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拚經濟」到「送武器」,為什麼德國對俄烏戰爭態度 180 度轉變?

從「拚經濟」到「送武器」,為什麼德國對俄烏戰爭態度 180 度轉變?

在德國首都柏林布蘭登堡門前為烏克蘭發聲的德國民眾。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從「不問政治,專心拚經濟」到願意送武器給烏克蘭;從國內政論節目嘲諷自家軍機「飛不起來」,到加碼國防預算 1,000 億歐元,歐盟老大哥德國在俄烏戰爭後的這 50 多天,為何有這麼多戲劇性轉變?《換日線》邀請一位來自科隆、研究國際關係的青年,分享德國觀點。

在德國,我們通常有很冷的冬季。一般來說,每年冬天都會遇到接連幾個星期,或至少幾天的大雪。開始下雪時,能坐在暖氣前、喝杯熱茶加蜂蜜,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何變成冰雪仙境,真是太幸福了!

然而,在零下的室外,仙境其實很容易成為噩夢,如果家裡沒有暖氣的話。

除了家庭,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德國仍有許多工業依賴天然氣,來進行暖化或乾燥等專業流程。在核能與煤炭漸漸淡出德國能源供應的趨勢下,天然氣,也用來為我們發電。

冬季的德國一景。圖/Shutterstock

而德國使用的天然氣中,約有 50% 來自俄羅斯,因為它的價格便宜,且取得容易。

因此,當俄國入侵烏克蘭,一些德國人和政府官員感到困惑了——為什麼我們過去竟然沒有意識到,嚴重依賴一個國家來獲得一項至關重要的資源,來保持我們的經濟運轉或公寓溫暖,會有什麼潛在後果?

「拚經濟」的德國,起初對俄制裁「猶豫不決」

直到很近期,德國政府都還認為「與俄羅斯對話」是和平共處的最佳解,並相信經濟相互依存會帶來穩定。這種信念是無懈可擊的,即使是俄羅斯在 2014 年併吞克里米亞,或者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Alexei Navalny)於 2020 年,因被克林姆林宮毒害而在德國柏林接受治療,都仍如此。

由於北溪二號在氣候變遷趨勢下仍加強使用天然氣,並繞過烏克蘭、波蘭等以前的管線通過國,它在政治上一直有不少爭議。

北溪二號示意圖。圖/Shutterstock

今年 2 月初,社民黨(SPD)出身,新上任的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在訪美時表示,即使在俄羅斯可能入侵烏克蘭的情況下,仍不願取消北溪二號的計畫。一直以來,社民黨這個政黨也因無條件支持北溪二號而飽受批評。

如果你問為什麼,德國的答案很可能是:「這是經濟問題,笨蛋!」這種想法,在我們 2021 年 9 月選了一個立志要「以價值導向的外交」的社民黨新政府後,也沒有改變。

一位非德國人,但住在德國的朋友前幾天告訴我,德國人太相信納粹大屠殺的特異性,導致他們容易將戰爭和暴行都連結到納粹大屠殺,而很難想像那樣令人髮指的事會再度發生。(雖然,這個想法顯現了德國人永遠不希望悲劇上演的意識和責任感,但也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思想狀態。)

雖然對普丁侵略計畫的誤判,不僅發生在德國,但德國政府是最不願意承認此一錯誤,以及其帶來的連鎖效應的政府之一。

總理舒爾茨曾表示,2 月 24 日是歐洲的一個「歷史轉折點」(德文:Zeitenwende)。然而,由於德國不斷猶豫是否該將俄羅斯排除在 SWIFT 金融系統之外,嚴厲的制裁才展開得這麼慢。

對俄羅斯的制裁,含 SWIFT 在內,都會影響德國的經濟與銀行業。因此如果你問為什麼猶豫不決?「笨蛋!這是經濟問題。」很可能會再次成為答案。

德國新任總理,來自社民黨(SPD)的舒爾茨(Olaf Scholz)。圖/Shutterstock

「冷眼旁觀也有罪」,德國為何轉向?

