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蝸牛一生出來,背上就有殼,經過一個月後,大形成三圈螺紋,蝸牛成長時,牠的殼徑變大,殼高也會隨著變高,小時候殼的邊緣很薄,而且不整齊,成蝸的邊緣很厚,整齊平滑,而且有一點向外反捲。殼的前端部分會繼續增加,殼大螺紋也多,不管蝸牛長多大殼都適合他的身體。當殼破了,身體就會分泌石灰質黏液修補。

 

蝸牛嘴巴位於頭部先端之腹面,橫裂開口,其兩側有1對大側唇。蝸牛的嘴巴(也稱為口器)中有齒舌,齒舌像「銼刀」,用來刮取食物。

 

蝸牛頭部前端有兩對觸角,兩對觸角伸縮自如,均可縮入肉體內。口器兩側的那一對是前觸角,比較短,又可稱為小觸角,小觸角可用來分辨味道、尋找食物;頭部背面有1對較大的觸角稱為後觸角或大觸角,大觸角末端有黑色的圓形小眼球,所以又稱為眼觸角,(蝸牛眼睛可以感光,辨別明暗,可是看不清楚,只能分辨前面有沒有東西,所以他會到處亂爬)。但是有一種蝸牛只有一對觸角,牠叫做「山蝸牛」,山蝸牛的眼睛長在觸角的底部。

 

蝸牛沒有耳朵,牠聽不見,但是牠身體對周遭振動很敏感,所以會讓人覺得牠有耳朵。

 

殼口下方有蝸牛的肛門跟呼吸器,肛門在排泄時常常沾在身體上面,呼吸器裡面是用肺呼吸,是為了適應陸地生活從「鰓」演化而成的,但是山蝸牛還是用鰓呼吸的。

 

蝸牛是雌雄同體,同時具有雌性雄性的生殖器官,蝸牛的生殖孔是在右觸角的後方

蝸牛  

 

蝸牛  

1、觸角 Tentacles 蝸牛主要的嗅覺器官, 內含秀神經,及感覺神 經元。有肺類擁有兩對 ,分為大小觸角,眼睛 位於大觸角上,但僅有微弱的視力分辨光影 前鰓類則是擁有一對觸角,眼睛位於觸角基部

 

2、腹足 Foot 蝸牛之運動器官,利用肌肉收縮 產生波紋,將身體向前推。

 

攝食

1、攝食工具:無論是有肺類還是前鰓類蝸牛,他們皆以齒舌作為進食之 工具。齒舌 是蝸牛獨有的構造,用來「刮」食物

2、食性:蝸牛大部分是草食性,但也有肉食性和雜食性。

 

3、食物種類:蝸牛的各種食物都吃,藻類、蘚苔、地衣、高等植物的根、 莖、葉、花和果實等。他們也吃真菌類、腐敗的木頭、土壤等有機質。 肉食性蝸牛還會吃蚯蚓、昆蟲、以及其他蝸牛。

4、攝食行為:蝸牛為了減少不必要的腳程,移動時會不斷以觸角搜尋空 氣中食物的氣味。有些蝸牛可以記憶先前的攝食地點,以便更快找到 食物。接觸到食物後,蝸牛會用唇部碰觸,確定是食物後,才會開始 進食

蝸牛  

每年5月-11月是蝸牛的繁殖期,蝸牛交配後,精子並不會馬上被用來與卵受精,而是等蝸牛找到合適的環境、地點時才會考慮使用。有時蝸牛會將異體的精莢儲存起來,保留在體內數日或數個月,以備不時之需。或是將異體的精莢分成多次使用[1]

有肺類蝸牛是雌雄同體的,有的種類可以獨立生殖,但大部分種類需要兩個體交配,互相交換精子。前鰓類蝸牛是雌雄異體的,只有母蝸才可以產卵。普通蝸牛將卵產在潮濕的泥土中,一般兩到四周後小蝸牛就會破土而出;但少數蝸牛,例如堀川氏煙管蝸牛是卵胎生的。一次可產100個卵。

蝸牛的交配季節主要在潮濕溫和的天氣,例如春天。當蝸牛交配的時候,兩隻蝸牛的腹足會黏附在一起,並且會持續接近二十四小時,維持身體不動。這時候,是蝸牛最危險的時間。

 

 

  蝸牛的頭上共有1對或2對「觸角」。觸角對蝸牛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感覺器官,蝸牛的一切行為決策,都得靠觸角來幫忙。觸角的表面具有特化的表皮細胞,其內有「嗅覺神經」與「感覺神經元」,這些特化的細胞與脊椎動物的「嗅覺接受器」相似。以非洲大蝸牛為例,每1隻觸角上就有10萬個嗅覺接受器。所以我們常看見活動時的蝸牛,觸角在那轉啊轉,像隻天線在蒐集電波,其實這正是蝸牛在用觸角「聞」空氣中的味道,聞聞哪邊有食物、哪邊有水源,或是哪邊有同伴!尤其剛出來活動的蝸牛,牠們會伸長了身子,擺動著觸角,打探周遭的環境。這時我們可以用手靠近蝸牛的觸角附近,看看蝸牛的觸角是不是馬上避開?是不是連頭也避開了呢?如果繼續一直干擾觸角附近,蝸牛就會馬上掉頭走蝸了。

