文殊戒子,清时散人。历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四川佛教协会秘书长,会长等。她在成都爱道堂(古圆觉庵)拜昌圆法师为师,昌圆法师为她取法名为“隆莲”,以后写爱道堂的时候还会提起这两个人。

 

 

_MG_0384

_MG_0383

 

 

 

_MG_0381

_MG_0404

_MG_0379

_MG_0380

 

 

 

 

 

(七)天王殿

 

天王殿重建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殿中为铜铸的弥勒菩萨和四大天王像,大慈寺的四大天王为青铜铸成,每尊高约3.2米,重达850公斤。

 

关于他们的解释看新都宝光寺那篇文章,四天王天的形象在《佛说陀罗尼经》和《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中有叙述,大慈寺中四天王天的形象应该是受到小说封神榜的影响。

 

佛说陀罗尼集经》是密教经典,唐代的阿地瞿多(玄奘同时代人,初在大慈恩寺寺,后至慧日寺浮图院)翻译。一共十二卷,记载的都是些密教的仪轨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佛部,菩萨部,金刚部,天部,普集会坛法。

陀罗尼集经》记载的四天王像法:
(东方持国天王Dhrita-rastra)提头赖吒天王像法。其像身长量一肘作。身着种种天衣。严饰极令精妙。与身相称。左手申臂垂下把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着宝。宝上出光。
(南方增长天王Vidradhaka)毗噜陀迦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亦同前天王法。申臂把刀。右手执槊。槊根着地。
(西方广目天王Virapaksa)毗噜博叉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同前。唯执槊异。其右手中而把赤索。
(北方多闻天王Vaisravana)毗沙门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同前。执槊拄地。右手屈肘擎于佛塔。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为唐代金刚智翻译,金刚智(公元669年-741年)是汉传密宗祖师,开元三大士之一(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所谓的十六善神是药师十二神将和四大天王合称。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记载:

(东方持国天王Dhrita-rastra)提头攞宅善神 绿青色。开口现忿怒相貌。被甲胄着赤衣。右手持大刀。左手捧鉾。发紫色也。

(南方增长天王Vidradhaka)毗卢勒叉善神 赤紫色。忿怒相现闭唇之形。右拔折啰(即金刚杵)。左押腰。被甲胄著白青色衣。鬓发绀色。

(西方广目天王Virapaksa)毗卢博叉善神 肉色。悬黑丝臂。以笔作书写之势。被甲胄着绿色衣服。鬓发赤色。微笑之形也。

(北方多闻天王Vaisravana)吠室罗摩拏善神 青黑色。现瞋王相。作闭唇相。右手持金刚棓。左手捧全身舍利宝塔。被甲胄着赤衣。鬓发紫色也。

 

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

东方持国天王:名魔礼寿,手持碧玉琵琶;

南方增长天王:名魔礼青,手持青锋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名魔礼海,手持紫金花狐貂(也有持龙或蛇的);

北方多闻天王:名魔礼红,手持混元珠伞;

 

_MG_0387

_MG_0388

 

 

_MG_0391

 

_MG_0402

 

正殿内供奉居于兜率陀天的弥勒菩萨,造像采用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契此和尚(人称布袋和尚)形象,契此和尚在圆寂前曾说一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他就是弥勒菩萨的转世化身。

天王殿前的楹联写道,“含笑何因有几个欢喜缘信心来结,久坐在此等一群善知识撒手同游”。这幅楹联原来是光绪十七年(辛卯年,公元1891年)何元普所写,现为2005年(乙酉年)春四川金堂县云顶山慈云寺妙庄法承弟子洪慧和尚所书。

_MG_0403

 

 

_MG_0393

 

 

(八)山门

 

山门殿重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殿中两侧是四尊铜护法神像,包括两尊俗称哼哈二将的金刚力士,舍卫国的给孤独长者和波斯匿王。

 

其实山门应该称为三门才是。一般山门都是三个门,中间一个大门,两边各一小门,表示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所谓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门表示通达,三解脱门就是说能通至涅槃。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撰写,为鸠摩罗什翻译)卷二十记载:

三解脱门,佛说名为三昧。

问曰︰今何以故名解脱门?答曰︰行是法得解脱,到无余涅盘,以是故名解脱门。无余涅盘是真解脱,于身、心苦得脱;有余涅盘为作门。此三法虽非涅盘,涅盘因故,名为涅盘。世间有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是空、无相、无作,是定性,是定相应心心数法,随行身业、口业,此中起心不相应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譬如王来,必有大臣营从。三昧如王,智慧如大臣,余法如营从。余法名虽不说,必应有,何以故?定力不独生,不能独有所作故。是诸法共生、共住、共灭、共成事,互相利益。

是空三昧二行︰一者,观五受众,一相、异相无故空;二者,观我、我所法,不可得故无我。

无相三昧四行︰观涅盘种种苦尽故名为尽,三毒等诸烦恼火灭故名为灭,一切法中第一故名为妙,离世间故名为出。

无作三昧十行︰观五受众因缘生故无常;身心恼故苦。观五受众因四行︰烦恼、有漏业和合能生苦果,故名为集;以六因生苦果,故名为因;四缘生苦果,故名为缘;不多不少等因缘生果,故名为生。观五不受众四行︰是八圣道分,能到涅盘故道;不颠倒故正;一切圣人去处故迹;爱见烦恼不遮故必到。是三解脱门。

 

 

 

山门殿内柱子上有何元普撰写的楹联,“一人为大,力大愿大,有传灯猛省得来,照破旁门归大道”,“兹心是慈,父慈母慈,在彼岸许多未了,踏穿苦海上慈航 ”。

 

山门殿柱子上外侧柱为光绪七年春(公元1881年)雪堂和尚书写楹联,“出入那边莫把门头走错,往来这里须将道路认真”。黄云鹄撰写楹联刻于内侧柱上,“重联九十六院共为一院,须知百千亿身并无二身。”

 

_MG_0399

 

_MG_0400

 

给孤独长者原名是须达多,是古印度拘萨罗国(Kosala)的一位富商,拘萨罗国是当时印度最大的十六国之一,国都是舍卫城。须达多因为经常施舍给孤苦无依的人,所以又称为给孤独。须达多原本信奉外道,后来听了释迦牟尼的学说改为信奉佛教,并且立誓为佛教护法。

佛教的八大圣地之一“祗树给孤独园”和他有很大的关系。传说须达多看到舍卫城南郊的园林很是清净雅致,就想把它买下来送给释迦牟尼作为精舍。于是就找到当地的地主祗陀商量,但是祗陀是波斯匿王的太子,富有无比,压根看不上须达多那点钱。于是就和他开玩笑说:你要是用黄金把园子铺满,我就把它卖给你。须达多听了之后变卖家产,用金箔铺满了园子。祗陀深受感动,说:园子里的土地铺满金箔,都归你所有了。但是园子里树木没贴,还是我的,我就把它们奉献给释迦牟尼吧。于是这个地方以后成为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居住和说法长达二十多年。

波斯匿王(Prasenajit),祗陀太子(Jeta)和须达多(Sudatta)三个人因为布施维护佛教,因此他们三人都被列为伽蓝神。所谓伽蓝就是佛寺,伽蓝神就是佛寺的守护神。

 

波斯匿王传说和释迦牟尼同日出生,他有两个儿子,除了刚说的祗陀太子之外,还有一位叫做毘琉璃的太子。

当年波斯匿王命令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所属的释迦族所在,位于尼泊尔和印度的交界处)送一名公主到拘萨罗国和亲。要知道释迦牟尼所在的迦毗罗卫国的面积只有约2666平方公里,而成都的面积是12390平方公里,所以实际上迦毗罗卫国也就算是个小城市而已,而拘萨罗国是古印度最大的十六个国家之一。释迦族也不是很厚道,找了一个长相好看的婢女假称是公主嫁给波斯匿王,称为茉利夫人,并生下了毘琉璃太子。毘琉璃小时候回迦毗罗卫国参加释迦族聚会中被人称为婢女之子,毘琉璃感到受了侮辱,发誓要报复释迦族。在他二十岁时发动兵变,流放了波斯匿王,杀死了祗陀太子,自称毘琉璃王。毘琉璃发兵迦毗罗卫城,屠杀了释迦族人,导致释迦族灭亡,并纵火焚烧了迦毗罗卫城。据说当时释迦族男人全部被杀,五百名妇女本来要强奸,但是这些女人斥骂毘琉璃王,于是被斩断手脚全部活埋。

据说当时释迦牟尼力阻三次,但是无法阻挡。目犍连想用神通保护释迦族人,被释迦牟尼阻止了,认为这是前世因果,今生释迦族又再惹怨怒,实在无法挽救了。

那些在寺庙中烧香拜佛的,有所求的,可以想想这个故事。

 

另外在观音殿里可以看到关羽像,其实之前佛教没有关羽什么事,隋代之前也没有把关羽放到寺里作为伽蓝的习俗。之所以后世常有把关羽作为护法神的做法,传说和智者大师(智顗,天台宗祖师)有关的。读过三国的都知道关羽败走麦城,在逃到现在湖北襄樊南漳县时被伏击砍杀。智者大师有一次在荆州玉泉山遇到寻找自己头颅的关羽,关羽因为愤恨不平已经成为厉鬼。智者大师为他讲说佛法,关羽后皈依成为佛门弟子,并且发愿守护佛法。从此天台宗的寺院开始供奉关羽。原本一共21位伽蓝(波斯匿王,祗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也是其中三位)就逐渐被关羽一个人取代了,甚至有些寺庙为关羽专门建立了伏魔殿(关帝殿)。现在寺院的护法神一般只有韦陀和关羽两位。在造像上,作为佛教护法神的关羽一般身上会飘着一条绶带,如果没这绶带就不是护法神造像。

 

_MG_0395

_MG_0396

 

两位金刚力士,左边是密迹金刚,右边是那罗延天。《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即《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护国三经之一)记载有两位护法有功,被封为仁王,因此山门殿也被称为仁王门或仁王殿。

密迹金刚是二十诸天之一(佛教护法神),受毗沙门天统理,他的形象一般为手持金刚杵,现忿怒相。

那罗延原来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中的一个神话人物,后来被佛教引用,称为那罗延天或毗湿奴天。

 

_MG_0397

_MG_0398

 

 

 

(九)玄奘行踪陈列室

 

_MG_0405

 

_MG_0408

 

玄奘行踪陈列室面积约为130平方米。分为“玄奘行迹十二图”展示橱窗,玄奘法师全部译经著作,大慈寺发掘文物以及玄奘法师塑像等四个部分。

陈列室内的玄奘塑像高约2.1米,为仿铜复合材料。玄奘盘膝而坐,手握经书,看上去古朴庄严。塑像创作者谢淙泉说这座塑像借鉴了小说《西游记》的描写以及参考了电视剧造型,表现的是玄奘法师正在思考译经的造型。塑像高2米,全体设计师共花了50多天时间,五易其搞才完成了塑像。

 

玄奘塑像右手边挂着由成都画家曾德蓉创作的“玄奘行迹十二图”。十二幅画展示出玄奘一生的轨迹:洛阳出家、入川、大慈寺受戒、离川、西行取经、天竺取经、回国、译经等。以及《玄奘西行路线示意图》、《玄奘入蜀路线示意图》、《玄奘译经图》等。

玄奘左右边的书柜内为《玄奘法师译撰全集》,共计1335卷。

 

_MG_0406

橱窗内展示的有大慈寺恢复修建时管网工程中发掘出的文物。包括唐代及明代的观音头像;清雍正年代的《大慈寺重建多宝寺经文幢记》;诗碑;唐代舍利宝塔砖,宋代,明代的瓷碗等20多件文物。

 

 

 

(十)茶园以及素餐厅

 

大慈寺的茶园是老年人摆龙门阵的地方,下午去的时候里面清一色的老年人。虽然寺院内很安静,可是一进茶园满耳朵都是聊天的声音,一门之隔,一处是清净地一处是市井之地。像我这种外地人也早就听说过大慈寺是个喝茶的地方,作为寺院的大慈寺反而不如作为茶园的大慈寺有名气。

_MG_0409

成都大慈寺(一)

一.大慈寺的历史

(一)大慈寺的早期传闻

 

宋代的普济的《五灯会元》卷二记载了一位叫做宝掌和尚(公元前414年-公元657年)的神人。

    “千岁宝掌和尚,中印度人也。周威烈十二年丁卯,降神受质,左手握拳。七岁祝发乃展,因名宝掌。

    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常不食,日诵般若等经千余卷。有咏之者曰:「劳劳玉齿寒,似迸岩泉急。有时中夜坐,阶前神鬼泣。」一日,谓众曰:「吾有愿住世千岁,今年六百二十有六。」故以千岁称之。

    次游五台,徙居祝融峰之华严,黄梅之双峰,庐山之东林。寻抵建邺,会达磨入梁,师就扣其旨,开悟。武帝高其道腊,延入内庭,未几如吴。有偈曰:「梁城遇导师,参禅了心地。飘零二浙游,更尽佳山水。」顺流东下,由千顷至天竺,往鄮峰,登太白,穿雁荡,盘鳐于翠峰七十二庵,回赤城,憩云门、法华、诸暨、渔浦、赤符、大岩等处。返飞来,栖之石窦。有「行尽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之句。时贞观十五年也。后居浦江之宝严,与朗禅师友善。每通问,遣白犬驰往,朗亦以青猿为使令,故题朗壁曰:「白犬衔书至,青猿洗钵回。」。师所经处,后皆成宝坊

    显庆二年正旦,手塑一像,至九日像成。问其徒慧云曰:「此肖谁?」云曰:「与和尚无异。」即澡浴易衣趺坐,谓云曰:「吾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今将谢世。听吾偈曰:‘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复来此。’」顷时,嘱曰:「吾灭后六十年,有僧来取吾骨,勿拒。」言讫而逝。入灭五十四年,有剌浮长老自云门至塔所,礼曰:「冀塔洞开。」少选,塔户果启,其骨连环若黄金。浮即持往秦望山,建窣堵波奉藏。

    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显庆丁巳考之,实一千七十二年。抵此土,岁历四百余,僧史皆失载。开元中慧云门人宗一者,尝勒石识之。”

 

《五灯会元》是禅宗的一部史书,一共20卷。于南宋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由灵隐寺的普济和尚编撰。五灯是指五部记录禅宗源流的灯录: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这五灯是在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到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之间近200年的时间写成。《五灯会元》是五灯的摘要,比起五灯的篇幅要减少一半以上。

 

明末清初的行森和尚(公元1614年-1677年,也称为茆溪行森)曾经详细讲过这段故事,记录在《揞黑豆集》中。但是清代距魏晋实在年代久远,就当做个故事听听好了。

 

这个故事实在是玄而又玄,一个人可以活到一千七十二年,完全是突破人类的生理极限,如果说他是外星人我相信,如果说他是印度人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估计连《五灯》都不敢相信这个神话,最后只好说“僧史皆失载”。可是如此一个伟大的神人怎么可能在唐代没有任何只言片语提到呢?所以我完全不相信写于宋代的这么一句话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可以成为魏晋时代就存在大慈寺的证据。

 

关于宝掌和尚的徒弟慧云,《宋高僧传》卷二十六《唐东京相国寺慧云传》记载过一位也叫做慧云的和尚,“释慧云。姓姚氏。湖湘人也。性识精明气貌疏朗。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十岁矣。邈然有出尘之志。二亲多厌沮之。其心匪席不可卷也。父哀其所愿。从往南岳初祖禅师(南岳怀让,公元677年-744年,师从禅宗六祖慧能)禀承慈训。而能黠慧好味经教。沉默如也。至于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法。”。慧云经常劝人舍财兴寺,前后在江浙一带共建成二十余所。而《五灯会元》说宝掌和尚“师所经处,后皆成宝坊”。如果宝掌和尚的徒弟慧云和此慧云为同一个人的话,这显然是慧云或者慧云弟子的一种营销策略,创造出一个“所经皆成宝坊”的神人,然后劝人捐款建寺,以此表明自己的独到眼光是有师承的。

《宋高僧传》说慧云的师从是南岳怀让,我不信,因为怀让出生于公元677年,而《宋高僧传》说慧云在10岁(公元664年)从往南岳初祖禅师,那个时候怀让还没出生呢。按照《五灯会元》记载,宝掌在公元657年圆寂,而当时《宋高僧传》记载的慧云已经三岁,我认为这至少表明宝掌和慧云曾经生活在同一时代,如果记录有些偏差的话,说不定还有很大的交集。二人另一个交集就是慧云和尚所建寺院多在江浙一带,而宝掌圆寂于浙江。

 

 

 

(二)大慈寺建寺经过

 

1.玄奘法师

 

有很多人认为玄奘法师是在大慈寺受具足戒的,但是实际上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据唐慧立所撰写的成书于武周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本原为5卷,彦悰笺为10卷)卷一记载:

 

“其(玄奘)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

 

俄而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预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氏族。又问:「求度耶?」答曰:「然。但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又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谓官僚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耳。又名家不可失。」以今观之,则郑卿之言为不虚也。

 

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慧景)讲《涅盘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矣。时年十三也。

 

其后隋氏失御,天下沸腾。帝城为桀、跖之窠,河、洛为豺狼之穴。衣冠殄丧,法众销亡,白骨交衢,烟火断绝。虽王、董僣逆之衅,刘、石乱华之灾,刳剒生灵,芟夷海内,未之有也。法师虽居童幼,而情达变通,乃启兄曰:「此虽父母之邑,而丧乱若兹,岂可守而死也!余闻唐帝驱晋阳之众,已据有长安,天下依归如适父母,愿与兄投也。」兄从之,即共俱来,时武德元年矣。

 

是时国基草创,兵甲尚兴,孙、吴之术斯为急务,孔、释之道有所未遑,以故京城未有讲席,法师深以慨然。初,炀帝于东都建四道场,召天下名僧居焉。其征来者,皆一艺之士,是故法将如林,景、脱、基、暹为其称首。末年国乱,供料停绝,多游绵、蜀,知法之众又盛于彼。法师乃启兄曰:「此无法事,不可虚度,愿游蜀受业焉。」兄从之。又与经子午谷入汉川,遂逢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相见悲喜。停月余,从之受学,仍相与进向成都。

 

诸德既萃,大建法筵,于是更听基(道基)、暹(宝暹)《摄论》、《毘昙》及振法师《迦延》,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

 

时天下饥乱,唯蜀中丰静,故四方僧投之者众,讲座之下常数百人。法师理智宏才皆出其右,吴、蜀、荆、楚无不知闻,其想望风徽,亦犹古人之钦李、郭矣。法师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亦风神朗俊,体状魁杰,有类于父。好内、外学,凡讲《涅盘经》、《摄大乘论》、《阿毘昙》,兼通《书》、《传》,尤善《老》、《庄》,为蜀人所慕,总管酇公特所钦重。至于属词谈吐,蕴藉风流,接物诱凡,无愧于弟。若其亭亭独秀,不杂埃尘,游八纮,穷玄理,廓宇宙以为志,继圣达而为心,匡振颓网,包挫殊俗,涉风波而意靡倦,对万乘而节逾高者,固兄所不能逮。然昆季二人懿业清规,芳声雅质,虽庐山兄弟无得加焉。

 

法师年满二十,即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坐夏学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益部经论研综既穷,更思入京询问殊旨。条式有碍,又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与商人结侣,泛舟三峡,沿江而遁。”

 

按《四分律》规定“年满二十,应受大戒。”。玄奘于是在年满二十周岁,即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在成都受具足戒,可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中并没有说具体是在成都的那座寺院受的具足戒,所以现在的人说在玄奘是在大慈寺受戒的实在没有史料支撑。

 

何为具足戒?

