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绿背金鸠

鸠鸽科金鸠属动物
绿背金鸠(学名:Chalcophaps indica)体长约25厘米,是中等体型、尾甚短的地栖型斑鸠。下体粉红,头顶灰色,额白,腰灰,两翼具亮绿色。雌鸟头顶无灰色。飞行时背部两道黑色和白色的横纹清晰可见。主要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其喜欢阔叶林。也出现于次生林、灌木林和竹林。通常单个或成对活动于森林下层植被浓密处。极快速地低飞,穿林而过,起飞时振翅有声。饮水于溪流及池塘。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白蚁和昆虫。主要在地面觅食。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菲律宾、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
中文名
绿背金鸠
拉丁学名
Chalcophaps indica
别    名
绿翅金鸠
外文名
Emerald Dove
Common Emerald Dove
绿背金鸠
亚    种
9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1]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己敬酷绿剃和背金鸠雄鸟前额和宽阔的眉纹白色。射签头顶至后颈蓝灰色。头侧、颈侧、上翕、颏、喉和胸紫棕褐色。上背、肩篮欢兰谅、两翅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翠绿色而具青铜色光泽;下背和腰黑色,其上各有一灰欢照殃白色横带。尾上覆屑颂寻羽暗蓝灰色,羽端黑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蓝灰白色,具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翅上飞羽和初级覆羽暗褐色。下体紫棕褐色,向后变淡,下腹微沾灰色,尾下覆羽蓝灰色。 [2]
雌鸟前额蓝白色,无白色眉纹;头顶至后颈黑褐色;头侧和颏淡棕色,颈侧和肩间部暗褐色,尾羽暗褐色,外侧尾羽具棕栗色次端斑,其余似雄鸟。
幼鸟下体暗棕色,具黑色横斑,背主要兵燥协格享为暗紫褐色。其余似成鸟。 [2]
虹膜暗褐色,眼睑铅灰色。嘴珊瑚红色、脚和趾紫红色,爪角褐色。 [2]
大小量度:体重♂112-130克,♀95-114克,体长♂ 225-246毫米,♀232-240毫米;嘴峰♂16-19毫米,♀15-17毫米,翅♂135-143毫米,♀128-133毫米,尾♂79-99毫米,♀84-92毫米;跗跖♂22-26毫米,♀23-24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主要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其喜欢阔叶林。也出现于次生林灌木林和竹林。 [2]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喜欢在山间小路和沟边地上奔跑和觅食。受惊扰后,很快以极大速度,冲起飞出100-200米,然后下降,继而又飞又落,直至进到树林。飞行速度快,能在飞行中不断改变方向,作曲线飞行,因而能很好的穿行于森林中。休息时多栖于乔木枝头。在地面行走也甚轻快敏捷,并不时发出“ge-ge”声。 [2]
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白蚁和昆虫。主要在地面觅食。 [2]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国、不丹、汶莱、柬埔寨、中国、圣诞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喀里多尼亚、诺福克岛、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瓦努阿图、越南。偶见:波多黎各。 [1]
绿背金鸠分布图 [3]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繁殖期为3-5月。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灌木树上或灌丛与竹丛上,距地高多在1.5~4m。巢主要由枯树枝、小藤条构成。巢呈盘状,中间稍凹。每窝产卵通常2枚,卵的颜色为淡乳黄色或皮黄色,形状为椭圆形,大小为23~29mm×19~22cm。 [2]

亚种分化

播报
编辑
绿背金鸠(12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1
Chalcophaps indica augusta
2
Chalcophaps indica chrysochlora
3
Chalcophaps indica formosanus
4
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5
Chalcophaps indica longirostris
6
Chalcophaps indica maxima
7
Chalcophaps indica minima
8
Chalcophaps indica natalis
9
Chalcophaps indica robinsoni
10
Chalcophaps indica salimali
11
Chalcophaps indica sandwichensis
12
Chalcophaps indica yamashinae
[4]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1]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6]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