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衡地動儀”被删出教材?
http://www.CRNTT.com   2018-10-12 15:20:40


張衡(圖片來源:騰訊大燕網)
  近日,網上有討論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教材中,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內容被删除。對此,人民教育出版社10日正式回應表示,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人教社指出,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册“兩漢科技與文化”一課中專門設計了活動,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東漢張衡發明創制出世界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但是,這個地動儀早已毀損失傳。後來,人們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結合自己的研究,作出了各不相同的地動儀複原模型。請搜集不同的複原模型,并嘗試理解這件古老的驗震器的設計原理。”

歷史:教材上的地動儀從何而來

  畢業多年之後你還記得多少課本中的知識?比如說這個人你是否還有印象?是不是已經把學到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不過沒關系,說到他的名字,你肯定會很熟悉,他就是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而說起張衡的成就,其中最突出的無疑就是候風地動儀了。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制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并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不過,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盡。那麼,那個印刷在中國現代教材之中,讓我們對其充滿想象的“地動儀”,又是怎麼來的呢?實際上,歷史教材上展示的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複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早在1936年,王振鐸畫出了第一套自己複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稿,并采用“懸垂擺”的結構原理。也就是從地動儀的上部垂下來一根擺,用以判明地震方向,并控制相應機關。1949年,新中國成立,王振鐸被任命為原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在那個時代,他接到了一項特別的任務:複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陳列、宣傳之用,其中就包括候風地動儀。

  歷經一年時間,王振鐸放棄了自己1936年想遵從的“懸垂擺”原理,而是采用倒立的“直立杆原理”,於1951年設計并複原出1:10比例的木質“張衡地動儀”模型。消息一出,就受到了空前的關注,由王振鐸複原的“張衡地動儀”還被編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中國地震局也用這部複原模型做了標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