具足戒是指出家众在出家加入僧团时所应接受与遵行的戒律,也就是指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发誓遵守波罗提木叉,是成为僧团成员的先决条件。要称为僧团成员,必须要遵守完整的波罗提木叉,因此称为“具足”。接受具足戒之后才能被称为比丘或者比丘尼。《四分律》规定比丘有250戒,比丘尼有348戒。

受戒仪式是受戒前如法恭请“三师七证”作为十方戒子的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必须至少有十年戒腊),羯磨和尚(即读羯磨文的导师,必须至少有五年戒腊),教授和尚(即教授威仪作法,为众人引导开解者。必须至少有五年戒腊)这三师和尚以及尊证七师(证明受戒的莅会比丘),也就是必须有十位戒师在场才行。感觉就是大学里教导主任+导师+辅导员的结构。举行仪式时,会有羯磨和尚向大众宣告“僧某某将加入僧团”,即所谓的“一白”。之后连问三次大众有无反对意见(三羯磨),因此称为“一白三羯磨”。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公元691年被诛死)也是位书法家,曾经在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写过《道因法师碑》(全名《大唐故翻经在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碑现存于西安碑林。碑文记载:“既而黄雾兴袄,丹风起孽。中原荡覆,具祸以烬。法师乘杯西迈,避地三蜀,居于成都多宝之寺。而灵关之右,是曰隩区,远接荆舒,近通邛僰。邑居隐轸,人物嚣凑,宏才钜彦,硕德高僧,咸挹芳猷,归心接足。及金符启圣,宝历乘时,运属和平,人多好事,导元流于已绝,辟妙门之重键。法师以精博之敏,为道俗所遵。每设讲筵,毕先招迓,常讲维摩摄论,听者千人。时有宝暹法师,东海人也,植艺该洽,尤善大乘。昔在隋朝,英尘久播学徒来请,接武摩肩,暹公傲尔其间,仰之弥峻。每至法师论义,肃然改容,沈吟久之,方用酬遣。法师抗音驰辩,雷惊波注,尽妙穷微,藏牙折角。”。道因后“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与元奘法师证释梵本。奘法师道轶通贤,德邻将圣。游听琶,集梵文而爰止;旋谒皇京,奉纶言而载译。以法师宿望。特所钦重,琐义片词,咸取刊证,斯文弗坠,我有其缘。”

 

宋代赞宁著《宋高僧传》(成书于公元988年)卷二《唐益州多宝寺道因传》也有记载,“释道因。姓侯氏。濮阳人也。”“未几因避难三蜀居于多宝寺。好事者素闻道誉,乃命开筵摄论维摩。听者千数。时有宝暹法师。东海人也。殖艺该洽,尤善大乘。昔在隋朝英尘久播,学徒来请接武磨肩。暹公傲尔其间,仰之弥峻。每至因之论席,肃然改容,沉吟久之方用酬遣。因抗音驰辩雷惊波注。尽妙穷微藏牙折角。”。“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与玄奘法师翻译。校定梵本兼充证义。奘师偏奖赏之。每有难文同加参酌新翻弗坠因有力焉。”

 

文中说道因和尚是相当有才,连宝暹法师这么恃才傲物的人听到他论法也肃然改容。后来道因和尚随玄奘在长安大慈恩寺翻译佛经。关于道因和尚的记载表明在唐初年时由于战乱,很多高僧都避难四川,尤其是成都多宝寺高僧云集,像宝暹法师,道因和尚等都曾经在此讲经论法。至此,在历史的记载中还压根没有出现过大慈寺或大圣慈寺的名字。

 

有意思的是公元663年的《道因法师碑》大加赞扬道因法师,而公元688年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只是在第六卷简单提到道因,玄奘回到长安后,“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者一十二人至。即京弘福寺沙门灵润。沙门文备。罗汉寺沙门慧贵。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静法寺沙门普贤。法海寺沙门神昉。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汴州演觉寺沙门玄忠。蒱州普救寺沙门神泰。绵州振嚮寺沙门敬明。益州多宝寺沙门道因等。又有缀文大德九人至。即京师普光寺沙门栖玄。弘福寺沙门明濬。会昌寺沙门辩机。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简州福聚寺沙门静迈。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栖岩寺沙门道卓。豳州昭仁寺沙门慧立。洛州天宫寺沙门玄则等。又有字学大德一人至。即京大总持寺沙门玄应。又有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至。即京大兴善寺沙门玄暮。”。

 

另外一位大师道基和尚,在《续高僧传》卷十四(义解篇十,本纪十四)中有记载,“释道基。俗姓吕氏。河南东平人也。”“以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二月。卒于益部福成寺。春秋六十有余矣。时彭门蜀垒复有慧景宝暹者。并明摄论誉腾京国。景清慧独举诠畅玄津。文疏抽引亟发英采。暹神志包总高岸伦俦。谈论倚伏态出新异。数术方艺无学不长。自预比肩莫有沦溺。末年耽滞偏驳遂掩徽猷。故不为时匠之所班列。”

 

 

有人说玄奘住在多宝寺,也有人说玄奘和兄长同住在空慧寺,论断来自于《唐高僧转》(也称《续高僧传》)。唐道宣(公元596年-667年)的《唐高僧传》卷四记载“西踰剑阁既达蜀都。即而听受阿毗昙论。一闻不忘见称昔人。随言镜理又高伦等。至于婆沙广论杂心玄义。莫不凿穷岩穴条疏本干。然此论东被弘唱极繁。章钞异同计逾数十。皆蕴结胸府闻持自然。至于得丧筌旨。而能引用无滞。时皆讶其忆念之力终古罕类也。基每顾而叹曰。余少游讲肆多矣。未见少年神悟若斯人也。席中听侣佥号英雄。四方多难总归绵益。相与称赞逸口传声。又僧景摄论道振迦延。世号难加人推精覆。皆师承宗据隅隩明铨。昔来摄论十二住义。中表销释十有二家。讲次诵持率多昏漠。而奘初闻记录片无差舛。登座叙引曾不再缘。须便为述状逾宿构。如斯甚众不可殚言。武德五年。二十有一为诸学府。雄伯沙门讲扬心论。不窥文相而诵注无穷。时目神人。不神何能此也。晚与兄俱住益南空慧寺。私自惟曰。学贵经远义重疏通钻仰一方未成探赜。有沙门道深。体悟成实学称包富。控权敷化振网赵邦。愤发内心将捐巴蜀。捷深知其远量也。情顾勤勤每劝勉之。而正意已行誓无返面。遂乃假缘告别。”。

 

似乎知道玄奘住在哪里就可以推断出玄奘在那里受戒,其实这又有什么关联呢?你看下成都地图就知道,据说空慧寺在城南,而多宝寺在城东,距离如此远。玄奘根据需要今天住空慧寺,明天住多宝寺也很正常;或者就算常住多宝寺,常住空慧寺。怎么能据此推断出玄奘在那座寺院受戒呢?

 

 

 

2. 唐玄宗避难蜀中

 

到了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大慈寺迎来了它真正的历史开端。一切还要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说起。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时候杨玉环嫁给了唐玄宗的儿子李瑁(原名李清),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当时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据《新唐书》)时武惠妃逝世,唐玄宗沉浸在悲恸惋惜之中,“帝悼惜久之,後庭數千,無可意者”。有人进言说杨玉环“姿色冠代”,唐玄宗召见杨玉环后大悦,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命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八月,杨玉环还俗,被册封为贵妃,“礼数实同皇后”。一个五十五岁的老男人就这样娶了自己的二十一岁儿媳妇。杨贵妃的宗族从此鸡犬升天,尤其是她的堂兄杨国忠把持朝政,嚣张跋扈胡作非为,人人恨之入骨。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攻打长安,史称安史之乱。第二年(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的时候唐玄宗决定放弃放弃长安逃往四川避难。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途径马嵬驿(现在的陕西兴平市)的时候发生了所谓“马嵬驿之变”。当时的禁军元帅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带兵把杨国忠乱刀砍死,并且围住馆驿,要求赐死杨贵妃。唐玄宗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下。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段历史记录在后晋刘昫等人写的《旧唐书》(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写成)卷五十一(《后妃上》)中,“及禄山叛,露檄数国忠之罪。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紧接着的事情对于唐玄宗又是一个打击。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在马嵬驿分道之后,唐玄宗去四川避难,李亨向北收拾残局。同年七月(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亨在宁夏灵武宣布即位为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3.敕建大圣慈寺

 

据宋代志磬和尚写的《佛祖统纪》(写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卷第四十(《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七,肃宗(亨玄宗第三子))记载,“上皇驻跸成都。内侍高力士奏。城南市有僧英干。于广衢施粥以救贫馁。愿国运再清克复疆土。欲于府东立寺为国崇福。上皇说御书大圣慈寺额。赐田一千亩。敕新罗金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金禅师后往池州九华山坐逝。全身不坏骨如金锁。寿九十九。十二月(至德二年)。上皇自成都还京师”。

 

很多人简单的把英干施粥这件事情当作大慈寺建立的原因,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实际上可能根本不存在英干这个人,而唐玄宗敕建大圣慈寺的原因是为了祭奠杨贵妃。

 

整件故事有几个反常的地方:

一是为什么英干施粥这么一件小事就可以让唐玄宗感动到“赐田千亩,建九十六院”,要知道大名鼎鼎的大慈恩寺也只有将近四百亩。而且这么一件事情,也不能称为“圣慈”吧?

二是此事因英干而起,英干想要在城东立寺为国崇福,可是之后就压根没英干什么事了,难道不觉得奇怪吗?我想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要么根本不存在英干这个人,要么“英干施粥”只是用来作为建寺的借口而已。

我给出一个更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是至德元年)唐玄宗被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室后,来到成都避难。心情可想而知的,武惠妃死的时候都“悼惜久之”,更何况杨贵妃了。这个时候高力士揣度圣意,就编造了“英干施粥,欲建佛寺于城东”的故事,当然也可能根本就是唐玄宗授意编造的故事。这样唐玄宗有了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建立一座占地千亩的佛寺来纪念和超度杨贵妃。

 

支撑我的理由还有寺院的名称——“大圣慈寺”。《大智度论》(公元三世纪龙树菩萨撰,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七年(公元402年)译成)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英干施粥,可以称为大慈。但是不能称为“圣慈”,“圣慈”是对皇帝或者对皇太后的谀称,《后汉书·孔融传》曾说:“臣愚以为诸在冲齓,圣慈哀悼,礼同成人,加以号謚者,宜称上恩,祭祀礼毕,而后絶之。”。而“英干”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意为卓越的才干。《送陈行之之信州推官》有句“英干登时望,文华异等伦。”。显然英干这个名字为杜撰的。

 

也或许有人说为什么不把“大圣慈寺”断为“大圣”+“慈”这样的结构,根据畺良耶舍(公元383年-442年)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佛是极圣,故称大圣”,听起来也合理。可是,一是在那个时代只有皇帝才能被称为大圣,如唐太宗李世民谥号为“文武大圣皇帝”和“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武则天被中宗尊为“则天大圣皇帝”,唐睿宗李旦谥号为“大圣真皇帝”,“玄真大圣皇帝”和“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二是可以参见“大慈恩寺”的命名,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太子李治为了纪念母亲长孙皇后而建的。

韦皋(公元745年-805年)在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蜀期间写过《再修成都府大圣慈寺金铜普贤菩萨记》(收录在清代《全唐文》卷453),里面说“大慈寺普賢像。蓋大照和尚,傳教沙門體源之所造也。”,韦皋文章标题写“大圣慈寺”,而文章中就简写为“大慈寺”。

 

唐玄宗之所以选择新罗金禅师(即无相禅师,人称金和尚)是有原因的。一是他们是在长安的旧认识。唐玄宗初到成都,能让他放心的也就是无相禅师了;二是无相禅师新罗国王子,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为了东北的安定需要安抚新罗国国王。新罗国圣德王金兴光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金承庆(公元737年继位为孝成王),二子金宪英(公元742年继位为景德王)和三子无相禅师。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时,金承庆去世,因为没有儿子由弟弟金宪英继位。同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听说无相的德行,请他到成都讲法。据说无相禅师来成都不久就发生了一起刺杀案件,据说当时新罗国王害怕无相回国危及他的王位,所以派出刺客刺杀无相。唐玄宗任命无相禅师主持建设大圣慈寺或许也有安抚新罗国王的含义。(《神僧传》:相至成都也。忽有一力士称舍力伐柴供僧厨用。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惧其却回其国危殆。将遣刺客来屠之。)大慈寺在成都老人的嘴里称为“太子寺”,刘孟伉(公元1894年-1969年)所著的《成都城坊古迹考》认为“又前人或书为“太慈寺”,慈、兹,古音同,兹、子音相近,故民间遂讹呼为“太子寺”,实则此寺与任何太子无关。”。但也可能是因为建寺者无相禅师为新罗国王子,虽然不是太子,但是也可能讹传为太子寺。

 

《宋高僧传》卷十九(通感篇第六之二)唐成都净众寺无相传记载,“释无相。本新罗国人也。是彼土王第三子。于本国正朔年月生。于群南寺落发登戒。以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泛东溟至于中国到京。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后入蜀资中谒智诜禅师。有处寂者。异人也。”“长史章仇兼琼来礼谒之属明皇违难入蜀。迎相入内殿供礼之。时成都县令杨翌。疑其妖惑。乃帖追至。命徒二十余人曳之。徒近相身一皆战栗心神俱失。顷之大风卒起沙石飞扬直入厅事。飘帘卷幕。杨翌叩头拜伏踹而不敢语。忏毕风止。奉送旧所。由是遂劝檀越造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寺。外邑兰若钟塔不可悉数。”。唐玄宗那个时候逃难途中可能也就剩下点批地的权力吧,钱估计也出不了几个,所以建大慈寺的事情只能靠无相禅师自己解决了。当时成都县令杨翌也出了不少力,“劝檀越(即施主)造大慈寺”。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五月,唐玄宗和他儿子做了个政治交换之后,在当年十二月离开了成都。据宋代欧阳修等编著《新唐书》卷五(本纪第五,睿宗玄宗)记载,“五月庚申,诰追册贵嫔杨氏为皇后。”。此杨氏不是杨贵妃,而是唐肃宗的母亲杨贵嫔。唐玄宗追册她为元献皇后。不知道这次交易是不是包含了大慈寺的建寺经费也不得而知。另外,据《蜀中广记》卷二记载,大圣慈寺的匾额也可能是唐肃宗亲笔书写,“通志云,大慈寺,唐至德年建,旧有肃宗书大圣慈寺四字,盖敕赐也。”。

 

4.韦皋修葺扩建大慈寺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在地理区划上把全国划分为十个道,其中剑南道因为位于剑门关以南所以得名。唐开元年间设置剑南节度使,管辖现在四川的大部,云南澜沧江,哀牢山以东以及贵州省北端,甘肃文县一带。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分为西川节度使和东川节度使。

 

韦皋在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开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蜀二十一年。因为破吐蕃军有功,所以被封为南康郡王,因此也有人称其为韦南康,死后谥号忠武。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六记载,“八月~癸丑,西川节度使南康忠武王韦皋毙。皋在蜀二十一年,重加赋敛,丰贡献以结主恩,厚给赐以抚士卒。士卒婚嫁死丧,皆供其资费,以是得久安其位而士卒乐为之用,服南诏,摧吐蕃。幕僚岁久官崇者则为刺史,已复还幕府,终不使还朝,恐泄其所为故也。府库既实,时宽其民,三年一复租赋,蜀人服其智谋而畏其威,至今画像以为土神,家家祀之。”。可以知道当时韦皋在蜀人心目中是很有威信的。

 

韦皋曾经修葺和扩建大慈寺,《全唐文》收录了他写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十一月二十日的《再修成都府大圣慈寺金铜普贤菩萨记》。原本普贤像是大照和尚和体源所造,“真如常寂,色相假名,法本无缘,诚感必应。大慈寺普贤像,盖大照和尚,传教沙门体源之所造也。”,普贤像“仪合天表,制侔神工,莲开慈颜,月满毫相。”。然后建成许多年后“危楝泄雨,颓墉生榛,狐狸枭鹫,号啸昏昼。”。韦皋”遂南迁百馀步,度宏规,开正殿;因诏旨谕群心;千夫唱,万夫和。”。修成后,“观其左压华阳之胜,中据雄都之盛;岷江灌其前趾,玉垒秀其西偏。足以彰会昌之福地,宏一方之善诱。”

 

 

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说,“寺极盛时,西抵今锦江街、江南馆街、金玉街、棉花街一带(商业场及红旗剧场附近曾发现卧佛头像,如为大慈寺物,则寺址曾达其地),北至天涯石北街、国圣祠、庆云庵街,东抵城垣一线,南至东大街。”

 

而大慈寺九十六院,据民国《华阳县志》考证有名称留下来的有七十二院,后又考证其中不应列入的有五处,重复列入的七处,实际只有六十院。迄今为止,新考得的又有十二院,加起来还是七十二院:文殊阁,普贤阁,观音院,东观音院,极乐院,大悲院,西大悲院,药师院,弥勒院,华严院,楞严院,揭谛院,宝胜院,宝相院,超悟院,宣梵院,正觉院,正法院,昭觉院,延祥院,大轮院,资福院, 智福院,广福院,保福院,寿宁院, 吉安院,承天院,兴善院,福庆禅院,崇福禅院,崇真禅院,如意轮院,炽盛光院,不动尊院,利多心院,百部院,千部院,鲜于院,大将院,白马院,瑞像院,石像院,石经院,六祖院,四绝堂, 萧相院,嘉佑院,罗汉堂,土地堂,维摩诘堂,僧伽和尚堂,御容院(玄宗御容院),中和胜相院,锦津院,竹溪院,玉溪院,雪峰院,慧日院,三学院,念经院,水陆院,严净院,东律院,西律院,灌顶院,东林院,西林院,经楼院,方丈院,西方丈院,多宝塔院。

 

 

 

5.大慈寺的重组

 

 

据郭印《超悟院记》记载,“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冬,火其傍小院十有六。府帅席公旦请于朝,颁缗钱改建超悟、宣梵、严净三刹,使学禅者居超悟,学律者居宣梵,学讲者居严净。”宋代政和二年大慈寺有十六小院起火,文英和尚借此机会改组寺庙,把大慈寺分为超悟院,宣梵院和严净院三院。学禅的居住在超悟院,学律的居住在宣梵院,学讲的居住在严净院。符合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了禅律的分离。其中超悟院由文英主持。

 

 

 

 

6.大慈寺的衰落

 

 

明代时大慈寺历经战火,火灾和寺院被侵占,已经完全不如从前了。其中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的大火一直到明宪宗成华十七年(公元1451年)才修复。明末又被毁,到清顺治年间重修,《成都城坊古迹考》说重修后“仅有简陋殿宇一二栋及铜佛一尊。四周皆民房、农圃、荒滩”。而且由于明代昭觉寺的崛起,大慈寺成都佛教学府的地位已经完全动摇,衰落已经成了必然。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宝光寺方丈自信(号真印,公元1808年-1880年)禅师到成都,见大慈寺殿堂破败。受大慈寺僧悟成的请求,先用白银三千余两赎取原大慈寺土地,再将寺中殿堂一一重修,包括观音殿、千佛殿、接引殿、大雄殿、禅堂、斋堂、戒堂、藏经楼、方丈、山门及僧房数十间,又建东胜街佃铺客院三百余间。历经九年竣工,到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才完工,共用去白银三万多两,此时的大慈寺已经只有四十多亩土地了。自信禅师被尊为临济正宗大慈堂第一代方丈,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自信退院。从自信禅师开始,一直是由宝光寺方丈兼任大慈寺方丈,直到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道行和尚退院,大慈寺才自立方丈。

 

解放后,1953年大慈寺给四川省城建局水电工程队使用,20名僧人迁往文殊院。1958年为建设东大街(现在的蜀都大道大慈寺路)拆除了大慈寺的接引殿,唐代韦皋在文章中记述的普贤铜像不知去向(曾经有一尊铜佛在1958年被工人砸毁不知道是不是指这一尊?),剩下的几个大殿基本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1966年7237部队入驻,希望将大慈寺改为家属院,设计院将改造工作交给刘玉清负责。现为四川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刘玉清当时提出“保持建筑结构不变,只将内部作空间分隔处理,满足使用的基本要求的方案。”,这样才使寺院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

 