  蝸牛的觸角,有1對與2對。1對觸角的蝸牛,多是「前鰓類」與「原始有肺類」的蝸牛,觸角細長如針,而觸角頂端也較下部纖細。而2對觸角的蝸牛,多屬於「柄眼類」的蝸牛,觸角可分為在上後方的「大觸角」,與在下前方的「小觸角」。由於眼睛在大觸角上,所以觸角形似大頭針,頂端較為圓鈍,而小觸角較大觸角短小,因為剛好就在蝸牛嘴巴的上方,所以像是蝸牛的鬍鬚。小觸角的功能也是嗅覺,但主要是在辨識要吃進口裡的食物。

 

臺灣常見蝸牛種類
(一)斯文豪氏大蝸牛(Nesiohelix swinhoei): 台灣特有種,且是台灣原生種中 最大的一種蝸牛。殼呈紫褐色, 殼表具明顯生長線。螺塔上部平 緩,殼較鈍,體殼層膨大,周圍 有明顯龍骨凸,軟體成深褐色, 體表具許多黃色疣狀突起,觸角 短小,屬於地棲種、樹棲種。 分布:台灣北部、中部中低海拔。
蝸牛 151109 斯文豪氏大蝸牛_02  

(二)非洲大蝸牛(Achtina fulica) 殼巨大,為外來種,是臺灣目前 體型最大的蝸牛。黃褐色的殼上 有不規則的赤褐色條紋,殼頂第 1 ─3 層通常為乳白色,第 4─6 層通常為淡黃色夾雜赤褐色或 淡紫色斑紋,第 7─9 層為暗紅 色內有帶紫色或黃白色粗紋,軟 體為黑褐色,可能混白色斑點, 腹面灰白色,為地棲種,原產東 非馬拉加西。 分布:臺灣全島中低海拔均可見
蝸牛  
(三)青鼈甲蝸牛(Petalochlamys vesta) 臺灣特有種,小型殼,殼質薄而光滑 ,呈淡黃褐色,略透明。螺層低緩為 平卷狀,膨大,周圍圓滑,軟體為黑 褐色,有顆粒狀突起,平時不縮於殼 中,外套膜常伸出殼外覆蓋至整個體 表,尾部有一突起。地棲種。 分布:臺灣全島中低海拔
蝸牛151109 青鼈甲蝸牛_02  
(四)臺灣大山蝸牛(Cyclophorus formosensis) 臺灣特有種,殼中型 ,呈褐色,殼可能帶有 複雜的花紋、色帶,縫 合線明顯,各螺層分明 突出,往下漸大,殼頂 較鈍。周緣呈圓滑狀, 有機會出現一條黑褐 色橫帶,殼表粗糙,具 殼皮,口蓋為半透明褐 色、軟體為均勻黑褐 色, 觸角細長。雄性具外顯的陰莖。地棲 種。 分布:台灣北部中低海拔可見
蝸牛151109 臺灣大山蝸牛_02  
(五)球蝸牛(Acusta tourannensis) 殼中型,殼型與扁蝸牛相似,但 稍大,體螺層膨大。殼色為半透 明褐色,可看見外套膜上的肺微 血管網,殼表平滑具明顯生長 線。軟體呈淡黃褐色,觸角顏色 較深。地棲種、樹棲種。 分布:台灣全島中低海拔
蝸牛151109 球蝸牛_02  
(六)扁蝸牛(Bradybaena similaris) 殼中型,體螺層略凸出。殼色為 半透明褐色,可看見外套膜上的 斑紋與肺微血管網。本種殼型態 變異大。軟體呈淡黃褐色,觸角 顏色較深,個體有些周緣有褐色 橫紋。地棲種。 分布:全世界廣布,臺灣全島低到中高海拔有分布,日本、中國、韓國、 澳洲皆可見
蝸牛 151109 扁蝸牛_02  
(七)台灣盾蝸牛(Aegista mackensii) 殼大型,是臺灣盾蝸牛最大殼型的 一種,殼呈褐色,殼皮為淡黃褐色 半透明狀。殼表具有殼毛,軟體呈 褐色,大觸角顏色較深。地棲種。 分布:台灣全島中、低海拔,以及日本、中國皆可見
蝸牛151109 台灣盾蝸牛_02  
(八)阿猴蝸牛(Pancala bacca) 特有種,殼的螺旋方向為右旋,螺 塔較為低矮。 分布:臺灣南部
蝸牛 151109 阿猴蝸牛_02  
(九)白高腰蝸牛(Coniglobus albida) 特有種,殼中型,軟體和殼都是 白色。螺層約七層,殼高約為殼 寬的 3/4 倍。三角圓錐形的殼, 給了他白高腰的稱號。 分布:臺灣東部
蝸牛 151109 白高腰蝸牛_02  

 

 

 

參考資料 : http://www.spps.tp.edu.tw/eweb/genius/presentation/92presentation/92presentation5r/Snail-web02/page_02.htm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12/03/2012032912530129.pdf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C%97%E7%89%9B
http://e-info.org.tw/topic/snail/2005/sn0509130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光蒔舞莊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