儘管德國政府遲遲不願承諾嚴厲的制裁措施,但德國民間社會已經要求做出更多。在侵略後的幾天和幾週內,德國街頭到處都是和平與聲援烏克蘭的示威活動。

調查發現,約 77% 的德國人,支持加強對俄羅斯的制裁,尤其是年輕人,因為德國青年們也將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與氣候危機連結起來。

努鮑爾(Luisa Neubauer)是德國「未來星期五」(瑞典少女 Greta Thunberg 啟發的學生氣候運動)的主要面孔之一,最近她在推特寫道,「沒有任何歐洲國家,比德國從普丁那裡獲得更多的化石燃料,我們正在資助戰爭,並摧毀氣候環境。」

德國「未來星期五」的示威遊行。圖/Luisamneubauer@Twitter

在數週的危機管理並與和其他能源供應國的對話後,德國政府宣布大幅減少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並使其供應來源多樣化。

德國終於似乎醒悟了。在意識到「世界將不再一樣」後,舒爾茨政府更決定增加 1,000 億歐元的國防開支,並決議向烏克蘭提供武器。

近期,德國政府更決定增加 1,000 億歐元的國防開支。

其實,一直到近期,許多德國人都還是很反對將錢花在軍隊,或任何形式的軍事參與上。畢竟,納粹歷史真的深深影響了人們對軍事活動的態度。

也有些人認為,德國不能提供對抗俄羅斯的武器,因為俄曾經是蘇聯的一部份,而在二戰期間,蘇聯遭受了納粹德國野蠻的侵略。然而,烏克蘭也曾是蘇聯的一部份,在納粹入侵期間,亦遭受了苦難。

最終,德國政府改變了看法意識到在這場侵略中,不運送武器給烏克蘭的冷眼旁觀,也是有罪的。

在做出決定後,一切都變得明朗起來。

然而,在決定給烏克蘭防空導彈後,我們很快就發現,那些東德軍隊先前留下的導彈,已經多年沒有在運作了。儘管德國正在加快運送武器到烏克蘭的腳步,這也帶出另一個議題——德國軍隊的整體困境。

戰機飛不起來?從嘲諷到嚴正以待

過往,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一再受到美國的批評,因為它沒有遵守北約成員國須將每年 GDP 的 2% 用於國防的義務。即使德國的軍事預算在過去幾年持續上升,但始終低於 GDP 的 1.5%。

考量德國軍隊的預算規模,軍隊的戰力相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很差的。如前述二戰與納粹的脈絡,不那麼驍勇善戰的德國軍隊可能有其歷史因素。

此外,地處歐洲中心,周圍鄰居都是歐盟成員國(除了瑞士),又被美國和北約的安全保護傘罩著,德國人民或許從來沒有真正需要擔心軍事威脅,這點和與俄羅斯接壤的波羅的海國家很不同。

對於一支強而有力的軍隊抱持低度動機,再加上資金有限,德國軍隊幾乎難以運轉。從前,「戰機飛不起來」這樣的笑話在德國政治諷刺節目中很常見,但俄羅斯的侵略戰爭很快地改變了德國人對軍隊的觀點。

嘲笑自家軍武實力,是德國諷刺政論節目的常見主題。

Zeitenwende,可能影響對中關係

數十年來,德國在地理上一直處於歐洲舒適安全的中心位置。對於自身經濟的關注,加上北約的安全保障,以及歷史上對承擔軍事承認的猶豫,都導致了它忽視軍隊,並依賴俄羅斯化石燃料的輕率。

當俄羅斯的侵略對德國來說是一道殘酷的醒鐘,人們對於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依存度該多深,也有了普遍的變化。2022 年 4 月的調查顯示,83% 的德國人認為,「德國應該在經濟上更加獨立於中國」,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中國目前是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因此,「Zeitenwende」在未來,可能將進一步影響德國在全球的政治經濟關係與佈局。

本文由《換日線》編譯整理,英文版:Why has Germany been so hesitant in taking a decisive standpoint toward the Russo-Ukrainian War?

執行、核稿編輯:田孟心

關聯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