1983年大慈寺改为成都市博物馆。大慈寺的重新开放还要感谢日本人,1986年和1993年,日本镰仓建长寺住持两次到成都朝拜道隆禅师(曾在13岁-20岁在大慈寺出家)的祖庭大慈寺。2000年年底,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大慈寺恢复开放筹备小组,组长是大恩(公元1951年-今)。大恩是四川德阳人,原本是文殊院监院,现为大慈寺的第一任方丈。2004年元月,在大慈寺复建工地中出土了大量文物,现在都保存在玄奘行迹陈列室中。如南北朝至明代的石佛残躯,唐代的舍利塔砖,唐宋的陶瓷器皿,明清的石刻等。其中佛像头,舍利塔砖及清代石经幢最为珍贵。在我看来其实这些都不算珍贵,最为珍贵的壁画已经全部损毁了。2004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对外开放,并于当年把1966年后一直存放在文殊院的玄奘顶骨舍利迎回寺中。

 

_MG_0406

 

 

 

(三)大慈寺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1.四川学海

 

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1003年),现今四川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路”,据说四川由此得名。宋代祖琇著《僧宝正续传》卷六(彭山圭禅师)说,“大慈号四川学海”,很多高僧曾经在此讲经学习。

 

唐代知玄(悟达国师)曾经在大慈寺普贤阁讲经,听众每日达到万人。“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闻师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黑白二众日记数万指。注听倾心。骇叹无已。自此蜀人弗斥其名。号陈菩萨耳。”

 

宋代兰溪道隆(生于四川涪江群兰溪邑,因此号兰溪)在十三岁至二十岁左右在大慈寺学习,后至日本传播禅宗,日本宇多天皇赐谥号“大觉禅师”,这是日本有“禅师”谥号之始。圣严法师在《法鼓全集》中说,“兰溪道隆(公元1213年-1278年)是西蜀人,十三岁于成都大觉寺(应为大慈寺)落发,后参历浙江诸山。南宋理宗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三十三岁东渡。因当时日本的旧派诸宗,逞私营利,腐败堕落;纯中国的禅家风骨,则寡欲朴质,不重寺院之宏大庄严,不拘泥于文字经典;主张苦修力行,不思居室之美,不贪衣食之富。这些都与源赖朝开创鎌仓幕府以来,所提倡的武士精神相吻合;又以禅寺所行百丈清规之严正,亦为重礼节尚志气的鎌仓武士所欣悦。同时,此时掌握政权的北条时赖,亦想脱离旧都的诸宗,树一新的宗教于鎌仓,使鎌仓成为政治及宗教的新的中心。故决采中国化的禅宗,邀道隆至鎌仓,开建长禅寺。弘安元年示寂,谥号大觉禅师,此为日本之有禅师号的创例。”

 

贯休(公元832年-912年)曾在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作诗《蜀王入大慈寺听讲》,写前蜀王高祖王建到大慈寺听讲的故事:

玉节金珂响似雷,水晶宫殿步裴回。只缘支遁谈经妙,
所以许询都讲来。帝释镜中遥仰止,魔军殿上动崔巍。
千重香拥龙鳞立,五种风生锦绣开。宽似大溟生日月,
秀如四岳出尘埃。一条紫气随高步,九色仙花落古台。
谢太傅须同八凯,姚梁公可并三台。登楼喜色禾将熟,
望国诚明首不回。驾驭英雄如赤子,雌黄贤哲贡琼瑰。
六条消息心常苦,一剑晶荧敌尽摧。木铎声中天降福,
景星光里地无灾。百千民拥听经座,始见重天社稷才。

 

另外提一下的是王建还是一位好皇帝的,在位十二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大治。死后葬在成都的永陵。

 

2.精妙冠世的壁画

 

宋代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记载:“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画诸佛如来一千二百十五,菩萨一万四百八十八,帝释梵王六十八,罗汉祖僧一千七百八十五,天王、明王、大神将二百六十二,佛会经验变相一百五十八。”。李之纯曾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任成都府路转运使,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任成都府知府。

即使是在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发生武宗灭佛,大慈寺因为有唐玄宗题匾,故“不在除毁之例”,壁画毫发无伤。

 

北宋黄休复(四川人,大约生活在北宋咸平年间之前)所著《益州名画录》(又名《成都名画记》)记述了唐,五代至宋初以西蜀寺院壁画创作画史。其中和大慈寺相关的列于下面:

 

赵公佑

公佑者,长安人也,宝历中寓居蜀城。攻画人物,尤善佛像、天王、神鬼。初,赞皇公李德裕镇蜀之日,宾礼待之。自宝历、太和至开成年,公佑于诸寺画佛像甚多。会昌年,一例除毁,唯存大圣慈寺文殊阁下天王三堵、阁里内东方天王一堵、药师院师堂内四天王并十二神、前寺石经院天王部属,并公佑笔,见存。公佑天资神用,笔夺化权,应变无涯,罔象莫测,名高当代,时无等伦。数仞之墙,用笔最尚风神、骨气,唯公佑得之,六法全矣。

张腾

张腾者,不知何许人也。太和末年,偶止蜀川,于诸寺壁图画亦多。会昌年,除毁皆尽。大中初,佛寺再兴。于圣寿寺大殿画文殊一堵、普贤一堵、弥勒下生一堵,浴室院北对范琼画持弓北方天王一堵。大圣慈寺文殊阁下画报身如来一堵。并腾之笔,见存。

赵温奇

赵温奇者,公佑子也。幼而颖秀,长有父风。父殁之后,于大圣慈寺文殊阁内继父之踪,画北方天王及梵王帝释大轮部属,大将堂大将部属并梵王帝释,普贤阁下南方天王,华严阁上画东西二方天王、梵王帝释。中兴寺大殿文殊、普贤及天王部众。并温奇笔,见存。

赵德齐

德齐者,温奇子也。干宁初,王蜀先主府城,精舍不严,禅室未广,遂于大圣慈寺大殿东庑起三学延祥之院,请德齐于正门西畔画南北二方天王两堵。院门旧有卢楞伽画行道高僧三堵六身,赖德齐迁移,至今获在。光化年,王蜀先主受昭宗敕,置生祠,命德齐与高道兴同手画西平王仪仗、旗纛、旌摩、车辂、法物,及朝真殿上皇姑、帝戚、后妃、嫔御百堵已来。授翰林待诏,赐紫金鱼袋。蜀光天元年戊寅岁,蜀先主殂逝,再命德齐与道兴画陵庙,鬼神人马及车辂仪仗、宫寝嫔御一百余堵。大圣慈寺竹溪院释迦十弟子并十六大罗汉,崇福禅院帝释及罗汉,崇真禅院帝释梵王,及罗汉堂文殊、普贤,皆德齐笔,见存。议者以德齐三代居蜀,一时名振,克绍祖业,荣耀何多!

卢楞伽

楞伽者,京兆人也。明皇帝驻跸之日,自汴入蜀,嘉名高誉,播诸蜀川,当代名流,咸伏其妙。至德二载,起大圣慈寺。干元初,于殿东西廊下画行道高僧数堵,颜真卿题,时称二绝。至干宁元年,王蜀先主于寺东廊起三学院,不敢损其名画,移一堵于院门南,移一堵于门北,一堵于观音堂后,此行道僧三堵六身画,经二百五十余年,至今宛如初矣。西廊下一堵,马鸣、提婆像二躯,虽遭粉饰,犹未损其笔踪。余者重妆,皆昧前迹。蜀中诸寺,佛像甚多,会昌年皆尽毁。

辛澄

辛澄者,不知何许人也。建中元年,大圣慈寺南畔创立僧伽和尚堂,请澄画焉。才欲援笔,有一胡人云:“仆有泗州真本。”一见甚奇,遂依样描写,及诸变相未毕,蜀城士女瞻仰仪容者侧足,将香灯供养者如驱。今已重妆损矣。普贤阁下五如来同坐一莲花,及邻壁小佛九身,阁里内如意轮菩萨,并澄之笔,见存。

李洪度

洪度者,蜀人也。元和中,府主相国武公元衡请于大圣慈寺东廊下维摩诘堂内画帝释、梵王两堵,笙竽鼓吹,天人姿态,笔踪妍丽,时之妙手莫能偕焉。会昌前,诸寺图画亦多,除毁后余此一处。

左全

左全者,蜀人也。世传图画,迹本名家。宝历年中,声驰阙下。于大圣慈寺中殿画维摩变相、师子国王、菩萨变相。三学院门上三乘渐次修行变相、降魔变相。文殊阁东畔水月观音、千手眼大悲变相。极乐院门两金刚,西廊下金刚经验及金光明经变相。前寺南廊下行道二十八祖,北廊下行道罗汉六十余躯。多宝塔下仿长安景公寺吴道玄地狱变相,当时吴生画此地狱相,都人咸观,惧罪修善,两市屠沽,经月不售。王蜀时,令杂手重妆已损,惟存大体也。大中初,又于圣寿寺大殿画维摩诘变相一堵,楼阁、树石、花雀、人物、冠冕、蕃汉异服,皆得其妙,今见存。

张南本

张南本者,不知何许人也。中和年寓止蜀城,攻画佛像人物、龙王神鬼。有金谷园图、勘书图、诗会图、白居易叩齿图、高丽王行香图。今圣寿寺中门宾头卢变相、东廊下灵山佛会、大圣慈寺华严阁下东畔大悲变相、竹溪院六祖、兴善院大悲菩萨、八明王、孔雀王变相,并南本笔。相传南本于金华寺大殿画明王八躯,才毕,有一老僧入寺,蹶仆于门下,初不知是画,但见大殿遭火所焚。其时孙位画水,南本画火,代无及者。世之水火,皆无定质,唯此二公之画,冠绝今古。僖宗驾回之后,府主陈太师于宝历寺置水陆院,请南本画天神地祗、三官五帝、雷公电母、岳渎神仙、自古帝王,蜀中诸庙一百二十余帧,千怪万异,神鬼龙兽,魍魉魑魅,错杂其间,时称大手笔也。至孟蜀时,被人模塌,窃换真本,鬻与荆湖人去。今所存,伪本耳。伪本淳化年遭贼搓劫,已皆散失

常粲

常粲者,雍京人也。咸通年,路侍中岩牧蜀之日,自京入蜀,路公宾礼待之。粲善传神杂画,有七贤像、六逸像、女娲伏羲神农像,谓之三皇图。立释迦像、五天胡僧像、孔子西周问礼像、名医下蛊像、樗蒲图、龙树验丹图。先贤卷轴,至今好事者收得,为后学师范矣。玉局化壁画道门尊像甚多,王蜀时修改后颓损已换。今大圣慈寺悟达国师知玄真,粲之笔,见存。

常重胤

重胤者,粲之子也。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蜀民奏请留写御容于大圣慈寺。其时随驾写貌待诏,画皆操笔,不体天颜。府主陈太师敬瑄遂表进重胤,御容一写而成,内外官属,无不叹骇,谓为僧繇之后身矣。宣令中和院上壁,及写随驾文武臣寮真。殿上御容前,写西川节度副大制置、指挥诸道兵马兼供军使、太师中书令、成都尹、颖川郡王陈敬瑄,义成军节度使、中书令王铎,门下侍中韦昭度,检校司徒守太子太保郑畋,检校司徒郑延林,翰林学士承旨守兵部尚书乐朋龟,翰林学士守礼部尚书杜让能,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崔凝,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沈仁伟,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侯翻,尚书左仆射裴璩,礼部尚书兼太常礼仪使牛丛,左散骑常侍杨堪,右散骑常侍柳涉,右散骑郑琐,左谏议大夫李绍鱿,右谏议大夫萧说,尚书左丞知中朝御史中丞卢泽,给事中李辉,给事中宋旦,中书舍人郑欣,比部郎中知制诰苏循,尚书右丞判户部张祎,尚书吏部侍郎张读,尚书刑部侍郎充集贤殿学士李燠,尚书礼部侍郎知贡举归仁泽,行在十军司马工部侍郎判度支秦韬玉。御容后写左神策军观军容使、护军中尉田令孜,右神策护军中尉、观军容使西门思恭,内飞龙使知内侍省杨复恭,内枢密使田匡礼,内枢密使李顺融,宣徽南院使刘景宣,宣徽北院使田献铢,左卫大将军石守悰,左金吾大将军刘巨容,行在诸军马步都虞候赵及,诸司使副一百余员。寻授驾前翰林待诏,赐绯鱼袋。自驾归京,韦相国昭庆授西川节制,陈太师与监护田军容令孜拒命据城,王蜀先主时为行军司马。重围三年,陈太师、田军容以城降。既克下,王先主拜僖宗御容。于时绘壁百寮咸在,唯不见陈太师、田军容真,因问:“二公何无写貌?”寺僧对云:“拒捍王师,近方涂抹。”先主曰:“某岂与丹青为参商。”遽命重写。常待诏曰:“不必援豪。”乃挼皂荚水洗之,而风姿宛然,先主嘉赏,赐以金帛。常公自言:“我画烂梁摧之外,雨淋水洗,终无剥落者矣。”众叹所谓前无去者,后无继者。伪通王宗裕性多猜忌,或于媵嬖,意欲写貌,恶人久见。谓常待诏曰:“颇不熟视审观可乎?”常公但诺之。王曰:“夫人至矣。”立斯须而退。翌日想貌,姿容短长,无遗毫发。其敏妙皆此类也。玉局化写王蜀先主为使相日真容,后移在龙兴观天宝院寿昌殿上。大圣慈寺兴善院泗州和尚真、华亭张居士真、宝历寺请塔天王、宁蜀寺都官土地,并重胤笔,见存。

陈若愚

道士陈若愚者,左蜀人也。师张素卿画,遂衣道士服。师事素卿,受其笔法。王氏水平,废兴圣观为军营。其观有五金铸天尊形明皇御容一躯,移在大圣慈寺御容院供养。余道门尊像殿堂,皆就龙兴观起立。今精思院北帝殿是也。殿上壁画有青龙君、白虎君、朱雀君、玄武君四像,并若愚笔,见存。

僧楚安

僧楚安,蜀州什邡人也,俗姓句氏。攻画人物楼台,有明皇幸华清宫避署图、吴王宴姑苏台图,此二图皆画于墙壁、图簇、团扇之上。其墙壁图簇团扇,大小虽殊,功夫并无减者,奇巧如此。当时公侯相重,皆称妙手。今大圣慈寺三学院大厅后明皇帝幸华清官避暑图一堵,楚安笔,见存。僧惠坚者,蜀人也。亦好图画,而最谬焉。广政中,三学院僧请画姑苏台一堵,对句楚安避暑宫图,识者以为无鉴之甚也。今亦见存,恐后人误认,故附而正之。

滕昌佑

滕昌佑,字胜华,先本吴人,随僖宗入蜀,以文学从事。唯昌佑不婚不仕,书画是好。情性高洁,不肯趋时。常于所居树竹石杞菊,种名花异草木,以资其画。殁时年齿八十有五。初攻画无师,唯写生物,以似为功而已。有虫鱼图、蝉蝶图、生菜图、折枝花图、折枝果子图、杂竹样。造夹纻果子,随类傅色,并拟诸生。攻书,时呼“滕书”。今大圣慈寺文殊阁、普贤阁、萧相院、方丈院、多利心院、药师院天花瑞像数额,并昌笔也。其画蝉蝶草虫,谓之“点画”,盖唐时陆果、刘褒之类也。其画折枝花,下笔轻利,用色鲜妍,盖唐时边鸾之类也。

宋艺

宋艺,蜀人也,攻写真。王蜀时,充翰林写貌待诏。模写大唐二十一帝圣容,及当时供奉道士叶法善、禅僧一行、沙门海会、内侍高力士于大圣慈寺玄宗御容院上壁。今见存。

僧令宗

僧令宗,丘文播异姓弟也。攻画山水人物、佛像天王。今大圣慈寺三学院下、经楼院下两畔四天王两堵,放生池揭谛堂内六祖,并令宗笔,见存。

有画无名

大圣慈寺六祖院罗汉阁上,峨眉山、青城山、罗浮山雾中四堵,中和年画,不留姓名,评妙格中品。

三学院,旧名东厨。院门两畔画东北二方天王两堵,王蜀先主修改后,移在院内北廊下。亡失姓名,评能格上品。

多宝塔下南北二方天王、弥勒佛会师子国王、菩萨,普贤阁外北方天王,不记画人姓名,评能格中品。

 

 

唐宋历代名人很多都参观过大慈寺的壁画并题词。颜真卿(公元709年-785年)曾经为卢楞伽(画圣吴道子学生)在唐肃宗乾元初(公元758年)创作的“行道高僧”壁画题词,当时称为“二绝”;苏轼和苏辙游览大慈寺时对卢楞伽的画作并题记:“至和丙申季春二十八日,眉阳苏轼与弟辙来观卢楞伽笔迹”。称大慈寺壁画“精妙冠世”。

 

 

由于大圣慈寺的特殊地位,在大慈寺留下了许多皇帝和大臣的画像。唐僖宗在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离开成都时“蜀民奏请留写御容于大圣慈寺,宣令(常重胤于)中和院上壁及写随驾文武臣僚真”。以及宋艺绘制的“大唐二十一帝圣容”。

 

 

3. 大慈岁华

 

 

由于大慈寺实在太大了,甚至占据了成都小半个东城,所以在这里形成了成都最繁华的市场,郭印的《超悟院记》说大慈寺“地居冲要,百工列肆,市声如雷”。

 

 

除了市场功能之外,还是成都人娱乐游玩的地方。华阳人费著写的《岁华纪丽谱》记载,“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

 

正月元日,郡人晓持小彩幡,游安福寺塔,粘之盈柱若鳞次,然以为厌禳,惩咸平之乱也。塔上燃灯,梵呗交作,僧徒骈集。太守诣塔前张宴,晚登塔眺望焉。

二日,出东郊,早宴移忠寺(旧名碑楼院),晚宴大慈寺。清献公记云:“宴罢,妓以新词送茶,自宋公祁始。盖临邛周之纯善为歌词,尝作《茶词》,授妓首度之以奉公,后因之。”

五日,五门蚕市。盖蚕丛氏始为之,俗往往呼为蚕丛太守,即门外张宴。

上元节放灯。旧记称:“唐明皇上元京师放灯,灯甚盛,叶法善奏曰:‘成都灯亦盛。’遂引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此方外之言,存而勿论。咸通十年正月二日,街坊点灯张乐,昼夜喧阗。盖大中承子之余风。由此言之,则唐时放灯,不独上元也。蜀王孟时,间亦放灯,率无定日。宋开宝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门楼,甲夜观山棚变灯。其敛散之迟速,惟太守意也。如繁杂绮罗街道,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又为钱灯会,会始于张公咏。盖灯夕二都监戎服分巡,以察奸盗。既罢,故作宴以劳焉。通判主之,就宣诏亭或汲虚亭。旧以十七日,今无定日,仍就府治,专以宴监司也。

二十三日,圣寿寺前蚕市。张公咏始即寺为会,使民鬻农器。太守先诣寺之都安王祠奠献,然后就宴。旧出万里桥,登乐俗园亭,今则早宴祥符寺,晚宴信相院。

二十八日,俗传为保寿侯诞日。出笮桥门,即侯祠奠拜,次诣净众寺邠国社丞相祠奠拜。毕事,会食,晚宴大智院。

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张公咏以为不若聚之为乐。乃以是日出万里桥,为彩舫数十艘,与宾僚分乘之,歌吹前导,号小游江。盖指浣花为大游江也。士女骈集,观者如堵。晚宴于宝历寺。公为诗,有曰:“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公铁心石肠,乃赋此丽词哉!后以为故事。清献公为记:“时彩舫至增数倍,今不然矣。”八日观街药市,早宴大慈寺之设厅,晚宴金绳院。

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盖张伯子以是日即此地上升。巫觋卖符于道,游者佩之,以宜蚕避灾。轻裾小盖,照烂山阜。晚宴于万岁池亭,泛舟池中。九日,观街药市,早晚宴如三月八日。二十一日,出大东门,宴海云山鸿庆寺,登众春阁观摸石。盖开元二十三年灵智禅师以是日归寂,邦人敬之,入山游礼,因而成俗。山有小池,士女探石其中,以占求子之祥。既又晚宴于大慈寺之设厅。二十七日,大西门睿圣夫人庙前蚕市。初在小市橘,田公以祷雨而应,移于庙前。太守先诣诸庙奠拜,宴于众净寺,晚宴大智院。寒食,出大东门,早宴移忠院,晚宴大慈寺设厅。曩时寒食,太守先设酒馔于近郊,祭鬼物之无依者,谓之遥享。后置广仁院,以葬死而无主者,乃遣官临祭之。而民间上冢者,各仪集于郊外。天禧二年,赵公稹尝开西楼亭榭,俾士庶游观。自是每岁寒食,辟园张乐酒垆花市。茶房食肆,过于蚕市。士女从观,太守会宾僚凡浃旬,此最府庭游宴之盛。近岁自二月即开园,逾月而后罢,酒人利于酒息(或请于府展其日,府尹亦许之)。四月十九日,浣花佑圣夫人诞日也。太守出笮桥门,至梵安寺谒夫人祠,就宴于寺之设厅。既宴,登舟观诸军骑射,倡乐导前,泝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官舫民船,乘流上下。或幕帟水滨,以事游赏,最为出郊之胜。清献公记云:“往昔太守分遣使臣以酒均给游人,随所会之数以为斗升之节。”自公使限钱,兹例遂罢以远。民乐太平之盛,不可遽废,以孤其心。乃以随行公使钱酿酒畀之,然不逮昔日矣。

五月五日,宴大慈寺设厅。医人鬻艾,道人卖符;朱索彩楼长命辟灾之物,筒饭角黍,莫不咸在。六月初伏日,会监司;中伏日,会职官以上;末伏日,会府县官,皆就江渎庙设厅。初文潞公建设厅,以伏日为会避暑,自是以为常。早宴罢,泛舟池中。复出就厅晚宴,观者临池张饮,尽日为乐。赵清献公使限钱,但为初伏会,今因之。

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十八日,大慈寺散盂兰盆,宴于寺之设厅。宴已,就华严阁下散。

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

九月九日,王局观药市,宴监司宾僚于旧宣诏堂,晚饮于五门,凡二日。官为幕帟棚屋,以事游观,或云有恍惚遇仙者。

冬至节,宴于大慈寺。后一日,早宴金绳寺,晚宴大慈寺。清献公记云:“至前一日,太守领客出北门石鱼桥,具樽豆观樵已,乃即天长观晚宴。”盖文潞公始为之,后复罢。

 

 

唐代的韦皋曾经凿解玉溪到大慈寺中,解玉溪和锦江同源,当时的成都人也把解玉溪叫做锦江,所以《岁华记丽谱》里的“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其中锦江就是过大慈寺的解玉溪。后来清末解玉溪干涸不复存在了,据最新的大慈寺项目规划要引入新的解玉溪,绕大慈溪周边而过。

 

 

南宋陆游曾写诗《天申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天申节是宋高宗赵构的生辰(即农历五月二十一日):

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

宝帘风定灯相射,绮陌尘香马不嘶。

星陨半空天宇静,莲生陆地客心迷。

归途细踏槐阴月,家在花行更向西。

 

 

 

 

 

后记:

整整写了十天,快崩溃了。大慈寺实在是太复杂了,几乎是半部成都府的历史。里面任何一部分拿出来都可以深究下去。其中还有迷一样的多宝寺,自从大慈寺一出,多宝寺仿佛消失在历史之中,它和大慈寺究竟是何关系?

新都宝光寺(三)

六. 罗汉堂

 

(一)关于罗汉

 

罗汉,就是所谓的阿罗汉(Arhat)。部派佛教(相对于大乘佛教)认为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就是阿罗汉。

 

在各种佛经中,有所谓的十六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千二百五十罗汉,五千罗汉,万二千罗汉,六万罗汉,八万四千罗汉等。十六罗汉应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至于其它大都是虚数,尤其是五百这个数字在佛经中最为常见,类似于中国古人用三,九这类虚数表示数量多的意思一样。

 

最初所说的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在释迦牟尼涅槃时,受佛嘱托在世间弘扬佛法。唐玄奘根据公元二世纪师子国(斯里兰卡)庆友尊者(即难提蜜多罗)在《法住记》(全称《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所述,将十六罗汉的名字翻译出来如下:

1.宾度罗跋啰惰阇(Pindola-bharadvaja),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俗称坐鹿罗汉;

2.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俗称喜庆罗汉;

3.迦诺迦跋厘惰阇(Kanaka-bharadvaja),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俗称举钵罗汉;

4.苏频陀(Suvinda),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俗称托塔罗汉;

5.诺距罗(Nakula),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俗称静坐罗汉;

6.跋陀罗(Bhadra),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俗称过江罗汉;

7.迦理迦(Karika),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俗称骑象罗汉;

8.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拏洲。俗称笑狮罗汉;

9.戍博迦(Svaka),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俗称开心罗汉;

10.半托迦(Panthaka),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俗称探手罗汉;

11.罗怙罗(Rahula),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飏瞿洲。俗称沉思罗汉;

12.那伽犀那(Nagasena),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半度波山。俗称挖耳罗汉;

13.因揭陀(Ingata),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俗称布袋罗汉;

14.伐那婆斯(Vanavasin),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俗称芭蕉罗汉;

15.阿氏多(Ajita),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俗称长眉罗汉;

16.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俗称看门罗汉。

 

到了中国之后逐渐演变为十八罗汉,这个过程可能是在唐朝末期到五代十国之间。宋代志磐写的《佛祖统记》认为受佛嘱托的最后两个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和君徒钵叹尊者(即军头婆漠)。

 

清代乾隆皇帝(公元1711年-1799年)授意章嘉活佛.若必多吉(公元1716年-1786年,第三世章嘉呼图克图,雍正封其“灌顶普惠广慈大国师”)编撰了《三百佛图像图》(全称《上师,本尊,三宝,护法等资粮田——三百佛像集》),在第60页至70页刊刻了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画像。排名及名称如下:

1.因揭陀(Ingata),2.阿氏多(Ajita),3.伐那婆斯(Vanavasin),4.迦理迦(Karika),5.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6.跋陀罗(Bhadra),7.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8.迦诺迦跋厘惰阇(Kanaka-bharadvaja),9.巴沽拉(Bakula)  10.罗怙罗(即罗睺罗,Rahula),11.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12.宾度罗跋啰惰阇(Pindola-bharadvaja),13.半托迦(Panthaka),14.那伽犀那(Nagasena),15.苏频陀(Suvinda),16.阿密特(Abheda),17.达摩多罗(Dharmatala),18.布袋和尚(五代后梁契此和尚,弥勒化身)

 

中国清代宫廷收藏书画著录著作《钦定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两部著作 ,以及又增补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和《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第四册中有“清庄豫德(清代宫廷画家)摹贯休补卢楞伽十八应真册”,后有乾隆题颂最后两位罗汉为:第十七降龙罗汉是嘎沙鸦巴尊者(Kasyapa 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伏虎罗汉是纳答密答喇尊者(Maitreya 即弥勒尊者)。由章嘉呼图克图考定。

 

 

 

_MG_0235_MG_0236

 

 

 

在东晋兴宁年间(公元363年-365年),传说高僧昙猷(法猷,白道猷,音you)在浙江天台山时曾经历罗汉“应化显现”于石梁飞瀑。据梁《高僧传》(梁僧人慧皎著)十一卷(习禅.晋始丰赤城山)记载:“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明。并相连属。而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且莓苔青滑自终古以来无得至者。猷行至桥所。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也。猷心怅然夕留中宿。闻行道唱萨之声。旦复欲前。见一人须眉皓白。问猷所之。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还。道经一石室。过中憩息。俄而云雾晦合室中尽鸣。猷神色无扰。明旦见人著单衣夹来曰。此乃仆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搔动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室请以相还。神曰。仆家室已移。请留令住。猷停少时。猷每恨不得度石桥。后洁斋累日复欲更往。见横石洞开度桥少许。睹精舍神僧。果如前所说。因共烧香中食。食毕神僧谓猷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今未得住。于是而返。顾看横石还合如初。”(翻译可以参见百度百科昙猷篇(http://baike.baidu.com/view/6327415.htm),文章妙在所说“精舍得道者”,即是证得罗汉果的僧人。)。

 

《天台山方外志》(明释无尽著)援引《大唐西域记》(唐玄奘著)里的记载,说“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这段话我没在《西域记》里看到,也可能是因为现存的是残本?反正很多人理直气壮地引用了前面这段话。不过我实在怀疑,在释迦牟尼的时代他能知道有方广寺的存在?再说一本介绍西域的书怎么会谈起天台山的事情呢?但是不管我信不信,反正那个时代的人都信了。

 

后据《宋高僧传》(宋代释赞宁著)唐天台山福田寺普岸传记载,普岸禅师曾经唐文宗大和(公元827年-835年)七年在天台山建五百罗汉殿。原文为:“大和年中谓众曰。吾山水之游未厌。诸人勿相留滞。天台赤城。道猷曾止息焉。华顶石梁。智者昔降魔矣。将游之也。自襄阳逦迤而来。从沃洲天姥入天台之西门。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号平田是也。观其山四舍郁翠。东西山石门。而有三井龙潭。东入石桥圣寺。乃是绿身道猷尊者结茅居此。未几见虓虎乳子。瞪目而视岸。岸以杖按其头曰。贫道闻此山是神仙窟宅罗汉隐居。今欲寄此安禅。檀越勿相惊挠。经宿领子而去。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营构丈室。携一童侍给薪水耳。八年春禅侣辐凑众力义成此院。号平田焉。开成中宛是大道场。会昌三年七月告众入灭。春秋七十四。度弟子全亮。俗姓陈氏。悟师之道得凤之毛。一人唯约。在上元入灭。肉身不朽。岸迁塔于是山。前此寺置五百罗汉殿。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形像。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具幢盖螺钹引导入于殿。香风送至。幡幢之势前靡而入门即止。其石梁圣寺在石桥之里。梵呗方作香霭始飘。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石畔见梵僧。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状。或卧空之形。眴息之间千变万化。汉南国王钱氏频年施供养。祥瑞极繁。”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吴越王钱鏐(公元850年-932年,音liu)笃信佛教,在天台山石桥方广寺造五百铜人罗汉像。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慈化定慧道潜禅师建造了慧日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净慈寺)。据元代虞集的《净慈报恩寺记》记载:吴越国“忠懿王俶,迎衢州慈化寺定慧禅师道潜至其府受菩萨戒,建慧日永明寺以居之,今净慈是也。(道)潜常从忠懿求塔(即雷峰塔)下金铜十六罗汉像移入净慈寺内”。“忠懿王适梦十六人从潜(道潜)行。异而与之。斯罗汉殿之始也。”,另外说一下,道潜禅师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圆寂。之后,由永明延寿禅师(即智觉禅师。法眼宗三祖,净土宗六祖)继承为第二代住持。但是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把两个人混为一谈。

 

南宋初年净慈寺被毁,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1162年)命湖州佛智寺的道容到杭州主持重建净慈寺,历时五年才建成。并且依据《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塑造了五百罗汉。道容在净慈寺先恢复了之前被毁的十六罗汉,又塑造了五百罗汉。把塑像放置在一个叫应真殿的田字形的殿内,这种田字殿是江南佛寺的首创。从此以后各个寺庙都以净慈寺的应真殿作为蓝本来建造罗汉殿。

 

中国现存四大罗汉堂,新都宝光寺,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原名归元寺,律宗)和武汉归元寺(禅宗曹洞宗)。有一句民间谚语叫做:“上有宝光,下有西园,北有碧云,中有归元。”。他们都是仿照净慈寺所建。

 

关于五百罗汉的来源有很多版本,比较靠谱的是《十诵律》所指为释迦牟尼五百弟子,或者是《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记载的,当释迦牟尼涅槃后参加第一次集结(王舍城集结)的五百比丘即为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的名号最早出现在五代的《复斋碑录》(已经失传),另外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十二月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赋予了五百罗汉名字(碑已不存,碑文收于《嘉兴续藏》第四十三函中)。另据李楚荣发表在《中国文物报》1988年35期的一篇文章说:“(广西宜州)白龙洞中的五百罗汉名号碑(《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碑》)刻于宋元符元年(1098),比《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所刻年代(1134)还早三十六年,且碑保存完好,此碑应是全国最早的五百罗汉名号碑”。但是按知名度来说似乎高道素的版本被各个寺院引用的更多。

 

五百罗汉是(根据百度百科,并校正过):

1.阿若憍陈如尊者(释迦牟尼弟子,五侍从之一)。

2.阿泥楼尊者(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3.有贤无垢尊者(无垢威德菩萨,无此人)。

4.须跋陀罗尊者(释迦牟尼最后一位弟子)。

5.迦留陀夷尊者(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宫廷老师)。

6.闻声得果尊者(无此人)。

7.栴檀藏王尊者(月氏国王)。

8.施幢无垢尊者(月氏国王)。

9.憍梵钵提尊者(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10.因陀得慧尊者(帝释天)。

11.迦那行那尊者(释迦牟尼四大声闻弟子之一)。

12.婆苏盘豆尊者(禅宗西天第二十一祖,世亲菩萨)。

13.法界四乐尊者(天台宗第二代祖师天台慧思)。

14.优楼频螺尊者(即摩诃迦叶,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禅宗西天第一祖)。

15.佛陀密多尊者(禅宗西天第九祖)。

16.那提迦叶尊者(优楼频螺和迦耶迦叶的弟弟,开心菩萨)。

17.那延罗目尊者(佛教早期奠基人)。

18.佛陀难提尊者(禅宗西天第八祖)。

19.末田庭迦尊者(禅宗西天第三祖,阿难两弟子之一)。

20.难陀多化尊者(无此人)。

21.优波毱多尊者(禅宗西天第四祖)。

22.僧迦耶舍尊者(禅宗西天第十八祖)。

23.教说常住尊者。

24.商那和修尊者(即舍那婆斯,阿难两弟子之一)。

25.达摩波罗尊者(印度十大论师之一)。

26.伽耶伽叶尊者(释迦牟尼弟子)。

27.定果德业尊者(称为德山大师)。

28.庄妙无忧尊者(无此人)。

29.亿持因缘尊者(舍利弗弟子)。

30.迦那提婆尊者(禅宗第十五祖,龙树弟子)。

31.破邪神通尊者(即跋陁罗缕支)。

32.坚持三字尊者(即晋代慧远大师,净土宗初祖)。

33.阿冕楼驮尊者(即无贫尊者)。

34.鸠摩罗多尊者(禅宗西天十九祖)。

35.毒龙皈依尊者(即瞿波罗,无此人)。

36.同声稽首尊者(无此人)。

37.毗罗胝子尊者(即删闍夜,古印度六师外道之第三师)。

38.伐苏蜜多尊者(即世友,禅宗西天第七祖)。

39.阇提首那尊者(《涅槃经》所说古印度外道十大仙人)。

40.僧法耶舍尊者(禅宗西天第十八祖,和僧伽耶舍是同一人)。

41.悲察世间尊者(即地藏菩萨)。

42.献花提记尊者(即提记)。

43.眼光定力尊者(无此人)。

44.伽耶舍那尊者(禅宗西天第十八祖,即卢舍那佛)。

45.莎底苾蒭尊者(释迦牟尼的烧火僧)。

46.波阇提婆尊者(禅宗西天第十祖,即难生)。

47.解空无垢尊者(即无垢光菩萨)。

48.伏陁蜜多尊者(禅宗西天第九祖)。

49.富那夜含尊者(禅宗西天第十一祖)。

50.伽耶天眼尊者(无此人)。

51.不著世间尊者(即虚空无边游步金刚)。

52.解空第一尊者(即须菩提,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53.罗度无尽尊者(即无尽意菩萨,无量意菩萨)。

54.金刚破魔尊者(无此人)。

55.愿护世间尊者(四大天王之一)。

56.无忧禅定尊者(无此人)。

57.无作慧善尊者(即无作菩萨)。

58.十劫慧善尊者(无此人)。

59.旃檀德香尊者(即旃檀德佛)。

60.金山觉意尊者(即须达)。

61.无业宿尽尊者(唐代无业法师,即大达禅师)。

62.摩诃刹利尊者(即经刹利贤者)。

63.无量本行尊者(阿弥陀佛的前世身)。

64.一念解空尊者(宋代解空和尚)。

65.观身天常尊者(观世音菩萨化身)。

66.干劫悲愿尊者(无此人)。

67.瞿罗那含尊者(古印度憍赏弥国长者,优填王三大臣之一)。

68.解空定空尊者(东晋僧肇法师,鸠摩罗什弟子)。

69.成就因缘尊者(《正法华经》卷四有载)。

70.坚通精进尊者(无此人)。

71.萨陀波仑尊者(即长啼菩萨,又作普慈菩萨,常悲菩萨。《大智度论》卷九十六称其为般若守护十六神之一)。

72.乾陀河利尊者(或为乾陀诃提菩萨)。

73.解空自在尊者(即不空金刚,金刚智之徒)。

74.摩诃注那尊者(即摩诃朱那,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75.见人飞腾尊者(唐代“腾腾和尚”仁俭)。

76.不空不有尊者(无此人)。

77.周利槃特尊者(十八罗汉第十六尊)。

78.瞿沙比丘尊者(婆娑四评家之一)。

79.师子比丘尊者(禅宗西天第二十四祖)。

80.修行不著尊者(无此人)。

81.毕陵伽蹉尊者。

82.摩利不动尊者(无此人)。

83.三昧甘露尊者(即军荼利明王,密教五大明王之一,南方宝生如来的忿怒身)。

84.解空无名尊者(无此人)。

85.七佛难提尊者(第七祖)。

86.金刚精进尊者(无此人)。

87.方便法藏尊者(唐代法藏大师,号国一法师,又称香象大师,康藏国师。华严宗第三祖)。

88.观行月轮尊者(无此人)。

89.阿那邠提尊者(又称须达长者,须达阿那邠提)。

90.拂尘三昧尊者(唐代神秀大师,中国禅宗第六祖)。

91.摩诃俱絺尊者(唐代倶胝和尚)。

92.辟支转智尊者(无此人)。

93.山顶龙众尊者(释迦牟尼弟子)。

94.罗网思维尊者(即宝思惟,唐代译经家)。

95.劫宾覆藏尊者(释迦牟尼弟子,众僧中第一)。

96.神通亿具尊者(即目犍连,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97.具寿具提尊者(即沙门十二亿,释迦牟尼的声闻弟子)。

98.法王菩提尊者(无此人)。

99.法藏永劫尊者(即摩诃迦叶,禅宗西天第一祖,和14尊为同一人)。

100.善注尊者(也作菩注尊者)。

101.除忧尊者(释迦牟尼弟子,号大救金刚)。

102.大忍尊者(南北朝僧人大忍)。

103.无忧自在尊者(过去七佛毗婆尸佛的弟子)。

104.妙惧尊者(妙幢菩萨)。

105.严土尊者(十方诸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的声闻弟子)。

106.金髻尊者(金髻菩萨)。

107.雷德尊者(光明电王阿揭多,四方雷电王之东方电王)。

108.雷音尊者(雷音菩萨)。

109.香象尊者(香象菩萨,贤劫十六大菩萨之一,属南方四尊)。

110.马头尊者(马头观音,密宗六观音之一)。

111.明首尊者(释迦牟尼弟子,居于西南方的菩萨)。

112.金首尊者(金头大仙,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

113.敬首尊者(十方菩萨中居于东方的菩萨)。

114.众首尊者(众首佛)。

115.辨德尊者(即乐兽乾闼婆,四乾闼婆之一)。

116.羼提尊者(羼提菩萨)。

117.悟达尊者(唐代知玄禅师)。

118.法灯尊者(法灯菩萨)。

119.离垢尊者(天神)。

120.境界尊者(具境界菩萨)。

121.马胜尊者(舍利弗之师,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声闻比丘中第一比丘)。

122.天王尊者(天王菩萨)。

123.无胜尊者(无胜菩萨)。

124.自净尊者(静心菩萨)。

125.不动尊者(不动菩萨,密教五大明王,八大明王的主尊,密号常住金刚)。

126.休息尊者(即多睡贤者)。

127.调达尊者(即提婆达多,阿难之兄)。

128.普光尊者(普光菩萨,师从唐玄奘法师)。

129.智积尊者(或为东晋智积菩萨,也说是大通智胜佛的儿子东方阿閦佛)。

130.宝幢尊者(宝幢菩萨,密号福寿金刚,福聚金刚)。

131.善慧尊者(即梁朝傅翕居士)。

132.善眼尊者(善眼菩萨)。

133.勇宝尊者(勇宝菩萨)。

134.宝见尊者(宝见菩萨)。

135.慧积尊者(慧积菩萨)。

136.慧持尊者(东晋僧人,庐山慧远之弟)。

137.宝胜尊者(宝胜菩萨)。

138.道仙尊者(又名僧仙,西域康居国人)。

139.帝网尊者(帝网菩萨)。

140.明罗尊者(即明网菩萨,网明,光网,网光菩萨,也称网明童子菩萨。贤劫十六大菩萨之一。密号方便金刚,普愿金刚)。

141.宝光尊者(宝光菩萨)。

142.善调尊者(日藏菩萨)。

143.奋迅尊者(奋迅王菩萨)。

144.修道尊者(或无此人)。

145.大相尊者(文殊菩萨前世身)。

146.善住尊者(善住天子)。

147.持世尊者(持世菩萨)。

148.光英尊者(光英菩萨,又为隋代的光英和尚)。

149.权教尊者(权教菩萨)。

150.善思尊者(善思菩萨)。

151.法眼尊者(五代时南京清凉寺法眼文益禅师,南禅法眼宗祖师)。

152.梵胜尊者(无此人)。

153.光曜尊者(光耀网菩萨,为北方离暗冥世界的大菩萨)。

154.直意尊者(无此人)。

155.摩帝尊者(摩帝菩萨)。

156.慧宽尊者(唐代慧宽和尚)。

157.无胜尊者(无胜菩萨)。

158.昙摩尊者(昙摩菩萨。昙摩即保持自性不改变)。

159.欢喜尊者(即阿难,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160.游戏尊者(游戏大菩萨)。

161.道世尊者(唐代道世和尚)。

162.明照尊者(照明菩萨)。

163.普等尊者(无此人)。

164.慧作尊者(释迦牟尼在世时候的一位明士)。

165.助欢尊者(无此人)。

166.难胜尊者(难胜菩萨,意为慈悲)。

167.善德尊者(释迦牟尼在世时候的居士)。

168.宝涯尊者。

169.观身尊者(无此人)。

170.华王尊者(华王菩萨,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171.德首尊者(德首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172.喜见尊者(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药王菩萨前身。与362相同?)。

173.善宿尊者(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174.善意尊者。

175.爱光尊者(光明如来之子)。

176.华光尊者(花光幢菩萨)。

177.善见尊者(善见菩萨,古印度摩揭陀国国王)。

178.善根尊者(无此人)。

179.德顶尊者(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180.妙臂尊者(妙臂菩萨,密号悉地金刚)。

181.龙猛尊者(龙树菩萨,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显密八宗之祖师,禅宗西天第十四祖)。

182.弗沙尊者(弗沙佛,二十八宿之鬼宿,炽盛宿)。

183.德光尊者(原为古印度约六世纪时的钵伐多国王子,世亲菩萨四大弟子之一)。

184.散结尊者(释迦牟尼在世时的明士)。

185.净正尊者(唐代怀海禅师)。

186.善观尊者(善观菩萨)。

187.大力尊者(大力金刚,大力王,八大天神之一)。

188.电光尊者(电光菩萨)。

189.宝杖尊者(宝杖菩萨)。

190.善星尊者(善星和尚为释迦牟尼儿子)。

191.罗旬尊者(俗称薄命比丘,是释迦牟尼的声闻弟子)。

192.慈地尊者(慈地和尚,原为六群比丘中第一恶人)。

193.庆友尊者(斯里兰卡高僧,又称降龙罗汉,在《法住记》中对大小乘佛教进行了分类,并且定义了十六罗汉)。

194.世友尊者(公元一二世纪时犍陀罗国人,说一切有部初祖。与法救世主,妙音,觉天并称婆娑四评家,)。195.满宿尊者(六群比丘第六位,目犍连弟子)。

196.阐陀尊者(净饭王的仆役)。

197.月净尊者(香至王长子)。

198.大天尊者(大众部始祖,秣莬罗国商人之子)。

199.净藏尊者(传说为光明庄严国国王妙庄严的长子)。

200.净眼尊者(为妙庄严国国王的儿子)。

201.波罗蜜尊者(济度罗汉)。

202.俱冉舍尊者(即俱那含尊者,过去七佛中的第五佛俱那含牟尼如来)。

203.三昧声尊者(大梵天化身,与湿婆和毗湿奴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创造神)。

204.菩萨声尊者(无此人)。

205.吉祥咒尊者(无此人)。

206.钵多罗尊者(印度僧人,在270岁时从摩揭陀国到四川,当时为五代十国时前蜀光天元年(公元918年))。207.无边身尊者(无边身菩萨)。

208.贤劫首尊者(贤劫菩萨)。

209.金刚味尊者(金威力菩萨)。

210.乘味尊者(即乘味禅尊者。唐代荆州人)。

211.婆私吒尊者(也作婆私咤尊者,为虚空藏院千手观音的左胁侍者)。

212.心平等尊者(无此人)。

213.不可比尊者(指佛的德行是不可比的)。

214.乐覆藏尊者(无此人)。

215.火焰身尊者(火焰身菩萨,密号常住金刚,五大明王的主尊,与125不动尊者同一人)。

216.颇罗堕尊者(也写颇多堕,全称宾头颇罗堕,十六罗汉第一罗汉,)。

217.断烦恼尊者(无此人)。

218.薄俱罗尊者(被称为“长寿第一,省事第一”)。

219.利婆多尊者(释迦牟尼声闻弟子,二十八星宿的室宿,拘尸那揭罗国长老)。

220.护妙法尊者(隋代慧远大师)。

221.最胜意尊者(最胜意菩萨)。

222.须弥灯尊者(无此人)。

223.没特伽尊者(也写设特伽,即目犍连,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224.弥沙塞尊者(优波鞠多五弟子之一)。

225.善圆满尊者(释迦牟尼声闻弟子之一)。

226.波头摩尊者(波头摩菩萨)。

227.智慧灯尊者(智能灯佛)。

228.栴檀藏尊者(不知道和第七尊是不是同一人?)。

229.迦难留尊者(或无此人)。

230.香焰幢尊者(无此人)。

231.阿湿卑尊者(释迦牟尼声闻弟子)。

232.摩尼宝尊者(摩尼宝璎珞菩萨,又名金刚慧菩萨)。

233.福德首尊者(释迦牟尼前世身)。

234.利婆弥尊者(即香樟婆提。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也是目犍连的弟子)。

235.舍遮独尊者(生于无佛之世)。

236.断业尊者(无此人)。

237.欢喜智尊者(即阿难婆伽)。

238.乾陀罗尊者(西域人)。

239.莎伽陀尊者(释迦牟尼声闻弟子)。

240.须弥望尊者(无此人)。

241.持善法尊者(无此人)。

242.提多伽尊者(摩伽陀国或摩突罗国人。禅宗西天第五祖)。

243.水潮声尊者(即一切海潮声菩萨)。

244.智慧海尊者(也写智能海尊者。智能菩萨)。

245.众具德尊者(隋代信行大师,又称三阶禅尊者,为三阶教祖师)。

246.不思议尊者(不思议菩萨)。

247.弥遮仙尊者(即弥遮伽。禅宗西天第六祖)。

248.尼驮伽尊者(也写作尼驮迦,原为除粪人)。

249.首正念尊者(无此人)。

250.净菩提尊者(唐代净觉)。

251.梵音天尊者(即大梵天王,又称梵天。印度创世神)。

252.因地果尊者(无此人)。

253.觉性解尊者(无此人)。

254.精进山尊者(无此人)。

255.无量光尊者(甘露光菩萨,贤劫十六大菩萨之一。密号大明金刚,离染金刚)。

256.不动意尊者(无此人)。

257.修善业尊者(释迦牟尼前身,名善事,宝镜王长子)。

258.阿逸多尊者(释迦牟尼弟子)。

259.孙陀罗尊者(又名孙陀利)。

260.圣峰慧尊者(无此人)。

261.曼殊行尊者(文殊菩萨)。

262.阿利多尊者(师子国僧人)。

263.法轮山尊者(法轮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264.众和合尊者(无此人)。

265.法无住尊者(唐代昙晟大师,“无住大尊者”。禅宗曹洞宗先祖)。

266.天鼓声尊者(无此人)。

267.如意轮尊者(如意轮菩萨,密宗六观音之一。密号持宝金刚)。

268.首火焰尊者(也写首光焰尊者,光焰幢菩萨)。

269.无比校尊者(居于古印度东方妙真珠国)。

270.多伽楼尊者(无此人)。

271.利婆多尊者(与第271尊应是同一人,古印度拘尸那揭罗国长老)。

272.普贤行尊者(意为以普贤菩萨的德行作为修习目标,或无此人)。

273.持三昧尊者(即三昧藏菩萨)。

274.威德声尊者(即大威德王菩萨,密教五大明王之一,西方阿弥陀佛的忿怒化身)。

275.利德声尊者(或许也是利婆多尊者,与219和271相同?)。

276.名无尽尊者(无此人)。

277.阿那悉尊者。

278.普胜山尊者(宋代普胜法尊者)。

279.辨才王尊者(即乐音乾达婆王,四乾达婆之一)。

280.行化国尊者(古印度僧人)。

281.声龙种尊者(文殊菩萨的过去身)。

282.誓南山尊者(唐代道宣律师,南山律宗之祖。又称南山律师,南山大师)。

283.富伽耶尊者(或无此人)。

284.行传法尊者(为释迦牟尼在世时一僧人)。

285.香金手尊者(宝手菩萨)。

286.摩擎罗尊者(也写作摩拿罗尊者,禅宗西天第二十祖)。

287.光普现尊者(无此人)。

288.慧依王尊者(慧王菩萨)。

289.降魔军尊者(名大乐金刚,又名大乐不空菩萨)。

290.首焰光尊者(也写作自焰光尊者,即大焰光菩萨)。

291.持大医尊者(即寿命童子,释迦牟尼同时代人,王舍城医生)。

292.藏律行尊者(即当代怀素律师)。

293.德自在尊者(即大自在天,古印度生殖神,原为婆罗门教主神之一的湿婆)。

294.伏龙王尊者(即降龙大尊者,名李诚惠,唐代蕲州人,谥号“法雨大尊者”)。

295.阇夜多尊者(禅宗西天第二十祖,宝光寺为康熙形象)。

296.秦摩利尊者(即鸠摩利)。

297.义法胜尊者(即昙柯迦罗)。

298.施婆罗尊者(释迦牟尼表弟)。

299.阐提魔尊者(原为屠夫)。

300.王住道尊者(即得度)。

301.无垢行尊者(释迦牟尼时代的婆罗门僧人)。

302.阿婆罗尊者(也写作阿波罗尊者,释迦牟尼弟子)。

303.声皈依尊者(释迦牟尼的声闻弟子)。

304.禅定果尊者(无此人)。

305.不退法尊者(《中阿含经》卷三十所说不退法罗汉)。

306.僧伽耶尊者(即僧伽陀国师,唐代荐福寺住持,“证圣大尊者”“普照明觉大尊者”)。

307.达摩真尊者(即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

308.持善法尊者(无此人,与241尊同一人)。

309.受胜果尊者(即宋代禅宗临济宗佛果克勤禅师,赐号“圆悟”,谥号“真觉禅尊者”)。

310.心胜修尊者(无此人)。

311.会法藏尊者(又称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前世身)。

312.常欢喜尊者(常欢喜菩萨)。

313.威仪多尊者(无此人)。

314.头陀僧尊者(也写作头陀信尊者。或为堂弟啊龙兴寺释头陀)。

315.议洗肠尊者(晋代来洛阳的印度人)。

316.德净悟尊者(无此人)。

317.无垢藏尊者(虚空藏菩萨化身,贤劫十六尊之一。密号如意金刚)。

318.降伏魔尊者(降伏菩萨)。

319.阿僧伽尊者(即无著菩萨)。

320.金富乐尊者(无此人)。

321.顿悟尊者(南北朝道生和尚,又称直往菩萨)。

322.周陀婆尊者(古印度僧人,或为十六罗汉之注荼半托迦,和77尊,498尊或为同一人)。

323.住世间尊者(无此人)。

324.灯导首尊者(即导首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325.甘露法尊者(无此人)。

326.自在王尊者(即自在王菩萨)。

327.须达那尊者(释迦牟尼前世身)。

328.超法雨尊者(即法雨菩萨)。

329.德妙法尊者(三国康僧会和尚,康居国人)。

330.士应真尊者(即罗摩阿罗汉,古印度叙事诗《罗摩耶那》主角)。

331.坚固心尊者(坚固意菩萨)。

332.声响应尊者(无此人)。

333.应赴供尊者(或即释迦牟尼)。

334.尘劫空尊者(无此人)。

335.光明灯尊者(光明灯菩萨)。

336.执宝炬尊者(执宝炬菩萨)。

337.功德相尊者(功德相菩萨)。

338.忍生心尊者(也写作忍心生尊者,无此人)。

339.阿氏多尊者(释迦牟尼佛前一侍者,十六罗汉之第十五尊)。

340.白香象尊者(白香象菩萨)。

341.识自在尊者(大白观自在菩萨)。

342.赞叹愿尊者(无此人)。

343.定拂罗尊者(即弗若多罗。)。

344.声引众尊者(无此人)。

345.离净语尊者(无此人)。

346.鸠舍尊尊者(鸠舍菩萨,十方菩萨之一)。

347.郁多罗尊者(释迦牟尼佛之前世身,无数劫以前波罗捺国五百仙人之师)。

348.福业除尊者(无此人)。

349.罗余习尊者(无此人)。

350.大药尊尊者(大药王菩萨,也称大药王子)。

351.胜解空尊者(宋代可观和尚,法号解空)。

352.修无德尊者(即菩提达摩,与第307尊相同)。

353.喜无著尊者(唐代文喜和尚,号无著)。

354.月盖尊尊者(古印度毗离舍国人)。

355.栴檀罗尊者(《仁王经疏》记载的国王,名为栴檀罗)。

356.心定论尊者(无此人)。

357.庵罗满尊者(为庵罗树花生出之女)。

358.顶生尊尊者(顶生菩萨)。

359.萨和坛尊者(即萨和坛菩萨,属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360.直福德尊者(无此人,宝光寺为乾隆形象)。

361.须那刹尊者(释迦牟尼声闻弟子)。

362.喜见尊尊者(一切众生喜见菩萨)。

363.韦蓝王尊者(即韦蓝王菩萨,属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364.提婆长尊者(即僧伽提婆,本姓瞿昙)。

365.成大利尊者(即成利菩萨)。

366.法首尊者(即法首菩萨)。

367.苏频陀尊者(十六罗汉之第四尊,又称托塔罗汉)。

368.众德首尊者(即功德首菩萨)。

369.金刚藏尊者(密号持教金刚,立验金刚)。

370.瞿伽离尊者(释迦牟尼的从弟)。

371.日照明尊者(唐代印度高僧日照和尚)。

372.无垢藏尊者(无垢藏菩萨,和317尊同一人?)。

373.除疑网尊者(除疑菩萨)。

374.无量明尊者(即无量明菩萨,无此人)。

375.除众忧尊者(即除一切忧冥菩萨,密号大救金刚)。

376.无垢德尊者(即无垢藏菩萨,无此人)。

377.光明纲尊者(也写作光明网尊者,即光明网菩萨,为护念佛行的二十五菩萨之一)。

378.善修行尊者(也写作修善行尊者,即修行菩萨)。

379.坐清凉尊者(唐代澄观国师,号“清凉国师”,华严宗四祖)。

380.无忧眼尊者(即阿育王,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

381.去盖障尊者(即除一切盖障菩萨)。

382.自明尊尊者(无此人)。

383.和论调尊者(即和伦调菩萨)。

384.净除垢尊者(即净三垢菩萨,无此人)。

385.去诸业尊者(又名除业菩萨)。

386.慈仁尊尊者(即慈仁菩萨)。

387.无尽慈尊者(即弥勒菩萨,和427尊为同一尊?)。

388.讽陀怒尊者(即贤护菩萨,八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

389.那罗达尊者(南印度一神仙阿私陀的童子)。

390.行愿持尊者(无此人)。

391.天眼尊尊者(无此人)。

392.无尽智尊者(即无尽智菩萨)。

393.遍具足尊者(即遍济世间众生之具足阿罗汉)。

394.宝盖尊尊者(原为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居士)。

395.神通化尊者(《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载有记载)。

396.思善识尊者(无此人)。

397.喜信静尊者(无此人)。

398.摩诃南尊者(释迦牟尼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拘利太子)。

399.无量光尊者(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和第255尊相同)。

400.金光慧尊者(即金光炎菩萨,为十方大菩萨之一)。

401.伏龙施尊者(名迦毗摩罗。马鸣大师之徒,龙树菩萨之师。禅宗西天十三祖)。

402.幻光空尊者(也写作幻化空尊者,无此人)。

403.金刚明尊者(婆罗门梵志第71子,未来世为金刚明佛)。

404.莲花净尊者(即莲花净菩萨)。

405.拘那意尊者(名拘那罗,阿育王之子)。

406.贤首尊者(唐代贤首国师,康居国人。华严宗三祖)。

407.利亘罗尊者(生于灭佛时代)。

408.调定藏尊者(即调定藏菩萨,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409.无垢称尊者(即维摩诘,又名毗摩罗洁,为释迦牟尼在世时毗耶离城的居士,《维摩诘经》有记载)。

410.天音声尊者(天音声菩萨)。

411.大威光尊者(即大威光菩萨)。

412.自在主尊者(无此人)。

413.明世界尊者(即唐玄奘法师)。

414.最上尊尊者(即最上菩萨)。

415.金刚尊尊者(即普贤菩萨)。

416.蠲慢意尊者(即蠲慢意菩萨,音juan)。

417.众无比尊者(无此人,释迦牟尼称阿难为众无比)。

418.超绝伦尊者(即超伦普萨)。

419.月菩提尊者(即月觉菩萨)。

420.持世界尊者(持世界菩萨)。

421.定花至尊音(即求那跋摩(公元367年-431年))。

422.无边身尊者(无边身菩萨,和207尊为同一人)。

423.最胜幢尊者(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僧人)。

424.弃恶法尊者(即弃恶菩萨)。

425.无碍行尊者(即无碍行菩萨)。

426.普庄严尊者(普庄严菩萨)。

427.无尽慈尊者(即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六观音之一。和387尊为同一人?)。

428.常悲悯尊者(常悲菩萨,又作普慈菩萨,常啼菩萨)。

429.大尘障尊者(《佛说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有记载)。

430.光焰明尊者(即光焰明菩萨)。

431.智眼明尊者。

432.坚固行尊者(即坚固行菩萨,无此人)。

433.澍云雨尊者。

434.不动罗尊者(即不动菩萨)。

435.普光明尊者(普光明菩萨)。

436.心观净尊者(无此人)。

437.那罗德尊者(即那罗达菩萨)。

438.师子尊尊者(即师子,禅宗西天第二十四祖,与第79尊为同一人)。

439.法上尊尊者(即法上菩萨)。

440.精进辨尊者(《六度集经》卷六有记载)。

441.乐说果尊者(即大乐说菩萨)。

442.观无边尊者(即无边菩萨)。

443.师子翻尊者(又作师子无畏观音,马头观音。八大明王之一)。

444.破邪见尊者(即破邪见菩萨,北京碧云寺为乾隆形象)。

445.无忧德尊者(名无忧吉祥佛,即无忧德佛。是释迦牟尼的分身佛)。

446.行无边尊者(即无边行菩萨,无此人)。

447.慧金刚尊者(即金刚慧菩萨)。

448.义成就尊者(即一切义成就菩萨)。

449.善住义尊者(原为忉利天诸天之子)。

450.信澄尊者(无此人)。

451.行敬端尊者(又名敬端行,原为富贵明士)。

452.德普洽尊者(明士)。

453.师子作尊者(师子作菩萨)。

454.行忍慈尊者(无此人)。

455.无相空尊者(唐代新罗国王子无相和尚,又称金和尚)。

456.勇精进尊者(即勇猛精进菩萨,密号不退金刚)。

457.胜清净尊者(即胜清净佛)。458.有性空尊者(无此人)。

459.净那罗尊者(《大毗婆沙论》有记载)。

460.法自在尊者(法自在菩萨)。

461.师子颊尊者(即师子颊王,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四子一女为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甘露王饭王,甘露。是释迦牟尼祖父)。

462.大贤光尊者(即贤光菩萨,贤劫十六大菩萨之西方四尊之一。密号护巧金刚,离垢金刚)。

463.光普观尊者(无此人)。

464.音调敏尊者。

465.师子臆尊者(即师子胸臆)。

466.坏魔军尊者(即坏魔菩萨,无此人)。

467.分别身尊者(释迦牟尼的分身佛)。

468.净解脱尊者(即净解菩萨)。

469.质直行尊者(古西域屈支国国王之弟)。

470.智仁慈尊者(无此人)。

471.具是仪尊者(即罗睺罗,释迦牟尼儿子,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十六罗汉之第十一尊)。

472.如意杂尊者(犍陀罗国人,著名佛教论师,世亲菩萨的老师)。

473.大炽妙尊者(即焰识藏菩萨)。

474.劫宾那尊者(释迦牟尼弟子。与95尊为同一人)。

475.普焰光尊者(即焰光菩萨)。

476.高逸行尊者(即高逸菩萨)。

477.得佛智尊者(宋代端裕和尚(公元1085年-1152年),赐号“佛智大尊者”,谥号“大悟”)。

478.寂静行尊者(无此人)。

479.悟真常尊者(唐代新罗国人,法号悟真)。

480.破冤贼尊者(无此人)。

481.灭恶趣尊者(即灭恶趣菩萨,贤劫十六大菩萨之东方四尊之一。密号在胎藏界为除障金刚,在金刚界为普救金刚,智满金刚)。

482.性海通尊者(无此人)。

483.法通尊者(隋唐年间名僧)。

484.敏不息尊者(无此人)。

485.摄众心尊者(即迦叶摩腾,汉明帝为之建洛阳白马寺)。

486.导大众尊者(即导师菩萨,无此人)。

487.常隐行尊者(即隐身菩萨)。

488.菩萨慈尊者(无此人)。

489.拔众苦尊者(即救脱菩萨,八大菩萨之第四菩萨)。

490.寻声应尊者(即观世音菩萨)。

491.数劫定尊者(无此人)。

492.注法水尊者(无此人)。

493.得定通尊者(无此人)。

494.慧广增尊者(无此人)。

495.六根净尊者(又名毁根)。

496.拔度罗尊者(释迦摩尼的一位侍者,十六罗汉之第四尊,又称过江罗汉)。

497.思萨捶尊者(无此人)。

498.注荼迦尊者(十六罗汉之第十六,半托迦之弟)。

499.钵利罗尊者(唐代印度高僧金刚智,中国密教初祖)。

500.愿事众尊者(无此人)。

 

_MG_0230

_MG_0231

上图为新都宝光寺前七尊罗汉

 

 

(二)宝光寺罗汉堂

 

宝光寺的罗汉堂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为抬梁式木石架构的正方形建筑,内有四个天井,呈现田字形,田字形相当典型,四大罗汉堂都是这个结构。罗汉堂堂高10米,面积有1600平方米。里面的塑像有三佛,六菩萨(也有说四佛五菩萨的),十八罗汉,祖师五十尊,罗汉五百尊,一共577尊塑像,每尊高约1.7米。比较有趣的是第295位阇夜多尊者和第360位直福德尊者是依据康熙和乾隆本人形象塑像的。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妙胜禅师当时的宝光寺妙胜禅师共聘请了三批工匠:属于北派的陕西帮,属于南派的川西帮和川东帮。陕西帮的罗汉造型头部肥大,肌肉丰满,造型奇特。川东和川西帮的罗汉造型头部适中,表情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相似。尤其是川东帮的黎广修,字德生,四川德阳绵竹人,擅长书法,绘画,精通诗文佛理,并且是位泥塑大师,以塑像生活气息浓郁而名闻天下。黎广修在将近六十岁时还曾去昆明筇竹寺塑五百罗汉,历时七年才成,据说是最精美的五百罗汉,号称“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

 

罗汉堂门口写一副对联“即此是天台,像显阿罗五百。”。进门后的中轴线上依次是孔雀明王菩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三身佛(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横轴线上一侧是济公和普贤菩萨,另一侧是地藏王菩萨和文殊菩萨。我算来算去还是三佛五菩萨,不知道第六位菩萨是谁?

 

_MG_0227_thumb[1]

上图为孔雀明王。

 

下图正中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正反面。菩萨像高约6米,有28个头,56只手、196只眼(没数过,数据来自网络,28个头应该是56只眼啊,就算是三只眼也是84只眼。为什么是196只眼呢?)。观音菩萨塑像的形象看起来像是四川老太太的样子,相当本土化。

_MG_0228_thumb[1]

_MG_0232_thumb[1]

_MG_0233_thumb[1]

上图为济公和尚,也就是降龙罗汉。

下图为济公身后的普贤菩萨。

_MG_0234_thumb[1]

 

下图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前为地藏王菩萨。_MG_0244_thumb[1]

 

(三)数罗汉

 

宝光寺罗汉堂有数罗汉的风俗,方法是在罗汉堂找一尊自己喜欢的罗汉,然后按照男左女右的方向来数罗汉,数到和自己虚岁年纪数字相同的那尊罗汉,记住该尊罗汉的编号,在进门处花五块钱拿一个相同编号罗汉的签,上面有解语。

 

我找了一个拿禅杖的,看起来像是我喜欢的地藏王菩萨,从这一尊数起,数到了第382尊自明尊尊者,到外面拿了签。看上面的意思大致是说不要好高骛远,也别光说不练。

 

关于解说词可以看宝光寺官网(http://www.baoguangsi.org/a/wubailuohan/),上面有每尊罗汉的形象和解说。

 

_MG_0239

 

_MG_0224

 

宝光382

新都宝光寺(二)

五. 寺中寺

 

上一次说到宝光寺是一个很奇特的寺庙,不但它有禅有密,还在于它寺中有寺,在大雄宝殿东侧还有一个净土宗的小寺。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殿(无量寿佛殿),极乐堂和念佛堂。寿佛殿和极乐堂之间还有鼎鼎大名的罗汉堂。

 

_MG_0221

 

 

_MG_0182

 

_MG_0262

 

有两条路可以到达,一条是在大雄宝殿右侧的一条走廊,另外一个就是在“天台胜境”经过罗汉堂牌坊进入。

 

 

早期的汉传佛教各个宗派虽然都普遍接受净土以及阿弥陀佛的信仰,但都是兼修净土的,没有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宗派。到了魏晋南北朝唐代之后才成为了一个独立宗派。因为净土宗的理论和组织发展比较晚,所以宋代之前它属于所谓“寓宗”,即寄寓于其他宗派内以特定的理念和修习法门存在。宋代之后它才有了独立的地位。到了明代之后已经是禅宗净土宗两枝独秀的局面了,而且禅宗受到了净土宗的巨大影响,出现了所谓“禅净合一”的理论。至于清代之后,更是变成了净土宗独秀的局面。

 

现在公认的净土十三祖是:慧远,善导,承运,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印光。

 

后世认为南北朝时期东晋的慧远(公元334年-416年)是净土宗的初祖,慧远是中观般若学大师。据梁《高僧传》记载,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庐山东林寺是当时南方佛教中心,鸠摩罗什居住的长安是北方佛教中心)和:“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菜民、张季硕等“共一百二十三人“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这次所谓的“慧远结莲社”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宋代陈舜俞《庐山记》中所引《十八高贤传》,南宋宗晓作《莲社继祖五法师传》首次把慧远推崇为净土宗的初祖。还有个事情,就是东晋谢灵运(公元385年-433年)很欣赏慧远,替他在东林寺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所以慧远结社也被称为“白莲社”,净土宗后来也被称为“莲宗”。

实际上慧远真的和净土宗没啥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认为“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最终达到“冥怀至极。智落宇宙”的境界。三昧(Samadhi)就是禅定的意思。慧远这种依靠自力,重视在现世的禅定而达到解脱的观点,和净土宗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以求得往生的观点是不同的。

 

北魏时期的昙鸾(公元476年-542年),得到菩提流支翻译的《观无量寿佛经》后,在山西玄中寺致力于净土理念的弘扬。昙鸾在《往生论注》卷初,昙鸾即援引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把习佛诸多法门概括为“二道二力说”:二道为难行道与易行道。二力指难行道对应的自力和易行道对应的他力。修习佛法者,在无佛出世的年代,难以依自力得救,唯有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把它和自力相结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解脱的易行道。昙鸾认为,以信、愿、行为本,深信阿弥陀佛的力量,一心愿生净土,以及持诵佛号为修行,最终必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这位真正的初祖,在南宋之后就被人们遗忘了,因为道理很简单,南宋在南边,佛教中心转移到了南方,而他是北方的。像日本的净土五祖就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和少康。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末年,有个道绰和尚(公元562年-645年),他在玄中寺读到介绍昙鸾的碑文,大为钦佩,开始专修净土。据《续高僧传》说,只要有空他就念佛,一天能念七万遍。(《续高僧传》:“才有余暇,口诵佛名,日以七万为限。”)。据说念珠也是他发明的,方便计数。(《续高僧传》:“又年常自业穿诸木栾子以为数法。遗诸四众教其称念。”)。道绰当时讲的是《观无量寿佛经》(畺良耶舍翻译),他的徒弟善导和尚(公元613年-681年)也是从《观无量寿佛经》开悟的。后来道绰归西之后,善导就在长安的慈恩寺等弘扬净土,抄写了十余万卷《阿弥陀经》,还画了300壁极乐净土图。据说善导和尚自修的时候“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善导的著作包括:《观无量寿佛经疏》,《净土法事赞》,《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等。善导在净土宗地位非常高,《佛祖统纪》(由宋朝志磬大师于公元1269年撰成)说:宋僧宗晓,列善导大师为净土宗二祖。日本净土宗尊善导和尚为高祖。

 

善导之后净土宗分成了三个流派。一个是继承慧远遗风的,注重解悟的。称作“慧远流”;二是专念佛名以求往生的,称作“少康流”;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即重视念佛,也重视禅法的,称做“慈憨流”。一般来说,慧远流吸引上根人,慈憨流吸引中根人,少康流吸引下根人。所以净土宗的主流一直属于少康流。

 

净土宗的经典是所谓的净土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到了晚清之后,《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才被加入,现在称为净土五经。还有一部《般舟三昧经》是最早的净土经典,但是算不上核心经文。

 

 

(一)山门殿(无量寿佛殿)

 

所谓无量寿佛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Amitabhah),号甘露王如来,也称作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清净佛等。他的左右胁侍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门口这个金身老和尚法名全真号宗慧,俗名周宝。生于郴州程水,圆寂于广西全州湘山净土院。全真和尚圆寂的年份很确定是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二月十日。但是他出生的年份不是很确定,据康熙年代的《广西通志》记载,他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这样算起来他活了140岁。据嘉靖时期的《广西通志》和康熙时期的《全州志》的记载说他有132岁。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长寿者,所以人们称他他是“无量寿佛”。公元1101年,宋徽宗敕封全真和尚为“寂照大师”,宋高宗,宋宁宗和宋理宗先后加封他为“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康熙五十四年,玄烨为其亲书“寿世慈荫”匾额。咸丰九年,奕宁封全真为“保惠无量寿佛”。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楚王马先范向后晋高祖(石敬瑭)奏准将全真和尚圆寂之地湘源县改为清源县,并设置全州。

 

_MG_0222

 

山门殿背面是三洲感应的韦陀护法。

_MG_0226

 

 

(二)极乐堂玉佛殿

极乐堂中,有一尊用玉石精雕细琢的释迦牟尼佛的塑像,是清光绪年间真修和尚从缅甸迎回来的。

这尊玉佛和一个叫清福法师的有关。清福法师法号真修,俗名瞿孝棠,生于1862年,成都人。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才16岁他就在遂宁剃度为僧。光绪五年春,在新都宝光寺依自信和尚受了具足戒,同年11月方丈自信和尚圆寂,真修和尚离开宝光寺云游天下。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远渡南亚,东南亚。在斯里兰卡向国王求得释迦牟尼佛舍利15粒,国王还额外送给他贝叶经三部,天衣,水幔各一幅。也有说真修和尚在光绪二十八年云游泰国,泰国国王赠送给他一部贝叶经,贝叶经是《妙法莲华经》,装于一个檀香木匣内。

肯定存在两尊玉佛,都是真修和尚从缅甸请回的。一尊就是在新都宝光寺的这个,还有一个是在遂宁广德寺的。但涉及到请回的年代我没查到,有一种说法是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请回的。

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也有说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到新都宝光寺,把一尊玉佛,五粒舍利子(也有说两粒舍利子),以及天衣,水幔,一部贝叶经送给了宝光寺。据说五粒舍利子有两粒在东方丈室内,还有三粒在“第二次舍利宝塔”内。据我查到还有三粒在真修和尚所在的遂宁广德寺内,但是文革时候给弄丢了。后来经广德寺僧人证实说是埋在了善济塔下面。

_MG_0246

_MG_0259

背后匾额上写的道德恢彰应该是指宝光寺的恢彰和尚。

 

恢彰和尚当年到北京募集建寺资金,发宏愿说:不募到足够的银子,宁可死在京城,永不回川。恢彰每次凑够一二两银子就在银号寄回宝光寺。有一次恢彰和尚在银号遇到一位富商,富商对他的行为很好奇,就问他是那座山上来的,恢彰心想宝光寺哪有什么山啊,突然想起唐僖宗在宝光寺看到紫霞蹦出,就脱口而出“四川新都紫霞山”。富商又问他要寄回银子干什么,恢彰就说了来来回回的事情。富商听了很受感动,就问他还差多少银子。恢彰想了想说:怎么还得三千两。富商说:我们也算有缘,我这里正好有三千两银票,你就拿回去修寺吧。恢彰于是邀请富商有时间去宝光寺看看,富商也随后应允。

后来恢彰才知道,原来这个富商就是乾隆皇帝。过了许多年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消息传来,恢彰和尚着急了,万一来宝光寺,知道没有紫霞山,可是欺君之罪啊。但是转念一想,没有不是可以造吗,于是带领着寺内和尚,每日挑土,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在宝光寺北面造出个紫霞山来。

虽然乾隆下了哪么多次江南也没来这地方,但是宝光寺的方丈对紫霞山还都挺受用的,都爱用“紫霞主人”自居。

 

 

_MG_0209

悬于藏经楼的匾额,可以看到“紫霞妙公和尚”的称谓。

(三)念佛堂

_MG_0248

念佛堂是清同治年间真印和尚募建的,历代主持都把这里作为净土宗道场。在堂中有一个石雕舍利塔,造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6年)。塔高约5.5米,直径2米,由三块青石雕刻而成,呈六方宫殿式。据说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舍利。

_MG_0250

_MG_0251

_MG_0257

墙上画着清代的壁画:释迦涅槃图。

_MG_0253

_MG_0255

新都宝光寺(一)

新都的宝光寺和成都的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的“四大精蓝”。精蓝需要解释一下,僧人居住的地方,叫做伽蓝(qie),因为伽蓝都是精进修行者居住的地方,所以也称为精蓝。这个词的源头就是精舍,梵文写作Vihara,精舍也叫做伽蓝或者僧伽蓝。起初,精舍为僧人讲道场所,比较有名的精舍是印度的那烂陀精舍和祗园精舍。后来传入我国之后成为僧人长住的地方,逐渐就演变成为佛寺了。

不过这个说法应该相当年代久远了,因为草堂寺名存实亡。现在所说的草堂寺可能根本不是在杜甫到成都之前的那个草堂寺,而且建国的时候,这个寺叫做古梵安寺。梵安寺有山门(现在杜甫草堂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戒堂和藏经楼五个主要部分。五十年代初期梵安寺就归杜甫草堂管理了,也没有佛教活动了。

 

一.交通

如果不是自驾的话,从成都到宝光寺有两个办法,一是打车,二是坐公交车。打车网上很多人说是50块钱,从距离说的确如此,但是事实上不可能,我在成都火车站的出租车候车点问,到宝光寺只能议价,因为不在成都服务区,虽然同一城市但是分不同管区,所以价格是120块,我压根不想砍价了,因为距离50实在差距悬殊。

只有选择第二方案,有两辆车可以到,一个是650,一个是651。650就在梁家巷的北门车站始发,所以选择坐650路。在地铁一号线成都北站D口出来,旁边就是公交站,那里很多公交车都到梁家巷的北门车站。北门车站旁边就是国美电器,很好辨认。北门车站只去三个地方,青白江,新都和双流。650路是上车买票,只要三块钱,是那种大的公交车,车是破了点,里面也挺脏的,典型郊区线路。虽然只有20公里的路,但是也要开将近1个小时才能到。

宝光寺   Google 地图

终点站是新都汽车站,但是现在新都汽车站在修路,所以提前一站下来也挺好,叫做金都市场站。然后坐665路公交站,终点站就是宝光寺。在新都汽车站对面也可以坐665路公交车。

 

宝光寺前面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两边都是些靠佛吃饭的商铺。

_MG_0151

 

寺前有一个影壁,影壁后面写这个大大的“福”字,据说人站在福字前若干米,闭着眼睛向前走,如果能摸到福字就会有好运气。果然看到好多人都在前面摸福。

_MG_0281

 

_MG_0152

 

转过影壁就是山门了,山门上书“宝光禅院”。左手边是售票处,只要5块钱。

_MG_0276

 

二. 历史

 

据说宝光寺建于东汉,但是无史可考。根据终南山道定量律师的《集神漩塔寺三宝感通录》记载:“十三益州郭下福感寺塔者。在州郭下城西。本名大石。相传云。是鬼神奉育王教。西山取大石为塔基。舍利在其中。故名大石也。隋蜀王秀。作镇井络闻之。令人掘凿。全是一石。寻缝至泉。不见其际。风雨暴至人有于石傍凿取一片将出。乃是瑿玉。问于识宝商者。云此真瑿玉。世中希有。隋初有诜律师。见此古迹于上起九级木浮图。今见在益州。旱涝年官人祈雨必于此塔。祈而有应特有感征。故又名福感。(http://www.nanputuo.com/nptlib/html/201002/0209525473499.html)”。看到有些人引用这段时,称寺名为“在石”,我觉得是以讹传讹,文章中并没出现什么在石的说法,也不知道网上多如牛毛的在石是从哪里来的?

 

在1996年5月的时候,宝光寺出土了一座刻于唐代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的石碑,叫做“施衣功德碑”。碑上刻有华严三圣,施衣社人,施衣社铭和施衣社功德颂等内容(http://hk.plm.org.cn/gnews/20091210/20091210183677.html)。

唐代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尊道灭佛,下诏拆毁全国大寺4600多所,小寺4万多所,宝光寺和福感塔也被摧毁。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寺庙得以恢复。唐广明元年(公元881年1月8日),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广明二年(公元881年春)唐僖宗逃到四川,途径新都的时候住在宝光寺,在此建立行宫,现在七佛殿前廊柱下还有两个当年行宫露台的柱础。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三月初八晚上,忽然看到佛塔上紫霞迸射,就问悟达国师(参见《宋高僧传·唐彭州丹景山知玄传》 http://fodian.goodweb.cn/dict_read16.asp?ID=1070),悟达国师说这是舍利放光,是祥瑞之兆。僖宗大喜,让人挖掘,果然在塔内发现舍利13粒。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为十三层砖塔,并命名宝塔为无垢净光宝塔。改寺名为宝光寺,因此悟达国师也被称为宝光寺的开山祖师。有些人写悟达国师为宝光寺方丈,纯属扯蛋,虽然悟达国师是四川眉州人,但是之前他和宝光寺没有任何关系。说起来他和玄奘当年待过的成都大慈寺更有关系,可以看宋高僧传的记载。在罗汉堂第117尊就是悟达尊者。

宋代的时候宋徽宗赐宝光寺名为大觉寺。元代的时候寺庙一度没落。明初的时候,复名为宝光寺,后来又毁于火灾。明正德年间,宝光寺经过当朝首辅杨延和以及杨升庵(杨慎)捐修,重现辉煌。所以在山门内供奉着杨延和以及杨慎的塑像,大概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捐款了,二是他们都是新都的名人吧。

文革中,许多寺庙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宝光寺基本没有毁损,所以到现在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三. 素斋

说了这么多,到了寺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吃饭,这里的素斋相当的有名。进寺右手边就是素餐厅。

_MG_0183

 

_MG_0273

 

菜单就在牌牌上写着,好在我们去的时候还没人排队,否则那个大姐早就骂人了,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点了素味香肠,凉拌三丝,鱼香茄子,姜汁肚片,脆皮鱼。前两个还可以,后三个不怎么样,所有的菜有个特点就是又酸又辣,大概比较适合孕妇吃。

_MG_0154

 

 

 

四. 宝光寺

宝光寺的格局是所谓“寺塔一体,塔据中心”的中国早期佛寺典型布局,由一塔(舍利塔),二坊(天台胜境坊,庐山遗迹坊),三楼(钟楼,鼓楼,藏经楼),四殿(山门殿,天王殿,七佛殿,大雄宝殿),八堂(伽蓝堂,客堂,斋堂,戒堂,禅堂,法堂,影堂,祖堂),和十六院构成。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舍利塔左右分别为鼓楼和钟楼,鼓楼旁为伽蓝殿,钟楼旁为客堂;七佛殿,七佛殿旁左右分别为戒堂和五观堂;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侧为达摩殿和药师殿,达摩殿后为大澈堂;藏经楼,藏经楼左右分别为西方丈和东方丈;藏经楼后为祖堂。从七佛殿右手边的小径进去就是玉佛殿和罗汉堂。右手边园林里有假山,瑞莲池,长寿池,太子亭,六祖亭。

_MG_0278

 

简单介绍一下佛教的殿堂仪轨。所谓殿堂,殿是安奉佛菩萨以供礼拜和祈祷的场所,堂是供僧众讲经说法行道的地方。安置佛菩萨像的,有大雄宝殿,毗卢殿,药师殿,三圣殿,弥勒殿,观音殿,韦陀殿,金刚殿,伽蓝殿等;安置遗骨以及法宝的,有舍利殿,藏经楼,转轮藏殿等;安置祖师像的,有开山堂,影堂,罗汉堂等;供讲经集会修道的,有法堂,禅堂,板堂,学戒堂,忏堂,念佛堂,云水堂等;供日常生活的,有斋堂,客堂,寝堂(方丈),茶堂,延寿堂等。在中国一般佛殿,法堂,毗卢殿,天王殿和方丈等建在中轴线上,其余的作为配殿建在两侧。(http://book.bfnn.org/books2/1105.htm

 

(一)山门殿

 

山门殿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殿内两侧各有一个密迹金刚。

佛教有所谓三界六道的理论。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道有三种境界,就是所谓的三界为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对应于道教的三界,分别为无极界(无色界),太极界(色界)和现世界(欲界)。

其中欲界天是最低的一个,在欲界的人有色(物质)身,也有男女饮食之欲。

欲界天可以再划分为六层,分别为:四天王天,忉利天(dao,也称为三十三天,天主是帝释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有物质身,但是没有男女饮食之欲)有四禅天,分别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无色界(超越物质的世界)有四空天,分别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其实这只是修行的境界的一种比喻,我想是释迦牟尼悟到了禅定的各种境界,为了方便解释,就把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各种印度神话人物安排到各个境界中,比如帝释天是印度教的神话人物。还有就是自己传道中的弟子和侍卫安插到这些境界中,比如密迹金刚。

 

话题回到密迹金刚(Guhyapada)上, 密迹金刚是欲界天中的夜叉神,地位要低于四大天王中的毗沙门天(多闻天王),也低于帝释天。他手持金刚杵,率手下五百金刚力士,他们统称密迹金刚,防守天界的入口。他的职责就是保护释迦牟尼,降伏外道鬼神。为什么要称为密迹呢,那是因为大日如来以金刚众为内眷属,以诸菩萨为大眷属,因为是内眷属所以密迹金刚更能听到诸佛的秘要密迹之事。关于密迹金刚的事情,可以参看《金光明经》(http://www.goodweb.cn/sutra/dazangjing/0126.asp

 

《宝积经》第九卷记载:过去有一个转轮圣王,住在清净大城,称为勇郡王。他有一千个儿子,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法意,一个叫法念。“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佛说:“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 据说后世的密迹金刚的出现都是由此说法而生的,虽然法意太子是一个人,但是为了对称美学,所以都设立两个密迹金刚,其实应该都是法意太子。(http://www.fomen123.com/dzj/htmljw/0020-01.htm

 

_MG_0162

 

山门内还供奉着杨延和以及杨慎。杨延和(公元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杨慎(公元1488-1559),字修,号升庵。是杨延和的儿子,号称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二人都是新都人。杨延和两朝为官,担任首辅14年,为官清正,后来得罪皇上削职为民。他儿子杨慎就更加得罪皇上了,被贬到云南之后还不放过他,经常问杨慎近况,大臣就说杨慎“老病”,世宗皇帝听了才觉得比较欣慰。杨慎知道了之后,更加整天装疯卖傻。世宗一辈子六次大赦,次次不饶了杨慎,一直到他死了之后,穆宗皇帝才追赠他为光禄寺少卿。

_MG_0163

 

_MG_0158

 

 

(二)天王殿

天王殿建于清同治二年,中间是弥勒菩萨,两边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殿后是一根尊胜幢(zhuang)。

 

天王殿上书“一代禅宗”,表明了宝光寺是一座禅宗寺庙。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是也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个是中国独立发展出来的本土宗派。

禅是由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本意是静虑,定慧均等,思维修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止,定,禅定),以进入有层次的冥想过程。禅是佛教很重要的基本修行方法,是三无漏学(持戒,禅定,智慧)之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最终可以解脱烦恼,究竟涅槃;禅也是大乘佛教的六波罗蜜之一,所谓波罗蜜意思是菩萨的责任,而六波罗蜜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但是禅宗的禅不是禅定的意思,而是六波罗蜜中的智慧(般若bore),指引导人参究,因而证悟到的本来自性清净心。

 

禅宗早期的先驱是南朝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及其门下建立的楞伽宗,在宗义上和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大乘三大派别之一,中观派,唯识派,如来藏学派)有密切关系。在修持上,比较重视头陀行和禅定。禅宗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主要出处就是《楞伽经》,《楞伽经》说:“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复次,大慧,知名相不生,皆名如如”。佛教提倡依义不依语,破除语言文字上的执着。

 

禅宗初祖为达摩,达摩原本是求那跋陀罗的学生,属于当时的楞伽师之一。传说南朝宋代(刘宋)时,达摩一苇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下传慧可(公元487-593),僧璨(公元?-606),道信(公元580-651),弘忍(公元602-657)。第六代的时候分裂为北宗神秀,南宗惠能(公元638-713)。北宗主张渐悟,南宗主张顿悟。

到了四祖道信的时候,受到三论宗和天台宗的影响,结合了楞伽宗的清净佛性说和牛头宗(般若南宗,领导人叫牛头法融)的中观看法,以《文殊说般若经》结合《楞伽经》教授弟子。道信之前禅宗多修行头陀行,徒弟不多,道信开始将菩萨戒加入禅宗,形成禅戒合一的新宗风。

 

惠能在广东韶关曲江县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的南华寺传授佛法37年,因此也称为曹溪禅宗。虽然在唐朝的时候分化为很多宗派,但是宋代后仅存临济宗和曹洞宗。宋代禅宗临济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圆悟国师)开法于成都昭觉寺,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又住持宝光寺,宋徽宗钦赐宝光寺名为大觉寺。或许因此宝光寺成为一代禅宗名寺。

 

_MG_0165

 

弥勒菩萨(Maitreya),梵文音译是梅呾利耶,在后汉以及三国时期的翻译家翻译的佛经因为来自于西域,所以根据吐火罗文的Metrak,翻译为弥勒。现代学者根据这个词根,认为弥勒可能和中亚的密特拉(mitra)神和印度的密多罗(Mitra)神有关。季羡林还认为弥勒的发音和基督教的弥赛亚(Messiah,救世主)音相近,进而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说本经》说:“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兜率天意思是“具有欢喜”,意译是知足天,妙足天,喜乐天。

一般弥勒菩萨的形象分为菩萨型和如来型两类,分别是依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菩萨型主要是表现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为诸天神祗说法的情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左脚下垂;如来型则是弥勒菩萨下生凡界在龙华树下成佛,形象和如来差别不大。

五代后梁时期江浙一带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也称布袋和尚)为原型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和尚。据说他圆寂前留了一首诗“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大家把他当做弥勒菩萨的化身。

 

_MG_0170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一共有二十位护法神,称为二十诸天,大多来源是印度教的天神,后来在中国又吸收了三位道教的神祗,以及加上天龙八部的紧那罗王而成为二十四天。分别为:大梵天,帝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广天王,广目天王,密迹金刚,摩酰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王,阎摩罗王,紧那罗王,紫微大帝,泰山府君,雷祖天尊。提一下,印度的天就是中国的神的意思。

必须介绍一下佛教的世界观,佛教认为世界是由一个巨大的咸海包围,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须弥山位于世界的中心,山顶住着帝释天,四面山腰住着四天王天。四大部洲为北俱芦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四大天王各自守护一洲,因此也称为护世四天王。

_MG_0168

上面两尊为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

多闻天王负责守护北俱芦洲,是古印度的财神。多闻的意思是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身为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宝幡),左手卧神鼠(银鼠)。用以伏魔守护人民财富。多闻天王原来形象为右手持宝塔,左手持三叉戟。后来到了中国为了配合风调雨顺的意思,把手里的三叉戟和宝塔改为了宝伞。多闻天王有个儿子,也有说是孙子的,叫做哪吒。

广目天王负责守护西牛贺洲。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身为红色,穿甲胄。在中国手持一赤龙(或赤索)。在日本是手持笔和经卷。

我不得不产生一个疑惑,一个大疑惑。这个天王殿中东方持国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都没问题,颜色都对,可是为什么多闻天王和广目天王完全错乱呢?难道是因为工作马虎?颜色搞错,而且手里拿的东西也不对啊。那个拿宝塔的要么是多闻天王,要么就是拿错东西了。

 

_MG_0169

上面两位为东方持国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负责守护的是东胜神洲。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身为白色,穿甲胄。在中国手持琵琶,日本手持刀。

南方增长天王负责守护南瞻部洲。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身为青色,穿甲胄。在中国手持宝剑,日本为手持刀或戟。

 

_MG_0172

天王殿出口处有一个尊胜幢,造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只留有顶和基座。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恢复原貌。所以天王殿也称为尊胜宝殿。

尊胜幢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又称《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佛教认为闻此咒可以除一切罪业等障,能拔一切秽恶道苦,即得永离一切恶病众苦消灭。

_MG_0173

 

 

(三)舍利宝塔

 

 

舍利塔建于唐僖宗中和年间。我去的时候舍利宝塔正在维修,我看别人写的文章说是汶川地震后曾经维修,2010年2月成功修复。这次也不知道是不是还是地震过后的那次维修还没修好,反正没修好我也相信,成都速度就是如此,相当的磨叽。

可以透过支架看到塔相当的扭曲,四方形的砖塔,高30米,共13层,表示此处曾出土过13粒舍利子。

 

_MG_0177

 

_MG_0180

 

 

(四)庐山遗迹以及天台胜境

 

我认为这个名字有两点原因,一个应该是这是表明禅宗受到了天台宗和净土宗的影响。除了之前写过的禅宗形成初期受到的天台宗的影响之外,在南宋之后,禅净结合已经成为禅宗内部的大趋势。

二是天台胜境通往罗汉堂,而浙江天台山的方广寺为五百罗汉道场,所以这里命名为天台胜境;庐山遗迹据说原来通往念佛堂,这个寓意来自于东晋高僧慧远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立誓,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这一结社的目的是专修净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净土宗尊慧远为初祖。

现在庐山遗迹通往的是文物精品馆,门票是30,我觉得太贵没进去,在门外看到似乎是些字画。宝光寺有著名的三宝:舍利子,优昙花和贝叶经。不知道里面有没有这三宝。

_MG_0179

_MG_0182

 

 

(五)钟楼和鼓楼

 

钟楼和鼓楼在塔的两侧,钟楼上写“钟敲鹤起”,鼓楼上写“鼓击飞龙”。

 

_MG_0187

 

_MG_0186

 

 

 

(六)七佛殿

 

 

_MG_0184

 

_MG_0188

 

七佛殿建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由真印和尚募建。殿前有两个浮雕盘龙基础柱,是唐僖宗所建行宫的遗物。

七佛殿的七佛都是贴金站立像,每尊据说是一丈六尺,是依据佛经“丈六金身”塑造的。造像按照透视原理,头大,身体前倾,所以人在下面往上看,感觉比例恰当。七尊佛按照3+2+2布局,中间是三尊佛,两边各两尊佛。

 

七佛殿所供七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说七佛为: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这七宝如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和《七佛经》记载,七佛为:毗婆尸佛(Vipasyin),尸弃佛(Sikhin),毗舍婆佛(Visvab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拘那含佛(Kanakamuni),迦叶佛(Kasyapa),释迦牟尼佛(Sakyamuni)。也称作过去七佛。

佛教有一个“劫”的概念,他们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就会毁灭一次,然后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就叫做一劫。过去的若干劫组成“庄严劫”,现在若干劫组成“贤劫”,未来若干劫组成的叫做“星宿劫”。每一劫都有千佛出世。上面的过去七佛,前三佛是过去庄严劫千佛中的最后三佛,后四佛是现在贤劫千佛中的前四位佛。

 

这两种观点,我完全赞同第二种说法,也就是这七佛是过去七佛。有几个原因,说之前我必须承认我当时也没仔细看,连对联也没看,更别说佛像是什么形象什么手印都没留意,看了一眼,实在是他们认识我,我不认识他们。

我有两个理由,第一是看同属于禅宗的寺庙的七佛殿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看峨眉山报国寺,峨眉山和金山寺有极大的联系,峨眉山的僧人大都是禅宗临济宗门人,其次是曹洞宗。而且在民国的时候就有说法是“峨半堂”,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宝光寺受的戒。可以说两寺同宗同源。峨眉山报国寺的七佛堂有一个对联,叫做“觉树开昙花,三世诸佛,慈光普照大千世界同登彼岸;峨眉长灵芽,七尊如来,哀怜摄受亿万众生共证菩提。”,所谓三世佛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七佛殿供奉的七佛中间一尊是释迦牟尼佛,旁边依次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迦叶佛,拘那含佛,拘留孙佛”。不同之处是峨眉山的七佛是坐像,而宝光寺的是站像。

第二是看过去的人怎么说的。七佛殿外的柱子上有一对联,写着“三四尊真佛静观世变;十二位法躯闲看人忙。”,这首诗写的很巧妙,第一句指出了七尊佛为3+4,就是三尊过去庄严劫佛,和四尊现在贤劫佛。第二句的十二位法躯应该是指《圆觉经》所说的十二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观音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在重庆大足的圆觉洞里就供十二菩萨的造像。

还有一点我要说的是曾经有个人写了第一种观点提到的七佛,可是他写了错别字,把“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写成了“世间庆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于是以讹传讹,现在的游记,百科到处都是“庆大”。抄也要抄的有点水准才行。

我还想用当年的筹建方丈来证明,就是当初的募建人真印和尚的宗派来证明,可是实在是查不到他的个人信息。我猜测他应该也是禅宗临济宗的。

 

_MG_0189

七佛殿侧面是嵌入的一些石碑,字模模糊糊的,也没仔细看写的是什么。

 

_MG_0193

_MG_0191

 

七佛殿背面龛中是韦驮的站像。佛教还有一位护法神叫韦天,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首,也是四大天王下面的所有32位神将之首。《法苑珠林》十六章说:“又有天人韦琨,亦是南天王八大将军之一臣也。四天王合有三十二将,斯人为首。生知聪慧,早离欲尘,清净梵行修童真业,面受佛嘱弘护在怀,周统三洲住持为最。”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把韦琨和韦陀混为一谈了。宋代开始,中国寺庙开始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他一般站在弥勒菩萨后面,面向大雄宝殿。他守护的三洲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因为北俱芦洲的人寿命有千岁,生活富裕,压根不信佛教,所以也不劳韦陀大驾了。

《大藏经》的《说总圣录》记载(大藏经太庞大我没查到),韦陀在宝华琉璃佛会上成道,号普眼菩萨(普眼菩萨应该就是观音菩萨,难道韦陀也是观音菩萨?);释迦佛会上,号真童身菩萨。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说法,就是韦陀的金刚杵的造像有不同的含义。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庙,可以招待云游的和尚在此免费吃住三天;如果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杵在地上表示庙是个小庙,不管吃住。说实话我印象里还没见过一个庙里韦陀是把金刚杵扛在肩上的,都是杵地上的,也不知道是太谦逊还是太抠了。

 

 

(七)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占地七百多平方米,共用三十六跟石柱支撑。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笑宗印密初建,清乾隆年间恢章和尚改建,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扩建,现在的建筑是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主持修建的。大雄的意思是无所畏惧,古印度佛教徒用来作为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雄宝殿上挂着的“南无释迦牟尼佛”据说是济公和尚所书。

柱子上有一副清朝人何元晋写的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不了了之”。

我去的时候门锁着,所以没进去看,在外面能看到中间是释迦牟尼佛的塑像,左右分别是迦叶和阿难。说明一下的是在藏传佛教中,左右一般是目犍连和舍利弗。

 

摩诃迦叶被称为头陀第一,禅宗尊他为西方第一代祖师。释迦牟尼涅槃后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集结,称为僧团领袖。迦叶在成为释迦牟尼弟子之后八日后就证得阿罗汉境地,相当有悟性,是释迦牟尼弟子中最无执著念的人。释迦牟尼相当尊重迦叶,曾经分与半座。我觉得迦叶也是相当有才而且有点傲气,还有些霸气的人,他说就算释迦牟尼没有出世,他自己也可以靠自己努力成为辟支佛(自悟而成佛)。大概也就是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僧团领袖吧。

据说释迦牟尼涅槃20年之后,迦叶认为阿难有能力继承他之后,才到中国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的鸡足山入定,以等待弥勒佛降世。有经文记载,迦叶曾经是释迦牟尼前世的老师,叫做迦叶佛,是现在贤劫中的第三位佛。《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卷3〈6 授记品〉)说在无量世后成佛,号称光明如来。

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后来跟随释迦牟尼出家。阿难在释迦牟尼55岁的时候开始成为他的常随侍者,当了25年侍者,谨记释迦牟尼的一言一语,所以也被称为“多闻第一”。阿难在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参加第一次集结,在会上诵出五部《阿含经》。禅宗尊他为西方第二代祖师。

据说阿难一直活到120岁才涅槃。《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卷4〈9 授学无学人记品〉)记载说,阿难再供养62亿诸佛之后也会成佛,叫做山海慧自在通王佛。有大乘佛教显教的部分人认为他就是普贤菩萨。

从记载看,迦叶和阿难之间也曾有政治斗争。释迦牟尼临死前对阿难说“小小戒可舍”,可是当时释迦牟尼正在病中,阿难也没问什么叫小小戒。后来第一次集结前,迦叶向阿难发难,指责他有一连串的过失,小小戒也不清楚,释迦牟尼病重时候要水喝也不给(有的说给了浊水)。阿难本来想据理力争,但是集结没有他又不行,所以为了团结,他只要主动承认错误了。当然也有另外一个说法,说是迦叶之所以向阿难发难,是为了激励阿难奋发向上。

 

 

_MG_0192

 

 

_MG_0196

 

_MG_0200

 

(八)达摩殿

 

关于达摩的说法相当多,有一个说法是说他是古印度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是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达摩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公元470年-478年)到了中国广州。在中国拜“求那跋陀罗”为师。

在达摩殿内挂着著名的十牛图,这个图在大足石刻上也有。十牛图的思想来自于《六祖坛经》的见性法门。他认为每一位众生的本性都是真常清净的,足有无量功德属性的。但是人们由于执迷,忘记失去了本性,最终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了。所以修行者的目标就是发现原来的自我。这就是禅宗所说的“见性成佛”。

依照这个思想,把寻觅本性的过程作画为十牛图。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宋代廓庵师远和普明禅师的版本。他们都是以牧童来比喻心,以牛来必须性,两者都不以人驯服牛作为结局。不同之处是普明的十牛图牛色由黑逐渐变白,意为野性的去除。普明的十牛图是以双泯结束,相当于廓庵的“人牛俱忘”。廓庵在后面又加了“返本还源”“入廛垂手”是为了表明入世普渡众生的慈悲。

 

宋代廓庵师远《十牛图颂》:

1.寻牛︰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2.见迹︰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3.见牛︰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4.得牛︰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5.牧牛︰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6.骑牛归家︰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7.忘牛存人︰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8.人牛俱忘︰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9.返本还源︰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10.入廛垂手︰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普明的十牛图:

  1. 未牧 相当于廓庵禅师十牛图中的寻牛,见迹和见牛
  2. 初调 相当于得牛
  3. 受制 相当于牧牛1
  4. 回首 相当于牧牛2
  5. 驯伏 相当于骑牛归家1
  6. 无碍 相当于骑牛归家2
  7. 任运 相当于骑牛归家3
  8. 相忘 相当于骑牛归家4
  9. 独照 相当于忘牛存人
  10. 双泯 相当于人牛俱忘

 

_MG_0217

_MG_0218

 

 

(九)药师殿

 

药师佛全称是“药师琉璃光佛,药师琉璃光如来”,他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他的左右胁侍菩萨分别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三人合称“东方三圣”。

传说过去有一个人,发誓要拯救病苦众生。当时的电光如来劝他改名号为医王,两个儿子改名为日照和月照。后来成佛之后,他就是药师佛,他的两个儿子就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有观点认为东方药师佛和西方阿弥陀佛是解决众生生死问题的两大并行佛陀。把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称为三宝佛。

提一点的是有些寺庙会塑造七尊药师佛,这是根据《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唐义净大师翻译)记载,药师佛又作七佛药师。即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

 

_MG_0219

 

 

 

 

(十)藏经楼

 

藏经楼是全寺最大的一座佛殿,占地一千多平方米。

_MG_0199

 

_MG_0201

_MG_0202

_MG_0203

 

_MG_0205

_MG_0206

_MG_0207

 

 

 

 

(十一)西方丈东方丈

 

藏经楼两侧是西方丈和东方丈。东方丈不开放。西方丈可以进入。

 

_MG_0210

 

_MG_0212

_MG_0213

 

 

西方丈(宗喀巴大师),西方丈是退院和尚居住的地方,内设密坛,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

(公元1357-1419年)。这可能是宝光寺的一大特色了,就是所谓的“禅密圆融”,宝光寺既是禅宗临济宗道场,又是密宗道场。所以才会有供奉藏密宗喀巴大师。我查到有一位生于1886年叫做释能海的大师,他在1925年在宝光寺从释贯一受戒开始修佛,在1928年到1940年间,他在西藏师从宗喀巴第28代传人康萨仁波切。被称为“宗喀巴大师以后密宗第三法王”

成都地铁二号线之牛王庙站

 

_MG_9701

 

一. 牛王庙的来历

地铁二号线牛王庙站以牛王庙命名,牛王庙原来位于成都老城东门外的牛王庙巷,但是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了这个地名。

_MG_9610

牛王庙始建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相传,当年成都平原牛瘟肆虐。四川巡抚张德地为了安抚民心,稳定社会,便在毗邻的牛市之外修建了这一牛王庙。并铸有铁牛一只,供奉于庙内。

_MG_9651

庙宇落成,百姓们便纷纷前来祭拜,望牛王护佑子孙,消弥瘟疫,以确保一方农耕而造福黎民。从此,香火不断,祭祀不绝。如今,三百多年的沧海桑变,庙宇颓圮,铁牛损毁。2003年春天因为城市建设,要拆迁牛王庙,民营企业家刘延成搜集整理了庙宇中原有梁柱及构件,在三圣乡的花乡农居恢复重建了牛王庙。

_MG_9646

 

二. 东大街

牛王街   Google 地图

从地铁站A口出来就是东大街了,东大街分为两段,一段叫牛王庙段,一段叫做紫东楼段。

_MG_9703

东大街金融中心号称西部华尔街,类似于上海的陆家嘴吧。根据锦江区2010年的统计,东大街已经聚集了78家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银行9家),金融机构50家(合资保险12家),证券机构18家,基金1家,期货4家,其它金融机构61家,是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全的地区。

_MG_9706

从地铁A口向东大街远望过去就有一座高楼,是刚建成不久的明宇金融广场,是现在成都已经建成最高的建筑,高度是206米,远望颇有窈窕淑女的感觉。

_MG_9705

pix_144256

在前面一些是东方广场,由两栋楼组成,一栋是东方广场,一栋是蜀都快捷假日酒店。里面包含了甲级写字楼和商场,商务公寓等。其实成都的甲级写字楼真的很多,不知道出租的情况如何。城南也集中了大量的写字楼和金融机构,有一站就叫做金融城。这对于城东应该是一个很大的竞争。

_MG_9712

锦官驿小学旁散步的几个白领

_MG_9711

 

三. 锦官驿小学

 

合江亭   Google 地图

说锦官驿不得不说合江亭和府南河。岷江流经成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就是府河(古称郫江)和南河(古称检江,锦江),合称府南河。这两条河流并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工开凿的河流,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时从岷江干流上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而府河则是从都江堰崇义镇的检江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府河原名郫江,唐代时候改郫江从府城下经过称为护城河,因此又称为府河。府河和南河在合江亭相汇之后,经乐山,宜宾流入长江。

合江亭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在当时就是繁华的码头,无数发往江浙的舟楫停泊于此,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成都府》中说:“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可见当时商贾云集的盛景。所以你可以想见现在的东大街这一带作为金融中心和在合江亭一代出现的酒吧一条街是有它的历史继承的。

明代的时候朝廷在这里设立了锦官驿作为官方驿站,它和向东约30公里的龙泉驿遥相呼应。锦官驿周边比较有名的街道有大同巷,上河坝,黄伞巷,水井街,双槐树街,存古巷等,锦官驿周边街区多是清末及民国时期砖瓦式民居建筑,但是现在已经几乎拆没了,后面会有介绍。

锦官驿古遗址在解放后改建为锦官驿小学,1983年拆除后,在原址新建了锦官驿小学。大约在2005年锦官驿小学及周边拆迁至牛王庙,在原地址以南修建了香格里拉大酒店,以北修建了兰桂坊酒吧一条街。

_MG_9709

陈毅曾经在1909年的时候就读于这个小学,当时陈毅10岁,两年后就转到了大田坎小学。大田坎小学位于锦江区大田坎街道143号,同样号称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母校(供你思考)。现在这个锦官驿小学已经不是当年的锦官驿小学,除了搬迁的原因,还有就是它其实是2005年7月30日,由原锦官驿小学和芷泉街小学,胜利东路小学合并而成。以“思源致远,明德厚学”为校训。

 

四. 青龙正街

从紫东正街进去经过一个叫做幸福水果店。

_MG_9716

 

前面横着的一条街就叫做青龙正街。在这家周记牛王庙的面吃了一碗香辣兔子面,味道很好,也很便宜,7块钱二两面。小店的生意也相当不错,我们去的时候周边上班的白领都出来吃午饭,很快就坐满了人。

_MG_9718

青龙正街原名青龙巷,据说是因为光绪年间,这个巷子南口曾经有一个刻有龙形的牌坊,因此得名为青龙巷。想来应该是有一定来头的,否则老百姓谁敢用龙形牌坊。因为在城内已经有一个青龙巷了,为了不重名所以更名为青龙正街。(此说法来自寻城记)

_MG_9719

这里依然有一些老房子存在。很多人都希望城市保留这些老建筑作为回忆,可是自己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盼望别人仍然住在这种低矮破旧的老房子,实在有些不够厚道。

_MG_9720

_MG_9722

 

五. 水井坊

从青龙正街到香巷子,正对着的一个丁字路口处就是位于水井街上大名鼎鼎的水井坊。

水井坊据说是从公元十四世纪(元代)的时候一个姓王的商人在这里开设酿酒作坊开始,经历明清延续了600多年从来没有间断生产。是公认的中国最古老的酒坊,有些人认为它的史学价值和兵马俑相媲美。

1998年8月份时,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现名为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的曲酒生产车间改造厂房,发现了这座古迹。“发现了不同时代的酒窖、晾堂、灶坑、蒸馏器基座、灰坑、灰沟、路基(散水)、木柱及柱础、墙基等遗迹,以及大批的瓷器和陶器残片、兽骨等遗物。”1999年被评为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但是要说明的是它是明朝初年的遗址,而非元代。

2012年3月水井坊因为业绩不佳,已经被外资英国东帝亚吉欧Diageo收购,Diageo就是生产Smirnoff(斯米诺,世界第一伏特加),Johniie Walker(尊尼获加,世界第一威士忌),J&B(珍宝,世界第二威士忌),Baileys(百利甜酒,世界第一利口酒),Guinness(健力士,世界第一黑啤),Captain Mrgan(摩根船长,世界第二朗姆酒)那家公司。不知道这笔交易当中是不是包含水井坊古酒窖?就像中华牙膏被宝洁收购一样,又一个国货成了外国货。全兴让我说你什么好呢,足球你玩不好,连白酒你也玩不好。

普及一下白酒的知识。白酒属于蒸馏酒,当今世上四大蒸馏酒是中国白酒,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白兰地,俄罗斯伏特加。以中国白酒历史最为悠久。

什么样的酒是白酒,所谓的白酒(chinese spirits)是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者麦麸以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

白酒的分类如果按香型来分,有酱香型(以茅台酒为代表),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浓香型(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米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凤香型(以陕西西凤酒为代表),兼香型(以湖北宜昌西陵特曲为代表)等。水井坊就是中国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源头。

_MG_9728

我们去的时候正在修葺,据里面的人说等到2013年春节过后就可以对外开放了。

_MG_9732

过去的车间空荡荡的,大概以后会改建为一个白酒博物馆。

_MG_9731

围墙内的老门洞极有特色,仿佛依稀看到了民国的身影。

 

六. 水井街

一条街被分成了三段,分别是水井街,双槐树街和金泉街。

水井街靠近古成都的护城河,是个极繁华的地方,临街的商铺酒肆鳞次栉比。为了放火,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打了水井,因次也被称为水井街。

_MG_9730

_MG_9733

 

青龙正街21号还残留着一个老宅子,这一条街已经几乎完全拆掉了,里面做了临时停车场。

_MG_9736

外面虽然很破烂,但是里面却是别有洞天。

_MG_9737

巷子里有个阿婆在里面坐着,左手边有个门洞,没有仔细看,因为是别人的私宅,所以也没好意思仔细去看看。但是还是看得出来成都人都是很热爱生活的,家里养了很多花。

_MG_9739

_MG_9740

 

七. 存古巷

水井街过去连着双槐树街,双槐树街是老成都著名的棺材一条街。街边的这些铺面没有招牌,没有小工,平日里少有人问津。如果不是家里有丧事,谁会来这里。

在双槐树街有个不起眼的小胡同,小胡同对面是青龙横街。里面仅存了几处老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永远的消失了。

_MG_9781

_MG_9741

走到小胡同快到尽头的地方,有个很小的面馆。面馆老板很热情的让我们进去拍老宅子,他说再不拍就没了。如果不是有他告诉我们,真的不知道里面还有老宅子。我查过这家干杂店,从别人写的文章看,这里应该是存古巷14号。(http://www.17u.com/blog/article/208854.html

_MG_9743

过了一个黑黑的通道,一个老宅子出现在眼前。

_MG_9744

_MG_9748

_MG_9749

_MG_9750

_MG_9752

_MG_9757

庭院中斑驳的树影告诉人们曾经有人在这里悠闲的度过了一生的时光。

_MG_9771

_MG_9770

_MG_9760

 

从小面馆出来,有一堵墙,墙后不时的冒出一个个美女,穿过墙豁然开朗,原来对面是香格里拉大酒店的办公楼,旁边则是酒吧一条街。

_MG_9772

_MG_9773

_MG_9774

 

八. 金泉街和莲花池街

 

金泉街几乎两边的房子都拆除了,仅剩下临街的一栋住宅楼。

_MG_9775

_MG_9777

_MG_9779

快走出金泉街的时候,意外看到一些老宅子,看牌子,写着莲花池街。

_MG_9784

_MG_9785

_MG_9786

 

出了水井坊的牌楼,沿着一环路东五段走10分钟,就又回到了地铁二号线的牛王庙站。

_MG_9782

三圣乡之花乡农居

三圣乡在成都是个很有名的地方,成都人大都爱去农家乐,三圣乡算是个比较小资的农家乐,尤其是它居然还是AAAA级别的国家景区,十分奇特,农家乐居然可以做成4A景区。

百度地图

从我住的世纪城到三圣乡很方便,在小区后面的软件园区坐898路车,大概20多分钟就到了。

三圣乡的整个景区包括了 “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荷塘月色”、“东篱菊园”五个主题景点。先后被国家旅游局、建设部、文化部等部门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森林公园”。

_MG_9601

夏天的时候去过荷塘月色,前天去了花乡农居,由于是平时去的,路上很安静,没有什么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十分惬意。

_MG_9594

_MG_9595

_MG_9597

看到上面的图片中的住宅楼,很多人会想,这里真的是农村吗?所以必须说说成都的城乡结合工作,2003年的时候,成都启动了城乡一体化战略。2007年,成都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那一年成都的城市化率是62.58%,预计2015年,成都会达到70%的城市化率。三圣乡的红砂村是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开篇之作,所以往往有种错觉,似乎这里既是农村,又像城市。当然这里比起沿海的地区还是要差很多的,比如深圳,珠海,佛山的城市化率已经到了100%,而90%以上的城市已经有8个城市,所以成都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http://politics.gmw.cn/2012-02/20/content_3616473.htm

 

虽然是平时人少,但是也有三五成群的人来玩的,在这里喝喝茶,打打麻将。
_MG_9600

 

_MG_9602

 

_MG_9605

 

一.许燎原艺术馆

我去过成都很多的地方,发现这里和上海有个不同的地方,就是这里更有艺术气息,这里的艺术和生活结合的更密切。无论是在软件园区,还是我住的地铁站附近,还是在这样的乡下,都可以看到有艺术馆的存在,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很难想象高科技园区里会有艺术馆的存在。

在花乡农居的入口处就有一个很大的艺术馆:许燎源艺术馆。我记得在上海我们公司的大楼建在漕河泾这样偏僻的地方,建造一栋不高的楼也花了一个亿,就算成都的建造成本低,那这个艺术馆这么几栋楼加起来总有一个亿吧。

 

_MG_9603

_MG_9604

 

_MG_9675

_MG_9677

 

馆里正在展出“生活的异见”,看起来似乎是些瓷器,门票要30,虽然是个大师,但是还是感觉太贵,要是10块钱可以考虑。

_MG_9678

展馆里的人告诉我在里面现代艺术馆里有一个“刘罗许-三人行”展览,是免费的。那当然要看看了。走到里面,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自己拉开门进去看就可以,出来时候顺便关门。

_MG_9697

只有我们两个人,平时这里没人来看。

 

       百度上关于许燎源的介绍:1963年出生,四川仪陇人氏,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20年来广泛涉猎书法、绘画、陶艺、不锈钢雕塑、白酒包装艺术等,其艺术作品先后被故宫博物馆、法国人头马博物馆、美国总统(布什)、香港国际名酒协会主席郭生等收藏;其著作《泥身火魂》、《印记—朴素堂十年创意报告》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远销日本、欧洲,第三部著作《印象环东28》即将付梓。

       其设计的中国名酒包装艺术作品在中国酒类市场被广泛地运用,很多经典作品被众多大学列为教材案例;其创作的不锈钢装置艺术品,被业内誉为未来艺术的典范之作;其对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成果《白酒美学》、《新文物》对中国白酒设计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舍得酒在西安的成功运作,伴随着金剑南上市3个月销售1个亿的市场奇迹,伴随着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宋河、金六福等中国酒界知名品牌的合作,许燎源成了酒类品牌包装设计成功和质量的保证。在很多设计同行心中,许燎源是个拓荒者,在酒业人士看来,他是一个大师!一个点石成金的大师!

_MG_9682

_MG_9690

_MG_9694

_MG_9680

展品有一部分是看不懂的,还有一部分是山水,另一部分是静物。

_MG_9681

_MG_9685

_MG_9686

 

_MG_9693

_MG_9695

展馆内的一对凳子很有特色

 

_MG_9691

 

二.牛王庙

沿着乡间小路,路过一个叫牛王庙的地方,大门关着,两面的墙上写着牛王庙的来历。

_MG_9607

 

从碑文得知,此处的牛王庙是从原址拆建于此的。“始建于康熙七年,原址在老城东门外。是年,成都牛瘟,四川巡抚张德地遂于毗邻牛市之处建牛王庙,铁牛供祀庙内,以消弭灾疫,保障农耕。”

_MG_9609

_MG_9610

_MG_9611

 

_MG_9617

_MG_9619

大门无法进去,从旁边的农家乐里可以进去,也没有人看管。

_MG_9646

_MG_9651

_MG_9655

_MG_9663

这座庙听旁边的人说因为没批准下来,所以没有开放,暂时作为仓库使用,里面有个观音的木雕,也不知道是别人存放的货物,还是原来就在里面供奉的。

 

_MG_9656

 

今年的桂花开的特别早,院子里的金桂,银桂落了一地,闻起来格外的香。

_MG_9654

_MG_9668

 

 

 

三. 荷舍

 

在电视上看到一家很好吃的地方,叫荷舍,里面还有小孔雀。一边吃饭一边看孔雀。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往前是海棠路,不要转到水杉路里去,一直往前走到一个丁字路口,然后左转。

_MG_9613

 

路边的大棚里种着都是花,成都市内卖花的很多都是这里批发出去的。

_MG_9625

 

 

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就是荷舍了。可惜的是今天是平时,做菜的师傅回家去了,只好放弃吃这里了。
_MG_9631

佛像后是一个茅厕

_MG_9632

 

四. 树里117

 

我们只好到了丁字路口一家看起来像地中海风格的小店里吃点东西。做的还马马虎虎,就是平时很多菜都没有。

_MG_9639

_MG_9641

老板说这里是宅基地,是他们租来的,二层小楼就用来自住,在这里真够幸福的,每天悠哉的生活。白天坐在院子里吹着小风,上上网。晚上在楼上看看星星,过完幸福的一天。

_MG_9640

文轩美术馆之看望未来

文轩美术馆最近正在举办一个叫做Look at the Future的展览,展出作品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文轩艺术奖学金金奖作品。

 

IMG_1480

IMG_1425

 

 

一楼展厅展览的作品很多都是上次展示过的。

IMG_1479

 

IMG_1415

 

这幅作品很有质感,很有玻璃制品的感觉。

IMG_1418

IMG_1419

 

 

二楼的作品基本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作品较少。

IMG_1432

IMG_1426

IMG_1427

 

这些水果居然是真的,不过大概不保鲜,很多都长毛了。

IMG_1428

IMG_1430

IMG_1431

 

IMG_1429

 

 

 

三楼是比较大的展示厅。作品很多,大都也是看的懂得东西。

 

IMG_1438

IMG_1433

IMG_1434

 

 

这个作品颇为奇特,下面标明了各种场景,比如坐火车,汽车,等等。而作品就是这种类似于“电波”一样的东西,我的理解是不是随着交通工具的震动,在纸上留下的印记?

IMG_1435

IMG_1436

IMG_1437

 

IMG_1439

IMG_1440

 

 

黑板

IMG_1441

 

IMG_1443

IMG_1444

 

网络世界:This photo is currently unavaiable

IMG_1445

IMG_1446

IMG_1447

IMG_1449

IMG_1450

IMG_1451

IMG_1452

IMG_1453

IMG_1454

IMG_1455

IMG_1456

IMG_1458

IMG_1459

IMG_1457

IMG_1460

IMG_1461

 

这副画挺感人的

IMG_1462

 

 

凉山人

IMG_1469

 

 

这副作品叫smile,伤痕累累的微笑。

IMG_1470

IMG_1471

IMG_1474

IMG_1475

 

最后看看宣传环保的作品

IMG_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